小学品德论文:做教材的首席阅读者.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418371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品德论文:做教材的首席阅读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品德论文:做教材的首席阅读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品德论文:做教材的首席阅读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品德论文:做教材的首席阅读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品德论文:做教材的首席阅读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品德论文:做教材的首席阅读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品德论文:做教材的首席阅读者.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做教材的首席阅读者 新课程实施十多年来,对于“教材解读”我们也有了更深的了解。教材解读,它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课程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目标的达成。于是,我们有了这样的共识:教材解读不再是狭义地对教材内容的解读,而是对学生发展和学校社会背景下的整体解读。也就是说,对学生、对学校内外部环境、对社会背景等的分析越客观、越准确,我们对教材解读就越有深度。因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为整合教材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细读教材永远是教材解读的重要前提,课堂上师生对话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之间的对话与碰撞。教师对教材的解读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文

2、本理解的深度,教师对教材解读的独特性将影响着学生思想的发展。因此,教师应作教材的首席阅读者,充分把握教材解读的三种层次:读厚、读透、读薄读 “厚”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把教材读厚,这是教材解读的一种层次。它要求教师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教材精读细研,作深入细致地分析。现在我们使用的浙教版品德与生活教材,选择1-2年级儿童喜爱的图片、卡通画、童谣、游戏等多元性体裁作为载体。应该说,很多教师在教材解读的过程中,都能积极关注到了这些呈现在教材中的画面,并努力重组、整合教材内容,把文本教材呈现的一种静态的结构以动态的、具有弹性的流程实施教学,赋予教材现实的生命力。但是我们在把教材读厚的同时也常常

3、会忽视了教材文本中的留白部分。这也在无意中使我们的学生失去了一次探究、实践的机会。这学期,在教学品德与生活二下“班级的荣誉”这一主题时,一次积极地尝试,使我受益匪浅。这一主题的第一篇课文时班级风景线,在通读教材时,我们特别注意到了文本教材中的一处留白“美化班级,我还能”其实,因为学生年龄小,所以教室里的很多版块的布置在开学时我已经代劳了。虽然留给学生的是赏心悦目的感受,可毕竟少了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呀!这可与回音壁中的“班级就是我们的家,美化要靠你、我、他。”多少有些格格不入呀!正在我左右为难之际,学校德育处的一则“扩建班级图书角”的通知让我豁然开朗。有了!班级的图书角布置就请孩子们大显身手吧。于

4、是,孩子们在这堂课中有了一次快乐的实践活动,我这个兼职的品德老师也堂而皇之地在这堂品德课上完成了一项班主任工作。师:“同学们,你觉得我们教室的那些地方布置的最美?”(孩子们纷纷发表着自己的意见)师:“那你觉得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动脑筋来美化呢?”(大家非常自然地把目光集中到了班级的图书角。)师:“下面就请我们大家积极动脑来讨论讨论,你想出了哪些金点子来美化我们的图书角?”(学生们或一个人苦苦冥思;或三五成群群策群力)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自信地举手。生:“我觉得,图书角这三个字太旧了,可以重新再贴一份。”生:“我看,图书的数量不够多。”师忙不迭地追问:“那可以怎么解决的?”(这可是这次讨

5、论的首要问题,我希望能达到教育无痕的境界。)生:我们来捐一点吧,大家可以把自己看过的书拿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生:我觉得捐出来的书不要太破旧了。生:我觉得大家应该多捐几本。生:我觉得我们还应该有几个专门管书的人。(当场选举图书管理员)生:还可以在图书角里摆放几盆花木。(教师建议把花木摆放在生物中。)生:还可以在旁边写上一句:“请爱护图书”这样的话。(马上落实学生)从学生们热烈的讨论中,学生就是班级的主人。他们完全没有感到这是在上品德与生活课。从学生们充满喜悦的笑脸上,我们看到了整合品德课程与班级活动的实效,正是这融入了有趣而生动的班级活动的品德学习,引导着学生“过他自己的生活”,使他们成为自己生活

6、的实践者,成为自己生活的观察者、反思者、体验者和创造者。在大家的共同参与下,我们班级的图书角很快就建立起来了,配备了2名图书管理员,制订了借阅图书的时间和制度,师生们自发捐了210本图书。有了这次成功的尝试,我想,以后我会更加关注教材文本中的留白部分。因为教材留白是新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蕴含着多种意义。有利于对话,有利于开发,有利于探索,有利于实践,有利于使用地方性教材和实施校本课程留白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使学生不再成为旁观者,使学生主动地和课文对话,引导学生自己去选择,自己去操作,自己去判断,让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品德的含义,在自己的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素养把教材读厚,要求教师要在课程标准

7、的指导下,对教材精读细研,作深入细致地分析。把教材读厚,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多思考,多发问,对一些重点知识反复思考,将心得体会、疑问或评论和有关的参考资料放在一起。把教材读厚,目的是把教材的内涵充分挖掘出来,越细、越深越好。因此教师要早日熟悉教材,并在生活学习中随时地积极地搜集和建立属于自己的教学资源库,使我们的教学表现出本地化、现时化、校本班本生本化,把握好核心教学素材,把教材读厚了,拥有一览众山小的意境。而这种由薄到厚的过程,是不断思考的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对教材不断理解加工的过程。读 “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曾有位特级教师说过:“备课犹如打井,只有深钻,才能得水。

8、”因此,只有当教师把教材真正地读透了,教学目标也就能准确把握,教学方法自然也就随之而来了。可见,对一个教师来说,读透教材的重要性毋容置疑。浙教版品德课程的编排,也是以单元主题的形式出现,有时,同一主题内容在每册教材中都有呈现。因此,对于这些同一主题的内容在不同时期的具体目标的把握就成了我们教学时的一个难点。如: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的“班级生活”这一内容在每一册教材中都涉及到。那又该如何准确定位这螺旋式上升的教学目标呢?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发现有些老师就在此迷失了方向,教学目标把握不准,或拔高要求,或降低要求。事后,我们得出:在解读这些教材内容时,教师首先应有“大教材观”,能读透教材,梳理出小学品德

9、教材中同一单元内容的主次目标,将这些单元的主题目标进行纵向对比,比较异同点,确立本单元的主要目标,从而准确把握住本单元目标的脉搏。就以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的“班级生活”为例,在解读教材时,我们就可以采用纵向比较法,即比较“单元主题目标”,梳理出主次目标,然后,采用合适的活动方式来达成主要目标。一上的单元主题是“我的新生活”。针对儿童入学后的适应问题而设计,侧重点体现在“适应”上。明确了这一单元主要目标,就可以采用“我和你交朋友”、“我和你一起做”等活动方式,引导学生与同伴、老师之间建立友谊,建立对学校的亲密关系。一下的单元主题是“我在班级中”。初步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让儿童在班集体中和谐、快乐、负

10、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对上学期“我的新生活”的主题教育的延伸,侧重点体现在“喜欢”上。是让学生感受班集体的快乐,并主动、积极地为班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明确了这一单元目标侧重点,就可以采用“分享俱乐部”、“分工合作做值日”、“共庆六一节”等活动方式,让学生感受班级生活的美好,从而喜欢班级生活。二上的单元主题侧重点不仅仅是让学生适应、喜欢班集体,还应是“群体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指导。明确了这一侧重点,就可以采用“优点访谈”、“人情互换”等体验活动,指导儿童正确地看待自我,宽容地对待他人,初步懂得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集体生活的基本原则。二下的单元主题是是对上学期“我在班

11、级中”的主题教育的延伸,进一步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让儿童“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认真完成集体的任务,爱护班级荣誉”,从而学会负责任、有爱心、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明确了这一单元目标,就可以采用“美化教室、组织参加运动会”等各种体验活动方式,让学生感受班集体的可爱,维护班级荣誉,为营造团结友爱、开朗向上、负责进取的班级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很多时候,我们会被眼前的教材所迷惑,把握不住教学重难点而迷失了教学的方向。而要把教材真正读透,就不应该“身在此山中”。教师应跳出教材看教材,俯瞰教材体系,真正看清庐山真面目教材内容是螺旋型编写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是螺旋式上升的。

12、因此,也只有真正读透了教材,这螺旋性的目标也必然会在这螺旋型的研读中被牢牢把握!读 “薄”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是郑板桥一首题画诗中的诗句。若将此诗句引用到教学中来,或许也可以这样改动一下:“冗繁削尽留清瘦,教到生时是熟时”。而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教师还得有把教材读薄的本领。即教师必须在精读细研的基础上,不断地对教材进行概括归纳,把握教材的要点,掌握其精神实质。只有掌握了教材的精神实质以后,才会感到教材变薄了。如:在教学品德与生活一下第一单元“春天的歌”,在研读教材时,发现教材的目标是:感受、欣赏春天的美好,引导儿童在自己日常生活中发现春天的生机和

13、多彩,学习有关春天的自然常识,倡导一种愉快积极、富有创意的生活。可是,我们发现,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也是描写春天的,而我们的第一个月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走,我们踏春去,因为这些内容的学习是同步进行的。综合实践课中,我们安排了找春天活动,目的是感受欣赏春天的美好,语文口语交际中我们安排了用不同方式赞春天。那如果,我们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上还是按照原来的目标进行教学的话,势必会带给孩子厌烦的感觉,就感觉教师在炒冷饭,从而影响课堂实效。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堂上我们就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植树、种花活动。”可是,我们还得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才7、8岁,根本没有能力种一棵小树),考虑到

14、学生生活的环境因素(学校和家庭都没有这样的场地,提供给孩子种植一棵小树)。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们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道春天是植树绿化的大好时光,积极参与绿化环保活动。2、通过在家养一盆花或在校园里认领一棵小树。了解植树种花的一般过程,体验劳动的快乐。于是,我带学生一起到到校园花坛观察小树苗,让他们记住树名,为小苗浇水,松土;听校工介绍小树的成长经历。然后在校园里我们开展“这棵小树我来养”的活动,要求认领小树的同学经常替小树浇水,定期帮小树清除杂草,并留心观察小树有没有长高?有没有同学伤害它?同时布置学生写下观察日记,定期在班级中交流张贴。也可以让学生回家亲手种植自己喜欢的小种子或小花,并每天

15、对小花、小种子的成长进行观察、记录,找到新发现,及时告诉老师或同学。这一活动非常成功,反思我们的成功,那是因为我们在研读教材时,把教材读厚了,把细节搞清楚了。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把教材读薄了。华罗庚先生说:“书要能从薄读到厚,还要能从厚读到薄”。所谓“读厚”,即从头读到尾,从少读到多,从粗读到细。而所谓“读薄”,则无非是归纳、总结,取其精华。把教材读薄,是教材解读的最高境界,因为“读薄”是要有基础的,那就是教师对教材的充分把握。这需要教学的机智,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涉及到教师对教材的价值认识。因此说“读薄”的背后是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高超的教育机智。因此说把教材“读薄”也成了我们不懈的追求。参考文献: 1、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的基本思想2、品德与生活教学建议30条3、舟山市新课程小学品德教学常规4、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