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论文:激活教材让学生动起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品德论文:激活教材让学生动起来.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激活教材,让学生动起来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门课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活动性。因此,活动化教学也成了这门课程中指导教育学生的一个重要方式。品德与生活活动化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创设具体的情景和设计具体的活动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自主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在主体性活动中学习、了解有关的知识,培养道德情感,强化和巩固正确的行为方式,达到教学目的。而新教材的特点正好为活动化教学的实施搭建了实践操作平台。品德新教材是开放而具有活力的教材,它设置了多
2、样化的学生活动栏目,注重学生实践活动。但是,教材只是教学活动中的“原著”,它留有许多空白和疑问。教师在教学处理过程中,应把“原著”中“死”的内容尽量“激活”,把它活动化,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参预其中,在具体的场景中活动、思考、领悟,通过自身感悟而内化为自身行为,加强道德学习。一、突出教材中的“主题”,设计系列化自主活动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学过程是以儿童为中心的自主活动和体悟学习。教材是学生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学生凭借教科书所呈现的话题,来激活自己的思想,学习人类的文化成果,发展自己的道德思维,提高自己的道德选择能力。所以,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围绕着某一个教育主题,设计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3、激发情感,道德感悟。如一上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家庭教育,通过父母与儿童这一最基本的人际交往辅导,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与父母、自己与家庭的亲密互动的关系,最后落实到学生要求“让我自己来”,积极主动地创造家庭的良好氛围。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一步步展开“我爱我家”系列活动:1、我的爸爸和妈妈设计“猜猜他是谁”的活动,展示学生父母的照片,请学生观察,通过体貌特征猜出是哪位小朋友的父母,猜对了就请那位小朋友来介绍自己的爸爸或妈妈的职业、兴趣爱好,引导学生体会:为自己的父母骄傲自豪。2、亲亲热热一家人结合教材“学会礼貌用语”和“小评判:谁是爱家人的好孩子”设计“家人喜欢的好孩子”这一活动,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样的孩子家
4、人最喜欢?学生通过讨论体会到:家人喜欢“有礼貌的好孩子”、“爱学习的好孩子”、“孝敬长辈的好孩子”、“勤劳的好孩子” 然后小组合作表演把这些好孩子形象化、具体化,使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了一个活生生的学习好榜样。3、让我自己来吧随着主题活动的深入,我们逐步引领学生懂得“爱家人、爱父母”就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因此,我们可以设计“巧手儿童大比拼”自理能力竞赛活动,竞赛的内容主要是生活中各方面的自理小技能,如:系鞋带、扣纽扣、穿衣服、叠衣服、整理书包等。然后在此基础上,教育学生还要当好父母的小帮手,借“诗园”中的小诗妈妈回来了设计活动“妈妈回来了,我( )。”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有的用小手接过
5、妈妈沉重的提包;有的为妈妈换上拖鞋;有的给妈妈送上一杯茶;有的对妈妈说上一句真诚的问候;有的给妈妈讲笑话虽说这些行为有些稚嫩,但是足以表达一年级学生对妈妈的挚爱之情,活动目的也就达到了。4、凭借教材中的教育主题,设计了环环相扣的系列化课堂教学活动之后,我们还应把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延伸到课外,以达到品德真正地内化成自需。所以我们可以结合品德课开展 “做个孝敬的好孩子”活动,要求学生每天做到:(1)说好礼貌问候三句话:妈妈(爸爸)再见!妈妈(爸爸)我回来了!妈妈(爸爸),您辛苦了!(2)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4)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学生根据这几点要求每天坚持对自己的行为
6、作出评价,并请家长协助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评选“孝敬星”。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我们把“亲情感恩教育”延伸到了学生的生活中,使他们逐步学会了关心体贴长辈,爱护他人,为他人着想。二、 借助教材中的“图文”,创设情境化体验活动品德与生活教材中“以图为主,图文并茂”的编排设计,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图片是活动的指引与提示;图片展示出儿童的“生活事件”使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中的儿童形成“你我”之间的对话关系,一起面对并解决成长中的烦恼和问题,共同享受成长的幸福;图片体现出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交汇和融合。所以,教材中的图片起到一种综合的作用,既能渲染气氛、激发情感,又给出范例、指引与提示活动。“
7、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与个体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主体把握和理解事物的本来意义及其引申意义的心理过程。体验超越经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与个性色彩的一种形态,在发展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和价值观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借助“图片文本”,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敞开心扉,把自己真是的思想和生活体验带进课堂。如有人生病时有一幅图片,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几种照顾病人时的方法和应注意事项:主动为病人倒水;陪伴病人散步;轻手轻脚走路;送一束鲜花,带去一份温馨等。在引导学生交流之后,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选择其中一个情境来模拟病人及照顾病人体验。在表演中重点不是
8、评价学生的演技如何,而要看它们是不是真正地学会了该怎样照顾病人。三、 拓展教材中的“范例”,构建多元化实践活动教材中的内容所反映的事例活动大都是为了激活学生思维,指导学生活动、引起学生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自我建构的范例。因此教师要运用范例来引导学生学习、激活教学活动,真正实现“用教材”、“用好教材”。1、活动内容多元化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建立在儿童的生活基础之上的课程。无论是经验的积累、自我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发展、品德的形成,还是对社会生活的理解,都需要儿童自己直接地去参与各种实际活动,从而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如兴趣与坚持,为帮助学生体验“兴趣+坚持=成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
9、制订 “我的坚持计划”,并落实到今后的生活实践中。教材中的范例为:我的坚持计划姓名: 班级:计划内容每天看课外书15分钟日期完成情况 月 日 月 日可是,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所以在范例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主选择实践内容,如坚持计划内容可以是:学习方面的,如每天看课外书15分钟等;体育活动方面的,如每天跳绳100下以上等;行为习惯方面的,每天自己整理书包等;道德品质方面的,每天帮助别人做一件好事等;艺术技能方面的,每天弹琴半个小时等;以此来兼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实践的机会,体验坚持的好处,感受成功的喜悦。2、 评价标准多元化品德与生活课程提出,教育的活动内容来源于儿童生
10、活,又高于生活。我们除了要让儿童在活动中获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验和真切体验以外,还要引导儿童在体验中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从而得到持续和稳定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活动结束,并不意味着教育的结束,也不意味着儿童认识的终结。我们同样应该引导儿童对自己参与活动的情况作出正确、民主、的评价,以此来促进自己更好地展现在下一次的活动舞台中。新课程以人的发展为本,这种发展是个性化的,而不是千人一面的。这种要求体现在评价上,就不能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儿童,要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所以在评价尺度上,要多几个尺度去衡量儿童,多角度去看待儿童,不追求整齐划一,而是给每一个孩子成功的喜悦、成长
11、的快乐和探索的自信。因此我认为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从参与的状态、参与的广度、参与的品质以及参与的结果这些方面来对活动进行合理的评价。如一下上超市,课后我布置了“到超市购物”这一实践活动,并且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购物时不同的表现,评选“勇敢奖”、“礼貌奖”、“理财奖”、“小当家”。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到超市购物,而且还能在父母的帮助下对自己的表现作出客观公正地评价。四、 延伸教材中的“留白”,开展生活化探究活动 “乐于探究”、“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教科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天地,编者有意识地通过省略号、问号安排了一些“探究性留白
12、”,引导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思考带到课堂上,集大家的智慧于一体,来探究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凭借这些空白,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去探究,去体验。如和小树一起长大“玩玩泥土”中学习小伙伴问:你还发现了什么?如果光让学生看着课文中插图来说,肯定是要闭门造车了,因为学生对泥土没有感性的认识。所以我们可以把这块教材内容与快乐的春游整合学习,借机带领孩子展开探究性活动“玩玩泥土”。学生通过“看一看”发现泥土有的是黑色的,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咖啡色的;泥土里有一些小洞洞;通过 “找一找”发现泥土里生活着蚯蚓、蚂蚁等小虫;通过 “闻一闻”发现泥土的气味;通过“摸一摸”发现
13、潮湿的泥土软软的,干燥的泥土硬硬的;通过“捏一捏”发现小洞洞多的泥土松松的通过多渠道的感性接触,多角度观察,学生真正认识了泥土的特征,了解了泥土,同时也学会了观察、探究的方法,得到了快乐。探究性活动重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经历和体验,学生在经历了研究活动后,不仅能够获得各种信息,拓宽知识,学会探究的方法,还能培养不怕困难与挫折、勇于探索、不断追求的优秀品质。总之,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充分利用教材、开发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选择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因地制宜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设计富有趣味性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优化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和品德的形成。参考资料:1、品德与社会(生活)教材特点 李华梅2、品德与社会(生活)新课程标准3、教师教学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