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打开孩子的心结基本资料:陈小雅,活泼好动、精明能干,在班里大小也是个班干部。这孩子打一入学,就有点不合群了。从班长、值日小班主任、周边同学的“告状语”里,我感受了她的无处不在:管不住自己的嘴,课上课下喜欢讲话;与同学关系紧张,朋友少;时不时任性妄为、污秽话语常绕于口。特别是这一学期,在我期初的“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班干部自约条例”下屡屡越轨而行,这难免让我心生疑惑:为何其它班干部都能付之实践,而偏偏她不行呢?我找到了她,她低着头,不言语。但从她天真的眼睛里,我知道她有话要说。于是,我真诚而友好地与她攀谈起来,她渐渐地打开心结,向我坦露心扉。在她的一封
2、信里,我感到非常的惊讶。信 小雅为了解开心中疑惑,我与她交谈了几次,才探知事情的来龙去脉:话说四年前,小雅可以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手里呵着,心里疼着,听说小时候还就读过南安实验幼儿园呢(这是从她一直炫耀的幼儿园毕业证书中得知)。后来,弟弟降生了,父母把所有的关爱都转移到弟弟的身上。恰巧那年,小雅读了小学一年级,父母对小雅的态度也变了:回家不仅要求她煮饭,还要喂鸡鸭,时不时还要洗洗衣服,照看弟弟。当时的小雅并没有意识到父母对她的态度的改变,而默默地做着事。后来,为了生计而忙碌的父母时不时把埋怨情绪抛之小雅身上,动不动粗言秽语,简单暴力。时间长了,她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心想:“为何落差怎么这么大呀?
3、”委屈与无助包围着她,脾气越来越妄任而为;同时渴望友情的小雅这时在同学们的眼中已不再是个好伙伴,很多同学远离了她。看着她,心酸与感慨涌上心头,因为这让我想起类似的经历:我出生在一个封建传统思想禁固的家庭里,重男轻女的爷爷,不疼我,家人也不太喜欢我。我懵懵懂懂地长大,无助的我情绪越积越多,甚至还产生过极端想法。幸好无意中的老姑的一声喊叫,让我缩回了那只可能走上不归路的脚,所以才有现在身为教师、略懂点心理学的我。我向孩子道出自己的孩提时的这段经历,她惊奇地望着我,想听听她眼中尊敬的老师是如何走出那段日子的。我首先从她自身谈起,如何适时调控自己的心理:1、学会用心与朋友交流在与同学交往中遭到拒绝后,
4、学会控制自己,并想想:“我对还是他对?哪里又做得不够好?我应该怎么做才更好一些?”2、 学会宽容忍让,自我暗示当遇到不顺时,不意气用事,善用宽容,每天“宽容”一两件事情,日积月累,一年就能宽容上千件事情,不经意间就学会了宽容。另外,我意识到家庭因素的影响,为此,我特地开辟家校联系的路子。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与身教,对孩子的一生有很大的影响。家教的失误,会给孩子的发展酿成苦酒。与她父母进行沟通后,他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与自己为人父母的失职,于是初议方案:1、 做表率:家长应减少不良言语、态度和行为对孩子的影响,给予孩子正确的模仿榜样。在我善意的提醒下,他们感受自己教育的
5、简单暴力而传统思想“重男轻女”的错误。2、 学会与孩子沟通:套一句话说:“年龄不是障碍,沟通无处不在”。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呢?了解她,打开心灵的窗户,让孩子的点点滴滴想法为父母所知晓,让父母的点点滴滴烦恼快乐与孩子同分享。为了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我又从网上有关心理咨询的网站翻阅了大量的心理教育方面的指南书籍,把一些文章的重点摘录下来,不定期地交给她父母或在家长会上讨论,共同学习。同时,正确的班级舆论,对每个孩子的成长也不容忽视。因此,我注重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班会课中,重点讨论了“如何原谅有过错的人”。经过辩论,学生明白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并引用大肚菩萨的一句名言:“大肚能容,容天下不
6、可容之事”。因此,在班里提倡“宽容待人”。同时,以小雅为主宣出了一期同学之间,有容乃大的黑板报,构建和谐、融洽的班级舆论氛围。 而对于我来说,我相信心与心的感化是最好的良药。只要有机会,我就与她进行个别谈心。特别是当她与同学关系紧张时,我希望她能第一时间找到我,而后耐心倾听,让她感到老师是真心诚意关心她、帮助她的;有时她认为某些事不公平时,我们及时地交换意见,树立正确的“公平观”。当她心理烦躁时,从不与她正面冲突,尽量做到冷处理。现在的小雅她在班 不仅小雅的心敞亮了,更让全班同学接受一次洗礼。现在,同学们之间关系融洽和谐友好,收到的信件也少了“告状”类的了。 评析:可以说,整个心理事件的发生根
7、源于我们传统社会“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深蒂固。据调查,在我班17名女生中有16名女生所在家庭有“重男轻女”现象。在“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代”的现代社会里,对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不想多加议论。但就此引出的孩子心理防线问题,我们不应该回避。在打开小雅心结中,自我评析如下:首先,心理问题来源于学生,心理问题解决也依靠学生。所以心理疏导必须以“服务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多重身份心理问题者、经历者、治疗者,让我们必须尊重学生在心理疏导中的主体地位。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灵的沟通、理念的认同。在心理沟通中,创造一个充满真诚、温暖、理解和信任的气氛,这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发泄、敞开心扉,达到促使学生心理健康
8、的目的。另外,教师不是权威,不是指导者,而是一个平等者,一个朋友。决不能板着面孔,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出现,教师应是朋友或向导,为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支架、一件工具,帮助学生去建构、生成并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在这个案例中,我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己与别人的关系,通过角色互换等手段让他体验到别人的需要及感受,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摆正自己在班集体及家庭中的位置,了解到不要总是把眼光放在别人身上,而应注意看到自己付出的努力,自己取得的进步,找到“自我”的感觉。 再次,心理问题解决的多面性。任何心理问题的源头都不是单方面的,需要协调家长、学校、学生或社会来共同配合。同时这次心灵之旅也让处于心理问
9、题边缘的学生也感同身受,受众者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纠正自己歪曲的心理品质,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但是社会上这种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有待于人们去转化、重新认识。问题虽然解决了,但是我并不觉得轻松。因为这一群小学生来到学校不仅要丰富自己学识,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这个旧思想、旧传统依存的现代社会里,如何直面人生,打开紧锁的心结,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灵。(05年案例)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心理素质是人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虽然很好,却没有那天真可爱的笑容,有的小干部虽然能力很强,工作、学习各方面都很优秀,却总是忧郁寡欢,缺乏童年的欢乐。帮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形成健全人格,是
10、我教育的一个新课题,因此,我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以下是一例教育案例:学生刘某,女,11岁,小学六年级,身材瘦弱,说话声音低弱,胆怯。父亲经营小百货商店,高中毕业,继母与父亲共同经营商店生意,中学毕业,父母由于经商经常早出晚归,家里由奶奶(继母的母亲)操持家务,另外有一个弟弟(小姨的孩子),全家五口人,属组合家庭,家庭经济收入一般忧郁,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做事认真努力,上课不爱发言,成绩优秀,整天不开心,即使特别高兴的事也高兴不起来,放学不愿意回家,回家之后进门就吃饭,如果回家早了,就锁在自己房间里看书,吃饭时再出来,感觉家里人都不喜欢她,他不管做什么事家里人都不高兴,在家感觉总
11、是紧张压抑的,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挨说,不是说错话了就是做错事了,其实有时觉得做得很好,也还是挨说。所以放学就跟同学多玩一会,只有在学校跟老师聊天或跟同学在一起玩时,才有些轻松,觉得有一点高兴,一到家就高兴不起来了。觉得非常痛苦。 从小身体瘦弱,爱生病,六岁时,父母离异,母亲再婚,父亲再婚后带着她与女方的母亲、妹妹共同生活在一起,继母的母亲、妹妹经常指责她、骂她,后来,小姨结婚有了孩子,奶奶就更不喜欢他了,不但骂她还有时打她,总是说弟弟好她不好,后来,小姨离婚了,奶奶就更疼弟弟了,为了不让爸爸着急,自己尽可能的不说话,尽可能的不让奶奶生气,即使有时心理不高兴受了委屈,也不跟父母说,自己放在心里。父
12、母因为经商,晚上回家较晚,交流很少,偶尔父母在家辅导作业或聊天时觉得挺高兴,母亲不象奶奶和小姨,对自己还可以,但从来没有叫过继母。自卑、压抑、忧郁是关键的心理问题,童年的家庭环境造成了她自卑、压抑、忧郁的性格。她的心理问题是从童年时代的家庭成员关系的觉察开始的,父母离异对她造成很大伤害,从小失去幸福家庭的生活,失去父母双双爱护,使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害怕失去,所以做事努力,尽可能让别人高兴,害怕做错、说错,但由于大人的经常指责,使得胆怯,忧郁,害怕,没有家庭幸福感,感受不到亲人的爱,对自己失去信心,感觉孤独,缺乏童年无忧无虑、幸福快乐的生活。由此形成怯懦、自卑、畏缩、抑郁等人格特征。属自我成长
13、问题而导致的情绪困扰。 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辅导策略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每个学生德、智、体诸方面获得全面发展,那么学生发展的内涵应怎么定位呢?这一直是十几年来素质教育探索的问题。随着教育体制、考试制度的改革,仅仅把学生的发展定位于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掌握是远远不够的,新的人才观认为发展还应当包括身体的、心理的、伦理的、文化的许多方面。知识和技能可以速成,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人生经验的积极,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是难于速成的。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要教会他们求知,教会他们办事,教会他们健体,教会他们审美,教会他们创造,但往往容易被忽视的是教
14、会他们做人,同时,还要让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最后一点目前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实施素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教育部先后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全国中小学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初中生正处于儿童向青年的过渡阶段,随着生理上的巨变,他们的心理也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定的时期。这一时期,初中生的心理经常出现矛盾冲突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情绪化与理智感的矛盾、闭锁心理与交往需要的矛盾,性需求与规范约束间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冲突使得初中生容易产生心理及行为
15、偏差。一、自我概念失当引起的自卑。1、案例(小A,女,初二学生)及分析。 家在农村,是寄读生,父母做小生意,常为钱的问题吵架。有个哥哥读高中,初一时为了保证哥哥的学费家里考虑让他退学,最后在父亲的支持下她才得以继续上学。长相平常,不出众,忧郁、敏感。初二上学期,一位同班的男生(长得帅)比较关心她,经常和她探讨学习、作业,放学时两人一起回家。这让缺少家庭温暖的小A初次感受到了来自异性的关心和爱护,她真切地渴望能得到这份爱。可是,同班女孩子经常在她面前夸那男生长得帅气。于是,她开始失去自信,经常照镜子。看着镜子里那个脸色黄黄、鼻梁塌塌、眼晴也不大的女孩就灰心丧气,原来和那位男生在一起时的快乐也消失
16、了,只感觉周围有无数双眼晴在看着他们,议论他们:“快看,这么难看的女孩。”“两个人的外表怎么相差这么远?”小A开始整夜整夜地失眠,“我为什么长得这么丑,这么笨?”的想法像一块块砖头堵在胸口,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从此失去了往日的笑声,主动退出和男孩的交往,可是,她却从此变得更加孤僻,在班级里几年没有朋友,同学叫她到家里玩或一起上街,她都不敢去,因为她觉得同学家庭条件比她好,很有钱。她不敢面对男生,觉得自己长得不漂亮,总是低着头,匆匆从别人旁边走过。小A感到无比的孤独与困惑,总觉得自己很渺小,与同学在一起,感到很痛苦,但是不与同学在一起,又觉得很孤独。她对于生活的挑战,不是想方设法去适应,而是躲在一
17、角悲叹自己的“无能”与不幸。她觉得自己的家境太差,长相平常,于是认定周围的人都嫌弃她、鄙视她。青春期的情感萌动,一方面使她体味到了从家庭不可能得到的温暖和爱护、甜蜜和快乐,但随之而来的是对自己外貌和体形的严重不满,从而产生极度自卑,对自身优点视而不见,全面否定了个人的综合美丽,这是一个自我形象定位偏低的孩子。2、辅导策略。1)同感。即感同身受,即对学生的 “因为我料到人家会拒绝我。”“也就是说,交往还没有开始,你已经把结果想好了,是这样吗?”“是的”。“现在想想,事先的担心是否有点多余?” 这样的对话让小A能跳出圈子来看问题,促使小A认真反思制约自己退宿行为的非理性思维方式,这对小A的转变具有
18、决定性意义。还应该用讨论的方式努力启发小A认识到,拿自己的弱势去与别人的强项进行比较,只会令自己更加沮丧,应当改变比较的方式,多看到自己的优点,如自己待人比较诚恳,成绩不错等。3)“优点轰炸” 在小A的认识有所改变后,可在心理活动课上把“优点轰炸”的对象锁定小A,有意识地让同学赞赏小A的优势方面,如:成绩好,让人羡慕;善解人意,让人愿意接近;说话声音好听等等。同学的称赞使小A重塑自我形象,找回久违了的自信。客观的条件没有变,而社会的自我和主观自我调整后,小A的自我概念得到了恰当的调整,以后她就能够以积极的态度独自去面对生活,独自去解决困难。3、理论概括。 小A的问题主要是自我意识出现偏差引起的
19、,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已作为独特存在的个体的认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对自己与外界关系的认识和态度(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它是个性的核心,其发展水平既影响心理健康,又制约良好个性的最终形成。初中生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冲突:有自我认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矛盾;物质、精神需要与实现可能性的矛盾;有社会期望与自我监控水平的矛盾。这些矛盾冲突如果处理不好,必将影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妨碍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初中生常见的自我意识偏差表现有:自我概念失当高自我概念,低自我概念(小A)。高自我概念的学生盲目自负,自我期望超过现实可能性,因而时常处于心理不平衡之中;低自我概念者
20、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潜力,时常自卑自怜、自暴自弃,妨碍了自己的正常发展,对心理健康也非常不利。厌弃形体自我。过度自我中心;沉湎于幻想自我。自我监控困难。具体辅导时,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帮助受导学生确立符合客观的自我概念。对于过分自卑的学生,应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潜力,对一些无法改变的条件,如长相、能力不理想;家庭状况差于别人等,要能够自我悦纳,从而摆脱自怨自艾、情绪低落的心理状态;对于过分自负者则应帮助他们看清自身的不足,以找到通往理想的阶梯和与人和睦相处的办法。 (2)指导学生通过自我设计、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的具体操作,有效地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发展一个健康的自我,而不是终日耽于幻
21、想或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3)家长、科任教师等对受导学生有影响的人,要齐心协力共同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健康成长的环境,做到既不严厉苛求,施加过重的心理压力,也不宠爱、包办、剥夺孩子自然成长的权利,当然,更不能放弃教育,对孩子不闻不问。二、行为异常,社会适应不良。1、案例(小B,男,初一)及分析 小B行为反常,上课违纪(讲话、扔粉笔头、捉弄同学),课堂上大模大样地离开座位走出教室;作业基本不做,成绩全班最差;欺负同学,常与同学发生冲突;而且常离开学校,无故出走。由于他的干扰,班级的许多正常工作无法顺利开展。通过家访了解到,小B这些行为的出现始于小学五年级出车祸之后。小学五年级时,
22、小B遇到车祸,昏迷十五天后终于醒来,他的父母激动万分,庆幸儿子拣回一条命,在日后的家庭教育中,这种侥幸感一直绵延不断。家长对小B不再有任何要求,哪怕是最起码的一点点学业任务,他们都认为太为难孩子了。因为车祸以后,家长明显觉得孩子的智力状况大不如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令他倍感吃力,情绪波动较大,常无故地发脾气,砸东西。为了照顾好小B,父亲外出工作,母亲在家全天候伺弄他。在母亲的全心照顾下,小B脸色红润有光泽,身材高大、臃肿,步态笨拙。2、辅导策略:(1)倾听: 让小B有诉说、宣泄的机会。老师以恳诚的态度,关切的表情,微微前倾的坐姿鼓励小B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出来,从中深入小B的内心世界。在面谈
23、中,小B主动倾诉:他觉得在班级没意思,同学都看不起他,笑他傻,笑他笨,他很想有一些朋友,但都找不到。有时他会搞一些恶作剧,如喊别人绰号,把别人的书本藏起来,或打别人一下,可到最后都弄得很沮丧所有人都对他群起而攻之,他觉得很没意思。其实他好想有几个朋友,可没人愿意找他作朋友,因此他觉得很孤单,所以他想离开这个班级,他想重新开始,因为在这个班级他无法施展他的才华,无法安心学习,如果换个环境,他就会努力学习,成绩会提高上去,这会让所有的人都崇拜他并和他交朋友。主意已定,他在班级一天也呆不下去。(2)寻找问题行为的原因,剖析行为后面掩盖着的情感因素。阿德勒曾说:“孩子做的每一件事似乎都表达了他的全部生
24、活和人格,不了解这一隐情背景就无从理解他做的事情”。如何解读小B的这些古怪想法和行为呢?车祸与小B行为的异常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小B父母对车祸所引起的情感反应,以及后来对小B的娇惯放纵,导致了小B行为的“变坏”。在家里他是中心,已习惯了受呵护、受重视的生活了,而在学校里,他臃肿的体态、笨拙的动作和有点含糊的语音使他成了同学们嘲笑的对象。对于这种强烈反差,小B感到无所适从,于是他用了一种错误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他欺负比他弱小的同学,一来可以找回“强者”身份,二来借此引起老师对他的关注。但每次换来的都是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指责,这又令他很自卑。加上学业成绩落后于人,使他产生了逃避的念头,希望能远离
25、这个令他难堪的环境,去到一个备受重视与呵护的环境中。(3)改善家庭和班级心理环境。 1)约谈家长。让家长不要对小B放弃希望,放弃要求,不要因为孩子拣回一条命就不忍心再为难孩子,特别是看到儿子智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时就不敢对儿子的学习提出任何要求,要让家长明白对孩子最重要的关爱就是不要放弃希望,这种态度应体现在持续不断而又前后一致的行动中,贯穿孩子成长的全过程。 2)由于形象不佳,又加上学习困难,小B的心灵非常脆弱,他的自卑感是深刻而持久的。对于他,不能马上提出改善周围同学关系的要求,而应当更多地设法改善他的成长环境,让他尽量少受一些刺激,让他孤独感与自卑感减少一些。在班级内部,要努力营造关心互助
26、的氛围,把小B囊括在这种氛围中,课余时间,有意识地让一些同学主动找小B玩,和他说说话,这样小B的情绪慢慢会趋于稳定,心情会开朗起来,行为上也会随之出现向积极方面转化的迹象。3)引导小B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在小B成长环境得到改善之后,应及时引导小B正确处理与同学的关系。因为孩子都是同龄人,谁都不会无原则的、持久地牵就常欺负自己或同班同学的人。小B的坏行为已成习惯,若不及时对他提出要求,如不辱骂同学,不打同学,而是听之任之,只单方面要求他的同班同学牵就他,这种关系维持不长久的。可以在发现他又对同学动手脚,叫人绰号时,采用面质的技术启发小B,激励小B学会辩证地看待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克服其认知方式
27、中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引导他进一步认识自我,开发自我。一般来说,通过提问及表达可指出学生的不当认知或非理性思维。老师和小B进行如下提问及表达:“你知道老师和同学为什么批评你?” “我知道,那是因为我打了同学,可那也算不上打,因为这是我友好的表示。可他们连这一点也看不出来,他们总是拿老眼光看我,这个班级不适合我,所以我想离开这个班级。”“怎么能让人看出你是友好的表示呢?”“打得轻是友好,打得重是仇恨。”“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有人打你,还叫你绰号,你会认为是友好还是仇恨?”“这个么”沉默。“这个环境真的不适合我,假如我回到家里,读重点高中的堂哥和读大学的表姐能教我,我的成绩就会进步。”“一个人是消极地
28、等待环境的改变还是积极地适应环境,对今后的生活更有意义?” 启发小B的思路,让他渐渐领悟到自己平时的有些做法其实是在消极地等待环境为自己而改变,当无法满足这一其实无法实现的愿望时,又想换个全新环境,这种做法到最后那一定是不适应所有的环境,不容易与别人处理好关系,从而严重影响了自己各方面的发展。当小B有所领悟之后,要对他提出一些具体要求:不辱骂同学,不打同学,试着找一两个好朋友。循着这样的辅导思路,小B在三个月后情绪再没出现大起大落,没有过激行为发生,与同学的交往也可以,学业上的表现也随之有所进步。3、理论思考: 这是一个在家庭中受宠娇惯的孩子,父母以他们无原则的所谓“爱”来弥补自己的歉意,而正
29、是这种补偿心理严重限制了孩子的正常成长,使他变得与社会极其不适应。在家中,他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走出家庭,他的“自我中心”受到严重阻挠,他觉得新的环境带给他的是痛苦与不适,他不知道如何与他人打交道,如何与他人友好往来,甚至不知道如何向他人表示他的友好,他的有些行为是与在社会规范下建立起来的班集体的行为规则格格不入的,这导致了他的自卑。而自卑的人常常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他们有时会用另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与重视,于是环环相扣,事态向恶性发展。类似小B这样的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从外在的行为表现看,他们学习左,行为习惯差,甚至思想品德差,可是,在这一系列表面现象下掩盖着
30、的是当事者内心难以言表的隐痛。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辅导对类似小B这样成长受阻的学生来说,其所提供的心理支持(帮助)是其他学校教育形式无法取代的。三、性幻想白日梦1、案例(小C,男,初三) 担任班长,品学兼优,不仅学习成绩优异,文体活动,独唱,智力竞赛样样都行,深得同学拥护,唯一的不足是女生认为他太孤傲,不愿和她们打交道。他的家里有爷爷、爸爸、母亲一直在外地工作,直到最近才调回来。近一段时间,他的成绩一直下降,据老师反映他上课注意力没有以前集中。2、辅导进程:(1)通过引导让小C尽情倾诉,从中把握信息。在交谈中,小C主动透露自己恋爱了,对象是同班的一位漂亮女生。他自己也不清楚从哪天起,每天都会想
31、那位孩子,上课时候想,回家做作业的休息间隙和睡觉前都要想。每次想的内容大致相同:想她对自己说过的话,尤其是说话时嘴巴一翘一翘的样子,想与她讨论问题时抚弄头发的样子。以致于穷思竭虑地思考下了课后要找什么话题与她接近。想着想着,思维便挣脱了现实的僵绳飞驰进了理想的天国。幻想和她一起玩,他摇身一变成了白马王子,而她理所当然成了白雪公主。语文老师讲课的时候,小C把自己和她融入一个又一个风情万种的小说人物中,罗密欧、朱丽叶、董永、七仙女英雄、美女,古今中外,甜蜜的、哀怨的,思绪犹如澎湃的激浪,一泻千里,无法自控。心血来潮的时候,还会创作一些小说,把他的幻想和她一起走进小说,在不食人间烟火的梦境中呈现出一
32、幅幅美丽的画卷,体验着从未有过的幸福。小C认为,这就是恋爱。(2)共同分析做白日梦的性质,打消小C的顾虑。原来小C把做白日梦等同于早恋,因此辅导就得从了解正视白日梦入手。可以告诉他,进入青春期后,由于性机能的发展迅速,引起了心理上的微妙变化,十四五岁的初中生逐渐意识到两性差别和两性关系,并随之产生了一些新的心理体验,你在不知不觉中性心理发展到了对某位异性的好感阶段,而这种好感通过中学生最常见的做白日梦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可试探着问他的情绪反应。“你在想这些的时候,一定很开心吧?”“怎么说呢,有时候会很高兴,有觉得自己长大了的一种幸福感,但有时也会觉得很痛苦,很失落。”小C很坦率地回答。 在此有必
33、要对小C再进行一些解释:白日梦的内容与异性交往有关,有情节、有人物,由当事人自编、自导、自演,往往虚构出自己与爱慕的异性相处的各种离奇古怪的情节。与此相适应会有高兴、快乐等情绪反应,但梦醒之后的失落、惆怅便也在所难免,因为梦毕竟不是现实。听了这样的解释后,他一脸迷茫地说:“我以前从来不是这样的,其实我也不想这样,可实在控制不住。”“因为你发育了,长大长。”老师鼓励他自己思考。“那么,老师,我把许多见不得人的梦想写进小说,不会像个小流氓吧?”看得出他对青春期的事情还是没有把握。“你的梦想中虽然有性接触的内容,但你从来没有打算付诸行动,是吗?”“那当然”。“没有越轨的行为,怎么称得上是流氓呢”?
34、通过这一段辅导,主要是试图让他明白在初涉社会的过程中白日梦包含着少男少女对未来的憧憬,尽管中学生的白日梦总是那么幼稚,那么脱离现实,但不做白日梦的中学生几乎没有,应该让他正视这一点。然而一味地沉缅于做白日梦而不能自拔同样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少男少女的性幻想常常给自己带来烦恼。对于后一点,小C已真切地感受到了:“上课这样做白日梦总是不太好,我的学习成绩也退步了。”(3)探讨消除做白日梦对学习产生干扰的办法。“你上每节课都做白日梦吗?”继续帮助他理清思路。“不是的,我上物理课、数学课、体育课的时候不想,语文课、英语课和其他副科要想的。”他如实回答。 “你的意思是说,在你感兴趣的课上,你不做白日梦,
35、在不感兴趣的课上会做白日梦,是这样吗?”用封闭性的提问目的是引起小C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是的”,小C回答“老师,那我如果对语文、英语投入更大的兴趣,是不是会少想些?”小C试探着问老师,其实也在问自己,他的悟性的确很高。“你不妨试试看”。老师顺势鼓励他。 接着老师和小C一起讨论如何培养对语文、英语的学习兴趣。兴趣不是天生的。学习的兴趣是在一定条件的影响下发展变化的,可以向他介绍间接兴趣培养的四个条件或西索洛维奥克开展的“满怀兴趣地学习”实验,即满怀信心地想像运用这门学科是非常有趣的。辅导时,老师不要给小C提供太多指导性的意见。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小C通过自我调节,逐步摆脱外力的控制,达到自我成长的
36、目的,因为每个人都具有引导、调整、控制自己的能力。对于如何摆脱白日梦,除了提高兴趣外,小C自己还提出希望辅导老师与任课老师联系,请科任老师在课堂上多提问他,以迫使他集中精力听课。一段时间后,由于科任老师的配合,增加了对小C课堂提问的次数,小C自己也对语文、英语投入了更大的兴趣,加上对白日梦不再忧心冲冲,课堂上做白日梦出现性幻想的情况明显减少了(但有时还是会想)。(4)巩固已有的进展,调整更深层次的非理性观念。不过,说到想女孩子的事,他流利的语言立刻变得支支吾吾,分明是还有什么话想说又不好意思说,在老师目光的鼓励下,小C沉默了一会儿,终于鼓足勇气说:“我是班长,经常想女孩子是不道德的。”“你为什
37、么觉得做了班长就要与众不同,为什么觉得想女孩子就不道德了呢?” “因为妈妈说,男孩子想女孩子是很恶心的,是不道德的”。作为小C人生路上的重要他人,妈妈的话在儿子心中的影响力是足够大的。然而,尽管人的非理性观念是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所形成的,但这些观念并不是自动存在的,事实上,它是被个体自己反复强化而形成的。老师没必要过多地去探究小C的家庭教育问题,而是应该集中注意力帮助小C改变令他困扰的生活观念,使他明白这些非理性观念常常是导致人们存在的情绪和行为原因所在,只有清除了这些观念,才能够真正感到愉快和自我实现,当他明白这个道理后,老师问他:“你现在还认为你是流氓吗?” “不是”,他坚决地回答,“老
38、师,我确实有点喜欢她,但你一万个放心好了,我不会做出中学生不应该做的事情的。”他一本正经地向老师“保证”,老师会心地笑了。3、理论分析: 对于因性幻想而引发的心理问题的学生,老师要给予完全的接纳和真切的安慰。要让他们从老师的温和态度上感受到自己并不是犯了什么大错,做了什么羞耻的事情,进而能较快地消除紧张感和羞愧感。在谈话已能顺利进行时,可以对他们作一些性生理知识的介绍,使对方懂得性幻想是青春发育期青少年中发生相当普遍的现象,本身不需要引起紧张与自责。要让来访的学生从老师的态度和解说中得到宽慰,放下精神上不必要的负担。与此同时,对耽于性幻想而无力自控的受导学生,老师应当与对方商定具体的改进计划,
39、计划内容可以是1)把注意力从对性的过分关注上转移到其他方面;2)避免不良的性欲刺激;3)进行自我控制的训练等。 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应对策略(案例)一、案例描述:小强是个处事果断,遇事有主意的男同学,但是,十分任性,脾气暴躁,小拳头时常要发挥作用。有一天,小强的拳头先后落在了桌子上、好朋友的头上。 那是今年三月二十一日,学校三名值日生来到教室检查卫生情况,刚走进教室,就听到几个同学不约而同地低声叫着同一个名字郑小强,并且在不断的重复着,接踵而至的是教室里出现了嘈杂的议论声和不自然的笑声.只见小强瞪大了眼睛,歪着脑袋,双手插着腰大声地呵斥着:“叫什么叫,瞧我好欺负呀!”说着举起拳头就要打周围的同学
40、,被同桌的好友小亮一把拽住,可是,他这点邪火就撒到了小亮身上,一连几拳都打在小亮的头上,小亮却一手未还,同学们见此情景都愤愤不平,纷纷要求把小强的家长请来评评这个理,还有的同学提议给他个处分。小强边拍桌子边喊:“用家长吓唬我,我不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抑制住了自己的情绪,劝大家都冷静下来先按课表上课,课后再解决问题。 二、案例剖析小强这些不良习惯的形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分析:小强自尊心强,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从客观上分析:家长因小强自幼体弱多病当发生问题后总是一味的迁就或采取不了了之的态度,这样一来久而久之,小强的坏习惯成自然。可是令人不解的是今天的事小强因何而起呢?下课后有些同学主
41、动找老师反映情况,有两个原因:其一,小强最近一次数学单元考试成绩不理想,为此,他心里烦躁时常发火,其二,最近他听到一些风言风语,说他喜欢外班的某个女生,而这个女生正好来班上检查卫生,个别同学就乘机起哄。原来今天的事是个导火索,看来,事情的发生绝非偶然,不能草率处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又做了一番理性的思考:根据同学反映的情况,不能单纯的认为是小强任性骄横, 同时存在着青春萌动期的一些心理因素,因为,初中一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心理发育时期,学生对于男女生之间的问题处在好奇心理较强的阶段,对此问题并没有正确的,较成熟的概念,当学生中出现了议论男女生之间的事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小强对此难以承受而大
42、发雷霆,作为老师不能采取训斥的态度,应循循善诱,妥善处理.。三、应对策略1、以爱做原动力倾心交谈*倾听:小强对此事的想法,请他做一下自我分析*分析:由于平时养成了任性骄横的不良习惯,所以,当个人利益受到侵害时,而不顾集体的利益,这样做不是少年君子的作风,问题非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伤了他人和集体,发火也有害于身心。*点播: 男子汉应有勇气面对现实,应有一颗宽容之心,遇事要沉着冷静,好动拳头既不能解问题,又伤了友情,也显得缺少君子的风度.当遇到一些风言风语时,可以置之不理,也可以向老师或家长反映,争得他们的帮助.。鼓励:面对不理想的奥数考试成绩气馁烦躁都会无济于事,要树立信心往前看只要刻苦努力,工夫
43、不负有心人!要有勇于战胜自我. 。2、以爱做原动力激发爱的情感 *召开恳谈会.邀请平时与小强接触较多的小伙伴坐在一起,从不同的角度谈一谈大家对小强的关爱,小强也讲述了自己的感受感动之余,小强主动提出要在班上向大家道歉,并且表示今后要把自己的爱献给同学,把快乐带给同学。 *召开主题班会.题为“愿同学之间多一分爱,多一份情”.会上同学们以这个突发事件为载体,围绕着“爱”这个核心畅谈了对爱的理解,对爱的感受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付出爱。除此,大家还讲述了一些同学之间爱的故事。最后,班会在合唱的爱之歌声中结束。四、实施效果 在主题班会上,小强勇敢的剖析了自己的不良行为一再向同学们道歉,请求大家的原谅并表示今
44、后决不再动拳,做一个有爱心的少年君子,同时,有的同学也承认了自己对小强的非礼行为是不尊重同学的表现。从这以后,班上不断传诵着爱的故事。小强也向变了个人似的,变得爱笑了,说话和气了,逐渐的学会了帮助同学,老师也反映小强脾气变了。最近的一天,班上的一个女生被外班同学叫外号让小强听见了,他一改往日用拳头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在和对方讲道理,使对方心服口服。当同学们知道了无不交口称赞。五、个案感悟 一阵风雨过后,彩虹总会出现。小强的拳头也引起我们的深思:教育的确是门艺术,当遇到突发事件时不可鲁莽的草率的去处理,要注重调查研究,分析与突发事件相关的主客观原因,尤其不可忽略种种心理因素。在处理的过程中要以爱
45、的教育为主线,从激发爱的情感入手,采取适当的方法这样方能收到预想的教育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在一例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思考人类的心理成长发展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中学生的心理,有时极易陷入“误区”,心理上会产生不少的矛盾和斗争,引起心理不适应、情绪不协调甚至发展成为精神障碍。下面从我在班主任工作的一个典型案例中,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转化工作进行分析,并谈谈在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认识和体会。案例: 周昕,男,16岁,高二学生,父亲去世后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高一开学时各方面表现积极主动,且表现出很强的组织能力,因此我让他担任班长,开学初的一段时间表现尚可,但是后来却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表现
46、在自信心不足,情绪变化无常,个人生活没有规律,有时不能严格自律,行为懒散,上课有时不专心听讲,成绩有所下降,没有真正起到宏志班班长的示范作用。一、了解学生背景,分析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经过和周昕奶奶交流及向初中班主任了解,我得知周昕同学的身世。他在小学时父亲意外事故身亡,此后他就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把对他百般呵护,老人们惟恐没有父母关爱的孙子受到点滴委屈,他们将全部的爱都倾注在孙子身上,他们为孙子包办代替一切,他们会满足孙子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这就造成了他随意的行为和生活习惯。在行为方面他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一段时期早自习他时常会是最后一个来到教室,自习课他随意出入;在生活上经常由
47、于内务整理不合格受到批评,在班内他个人物品摆放地杂乱无章,多次提醒没有明显改进。爷爷奶奶盼望孙子成才考重点大学,但缺乏对孩子的正确估价及在学业方面的指导、鼓励与监督,其在周昕身上的表现是心高气盛,他经常说一定要考进实验班,将来要考清华、出国留学,可他缺乏意志力,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考试成绩不佳的时,他会表现得焦虑不安、灰心丧气。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学生,有许多兴趣、爱好,组织能力强,可他对自己缺乏自信,班委竞选前他竟然向我提出要退出竞选,因为他担心同学们能否支持他,他感到孤立无助。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与多方面的了解和分析,我感到了他的种种表现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由于家庭结构的忽然变故,使他失去原有的
48、心理平衡,没有了父母保护的孩子常常会表现得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爷爷奶奶对他是爱护有余,可实际上这些爱更多是溺爱,这是他形成一些懒散生活、行为习惯的上的主要原因。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会对他今后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首先,我和周奶奶交流共同商讨如何帮助他摆脱心理上的困境。我认识到他不良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和家庭溺爱是有关系的,因此,我和周奶奶交流时让其培养孩子自理能力,教育孩子要承担家庭责任。在学校我不失时机地和他进行交流,最初我们交换意见时,他总是有所保留,可随着时光的推移,我赢得了他的信任,从我找他谈话过渡到每当他感到困惑的时候他会主动向我倾诉他的苦恼,征求我的意见。我帮他出主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