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级下册教材分析.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420476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二级下册教材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二级下册教材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二级下册教材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二级下册教材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二级下册教材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二级下册教材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二级下册教材分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一、怎样借助分物等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余数以及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有余数除法”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分物的实际操作活动,并将操作和思考相结合。第一,通过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引入对余数的认识。在“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教材创设了“分橘子”活动,引入有余数除法。通过操作活动,学生会发现:14个橘子,每盘放4个,可以放3盘,还剩2个。建议教师重点提问学生:“2个为什么不继续分了?”使学生体会到继续分下去,每盘就不一样多了。平均分到最后不能再分了,就出现了余数。通过“分苹果”“分橘子”的操作活动,学生将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体验到平均分的结果有两种:正好分完和不够分还

2、有多余,从而体会学习余数的必要性,以及余数的意义。第二,有余数除法竖式需要与操作活动有机结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需要和分橘子、分小棒等操作过程联系起来。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请你们把操作过程用竖式写下来,好吗?”在学生前一节中已经学习除法竖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写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并引导学生结合操作的过程说说每一步的含义。第三,学生通过多次分物的操作活动,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结合操作活动,学生将体会到剩下的不够再分了,从而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有的老师可能认为操作活动是比较“低级”的,因此总是让学生尽可能脱离操作。实际上,借助实际操作不仅仅符合小学

3、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如果能将操作和思考有机结合,操作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同时操作也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二、怎样利用第7页“租船”这一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册教材中,与前几册一样,应用问题不单设章节和例题,而是结合每部分内容,选择现实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题材,采用多样化的呈现形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生活实际来解决问题。在学习了有余数除法后,教材创设了同学们租船活动的情境,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时,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学生从图中获得了“每条船限坐4人”“每条船每时3元”的信息,还有的同学可能会发现

4、“图上有9个人要租船”。这时,教师可以先不提出书上的问题,先让学生解决9个同学去划船,至少要租几条船?学生得出942(条)1(人)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余下的1人怎么办。根据“每条船限坐4人”的条件,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将得到至少要租3条船。然后再解决书上的问题“21个同学去划船,至少要租几条船?”可以让学生独立列式解决,并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在讨论第(2)题“你认为怎样分配合理”时,可以让学生用小棒或其他学具摆出分配方案。如,把4根小棒放一堆,表示每条船限坐4人,21人摆了5堆,还剩1人。可以把剩下的1人放在第6条船里,但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不这样。因此,需要调整各船上的人数,调整后的方案可

5、以多样化,只要合理就可以。如,从第5条船上抽出1人到第6条船上,那就是4人、4人、4人、4人、3人、2人。还可以再从第4条船上抽出1人到第6条船上,那就是4人、4人、4人、3人、3人、3人。只要求学生用小棒摆出分配方案就可以了。要解决试一试中的“每时租金3元,10元钱最多划几时”,当学生列出除法算式1033(时)1(元)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剩下的1元能不能再划1时。这显然是不能的,因此,10元钱最多划3时。需要指出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会对结果的“进”与“舍”存在困难,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操作和生活经验等帮助学生体会。三、怎样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体会到混合运算要遵循一定的

6、顺序?第二单元“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及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综合应用。教材是通过具体情景,使学生体会到混合运算要遵循一定的顺序,以及在计算时怎样运用这些顺序。首先,教材创设了“小熊购物”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在解答“胖胖要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需付多少钱”时,需要列两个算式才能得出结果,当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时就要遵循一定的运算顺序。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先算出4个面包多少钱,再求4个面包和一瓶饮料一共多少钱,因此,要先算乘,再算加。又如,教材创设了“过河”的情境,要解决“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条船限坐9人,

7、需要几条船”的问题,就要先算出岸上一共有多少人,292554(人);再求需要几条船,5496(条)。当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时,即29259,按照前面所学的运算顺序,是先算除,再算加,这时就要请小括号来帮忙了。有一部分教师反映,这部分内容难点过于集中,要学习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怎样把分步列式合并为综合算式、怎样计算混合运算等三部分内容。需要指出的是,关于应用问题,本套教材不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学生会分步列式即可。对于运算顺序和应用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单元教学设计,在每一节课中侧重某一方面。如果学生对某节课应用问题的数量关系比较熟悉,就可以把重点放在熟悉运算顺序上;如果学生对应用问

8、题的数量关系比较陌生,就应把重点放在这方面上。四、“生活中的大数”这个单元,教材怎样帮助学生感受“千”“万”的实际意义?1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认识“千”、“万”。认识“千”“万”两个新的计数单位时,教材安排了数小正方体活动。“一个一个地数,数10次是10个”“每10个是一排,一排一排地数,10排是100个”“每100个是一层,数10层是一千个”“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这个活动不仅使学生对千、万有直观的感受,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教学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将操作、思考、想象相结合。比如,有的学校没有那么多的小正方体学具,教师可以首先鼓励学生观察教材2

9、9页最上面的图,鼓励学生想像有多少个小正方体,然后借助教具把这个立体模型一层层分离,从而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的关系。2.借助生活中的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千”、“万”的实际意义 。教材安排了说一说活动,笑笑问:“一本书大约有1000页,10本这样的书大约有多少页?”淘气问:“我校大约有学生一千人,像10所这样的学校大约有多少人?”目的是鼓励学生借助身边熟悉的实物,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3.认识数位顺序表,帮助学生认识千、万的进位关系。在1,2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认识万以内数位顺序表的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万以内计数单位及其之间的关系。五、怎样培养学生对大数的估计能力?结合教材41页“有多少片树叶”

10、,怎么设计这样的实践活动? 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一些数目较小的事物进行了估计,如抓一把小棒估计有多少根等。本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先估计有多少片树叶,再具体地数一数。二年级学生对这种数量较多的事物估计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可结合现实生活,安排一些生活中需要估计的素材,按从易到难的坡度进行设计,引导学生逐步体会估计的方法,也使学生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谈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会遇到需要估计的问题。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讲,平时很少能想到用估计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师可以自己寻找一些素材,和学生一起交流,让学生感到确实有必要学习估计。在此基础上,请学生估计书上的树叶有多少片

11、。学生可能会想到的方法:(1)数数每行15片,2行就有30片,上面有7个2行,再加下面一行大约是220多片。(2)用同样大的正方形将这些树叶分别圈起来,看一个正方形内有多少片树叶。比如,可以将它的一大部分平均分成四份,数其中的一份是50片,4份是200片,再加剩下的大约是220多片。因树叶排列太整齐,所以多数学生会说到精确值,因此,最后可让学生在报纸上找一篇文章估计有多少字,使学生加深体会估计的作用。六、如何提高“万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技能?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这部分内容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何提高万以内加减法的基本运

12、算技能呢?第一,要让学生在已经掌握百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自主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运算的道理。教材创设了“买电器”“回收废电池”“小小图书馆”等情境,鼓励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学生进行三位数加减法计算时,所使用的方法可能不同。教材除了提供用计数器“拨一拨”和用竖式“算一算”外,还利用直观模型,通过数形结合来帮助学生理解“数位要对齐,满十进一和退一作十”的计算方法的道理。第二,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后简称标准)的要求,三位数加减法笔算每分钟12题,教学时要根据这个标准鼓励学生逐步达到,不要对速度提出

13、过高要求。第三,三位数加减法数目比较大,计算时容易发生错误。教材安排了有关验算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验算意识和习惯。 教材“小小图书馆(三位数笔算减法)”一节中安排“想一想”活动,结合生活情境(买鞋找钱)引导学生探索减法的验算方法,使学生体会验算的重要性,养成对自己的计算结果负责的习惯。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验算,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验算意识,学生可以用逆运算来进行验算,也可以通过用别的方法再算一遍进行验算。第四,教材在每部分计算内容中安排了“森林医生”“趣味游戏”等形式多样的练习,这些练习形式将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进行计算。例如,“小小图书馆”中,把学生在三位数加减法计算中容易产生的错误列举出来,让学生

14、当“森林医生”啄木鸟,找出错误原因,并进行改正。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情况,收集学生的计算错误,由学生自己当“森林医生”来改正。同时引导学生不仅能治病,而且要学会防病,总结产生错误的原因。 第五,合理地安排练习阶段。对于新学习的内容要及时练、及时反馈,因为遗忘是先快后慢的;注意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相结合,在后面单元的学习中,教师也需要适当地穿插有关的练习。七、教材如何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角”?角是一个抽象的图形,小学阶段学习角主要是为了学习构成平面图形的一个基本要素。由于角的抽象性,学生在认识角中存在着比较大的困难和大误区,比如把生活中的桌角等和抽象的角混淆;比如把角看成一个区域,所以就感觉画出的角

15、“包含”的区域的面积大,角就大。鉴于此,建立数学中“角”的正确表象是本内容学习的重要目标。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教材首先突出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在三幅图中,既有画出来的两边一样长的情形,也有画出来的两边不一样长的情形。教师还可以举一些画出来的两边不一样长的情形,以免学生认为角的两边都必须画得一样长。在此基础上,教材安排了摆角的活动,目的有两个:第一,由于用两个小棒来摆角,有利于学生认识到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个边组成的,使角与角所“包含”的区域剥离。第二,通过学生自己摆角,可以暴露出学生的错误认识,便于教师帮助学生澄清。然后,教材设计了认一认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16、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画出角,并进一步认识组成角的顶点和边。需要指出的是,本册教材是对角的初步认识,学生能够辨认出角,知道角的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并能正确指出顶点、边即可。关于角的定义和进一步认识将在四年级学习。八、 怎么在“长方形与正方形”这一节课中积累探索图形特征的经验?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比较和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除了要能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外,还需要积累探索图形特征的经验。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积累经验:第一,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观察,猜一猜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哪些。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可以从边和角两个角度来猜测图形特征。对于角,我们会发现什么?对于边,我们会发现什么?第二,对于学生猜测出来的结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研究的方法。比如,从边来研究,学生可以用尺子量,或用对折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从角来研究,学生可以通过直角三角板量一量,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第三,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操作后的反思活动。反思刻画图形的角度、验证图形性质的方法,以及观察猜想操作验证的过程,并且指出在探索其他图形的特征时,也可以用同样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