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420814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精心预设,有效生成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摘要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与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只有正确认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前精心预设催化动态生成,加强课后反思与经验总结,才能形成教师的教学智慧与技巧,以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关键词 预设 生成 合作学习一切教学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这里所说的预设指的是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而生成则是指实际教学过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高质量的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作用的重要保证,它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使教学能有序展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创造性的生成是“学生为本”的体现,它有利于提高学

2、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学过程充满生命活力。有的时候教学生成的发展变化和教学预设是一致的,这反映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逻辑性的合理把握和对教学对象认知状况的深入了解,但更多时候,两者是有差异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这反映出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对教师而言,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时,将面临严峻考验和艰难抉择。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少教师缺乏生成意识和及时捕捉、随机处理课堂新信息的能力,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出轨”时,教师不是漠视就是将其强行拉回来,纳入预设的轨道,从而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泯灭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本文通过对几个教学片段的描述,就教学的预设与生成问题,谈一

3、些我的思考 一、平等对话,有效引领,让生成性资源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一次随堂听课活动中,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找规律这一课时,最后出了这样一道题:1、2、4、()、()、(),要求学生在后面加上一些数,使这些数看起来比较有规律,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纷纷举起了小手。一位学生填出了第一个答案:7、11、16,理由是前后两个数的差在依次增加,分别增加1、2、3、4、5,老师微笑着点点头;第二个学生又想到了另一种填法:8、16、32,理由是前一个数重复相加为后个数,老师满意地笑了。教师环视着全班同学,似乎没什么问题。正好下课铃响了,教师准备课堂小结。这时,有一只小手怯生生地举起,又偷偷地放下,教师猜测

4、这是一位自信不足,成绩平平的学生,老师略显迟疑:“你还有什么问题吗”,生:“我想填1、2、4、1、2、4”,顿时,全班哄堂大笑,那位同学害羞得埋下了头,老师示意大家安静,亲切地说:“你的想法不错,真了不起!大声地说出你的理由,好吗?”那位学生慢慢地抬起头说:“我觉得重复也可以是一种规律。” 说得多好啊!简单重复何尝不是一种规律,大概受这种想法的启发,学生的热情一下又高涨起来,“老师,我又想到了另一种填法,1、2、8、1、2、16,理由是前两个数重复,第三个数分别填4的2倍,4的3倍”。时间已超过了3分钟,但同学们依然沉醉在寻找规律的兴奋中。 真为这位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氛围而鼓掌。教学时间超过了,

5、而这位学生的想法太简单,教师完全可以作简单评价后下课,但老师没有这样做,而是表扬鼓励了这位学生,让他说出自己的想法,由此又引发了同学的许多联想,这样的处理真是太好了,也许在这位学生的心目中从此播下了学好数学的种子,也许他从此有了更多的自信按要求,这个题目的答案到底有多少,我们姑且不去讨论,当学生的思维与老师的预设相偏离时,教师不必忙着为自己的下一个环节奔忙,而应先来听听学生的分析、听听他们的想法,因为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方式和思考过程比答案本身更为重要。这才是新课程理所倡导的新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这种不同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师生双方真诚平等、民主对话的基础上

6、,教师作为数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要真正从心理上尊重学生,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真情对话。有了这种和谐、平等的“生态环境”,学生才会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全部调动到课堂学习中,大胆表露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这样的课堂才是多变的、美丽的、丰富的,师生才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所以,教师要有理念上的转变,我们的课堂到底该为谁服务?是为教师既定的教学目标而置,而不顾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辛苦劳动?还是该为学生灵动的体验、真实的感受而平等对话服务?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二、及时抓彩,随机应变,让生成性教学资源“临场闪光”。 听一位老师教“乘法应

7、用题”时,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房间最多可以住5个人,一个旅游团包了这样的6个房间,这个旅游团共有多少人?学生思考后,列出了这样的算式:65=30(人),也有学生列出:56=30(人)。老师提问:“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答:“要求这个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6个5是多少”,老师满意地让学生坐下,我们也从没怀疑过答案的正确性。当老师准备下一题时,有一个学生举手了:“老师,有可能这个旅游团只有29人呢?”“这怎么可能呢?”老师愣了一下,我们听者也急速地考虑答案的可能性。聪明的老师把球踢给了学生,“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呢?”“其实,我也没有太多的考虑,我只是想房间为什么一定要住满呢?”学生的一席话使大

8、家豁然开朗。“那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根据我们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有多少种可能性?” 多好的教学契机,教师及时抓住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迸发了出来,于是就出现了以下的精彩场面: 生1:我觉得可能是26人,算式是551=26(人)。第6个房间只住1人。(有学生插话:那多浪费,应该包一个单间,价格还便宜一些。) 生2:有可能27人,算式是552=27(人)。第6个房间只住2人。 生3:有可能是28人,算式是553=28(人)。第6个房间住3人。 生4:有可能是29人,算式是554=29(人)。第6个房间住4人。 生5:我还有不同意见,题目上说:每个房间最多可以住5人,有没有可能每个房间

9、都住4个人,这样就是46=24(人)。 生6:那也有可能每个房间都住3人、2人或1人,这个旅游团就可能是18人、12人或6人。 生7:那如果也考虑不住满的情况,答案就更多了。 生5、生6、生7的想法有些偏离题意,老师因为学生的高涨热情而感动着,对学生的答案作了恰当的评价引导。大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为学生的精彩想法而高兴,更为老师及时抓彩而喝彩。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般都经过了周密的考虑,主观上努力穷尽各种可能,但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面对这些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及时抓彩,把这些有效的教学资源开发、放大,让它“临场闪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课本内容,

10、让师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师生有更多的生活经验融入课堂学习中,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让“死”的知识活起来,让“静”的课堂动起来,变单纯的“传递”与“接受”为积极主动的“发现”与“建构”,在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当然,这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敏感,更需要有深厚的教学理念为底蕴。三、恰当运用学生的合作交流,让课堂因生成而美丽。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是转变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已在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得到运用。现今几乎在所有的新课程数学展示课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分组合作学习”

11、的形式。“分组合作学习”被视为当前课堂教学教改当中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其座位安排由原来的“插秧式”排列改成“田字式”排列。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分组合作学习”内容的定位把握欠妥,或者过于抽象、或者难度不够缺乏探讨价值,让学生无所适从;“分组合作学习”前必须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过程,否则合作就会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势必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给予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够充分,教师急于完成预设教学任务,中止讨论,草草收场,在学生的意犹未尽中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40分钟的一节课,“分组合作学习”过于频繁,使学生

12、在犹如“赶集”般的喧闹中而恰恰忽略了数学本质的追索。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如何有效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在一次数学活动中,设计了这么一个题目:数三角形首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让每位学生独立思考,请几位同学说说如何数的?是几个?当学生回答还未完毕,下面的学生早已议论声一片,因为三角形的个数各不相同,这个时候学生都有强烈的交流意识,看着热闹的场面,该让他们畅所欲言了。当学生独立数完,或遇到困难,无法数时,借助小组、班级的力量,解决问题,先在小组交流,相互补充,完善,再选出小组代表,谈本小组数出的三角形的个数,以及数的方法,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对每一种方法或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评价,使学生学会学习,

13、学会交流。对于本节问题,最终数出正确结果的只有二人,仅半数学生数完,其中数多了有8人,数的不够有15人,还有一部分学生未数出结果。其实,最终数出三角形个数的二个同学,最初也未数正确,一位数少了,一位数多了,是在其他同学数的方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最后才数正确的。中国有句古训“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合作学习最好的体现。在运用合作交流的教学中其实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上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也会有一些很被动的参与者,或者根本不参与者。作为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在干什么。因此,教师的责任和作用反而更大。教师的任务是调动这些学

14、生的积极性,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小组讨论的时侯,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教师应参与其中,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同时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 “柳暗花明又一村,无心栽柳柳成荫”这就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的一种境界。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教案的基础上,遵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涛,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各种生成性信息,即时调整教学进程,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弹性与优化。我想,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从生命高度,平等对待,有效引领学生,还学生学习主人之地位,注重为他们搭建展示的舞台,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营造真实、开放的课堂教学,并及时抓彩、随机应变,这才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只有教师在自己原先预设方案的实施中随时“以生为本”,关注变化着的人的整个生命,使课堂教学充满学习成长的生命气息,让教学更有效地向纵深推进,实现持续生成,使课堂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无心栽柳柳成荫”的精彩画面。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必定会走进更加灿烂的天地,让我们的每一节数学课都能留住那瞬间的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