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自主的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因此,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精心设疑,制造悬念;
2、提出矛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疑惑。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我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激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一“石”激“浪”
3、,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石子有长度,有的说因为有宽度,还有的说因为有厚度、有面积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教师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有矛盾才会有进步,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检验。学生必然会寻找集结所在,这时就有了对知识的运用。学生产生疑惑,探求真理的愿望,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如,在讲“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
4、法”时,教师出示这样的道题:某水果店运来600个西瓜,300个大的,300个小的。小组长对售货员小张说:大的一元卖2个,小的一元卖3个,结果可以买250元。第二次又运来同样数量的大小西瓜,价钱也没变,小张想:何必分开卖,不如不许挑,平均每元钱可以买两个半个,每个4角钱。卖完西瓜后一算,只卖了240元,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何第二次比第一次少卖10元呢?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通过讨论分析,不难知道:两个西瓜价钱的平均数和每元钱卖的西瓜并不是一回事。教师还要准确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謾疑置难,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出示两组题:
5、(1)1.60.25,150.15;(2)103,14.222。学生很快计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题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办?”“如何写出商呢?”学生求知与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不协调”。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这样以“障”造成“悬念”,使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2、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兴趣。低年级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差,注意力不能持久。容易产生“喜新厌旧”的情绪,在教学中我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方法进行教学,给学生以新异感,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如:通过讲故事、设问或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用
6、电化教学、直观教具、数学游戏、课堂提问、练习形式多样化等方法,使学生不会产生厌烦感,从而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并保证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 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可是他们好动、好奇心强,对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直观教具、电化教学及操作学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时,让学生先摆个三角形,然后在下面摆个圆形,并向学生说明摆的时候要从左边起,把圆形和三角形一个对着一个地摆。教师问:“哪一行摆得多?看看第一行里的三角形哪一部分和圆同样多?请你们用手指画一画,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看看画得对不对?再画出三角形比圆多的部分。”接着问:“同样
7、多的有几个?三角形比圆多几个?”再启发学生想,三角形比圆多,三角形可以看成是哪部分组成的?多的部分是几个三角形?从而使学生直观地看出三角形多,圆少,三角形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圆同样多的部分,一部分是比圆多的部分,从而体会到多的数能分成两部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巧妙地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回答,从而集中注意力。同时,对学生准确回答的问题加以肯定,对不懂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启发引导并加以鼓励,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我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
8、知兴趣。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得也很深刻。 3、创设生活情境,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感知数学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魅力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
9、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教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数学知识原本就比
10、较抽象,不象语文生动的故事情节具有描述性,美术具体的形象具有的直观性,体育具有的身体参与性。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混合运算”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争当模范营业员”的生活情境游戏,四人一组,一人当营业员,其他人当顾客去买东西,算算你买这些东西共花多少钱或应该找回多少钱?并写在练习本上,最后评出模范营业员,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就掌握了混合运的顺序。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
11、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问题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例如我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围绕“今天我当家”这样一个主题,根据当家必须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具体事情,结合钱、时间、如何安排等具体事情,设计了一系列的方程应用题:如何统筹安排买菜做饭的时间、买菜的时候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哪些不同的菜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了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了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总之,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