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设计有效的问题 追求高效的课堂》 .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420884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设计有效的问题 追求高效的课堂》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设计有效的问题 追求高效的课堂》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设计有效的问题 追求高效的课堂》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设计有效的问题 追求高效的课堂》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设计有效的问题 追求高效的课堂》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设计有效的问题 追求高效的课堂》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设计有效的问题 追求高效的课堂》 .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设计有效的问题 追求高效的课堂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是教学目标达成的主要途径,是重难点的突破口,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数学素养。因此课堂提问的质量显得相当重要。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来设计问题,使提问更有效呢?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在这种水平下儿童能独立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解决问题的水平。两种水平的差异叫“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

2、论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也为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即我们的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已有知识出发,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确实学生决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在设问时不能无视学生的认知基础,要使“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如在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一课中,由于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对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教师可创设情景:四只小猴争着想吃一个桃,猴妈妈想做一个公平的妈妈该怎么分桃呢?(揭示出:平均分),把一个桃平均分给四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一份,这一份和整只桃有什么关系,可用一个什么数来表示?(分数:

3、1/4)紧接着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的?(把一个桃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一份,就是这只桃的1/4),接着引入新课,问:如果把一盘桃(四只桃)平均分给四只小猴,每只小猴分的这盘桃的几分之几?为什么呢?这样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提问,使新知的学习建立在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之上,既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积极促进旧知向新知迁移,又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为下一步的教学适时调整教学预案,避免让学生去“探究”一些已经知道的知识,无病呻吟。二、要切中知识的本质特征教师设问时是否准确把握知识本质很重要,如这个知识点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又是为后面哪个知识点的学习作服务的?重难点是什么?我们一般是怎样教学

4、这个内容的?生活中的原型又是怎样的正确地把握知识本质,才能找准提问切入点。如“钟表的认识”一课,平时教学中我们只问:长的那根针是什么针?短的那根针是什么针?只要学生知道时针又短又粗,分针细又长就行。而如果仔细研读认读时间的本质方法,就会发现时针和分针的名称本身就是有学问的,时针表示几时,分针表示几分。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强调问:时针和分针的作用是什么?就会使学生认识这两根针的本质作用,减少在认钟时的错误,如把12时半看成6时。但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略这个知识点。在教学整时和半时的时候,教师往往会局限于眼前的知识点,觉得整时和半时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分针在12上和在6上,所以教学时就会引导学生先看分针:

5、只要看分针在6上,就是几时半,分针在12上就是几时整。而在认时间时,其实时针是起关键作用的,从理论上讲,只要一根时针就可以了。针对这些特点,我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出示时针在5上,猜猜分针在哪里?再出示时针在5和6正中间,问:分针在哪里?猜了两次后再问:你怎么知道分针在6上呢?学生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后,知道时针对着几就是几时,在两个数字正中间是几时半,所以分针在6上。通过这两个问题,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在看时间时,时针比较重要,要先看时针,抓住了知识点的本质特征。三、要挖掘教材的内涵教材是我们教学的依据,而教材的编写经过专家论证,是具有科学性的,同时教材也不尽完善,需要我们创造性地去用好,既不

6、迷信又不偏离,所以我们对教材的研读很重要。备课时,不能教学目标还没明确,教学过程却已跃然纸上;不能教材还没研读,网上资料却已搜了一堆,然后东拼西凑。这样的备课往往不能准确把握教材,出现提问不恰当或比较浅薄、甚至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不相符合的现象。如“11-20各数的认识”: (课件出示10根小棒。数一数,共有几根小棒?有几个一?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有几个十?添上一根,共有几根?11是由几和几合成的?然后同桌合作摆出12根小棒,说一说12是由几和几合成的。但我通过对教材的研读,发现书本上例1“先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接着怎么数?”这句话给人以一种很生硬的感觉。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可学

7、生却不知道为什么要10根捆成一捆,10根捆成一捆有什么好处。除非让他们感受到10根一捆的必要性,否则学生的心里一定会有不解的疙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可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去体验以10为单位计数的好处。再则从知识的后继角度来说,以10为单位计数的好处学生体验深刻了,为后面进位加法的凑十法学习打下基础。经过思考,我增加了这样一个环节:你能不能把13支铅笔摆得使我们数也不用数,一看就知道有13支铅笔呢?用小棒来代替铅笔,摆一摆,试一试。你是怎样摆的?你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生活中是这样摆的:1捆、3根。这种摆法有什么好处? 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情况,为了方便计数,经常把物

8、体10个放一堆。出示12支记号笔、11瓶墨水、20支铅笔、13包餐巾纸这个环节的问题设计建立在对教材的研读基础上,因此更准确地把握了教材,深入地挖掘出教材的内涵,使学生经历和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更明显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使整堂课更加厚实。四、要重视问题的呈现形式课堂提问的呈现方式很重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若过于琐碎,就会使学生的思考空间狭小。传统的师生“一问一答”的狭隘式提问,跨度过小,使学生的思考空间过窄,学习被动,阻碍了学生主体潜能的发挥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分析问题的呈现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教学1/4:如果把一盘桃(四只桃)

9、平均分给四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为什么?师:在学习纸的图上(四个桃的整体)先平均分一分,再想一想用什么分数表示,与同桌交流。这样不仅有利于讨论,而且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更会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探索的空间大大增加了,也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当然提问也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调节问题的开放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课,大部分提问要有一定指向性。开放性应渗透在每一堂数学课中,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服务,但不能为了开放而带着学生去钻牛角尖,这样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提问时,要把握好开放的“度”很重要。五、要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数学思维是一

10、个从“题设”到“结论”,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展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不仅展现正确的,让学生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也要展现错误的,从错误中明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展现思维过程的机会,可以设计诸如“你是怎么做的,回忆一下自己的思考过程”、“你是怎么想的”等问题引导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展现思维过程,促进教师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如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教学1/2: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让学生分别上台展示自己思考得出的不同分数1/2、2/4,问:“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思考过程,那么我们就能捕捉住学生精彩的、或笨拙的瞬间。有的

11、学生确实是想到:把四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二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一份,就是这盘桃的1/2。而有的学生却是数了数是4个桃,就把4写在分母上,每一份是2个桃就写在分子上,通过这一问,学生把思考过程展现出来,教师就可以继续追问:你们觉得谁的想法对呢?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分数的产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2/4是错误的。可见,通过思维过程的展现,使学生在交流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不仅能正确掌握知识,而且智慧共享,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六、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堂提问不仅是师生交流信息、情感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引导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思考,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教师在提问时首先应树立“学生发展为本”

12、的教育观念,问题“粗”一些,“放”一些,让学生在宽畅的思维空间中展开多角度思维,获得更可能多、新、奇的答案。因为开放性问题强调学生获得解答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的养成,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真正主体地位,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克服“灌输式”教学倾向的“解药”,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一剂“良药”。如在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千米)练习课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性问题:小张和小明同时从家到学校,小张每分钟行50米,小明每分钟行100米,经过20分钟两人同时到校,小张和小明家相距多少米,合多少千米?这道题相对来说在思维深度上是更深层次的,起到了拓展的作用。从问题的思考空间这一角度来分析,就会发现此问题的解决策略和途径不是唯一的,我的着眼点停留在对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上,激发参与研究的兴趣。因此我对这个问题这样处理,猜一猜小张和小明家的位置关系,画出示意图,学生在思维上得到了更深、更广的发展,而且在参与、猜测中对解决问题充满兴趣,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上是我对课堂提问的几点浅薄的看法,在实践运用中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往往又是交互着运用多种策略。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还应适时地对这些策略进行调整,灵动地加以运用,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种自主行为,实现高效的课堂,并促进学生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