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精设“导入”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421001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精设“导入”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精设“导入”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精设“导入”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精设“导入”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精设“导入”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精设“导入”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精设“导入”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精设“导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认识分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世纪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分数,要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扩展学生对数的认识及其应用的范围,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分数同整数一样,都是人们用来表示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抽象符号,它们同属有理数范畴。但是分数又跟学生以前接触认识的整数在读法、写法以及表达传递的意义、运算法则等诸多方面均有很大差异。分数的出现,对学生已有的认数体系将会有实质性的破坏和重建。如何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心理与认知的转变呢?起始课的教学是关键,导入环节的教学更为重要。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笔者三次听了李老师执教的认识分数

2、,其导入设计不同,教学效果迥异,值得我们思考的内容颇多,现将李老师三次执教的认识分数时的导入部分的教学片断整理如下并作出评析,以期引起同行的深入探讨。片断一师:(口头提问)老师这儿有4个苹果,要把它们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得几个?用掌声告诉我。(为了突出整数与分数的区别,师采用“拍手游戏”来强化学生体验)生:(举起双手齐拍两下)啪啪!师:如果老师只有2个苹果,也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得几个呢?生:啪!师:现在只有1个苹果,也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分几个呢?(生大多为难,面面相觑。个别学生轻轻地拍了一下以示和刚才的区别)师:为什么不拍了呢?生:因为每个人只分得半个,如果拍一

3、下就变成一个了。生:我用一只手拍表示半个。师:也就是这次分得的结果不能再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这时就需要学习一类新的数分数。像这样,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的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分数。(出示课题:认识分数)评析:此教学片断设计严格按照书本编排,(注:编者为此查了教材,教材给出的情境图是两个苹果两个人怎么分,一个苹果两个人怎么分,提出的问题是: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一半呢?教材提出的问题是开放的,表示一个苹果的一半的方法,是需要让学生探索的。但在这一片断中,表示方法是用掌声,这是非数学的方法,是教师给出的,方式是惟一的。在下文中李老师的改进很好,引导学生用“数”来表

4、示,数学是关于数和量以及图形之间位置关系的学问,这样引导,突出了“数学味”,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好的情境,要有好的问题,好的问题,要有好的教师来引导。因此,说“此教学片断设计严格按照书本编排”似乎不妥。编者)试图让学生亲身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人们在分东西时,当遇到分得的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必须对原有的数概念进行扩充,引出一种新的数,从而能顺利地把分数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分数的意义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对分数也能产生积极的情感。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事与愿违,学生的眼神中缺少学习的热情与渴望,如木偶般应和着老师平淡无奇的提问,整个学习过程有如嚼蜡,淡而无味。细细分析,原来教师忽略了问题情境本身,

5、没有趣味化。虽然设计了学生共同参与的“拍掌游戏”,但是用数来描摹或表示生活中的事物与现象,对于稚气十足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如此又怎能希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呢?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从上课一开始,教师就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很快的处于振奋状态。如果一堂课的导入对新知只起了铺垫的作用,把学习道路上的“坑洼”填平了,为学生铺设了一条“平坦之路”,再沿着这条路进行新课教学,这样不仅学生学的无趣,而且会遏制学

6、生思维的展开,更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片断二师:(板书:数)这个字认识吗?能给它组个词吗?生:数学。生:数字。生:分数。师:(老师在数的前面加上“分”)说说你对分数已经有了哪些认识?生:我上次考试得了95分。(除此之外没有人进一步的回答,师只得亲自出马了)师:(板书二分之一)这个数你们看到过吗?生:(有极少一部分学生举起了手)看到过。师:在哪看到过呢?生:我妈妈告诉过我!生:我在课外书上看到过。生:我知道上面的叫分子,下面的叫分母。师: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分数。(然后在分数前加上“认识”)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问题情境

7、的现实化,就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认识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探究材料。当数学问题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并激活学生思考与创造的灵感。给汉字组词是语文课上的活动,在数学课上也给“数”字组词,的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可是这位教师似乎没有考虑到他所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小学生,在学生的头脑里分数就是考卷上老师给的评分,又怎么能想到与整数、小数不同的分数上来呢?生活中人们只有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环境下才会使用分数表达和交流,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已有数学现实中的分数知识的缺乏。所以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少的可怜,学生相互间交流也极

8、少,课堂上冷冷清清,完全没有生气。片断三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西游记的故事吗?老师今天给你们讲一段孙悟空和猪八戒的故事。(一听到故事,学生马上都坐好了,教室里非常的安静)有一天,猪八戒听说花果山上的仙桃已熟透了,就急忙来到花果山上,想一饱口福。可是,孙悟空却不买他的账,硬要他能回答完几个问题才让他吃仙桃,急的猪八戒直叫快出题。只见孙悟空拿出一个盘子,盘子里有4个桃子,他叫猪八戒把这些桃子平均分成2份,并说出每份的个数。猪八戒可高兴了,他说,这有什么难啊,每份2个桃子,说着就要上前拿桃子,可是孙悟空又要他把每一份的2个桃子再平均分成2份,并说出每份桃子的个数。猪八戒大叫那是1个桃子。说完又要上前

9、拿桃子,但孙悟空挡开了他的手说,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你回答正确了,这几个桃子都送给你了,说着就要猪八戒把那1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并说出每份的个数。猪八戒想了想拿起水果刀把桃子切成两半,但想了半天,就怎么也想不出用什么数表示这半个桃子,急得他望着那鲜艳诱人的仙桃直流口水。同学们,你们能从已学过的数中找一个数来帮猪八戒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老师,分东西如果是整个整个的话,那就可以用1,2,3,4来表示,可是,把1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1个都不够了,怎么表示啊?生:孙悟空这不是在为难猪八戒吗?猪八戒好可怜啊,吃不到桃子了。生:老师,我能帮猪八戒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学过小数啊,05可以表示半个呀,对不对?(

10、这位学生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得意极了,其他学生听了他的回答后都好像恍然大悟)生:老师,我妈妈教过我一半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是吗? 生:(很惊讶)二分之一是个什么数啊?师:同学们答对了,05和二分之一都可以表示一半,可惜猪八戒没有答出来,吃不成仙桃了。可是有同学提问了,二分之一是个什么数呀?生:我知道,二分之一是个分数。生:分数?是不是分开的数啊?(有生笑起来)生:是不是我们考试时老师打的分数啊?生:不是,考卷上的分数我们都认识。生:我们学了整数和小数,怎么又跑出个分数来了?(一个个充满着疑惑和渴望)师:二分之一是个分数,它不是我们考卷上得多少分的分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分数。(出示课

11、题认识分数)师:同学们,看到这个新朋友来到我们身边,你们想知道它哪些方面的情况呢?生:我想知道这个新朋友为什么叫分数?生:我想弄清分数到底表示什么?生:我想知道分数怎样写怎样读?生:我想知道分数有什么作用?我们为什么要学它呢?生:我想知道还有没有其它的分数?师:同学们想知道的可真多,我们今天就来探索三个问题(师筛选整理并板书重点问题),你们又打算怎样学习这部分知识呢?生:我想听老师讲。生:我想自己看书,再作决定。生:我要与同学交流、讨论。评析: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的认识活动,学生就是数学活动的主体。然而,小学生受其年龄的影响,其积极性、主动性

12、主要是靠创设诱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吸引到参与学习的兴趣上来。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情感因素,认知内需等来创设。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激活探究欲望,唤起学习动机,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的智慧潜能迸发出来。在此片断中,教师依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创设了学生熟悉且喜爱的西游记这一故事情境,让学生不由自主的参与猪八戒回答问题的过程,使他们遇到同样的问题要用什么数来表示半个桃子?从而激起了他们急于探索新数的欲望:这个新朋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数?它怎样写,怎样读?为什么要学习它呢?除了二分之一,还有没有别的分数呢?

13、等等。教师也一再保护他们的提问积极性,从而使得课堂洋溢着一种浓厚的学习气氛。另外,让学生针对课题和遇到的新数学问题,提出自己所想知道的问题,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学习习惯和问题意识,同时教师也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就先确定自己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的策略意识的培养。三个执教体现了截然不同的教学观念,展示了迥然有异的课程环境。导入新课,作为一堂课的首要环节,让学生对一堂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无疑是这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渐认识到,师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每一个教师都要精设“导入”情境,激

14、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评:著名心理学家希尔指出: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却往往造成巨大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很小的差异是指对事物有无兴趣,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学生对学习有无浓厚兴趣,将是其有无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大动力。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三个教学设计的差异不大,但教学效果的差异是巨大的。这样的对比教学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在片断(一)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师提问、生拍手的活动导入新课,虽有一定的活动性,但是学生对此的热情并不高,主动参与性不强,学生的思维也没打开;在片断(二)中,教师以组词的游戏开场,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并没有收到意想的效果,因为教师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

15、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生活中,接触分数并不多,导致课堂上的相互交流“冷清”。但在片断(三)中,教师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并将学生不由自主的带入到故事中的问题中去,帮猪八戒想想用一个什么样的数可以表示半个桃呢?这样就很自然的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教师也给了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大胆的说,课堂非常的活跃,学生学习的兴趣极浓,参与性也很高。同一内容的教学,导入的方法很多,但是所设的导入是否适应于学生的学习需要呢?为什么有时我们也用了学生喜爱的游戏或者动画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导入时应注意什么呢?笔者认为,在设计导入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不管用什么方法导入,都要能吸引学生,为整个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其一,导入自然合理,既是前面知识的继续,又是后续知识的开端,且以一定的积累为基础;其二,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聚精会神地投入进来,在情感上与教师、教材贴得更近;其三,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无论在操作层面上,还是在思维层面上,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其四,教师要有情感投入,只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才能带动学生,引起学生对整个课堂的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