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在模仿的大树上嫁接探究的嫩芽.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421166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论文:在模仿的大树上嫁接探究的嫩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论文:在模仿的大树上嫁接探究的嫩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论文:在模仿的大树上嫁接探究的嫩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论文:在模仿的大树上嫁接探究的嫩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论文:在模仿的大树上嫁接探究的嫩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论文:在模仿的大树上嫁接探究的嫩芽.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在模仿的大树上嫁接探究的嫩芽 在新课程浪潮的推动下,作为在一线数学教师的我们,认真学习着新课标理念,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着变革,向着“优质轻负”的目标而努力。新课程标准其中有一条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以“模仿+训练”为主要教学方式的传统教学遭到了可谓铺天盖地的批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改变以往“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的传统教学方式,多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注重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和创新的习惯和能力。 但是时间一长,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发现有这样的一个情况:学习好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2、越来越足,各方面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但有些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就变得“云里雾里”,不知从何入手了!如梯形的面积这一课,面积公式的推导的可操作性很强,具有很强的“探究”价值。遵循“课标”中所提到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这一要求,课堂教学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资料,花了大半节课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可课堂练习的反馈却让我傻了眼,学生的解题在很多方面都出了错:1、计算面积时做成了“(上底+下底)高”,忘记了还要除以2;2、长度单位没有统一就直接计算;3、已知梯形的面积、上底

3、和下底,不会求高。从课堂效果看,应该说学生的理解、推理、空间想象和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培养比较到位,但在解决问题中还是遇到了不少问题。所以,我的脑海里一直萦绕着这样一些疑问:以合作、探究、自主建构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法是否适用于每一节课?以讲授、模仿、训练、强化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法是否就是一无是处的、要完全摒弃的?课堂上常常上演的口是“探究”心是“模仿”、为了“合作”而“合作”之类的闹剧,把自己弄得晕头转向。然而,两个与数学学习毫无关联的事件,却让我对数学课堂教学有了自己一定的想法。事件一:儿子从呱呱坠地,到发出无意的声音,到牙牙学语,到能简单运用,最后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事件二:班级里

4、有小朋友玩“魔尺”,从跟着别人一步一步地拼图形,到自己能成功地拼出图形,最后拼出跟别人不一样的图形。这两件事都表明,一开始我们人都是一张“白纸”,通过模仿练习,熟练掌握,最后还能进行“创造”。所以, “模仿”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每个儿童的思维包含着对外部事物的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当同化的平衡建立时,儿童就模仿现实事物;而当同化的平衡被打破时,就顺应外部事物,进入创造性想象的活动中。”回过头去,再仔细琢磨,“课标”中强调的是“不能单纯地依赖”,并不是要“完全抛弃”; “模仿与记忆”虽然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但仍是一种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规范性等,仍具有

5、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标”之所以提出要注重“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教学对其的忽视甚至是“毫无涉猎”,是对传统教学中被忽视的部分进行的有益补充,因为它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新性等的有效载体。“模仿与记忆”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并不是对立的,而是能够相互促进的整体,二者的有机整合,都能真正实现学生的提高。由此看来,像梯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一样,我片面地注重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而忽视甚至是摒弃了必要的“模仿与记忆”,缺乏这样的练习设置,因而造成了学生能发现新知识却无法灵活运用的现象。所以,我认为应该把“模仿与记忆”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6、与合作交流”的两种教学方式进行有机整合,扬长避短,“在模仿的大树上嫁接探究的嫩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真正的优质轻负。下面就这个观点谈谈一些自己浅显的想法。一、从模仿入手,走向创新。模仿与探究是教学多渠道中的两条。事实上,我们的数学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模仿的学习方式开始的。特别是刚入校门的一年级学生,他们的数学思维需要我们老师的引领,很多时候,是通过让学生重复老师的讲解进行记忆、模仿和掌握的。如,一年级下册中,“在2、5、8、4、7这五张卡片中,选择两张,组成不同的两位数。”学生零乱的说了一些两位数出来,那怎样才能有顺序地把所有的两位数都找出来呢?大部分学生因为没有经验,找不出来,

7、所以教师就直接教给定“十”法:当十位上分别是2、5、8、4、7时,个位上分别可以是哪些数字,按顺序写出所有的两位数。然后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形成按序思维。在掌握了这种有序思考的基础上,然后学生就有了创新:“老师,我会用定个法来写:当个位上是2时,十位上可以是5、8、4、7;当个位上是5时,十位上可以是2、8、4、7”所以,在知识的起步阶段,应该让学生从模仿入手,掌握知识,逐步提高要求,最后追求创新!不可“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追求“一步到位”!如在一次听课中,课题是用递等式计算,刚学完用递等式计算的方法是:只有加减法或乘除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教师就出示37+26-7这一题让学生尝试计算

8、。在按顺序计算后,教师问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计算?学生忽然发现先算37-7=30,再算30+26=56,这使得计算非常简便。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又有一题:58-29+18,学生理所当然的计算成:先算58-18=40,再算40+29=69或40-29=11。学生对于自己的错误还百思不得其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感”和“顿悟”是建立在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只有把基础知识掌握扎实,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进行创新。哲学中的量变到质变,正是这个道理,只有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让学生在模仿中起步,逐步理解和掌握规律,再与变式题进行比较,最后追求创新,可能会对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二、在模仿中创新学习

9、要与创新相结合。著名艺术大师齐白石曾说:“学我者活,似我者死。”一语道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模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新。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在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应鼓励学生在模仿中创新。如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练习课中,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在一组题的计算后,引导学生发现:你发现了每题的和与两位数的加数之间的秘密吗?生:和的十位上的数字总比加数十位上的数字多1。“为什么会多1?”在再次理解后,引导孩子:你能用发现的这个秘密更快地计算这些加法吗?这样,就在原来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发现与创新,并进行应用,提高了计算速度。所以模仿是为创新,创造就是利用大脑皮层区域已经

10、形成的旧联系,来形成新联系,爱恩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创新的精神,有创造性能力,因而现代教育思想把培养创造性能力作为中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三、模仿要与探究有机整合。模仿式的传统教学当然存在着它的弱点,比如:直接指向结果,忽略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不关注学习者的感受和身心发展规律,教学常常体现为强灌硬塞等。针对传统教学的弱点,融合“自主、探究、合作”等新理念的做法,在今后教学中我们应关注以下几点:1、在讲解、传授之前注意用情境、设疑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2、在一定量的模仿、训练后要进

11、行提升与数学化,使新知识与学生已有认知相连,成为学生数学结构的一部分。3、在进行训练时,我们不光要注意题材的新鲜、有趣,题型的新颖、活泼,题目内容、难度的多变,还要注意一定量的练习。练习量是很讲究的,练习少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不到火候,就无法熟能生巧,给后续学习埋下了障碍。相反,练习过了,解题蜕变成简单的回忆与模仿,这时“熟”就生巧。我想,新“课标”并非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全盘否定”,而是一种“扬弃”。因而,在积极学习新理念、运用新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时,我们就要辩证地审视传统的教学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绝不能对传统教学中的方法完全舍弃,而应对它们重新理解、发掘并利用,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将传统和创新有效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践“课标”的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参考文献:模仿与数学课程的教和学 陈明奎模仿与探究是教学多渠道中的两条 仲海峰数学课堂并不排斥模仿与记忆 汪占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