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我的教学追求——让学生“会学” .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421198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论文:我的教学追求——让学生“会学”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论文:我的教学追求——让学生“会学”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论文:我的教学追求——让学生“会学”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论文:我的教学追求——让学生“会学”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论文:我的教学追求——让学生“会学”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论文:我的教学追求——让学生“会学”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论文:我的教学追求——让学生“会学” .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的教学追求让学生“会学”内容提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数学的海洋里,通过动手操作,自主地、积极地学习。让学生“会学”,是我的教学追求,本文就这个观点谈自己的肤浅认识,以抛砖引玉。关键词:自主 学生 会学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是这个过程中的学习主人,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以到达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一、引导自主学习,开发学习潜力,让学生“会学”从教和学的两个视角审视,我们发现,

2、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所谓使学生自“求”得之,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形成,不是教会的,而是学生这个主体通过思考活动主动获取的。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是自由的、自主的、积极的,不受其他意识支配的。就这个问题,我谈下面几个肤浅的想法:首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好玩、好动、好乐是儿童的天性。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不必说“会学”,就是“学会”都是十分困难的。要使学生“会学”,教师首先应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让学生自主学习。只有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学生才

3、肯亲近数学,喜欢数学,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学习数学,认真刻苦地钻研数学,学习才有动力,并在自主学习中从学会转化为会学。比如数学活动课数的奇偶性问题,可以创设街头小贩骗钱的把戏这样的情景(里面还有概率的知识),引导学生根据数的奇偶性知识,以解决问题的形式来当场揭露,既让学生觉得数学真是有用,也提高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运用这样的情境,能生动活泼地呈现数学内容,形成以境激情,以情激趣的良好氛围,学生学得非常开心,自然爱学、“会学”奇偶性问题了。其二,教学中,学生能学懂的一定让学生自己学,教师决不包办。教材中许多地方都有旁注、揭示说明和思考分解的过程等(如下页图示),这些都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和

4、明确的导向。因此,教学“三角形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出示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围绕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自学课本,让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自己阅读课本中的导语和图示,并组织讨论,使学生懂得: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这里的“围成”指的是每相邻两条线段端点相连;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条线段要围成三角形,必须当两条较短的和大于第三条时才能围成三角形。这些内容书中都能找得到,看得见,无需老师一切从头来,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其三,教学中,学生经过努力能总结出的结论,

5、教师做到引而不发。在学习中,如果学生只是机械地去记忆老师教给的数学结论,就不能牢固掌握知识,更不能灵活地应用知识。因此要重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例如,在教学“年月日”前,教师请学生收集年历卡片,引导学生用“阅读”的方法去感知。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分别有几天,哪个月与众不同,大月是哪几个月,小月是哪几个月等。请学生读一读,说一说后,自然得出结论。这样做非常有效,既使学生明确年月日的关系,又能为今后的有效学习奠定基础。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前提。只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能力,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获得知识,并有所创新,从而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6、二、指导学习方法,提供学习策略,让学生“会学”。教师是教学的执行者、设计者、决策者,但教师只是“导演”,“实在说来没有一个人能教数学,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能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我们相信,在教学中大力提倡学法指导,学生定能轻松愉快地学好数学,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1.指导学生“读”的方法。“会学”就是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获取数学知识,“读”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是一种学习过程,而且是眼、口、脑等器官协同参与的认识过程。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读教材,因为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要求学生在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读好教材。课前读教材属于了解教材内容,发现

7、疑难问题;课堂读教材则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分析相关的问题,把握有关知识点;课后读教材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深化和拓展,达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把握。例如,学习三下的“年月日”时,我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阅读,学生发现了问题:二月份怎么天数不一样?为什么我每年都过生日,教材中的小明却是4年过一次生日?等,当教师了解到学生发现的问题时,课堂上只要抓住学生的问题组织学习就可以了,学生学有所得,很有兴趣。 教学中,我们还要指导学生读教材外的书籍报刊,比如在学习“年月日”的同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课外书籍(包括小学的科学书),更多的了解相关问题(为什么会有闰年,怎么判断平年与闰年等),学生兴趣很

8、浓,读得投入,收效显著。另外让学生读报听新闻,也能促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的动态。 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开始阅读时,教师要做好领读,要适时指导学生哪些要精读,哪些可以略读;哪些该理解记忆,哪些该深入研究等,让学生掌握阅读的一般方法。还要告诉学生阅读数学课本要眼、口、脑、手并用,关键词语要字斟句酌,阅读与思维要同步。告诉学生,读而不思是学不好数学的,尤其对重点内容更要反复推敲,耐心复读研读。阅读中,要引导学生多动手,勤记录。教育学生养成动笔圈、点、记、画的良好习惯,比如,对于定义、概念描述性的语句,可以用波浪线标明,句中的关键词语

9、则以着重点标记,有疑难处可用问号标记以示提醒。数学课本中的空白处,要引导学生动手算算、填一填,亲自体验每一步的由来,切实体验数学的思维过程。读中练,练中读,反反复复,学生认识水平一定能在反复中得到提高,从而使学生能完整地掌握知识,提高阅读能力,逐步从学会到会学,增长才干,提高能力。2.指导学生“听”的方法 数学学习中的“听”,主要指听课,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所以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使学生学会听课。听老师上课,要引导学生善于听老师上课的思路,即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思维过程。听同学发言,要引导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让自己的思想与

10、同学得以交流并能引起共鸣。学会倾听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养成与人交流的习惯,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群体凝聚力。要教育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作到有什么问题心中有数。让学生体会到,带着疑问听课,学习质量是最高的,因为这样能将学生自己急需解决的疑团化解在教师的讲解之中。带着问题进课堂,旧的问题解决了,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常,达到这种境界才能说真正学会了听课。3.指导学生“问”的方法。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使学生会学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怎样才能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呢?首先要创设问题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问,在人人参与提出问题的氛围中,增

11、强学生问题意识。比如,在课堂练习中,可以适当补充拓展题,让学生有问题发现;学习过程中,教师能适时引导“你还有什么问题?”等。其次要提供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发现并提出问题需要时间作保证,必须给学生提供观察、比较、分析的场所和思考问题的余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新见解、新思路、新设想和新途径。第三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本,针对课本提出问题,比如对于概念、定义等方面的内容,学习时,可以反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叙述,换种说法是否可行;学习课本中的例题时,引导学生思考:解答此问题用到什么知识,是否还有其它解法,此题条件变一变又怎样,是否可借此题再编一个新的问题等。第四要观察生活,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

12、提出问题。学习数学在于应用,鼓励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自己身边的现象,然后概括成数学问题。如根据储蓄利息怎样选择存款方式,商品定价与销售量及获得利润相关问题,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问题(轮胎为什么是圆的,自行车的三脚架设计,柴油桶的形状)等。比如,本学期将组织春游活动,活动前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春游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能用你学到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吗?比如,租车问题;购票问题;耗油量问题;根据路程与速度估算时间;路线设计等问题。让这些问题在学生头脑中油然而生,能从多角度考虑,并设计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案,还能与老师同学来交流或解释自己设计方案合理合理性,这样我们的教育就到“家”了。让学生从具体的事物

13、中提炼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有助于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理论、思想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其他学科问题和生活、生产实际问题。真正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强化动手操作,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会学”。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同时也具有较大的思维直观形象性。为此,重视并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对其学好数学知识,发展他们的思维有着重要作用,“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学生用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强化动手操作,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使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能理解得更加深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14、识,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条1.动手操作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桥”。数学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这给小学生学习数学造成一定困难,解决的最优办法就是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通过操作这座“桥”来获取彼岸的知识。如教学圆环的面积时,先让学生动手制作圆环,并描述制作的方法与过程(在一个大圆里挖掉一个同心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圆环的面积与圆面积的关系。由于亲自动手制作了,经历了圆环产生的过程,学生都会说,环的面积就是大圆的面积去掉里边挖去的小圆的面积。然后,给出相关的条件,学生很快求得了圆环的面积,最后引导学生说出具体的计算方法,有采用R2-r2,还有采用(R2- r2)。通过实际操作,亲

15、自制作,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2.动手操作活动是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的强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时机,精心设计探索性的问题,布置具有操作实验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发现新知。如在教学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习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学生不仅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而且

16、有的学生还能把一个梯形剪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他们把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对折,中间出现一条折痕,然后沿折痕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高就是梯形的高的一半,上底和下底之和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学生把梯形剪拼成一个上底与下底同在一条直线上的三角形用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的方法,推导了这个公式。(学生作品如下图示)3.动手操作活动是促使教师重视学法指导的有力措施。不单纯强调“教”,注重对学生学法指导,能实现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之目标。实际操作有利于促进教师对学法指导的重视。在教学“9加几的加法”中,教师先用小棒演示如何把其中一个加数凑成十(先把较大的一个加数凑成十)的

17、方法,再让学生摆学具,经历用凑十法计算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想计算过程,并总结抽象出用凑十法计算的方法。这样的动手操作,学生利用知识迁移方法,不用教师指导,学会了8加几的加法,也学会了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效果十分显著。操作是培养学生技能,促进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所以,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一切可以让学生操作的因素,积极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促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明确算理,发现规律,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总之,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在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还应该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本领,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养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另外,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运用知识的迁移,或者给学生留发展性作业,或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现实生活等方法,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学会到会学,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参考文献】2007小学数学教育 新课程标准叶 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杜时忠:人文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钱守旺: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几点思考小学数学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