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论文:探究活动中学生思维现状的思考与对策浅析.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422227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论文:探究活动中学生思维现状的思考与对策浅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科学论文:探究活动中学生思维现状的思考与对策浅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科学论文:探究活动中学生思维现状的思考与对策浅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科学论文:探究活动中学生思维现状的思考与对策浅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科学论文:探究活动中学生思维现状的思考与对策浅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论文:探究活动中学生思维现状的思考与对策浅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论文:探究活动中学生思维现状的思考与对策浅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让探究因思维而美丽探究活动中学生思维现状的思考与对策浅析 摘 要 随着课改的深入,小学科学教育从过去的“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探究为中心”,“通过探究活动来构建科学概念”。真正的“探究活动”应该发生在学生的头脑当中,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主要是看学生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头脑思维介入的深度和广度。但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关注不足,至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思维不活跃,不流畅,使学生的思维走得不够广、不够深,不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科学概念的构建。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分析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对学生的思维关注不足的表现,阐述教师如何关注学生思维,提高探究的有效性。关

2、键词 探究活动 思维 探究有效性 随着课改的深入,小学科学教育从过去的“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探究为中心”,“通过探究活动来构建科学概念”。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科学事物(包括科学对象、科学过程、科学现象、科学事实等)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性及事物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构建科学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都会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动手实验、动笔记录、动口交流。然而,真正的“探究活动”应该发生在学生的头脑当中,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主要是看学生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头脑思维介入的深

3、度和广度。笔者发现,老师们对学生在整个探究活动中的思维过程关注不够,使学生的思维不活跃、不流畅,至使学生的科学思维走得不够深、不够广,降低了探究活动的价值,不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值得我们深思,笔者试着结合案例,探讨探究活动中存在的不足现象,谈谈解决的策略。现象一,学生的思维与探究目的分离。一位老师上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这一课。教师首先讲解了实验方法,用酒精灯加热岩石、然后用水冷却岩石,反复几次,用这一的方法来探究岩石在冷热的作用下会不会改变模样。实验结束后,老师提问:“杯子中的水有什么变化?”老师的本意是让学生发现水中的岩石碎片,从而推及岩石在冷热的作用下改变了模样。第一

4、位学生举手说:“水变热了。”第二位学生举手说:“水变颜色了。”老师有点急了,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才注意到岩石开裂了。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维及答案,是因为老师的提问有问题吗?这与老师的提问虽然有一定的关系,但学生的回答偏离了探究的主题,主要原因是学生的探究目的不明确,大家虽然都在按照老师的方法动手做实验,但只是漫无目的的“玩”,观察没有主题,思维停滞。老师只讲解了实验的要求和注意事项,而没有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对策:明确探究目的,关注并引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思维过程。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是探究活动的起点,也是思维活动的起点,教师在一开始就要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让学生的思维围绕探究的主题展开。上

5、述的案例中,教师在探究活动开始前,就要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是探究冷热对岩石的作用,然后提供各种材料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探究过程。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有选择的观察和记录。这样,学生就会从观察到岩石裂开来了,冷热的作用使岩石改变了模样。现象二、学生的思维与体验分离。一位老师在上做个太阳能热水器这一课时,老师先讲解了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一开始学生们的热情很高,大家有的写所需材料,有的画图,有的写注意事项。可是一段时间后,大家的热情消失了,设计稿也做了一部分却设计不下去了,而且似乎对这一活动失去了兴趣。我的反思是学生的设计

6、是在没有任何实物材料的情况下,凭空设计的,这一活动需要学生较高的思维。但由于没有体验,学生的思维疲劳了,思维没有了刺激点,兴奋不起来了,所以设计也难以完成。对策:让体验支撑学生的思维,让思维引领学生去体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直观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有效思维的时间比较短。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的体验要跟上学生的思维,只有思维,没有体验,思维会疲劳;体验时间过长,思维则会“冷却”,就不流畅。如上述的案例中,在学生开始设计自己的太阳能热水器前,教师可以先实物出示或多媒体出示制作太阳能热水器时可能要用到的材料,再让学生说说这些材料各自在制作太阳能热水器中的作用,然后让学生活用这些材料

7、进行太阳能热水器的设计。这样,学生在设计时,思维就有了实物的支撑,而思维又能活用这些实物,达到思维的更高一层。现象三、探究活动重操作、重结果,轻思维。开始实验,这是学生最希望做的事情,也是学生的思维最白热化的时候,学生在这一环节中不仅要思考实验的方法,注意实验的操作,还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筛选信息,记录现象或数据,之后再对记录的实验现象或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思考从中的发现或解释。在一些探究活动中,教师过分注重实验的操作,希望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不出差错而得出理想的实验结果,则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把注意力都其中在了实验操作的方法、步骤及实验结果的获取上,其它思维活动就显得不足。对策:实验操作“简单化”,

8、学生思维“复杂化”。实验过程与实验现象(数据)记录是探究活动的重点之一,教师要关注的并不是实验的本身,而是要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降低实验的操作难度,尽可能的将实验现象放大,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如浮力这一课,学生都能感受到浮力,用手把泡沫塑料块按入水中,手就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怎么测,用什么工具等,这是一个思维点,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至于将小滑轮怎样固定在水槽底部,实验器材的组装等,教师可以为之代劳。如果我们能运用下压式测力计,那么实验操作就更简单,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思考的时间将更充裕。对于较简单的实验,教师

9、则要设计实验操作,引发学生的头脑风暴。如电和磁这一课,通电导线和指南针的相互作用,实验操作较为简单。教师可以先让指南针静止下来,然后将不通电的导线拉直靠在指南针的上方,让学生说说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然后将导线通上电观察,断开电观察,加大电流观察,增加线圈观察,分别让学生说说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还可以变换电池的正负极后,让学生思考发现。简单的实验操作,不能简单了学生的思维。现象四、只有结论的表达,没有思维的交流。一位老师上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这一课。老师讲解了几种常见岩石的特点及辨别方法,然后出示6块有编号的岩石,要求学生通过辨别,推断这6块岩石的名字。活动结束后,老师请学生上台汇

10、报。一位学生:“1号是花岗岩,2号是石灰岩,3号是页岩,4号是砂岩,5号是砾岩,6号是大理石。”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老师:“这一组同学辨别的对吗?”全体学生:“对。”老师对这一结果很满意,认为大家都知道了怎样来辨别岩石。那么,学生是用哪些方法来辨别每一块岩石的呢?他们观察到怎样的现象后才确定这是什么岩石的呢?老师只关注了探究的结果,忽视了学生得出整个结论的思维过程。对策:让学生完整表达,充分交流,再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整体思维。表达就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这是学生整个探究过程整体思维的再现。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完整地表达思维过程,不要只回答一个数据、一个答案、一个结果。如上述的案例中,老师可以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我们用 方法辨别 号岩石,我们观察到 现象,所以我们认为 号岩石是 岩。”交流就是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倾听同学们的不同观点,并与他人交换意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表达完整的思维,关注学生得出观点的思考过程,而不是关注实验本身。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而是要指导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观点。参考文献1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2 张红霞 科学究竟是什么3 周燕娜 让科学探究活动增加科学思维含量 浙江小学科学网 07.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