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论文:背后的景色也是宜人的!.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422310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论文:背后的景色也是宜人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科学论文:背后的景色也是宜人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科学论文:背后的景色也是宜人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科学论文:背后的景色也是宜人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论文:背后的景色也是宜人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论文:背后的景色也是宜人的!.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背后的景色也是宜人的!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的本质就是探究。小学科学作为科学启蒙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科学常识,更应关注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探究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而这些方面的培养和训练,靠口头说教是不行的,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结论产生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体验、感受,逐步领悟。受传统习惯的影响,我们上课时往往希望所有学生一步一步按老师铺就的轨道走,一言一行都在老师的预想之内,但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

2、杂性。”日常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意外”,使得之前设计出的“完美教案”时常搁浅,措手不及,但这样的一些“意外”是难免的,也是很正常的,以我教学溶解的快与慢一课为例,这一课我是在两个班实施了完全不同的两种教学方式,因为中间出了点意外,而意外后的结果更是让人意外。细细品味这次“意外”后,竟发现它们是如此精彩。情景描述:我的设计(过程简述:)一、创设情景,引入探索。老师出示一杯矿泉水,由学生品尝不加糖和加糖时的味道和水中的情况导入。再由杯中不溶解的糖引入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其溶解的快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溶解的快与慢。二、哪一个溶解的快。1. 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够加快

3、糖的溶解呢?学生讨论后教师板书:搅拌、加热(热水)、切碎。2在做对比实验,就要控制相同的量,不同的量,说说在做这个实验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相同的量:水量、食盐量、水温、杯子、同时不同的量: 3演示:出示两杯20毫升的水,再把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同时放入水中,用搅拌棒搅拌其中的一杯,学生观察,看一看两杯水中食盐的变化。4总结:搅拌能够加快食盐的溶解。三、由扶到放,让学生完成加快方糖溶解的另外两个研究1 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做实验后填好试验单。2.教师巡视,有重点指导个别小组。3.请小组汇报实验方案。4.师生总结:通过搅拌、加热水、切碎等办法能加快糖在水中的溶解。四、总

4、结,巩固与应用。上述教学设计在第一个班教学时,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异动,完全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的进行,实验后的结论:通过搅拌、加热水、切碎等办法能加快糖在水中的溶解。在第二个班的教学中,当我和学生们讨论如何做对比实验时,因为学校有事,我又不得不临时去处理,所以我在离开前,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再讨论一下该如何来做这三个实验加以验证,由组长负责,时间近二十分钟,实验后填写好实验表格。之后我就离开教室,当我处理好事情回教室时,老远就听到里面的声音比平时大了很多,走进教室更是乱得像一锅粥,平时的纪律一点都没有了,而且看样子实验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学生基本都围在两个组旁边。于是气愤的喝令学生回到座位上

5、做好,让学生汇报刚才的实验结果,而我心里则在盘算借机找几个“捣蛋分子”好好教训一顿,而当我在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时,最早完成实验的那两个组的报告单令我十分意外,他们在报告单反面自己划了一张表格,我加以整理后大致内容如下:相同条件不同条件溶解的速度一块方糖、烧杯里均加150毫升水、同时放加搅拌2 (3)切碎4换热水3 (2)先切碎再放入热水后搅拌1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直接放入冷水5于是我就问这组的学生为什么这样做,学生的回答是:平时他们就知道同样的水中放一块糖,肯定是搅拌快,我们是想知道搅拌和切碎、用热水三种方法哪种最快。他们大声争论的也就是搅拌和用热水两种方法,一次是搅拌溶的快,一次是用热水溶

6、的快,而且作业本中有一道判断题:在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各种因素中,温度对物质溶解快慢的影响,要比搅拌对物质溶解快慢的影响大的多。原来如此,我原先的气也消了,之前我并没有想到这几种方法的综合比较,我的教学设计中都是两两比较,现在学生的这一做法反而引起了我的兴趣,限于时间关系,我把这组的研究问题抛给了全班同学,让大家研究后把结果给老师,在下午第一节课前,原先小组的两名学生来我的办公室,跟我汇报了情况,说他们知道原因了,搅拌和热水之所以有时这个快,有时那个快,一个是跟搅拌的速度有关,一个跟水热的程度有关这样的结果,是我在第一个班的教学中所根本没有想到的,因为这个班的学生是完全在我的引导下按我的意图进行

7、操作的,我因此实施了我的“完美教案”,达成了我的预期目标,或许他们之中也有象上面小组的想法,只是慑于老师的威严,他们没有提出来,那么他们达到了他们所想要的目标了吗?思考与分析:鉴于上面的意外,对我的触动很大,学生是聪明的,平时的课堂中,面对着教师,他们总能察言观色,揣摩教师的意图,迎合教师的需要。一堂课顺利上完了,教师的任务完成了,教师可以吁一口气了,他们呢?我开始审视我们的教学。细细品味这次意外,觉得老师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点”。 “主体”PK“主导”(天平原理) -促就“释放点”-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其实是一对矛盾体,如果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必定是“乱”的,而良好秩序的教学氛围肯定

8、形成于教师的主体地位之下。综观我们实际的教学,其实也只有在一些个教研课、公开课,在教师的精心策划下,学生的主体才被有效的体现,日常的教学中还是老师的主体地位占据了重要地位。现在的课堂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形式,由于学生的座次和班额等方面的原因,一般常态的教学是课堂不能“乱”,应该井井有序,安静严肃的气氛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科学课从学生层面上看,是他们最喜欢的学科之一,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新颖的组织形式、挑战性的活动内容、品种繁多的教学仪器、各种各样的活动材料,都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教学中他们必然兴趣盎然,蠢蠢欲动,要开口说、动手做,产生参与活动的冲动,但在缺乏自制力的前提下,出现课堂难于控制的局面就再

9、自然不过了。作为科学教师,我们不应害怕“意外”会打乱我们的教学思路,而要善待教学意外,善于抓住课堂中有价值的“意外”事件,不应为完成教学内容而放弃这些“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因此,要求教师从原来的知识权威、身份权威的“宝座”上走下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蹲下来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平等相处,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把自主的权利还给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我上述的教学中,正是因为教师不在,才让学生充分发挥了自主,使得教学的结果也超出了教师的预期。我的想法:教师既然让学生动了,有时你不妨转过身,让学生自由的动,让他们的个性得以释放。意外的惊喜或就在于此。 “想着做”PK “

10、导着做”(杠杆原理) -激活“生成点”-在教学中,我多次看到学生不经老师指导就动手试试看的镜头,那是学生“探究欲望”的自然流露,如果教师一定要先指导,再要求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这无疑扼杀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有些实验不会对学生造成伤害,可以先让学生自由探究,在探究过程中遇到问题后教师再点拨,让学生再实验,就如本课的活动,我先让学生思考:你打算怎么做?需要哪些材料?通过讨论,让学生说出了各种各样玩的方法和需要的材料,把自己所想研究的目标基本呈现出来,这样的研究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思维,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如在我的教学中,学生是作用力,教师作为一个支点,因为我远离用力点,才让他们的能力得到了完全的释放。

11、如果我在场的话,无疑与前一个班的教学模式一样,教师的目标是达成了,可这些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满足的,教师不在,他们可以随意在教室走动,想他们所想的,做他们想做的,观看其他小组的实验,从中汲取自己想要的,而不去理会班干部的劝说。这种小组之间相互借鉴和补充,即实现了方法共享,又提升了教师的预设目标,可谓是一举两得。这样不是更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吗?我的想法:先想后做,依计行事。教师应该根据实验的难易程度灵活选择指导策略,该放手就放手,该指导就指导,一切应为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养成,站在幕后时,要相信学生也能做的更好。 “我要做”PK“要我做”(斜面原理)-塑造“提升点”-分组活动是科学课常用的学习形

12、式,可是很多学校由于教学仪器配备数量或班额等方面的原因,教学仪器不能满足学生分组的要求,造成每个小组人数过多,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从而导致部分学生总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并将这种情绪带到活动之后,直接后果就是课堂活动“放不到底”“收不到家”,课堂纪律显得“乱”。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往往显得非常急躁,声音变高了,脸也变红了,可只能解决一时之痛,一会又乱了。我们提倡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更多的自由,但自由不是放纵,不是不约束、不管理,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这是不允许的。学生的自由必须建立在一定秩序的基础上,保证不影响和冒犯别人,要让学生自主制定课堂交流的

13、“规定”,并付诸实施。这样的“规定”出自学生之手,是师生共同商量达成的共识,学生就会自觉遵守,主动内化,逐步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我要求到形成习惯。解决这一问题的另一途径就是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准备充足的活动材料,如我在这堂课前就已经布置了学生可以自己带材料,只要能溶于水学生能够准备的材料都行,所以在实验中学生有方糖、水果糖、肥皂等。其中的两组同学在实验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别做其中的一个溶解实验,把几个对比实验的时间缩短为一个,不仅时间节省了,实验的效果更是大大提升了。我的想法:教学有时就如斜面,路程是远了,可学生的接受与理解过程远比教师灌输来得省力。所以教师只要握好课堂调控的“度”,不管

14、怎样,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充分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并能够在组内自由的阐述自己的观点,最终达成共识,在小组基础上形成统一结论,从而保证活动结束后把注意力集中到集体交流活动中。 “教师教”PK“学生动” (滑轮组) -把握“折射点”-上面的叙述似乎在强调因为有了许多的活动体验,教师只要对学生稍加引导,教师便可以退居二线,似乎教师的教成了多余的了。这样你就误解了,我们该教的要教,教是为了不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动。这里的师生好比是滑轮组:教师是动滑轮,学生是其下面的物体,随其一起向上运动。可从教到不教是需要一个过程和时间,必要的教是不可少的。我们反对课堂以讲知识为中心,但该讲的还是要讲。

15、这里所说的该讲的是学生无法探究而又必须掌握的知识,这需要教师教给学生,另外,有关常用仪器、工具使用方法方面的知识,也需要教师教给学生,如酒精灯、锤子等仪器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再者,小学科学学科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生如何观察周围的世界,怎样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如何去表达他们的认识与结果,这就是我们说的教方法。科学探究需要不同的方法,如观察法、对比法、比较法、实验法等等。因此,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将科学探究的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教给学生,如怎样观察、怎样记录、怎样设计实验、怎样做计划、怎样合作与交流等等,这都需要教师来教。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其探究能力的培养既是一个“教”与“动

16、”的互动过程,也是一个要经历由“学方法”到“用方法”、由“扶”到“放”的渐进过程。我的想法:科学教学中,良好探究氛围的形成,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任重而道远。教是必不可少的,动是教的体验与升华。上面的教学,因为意外我放手了,但并不是说它将是我以后教学的惯用方法,它同时折射出了更多的教学细节让我去揣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要做自己预设教案的忠实行使者,不敢越雷池一步,不要有意无意的引导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学习、讨论、实验,这将使得与许多“美丽的图景”失之交臂。同时,这样的教学严重的忽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强调:科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课堂教学虽然课前进行预设,但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不可预设性的,只能是生成性的。随着教学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这一切都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调整预案,不断生成,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也许这是老生常谈但相信:转过身,背后的景色也是宜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