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文:也谈品德新教材的使用.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422908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论文:也谈品德新教材的使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论文:也谈品德新教材的使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论文:也谈品德新教材的使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论文:也谈品德新教材的使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论文:也谈品德新教材的使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论文:也谈品德新教材的使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论文:也谈品德新教材的使用.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准确定位,智慧解读,有效整合 也谈品德新教材的使用 新课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只是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和教师共同开发和指定的一些基本的材料,是课程实施的物质载体”。但是教材依然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库,同时也是课程标准思想的载体和学生学习养成的凭借,其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在新课程理念的熏陶下,我们教师都能在思想上接受“用教材教”的教材观。但要在品德课堂中真正实现“用教材教”,教师就要以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为基础,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只要教师有正确定位教材目标的能力,有解读、处理、开发、整合等驾驭教材的本领,手中的

2、教材就能厚实、鲜活起来。本文就如何有效使用品德教材作一探讨。一、准确定位目标,引领教材内容的合理开发目标是整个教学的导向,是挖掘教材深度和广度的依据。脱离目标,或者说目标落实得不够深刻,就必然无法提升教学效果,教学也必然会停留在浅表层次,无法促进学生自我认识的深化。所以,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我们要有从宏观到微观,在微观中体现宏观的整体教学目标意识,在目标引领下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开发。1体现目标的层次性品德与社会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按照儿童个人、儿童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儿童与祖国、儿童与世界等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为主线,设计教材的体系结构。每个年级的两册教材包含从个人到世界

3、相关的六大单元。同样主题的内容出现在不同的年级段,虽有重复之嫌,但在不同的年级,相近的教学内容所要达成的目标不一样,它体现的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材中的重复现象,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均衡性,深入体会每个年级段在该内容上所应达到的深度,去恰当的组织教学。例如关于社区的主题,在二下、三下、四下教材中均有出现,其中有几块内容非常接近,具体见表格: 年级所属单元主题课题内容交叉点之一(社区的公共设施)关于这个内容的教学目标定位二下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1、我们的社区二(下):我生活的社区里,还有哪些设施?三(下):调查我们社区有哪些公共设施,这些设施有什么作用?四(

4、下):调查社区公共设施使用情形要求学生初步认识社区设施,激发对社区设施的喜爱之情。三下第一单元话说社区1、社区我的大家了解自己所在的社区的公共设施有什么作用,知道大家都有责任爱护。四下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1、社区的公共设施了解社区的各种设施所在的位置和使用情形,并学会运用,知道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并自觉爱护。从上表可见,关于“社区的公共设施”这个内容,三个年级教材的目标定位是不同的,它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随着学生认识的深化与扩展,螺旋上升。类似的例子很多,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定位和后续性,牢牢抓住每一课的关键词和内容提示来区别,只有正确找准教学目标的定位,才能在处理相同内容时体现不同

5、的、有层次性的学习目标,避免重复或拔高。 2整体把握单元目标品德教材是按学习主题设计的,但很多教师缺乏单元整组教学全程研究,对单元中各课目标的点位抓不住,不从整体与部分的对应关系来思考各课目标,也就是说,不能以课程标准和单元目标为基本依据,准确地确定各课的教学目标,深度理解这一课与单元的对应关系,它在整个单元中的点位,以及这一课目标与前后课目标之间的逻辑联系。如教学共同生活的世界(浙教版)单元中节日大观一课时,一位老师花了近大半节课的时间和学生讨论中国的传统节日,从猜谜语入手,引出春节、端午、中秋这三大传统节日,然后讲“年”的故事、过年的习俗,接着通过看图片和视频重温立夏、端午、蜡八节的风俗,

6、后来还讲到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最后一个环节才讲世界各国的传统节日。如果不把这一课放在单元的环境中去审视,这样的安排似乎没有什么不妥。但仔细翻阅教材,联系单元主题,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教材处理的确存在问题,因为本单元的主题是认识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感受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本堂课可以从中国传统节日入手,但重点应该是了解世界各国的传统节日及其起源、活动形式和内容,并能尊重、欣赏不同的风俗文化。由此可见,只有从单元角度整体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才能正确处理教材内容。 二、解读设计意图,让教材回归儿童的生活当有了正确目标引领后,我们需要对教材作正确理解和运用。品德与社会教材给我们呈现的是范例和话题,教材中

7、的图和文字只起示范和开阔思路的作用,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收的对象和内容,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和人格建构的一种示范,也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所以,教师要搞清楚教材给我们的那些信息,分别提示的是什么,要展开什么样的话题进行讨论。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儿童的生活体验,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用好这些范例,让教材回归儿童的生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活”起来1合理取舍课本范例,让教材更具本土性。教材与其他读物之不同在于它要通过教学而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达到学生发展的目的。教师要对教科书进行有必要的选择,合理取舍教材中的范例,使教材贴近学生生活的本土文化,与学生的生活“同构”。当学生与教材有了沟通、共鸣,有

8、了理解、体验,教材就真实可信,有生命力了。如三下年级我来做个小导游一课,教材中配了很多杭州的名胜古迹图片以及神话传说故事,很显然教材的编排目的并不是让学生了解西湖风景区,而是把它作个范例,引导学生做好小导游,带着大家参观自己家乡的名胜古迹,介绍自己家乡的神话传说故事。我们领会了教材的编排意图后,就可以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取其编排的思路和内容展示的角度,以作为自己教学的重点,舍其外在显示的内容,而是根据地方差异,充实自己家乡的材料,这样取舍教材,让学生的生活走进教材,让教材回归生活,实现教材本土化,这样课堂才会有生命活力。 2拓展课本图文资源,让教材更具鲜活性以图为主、图文并茂是品德与社会的教材

9、特点,德育目标、教学要求蕴涵在一幅幅动漫插图中,为了帮助理解,教材还辅以简要的文字说明、关键词提示等。但是几页有限的图文,不可能将丰富深邃的知识言尽,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首先以这些图文为依据,深入拓展教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相关学习资料。同时精心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作为引领学生深入探索的引玉之砖。我在教家人关爱我成长一课时,其中有一个情感目标是让学生真实深刻体会家人对自己的关爱。教材展示的这方面内容不多,几幅图、一个故事,一首诗,留给了教师广阔的拓展空间。教学时,我以故事屋中的故事为拓展点,选择了几个贴近儿童生活的故事,制成声情并茂的教学课件,课件里面的主人公全部是学生的家人,内容都是曾经在家里发生

10、过的真实故事。比如妈妈送孩子上学,奶奶为生病的孩子熬粥、爸爸带孩子在野外游戏等等。播放完课件后,我要求学生从这些感人的故事中,来想想“家人曾经为我们做过什么?”因为这些都是发生在孩子们自己生活中的事,鲜活又真实。这一资源的拓展,大大启发了学生,大家有感而发,争相发言,真正体会到了家人对自己的关爱,一切都是那么自然。3转化课本呈现方式,让教材更具趣味性 教材每个活动主题下面呈现的图画、照片及文字等,都紧紧围绕着本课的教学目标。那么为了达成这个教学目标,是不是把这些图画、照片等按顺序讲一遍或问问答答就可以了呢?不是的。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开发教材,大胆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学生喜闻乐

11、见的实践活动,如辩论、模拟审判、访谈、拍摄影片、调查研究、知识竞赛等,以激活学生活跃的思维、喷涌的情感、灵动的语言。 如教学少数民族之乡云南一课时,教材以图片和文字结合的形式,编排了“建筑掠影”、“节日风采”的两块内容。教材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特色建筑和节日风采。我根据课本这一资源,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1)进行少数民族知识闯关:把根据教材内容而搜集整理的资料发给学生,留几分钟时间去了解记忆。然后出示根据这些知识编成的图文并茂的选择题或判断题,让学生进行闯关。(2)做游客,游览云南少数民族村:教师做导游,带着学生根据旅游图游览,在游览几个重要少数民族时,都有相关的链接。如进入傣族,

12、就让学生看泼水节的录象资料;进入彝族,就和彝族人民一起过火把节,学着跳充满激情的舞蹈。这样,让教材的知识“动”起来了,在学生闯关游戏、游览民族村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达成了目标,有效而生动,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三、合理整合教材,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教材的编者在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上,有着他们自己的本意,但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不应局限于教材的编排,而是要从便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出发,更好的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注意平时的积累和对教材的分析与挖掘,能合理地对教材进行重组与开发,建构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内容。1同一单元教材的组合有时,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

13、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重组教材,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可以增加、减少部分教学内容,使整个课堂教学更符合实际。以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下“话说社区”为例。教材围绕“社区”、“社区人”、“社区活动”、“走进社区”四个主题开展学习,在每个主题的学习中都分散安排了“社区的公共设施调查”、“采访社区成员”、“参加社区活动”、“考察社区”、“采访社区名人”等多项体验性和实践性活动。我觉得这样的安排有一些不妥之处,首先从内容上看,在学习前三个主题的时候,必然涉及第四个主题走进了社区的内容,因为只有走进社区,才能深入了解社区的人,了解社区的活动。其次,从安排的活动来看,每一课学习均安排了调查

14、、体验、采访等活动,这样的设计有些理想化,不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为保证教学目标的更好落实,我们必须对本单元教材进行重组。(1)内容上的整合:我们可以把原来的第四个主题教学分散到其他三个主题中,构成了“了解社区(外在的显性的了解)走进社区(内在的隐性的了解)展望社区的明天”这样三个学习内容,体现对社区从初浅到深入的了解,再到展望的过程。(2)活动设计的整合:按照适宜教学活动开展的原则,我们把教学活动重组为三项:参观社区,了解社区的概况、社区设施、社区发展以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主要落实在第一主题学习中)。在家长带领下,参加一次社区活动,并采访一位社区人员。(落实在第二个主题学习中)围绕“社区承

15、担的责任” 和“社区卫生维护”两个话题开展两次辩论(落实在第三个主题的学习中,因为要让社区明天更美好,就需要我们对社区的工作建设提一些建议)。这样的整合,基本保留了原来的学习视角,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列,又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综合性学习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2与其它学科的整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教育内容是构建品德与社会课学习内容的一个基本原则,为此,教材为不同地方的课程资源开发留有充分余地,而有些留白需要补充的内容完全可以通过我们的地方课程教学来完成。如三下家乡特产知多少一课,要求介绍家乡的特产。这样的内容,三年级的地方课程教材中就安排了两个单元家乡的特色水果、家乡的海洋生物。

16、碰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与担任地方课程的老师协商,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教学。同样,品德教材中安排了大量搜集资料的学习活动,我们可以在信息技术课把学生带入电脑室 ,借助网络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展现教学内容,把品德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整合。3与其它活动的整合标准主张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单独由品德与社会课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体验性、探究性学习不是很现实。因此,教学时,可以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相结合,和学生的家庭生活相

17、结合,和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这样更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例如,在“五一”长假前学习“话说社区”这个主题单元,就可以与长假中的“少先队社区活动”结合起来,带着问题走进社区,了解社区;学习竞争与合作可以与班队干部的改选活动结合起来。少先队组织的雏鹰争章活动更是为品德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两者在活动内容上有诸多交叉点,而且两者在追求的目标上也有许多共性,以三下品德教材为例,具体见下表:教学单元主题争章内容共性目标一我们一起在成长合作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懂得既要竞争,又要相互合作,才能获得成功二我的家庭孝敬章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感激、尊敬和关心,能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三为中

18、华之崛起而读书勤学章学习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克服自己的惰性,培养积极上进的学习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四七彩的社会生活公益章感受各行各业都是社会所需,能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如为灾区捐款、参加社区劳动、去福利院慰问老人等)雏鹰争章活动不受课堂、时间、地点的限制,相对来说比较灵活,因此许多在品德课上无法落实或需要在课堂上花费较长时间和较多精力的实践活动,与争章活动结合之后,有了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争章活动拓展了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外延,丰富了品德与生活的内涵。巧妙地进行两者间的整合,可以更好地凸显出品德与生活新课程的地位,更好地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得靠老师的善于运用。”一个善于思考的教师应该永远没有固定不变的教材,应该敢于昂首做学科的教育决策者。社会发展气象万千,学生生活丰富多彩,个体色彩斑谰,当老师在学生与教材之间修筑一条绿色通道时,当教材成为师生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的载体时,品德教学就会焕发异彩! 参考资料: 1品德与社会教材使用与教学实施访谈录 以人教版教材为个案分析 郭雯霞 刘传富 郑颖新 2小学品德基础教育改革学科培训资料 省教研室编印 2003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