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 谈小学中高段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策略.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422939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 谈小学中高段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 谈小学中高段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 谈小学中高段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 谈小学中高段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 谈小学中高段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 谈小学中高段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 谈小学中高段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策略.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谈小学中高段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策略【内容摘要】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学习语文所必需的能力。特别是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能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广泛的迁移,对学生更好地掌握已学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运用各种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则对某种事物有了完整、准确的认识,形成规范系统的知识结构。通过归纳概括,使知识系统化、类型化、整体化,为更好地学习做好了准备工作。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观察生活、仔细体会、深入挖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理解人生。【关键词】 预读教学 概括能力 思维能力 语文能力【正 文】在传统语文

2、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陈述性的知识教学,琐碎而不成系统。专门的能力训练远远跟不上,即使有训练,形式也多以单篇课文为主,杂乱无序。因此,学生对知识的概括还停留在最初直觉的感性认识上。对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的低下,影响了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一篇课文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笔者曾在校内做过一项调查:你认为概括课文大意容易吗?64位学生中5位学生选择“容易”,20位学生选择“一般”,39位学生选择“困难”。究其原因,学生总结起来有三点:一是缩不短,概括课文大意时,常常讲着讲着就接近复述了;二是该不该删,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分不清楚

3、哪些内容该留,哪些内容该删;三是抓不住重点,课文内容那么多,顾前不顾后,很难快速把握重点。小学生概括能力薄弱绝非我们学校的个案现象。很多次外出听,。我发现其他学校的学生在概括课文大意时,也同样常见“罗列文章内容”“不分主次”等现象。如何帮助学生准确、简洁、快速地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做了些尝试。一、概括能力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尤其重要概括是思维的基础。从心理学角度看,概括是指人们感知事物获得相关信息,通过分析、抽象、综合,将其本质、非本质属性归结为概念的逻辑思维过程。从教学实践角度看,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就是概括过程。迁移的实质是概括,没有概括,学生就不能掌握知

4、识,运用知识和学到知识;没有概括,就难以形成概念;没有概括,学生的知识结构就无法形成。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概括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习惯,并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以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是指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包括听、说、读、写这四种语文基本功。语文综合能力具体表现为两个层面的素质:第一层面是语文知识素质和语文能力素质,第二层面是语文的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道德素质。语文能力素质中,概括能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语文教学中的概括能力,指的是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的能力,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文字)把所读所听的内容准确表达出来的能力

5、,从现象中揭示本质,能把具体形象抽象化的能力。其主要的形式有概括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等。概括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尤其重要。“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先生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写文章是有一条思路的,阅读时要加以探究,沿着这条思路去把握住文章的要义。概括能力的拥有能使阅读者更精准地把握写作者所写的内容,能更快、更准地找到作者的写作思路,能更好地透过现象而能看到本质,进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信息的社会里,没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就不能使信息的表达和传递做到快速、扼要、准确。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培养。二、课标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要求与现实的差距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6、各年级段都有对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第二学段(34年级):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第三学段(56年级):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站在整体的角度看小学各阶段语文教学中概括能力的培养,不难发现,中高年级是着重培养这种能力的关键时段。再看中、高年级段目标要求之间的关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事件梗概”、“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又是“简单描述叙事性作品场景、人物、细节”的铺垫。由此可见,中年级段阅读的概括能力训练是否到位,直接关系着高年级段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目前,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8、的训练或走过场,或不到位。为了让课堂出“彩”,把过多的时间放在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上。学生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要么语言啰嗦,表达不清,要么东拉西扯,把握不住重点,要么干脆简述课文内容。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陈述性的知识教学,琐碎而不成系统。专门的能力训练远远跟不上,即使有训练,形式也多以单篇课文为主,杂乱无序。因此,学生对知识的概括还停留在最初直觉的感性认识上。近几年教学中,本人发现,许多孩子的概括能力很差,不能准确地概括出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一段话的主要意思。有时让概括时,不少孩子只是把课文中的几句话原封不动地抄下来。有些老师也只是简单地复述课文,有些孩子会把课文内容一字不落地背

9、下来。面对这种情形,有必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地培养。三、语文教师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四条基本原则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总结了四种带有规律性的普遍原则。1.遵循由简到难的认知规律,从鼓励学生开口内容说做起 进入到三年级后,语文课文篇幅有所增长,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或几个段落让学生进行概括,以“谁能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这两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的方式来进行提问。学生开始回答时难免胆怯,磕磕巴巴,甚至把原文照读一遍,这时老师不能操之过急,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要不断鼓励尽量多的学生张口说,尽可能多地

10、发现学生不同的“毛病”和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示范和纠正。“万事开头难”。只要语文教师坚持常常练、课课练,长期坚持下来,学生的概括能力一定会有模有样。2.遵循有章可循的研究规律,帮助学生提高概括的方法技巧 任何事物都是有章可循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是帮助、引领学生学习。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蹲下来”,以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姿态,共同探索“怎么样去概括一个段或一篇文章?”这个课题。在引领的过程中师生一起发现规律、总结规律、遵循规律,同时要注意点拨、帮助学生总结概括的技巧。比如:概括的时候要注意抓关键词;要把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结果概括进去,否则就不全面;不同的课

11、文体裁着眼点不同;语言要简练等等。这些总结出的技巧能让学生比较快地体会到能力的提高,从而享受到“我学会了概括”“我能概括”的学习乐趣。3.遵循熟能生巧的普遍规律,有的放矢进行专项拓展训练 要想切实培养学生的概况能力,教师就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个研究课题,针对学生情况制定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一系列工作。第一,要有一定的“量”。概况能力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书本的训练和渗透,教师要选取课本外的段落、短文章,进行大量的练习,学生见得多才能练得全面。第二,要体现“梯度”。当“量”的学习到一定阶段后,要进行增加难度的训练。如在一定时间内对一篇或几篇文章进行概况。第三,方式要“活泼”。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

12、,单调的训练方式也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疲劳,教师可以将概括能力训练与班里开展的各种活动结合起来,如办墙报、举行小比赛、小评论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4.遵循由具体地感知形象,再到抽象概括内容的思维训练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深感语文教学中学生不容易概括,为什么?这主要是考虑学生思维特点不够。由具体地感知形象到抽象地进行概括,在认识上是一个飞跃。就人的一般认识过程而言,需要经过若干反复认识上的循环往返,螺旋上升,才能完成这个“飞跃”。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小,经验不足,他们在课堂上短短几十分钟里完成这个“飞跃”是很难的。这是教学中学生认识过程和一般的认识过程的共性,这个“飞跃”在教师提供一定的中间环

13、节之后,是可以完成的。这是运用表象,形成概念,进行推理,作出叛断的过程,是激发学生思维和想象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因势利导,利用儿童思维的具体性,利用形象作为向抽象概括过渡的感性支柱。如小珊迪一文,通过朗读对小珊迪外貌描写这一自然段,让学生明白当时的小珊迪穿着又薄又破的单衣,赤着脚且冻得通红等,表现了其饱受饥寒,为突出其诚实、善良的心灵埋下了伏笔。因此,概括在基础上的朗读是唤起想象的最好方式,在学生头脑里形成完整的形象。要立即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没有分析就谈不上概括。四、概括主要内容是提高学生概括能力的重要途径主要内容是一篇文章的浓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抓住主要内容,才能知道文章究竟讲什么。因此,

14、阅读课文,首先应该让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从整体入手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有:1从课题入手,学会概括概括主要内容每学习一篇课文,同学们都要分析一下课题。因为,课文的题目,一般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分析课题,也就悟到了“概括”与“具体”之间的关系了。有的课题,提示了主要人物,如小摄影师一文;有的提示了主要事件,如爬天都峰一文;有的提示了主要对象,如赵州桥一文;不管是哪一种课题,都从某个角度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好课题,对于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思路等都有一定的作用;对于学生学会审题,提高写作能力也是很有好处的。对于记叙人物或事情的课文,我教他们想一想记叙的四要素是什么,再结

15、合课题连成一句话。如科利亚的木匣一课,学生思考:谁?什么时间?在哪儿?做了件什么事?结果怎样?这样就很很容易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战争开始时,科利亚埋下木匣,四年后,他不光找到了木匣,还懂得了一个道理。2抓住段意,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段意是每段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课文,将一个一个段落的内容综合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把这些基本要素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然后,再使它连贯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例如:桂林山水这一课,第一段是总起,我们就可以抓住“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个总起句,作为这一段的段意。第二、三两自然段是分述,选写“漓江的水”,我们找到“静、清、绿”三个关键词,就可以把第二段的段意概括为:“

16、漓江的水静、清、绿。”再写“桂林的山”,我们找到“奇、秀、险”三个关键词,就可以把第三段的段意概括为:“桂林的山奇、秀、险。”第四段是对全文的概括,我们可以抓住对全文起概括作用的那两句诗,把段意概括成:“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如同在画中游。”3.抓住问题,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读一篇文章,先抓住作者在文章中叙述的几个主要问题,再以简洁的语言逐一作出回答,最后把答案概括连续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秋天的雨一课,要概括出课文从那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在学生体验了秋雨的美丽以后,让学生默读全文。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在学生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后,再让学生想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雨的。

17、课文的开头和最后的自然段都不是写秋雨的某个方面,学生不易理解,老师要予适当讲解:开头说秋雨带来了秋天,是总起;结尾说秋雨带来了丰收和欢乐,是总结;中间三个自然段分别从颜色、气味和提示冬天的到来写秋雨。4.抓住总述词,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些文章按总述分述组材。关键是让学生在感知全文内容时,找准总述句。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文章一开始先讲:“小兴安岭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最后一句讲:“小兴安岭的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最后一句讲:“小兴安岭真是一座宝库,一个美丽的大花园”,抓住了总述句和总结句,我们阅读文章,就可以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5.抓住中心句,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

18、,我让学生思考课文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哪些地方?有什么特点?西沙群岛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海里生物多,海滩上贝壳多而美,海岛上鸟多。这些内容课文里有一句话概括了,那就是第一自然段里的“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就是文章的中心句。经常进行这种训练,学生就会根据中心句概括段落或文章的主要内容。6从结构入手,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做思想走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终点,都要脚踏实地摸清楚,这就是注意思路的开展。在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再认真阅读课文,从文章结构入手,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

19、概括能力。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结尾句:“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是全文的总结。直接提示了课文的中心,高度赞扬了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教学时,启发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以此为突破口,培养学生从中心入手,概括作者的写作思路。在教学中,可启发学生找到课文的中心句,向学生提问:“鲁迅先生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引导学生读文后,概括归纳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并抓住中心句向学生提问:“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学生读文,概括出课文四、五两段,即: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两件事。再让学生在阅读四、五两段后,根据其它两件事,即:启发作

20、者认真读书和讲“碰壁”的事。最后阅读第一段,让学生明白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让学生概括鲁迅先生世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因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这样,再让学生体会人们和“我”对鲁迅先生深切的悼念之情就不难了。7在读写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读书要边读边想,边分析边概括,作文也要边写边想,边概括边分析。例如:我们写校园里的花这篇作文,开头简要介绍“秋天来了,学校的花坛里开着各样的花”,然后想一想,花坛里都有哪些品种的花,进行具体描述。中间,可重点描写自己最喜欢的花。想一想为什么最喜欢那种花,进行细致的描写,写出你所喜欢的花的特征。最后写结尾,也要边写边想,写

21、出理想的结尾。总之,要培养学生爱思考的好习惯,在读写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8细致观察生活情节,来提高学生概括能力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概括的同时,不可忽视对生活知识的概括。现实生活丰富多彩,是写作的源泉。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日常生活的人和事,注意一些细节,比如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在不同性格的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也会有不一样的反应,从而去体会课内所学的人物形象特征。这样学生分析作品时就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更好地理解作品,又能在体会人物形象特征的同时丰富自己对人生的认识,从而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

22、认真地观察生活、仔细地体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理解人生。不断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做出恰当的总结概括,然后用这些从生活中总结的哲理去品味作品的内容,理解作品的内涵。总之,培养概括能力的方式是很多的,有感情地朗读,有启发性的提问,有默读以后的书面概括,有几句话的概括,有对一个自然段的概括,有一个层次的概括,有全文的概括。不管是概括什么以及怎样概括,都必须遵循思维过程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一系列的规律。只要我们在教学时,善于从中找出规律,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概括,把琐碎而不系统的知识点经过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相信在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内容,一定可以做到熟稔有度,开阖自如。【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1年7月第1版2. 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年1月刊3. 崔峦主编:小学语文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年12月第1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