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级上册一课两上材料.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423139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四级上册一课两上材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小学语文四级上册一课两上材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小学语文四级上册一课两上材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小学语文四级上册一课两上材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小学语文四级上册一课两上材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四级上册一课两上材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四级上册一课两上材料.doc(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课两上部分Unit 3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一课两上 杨 鹏 丽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当前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传统英语教学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就是说,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要“用英语交流”,这一改革的总体方向是正确的。然而,但凡从事语言教学的人都懂得,学习任何语种,如果不尽量多的积累词汇,尽量多的说语言,将会影响学生运用该语言进行交流。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如何才能既保持孩子学习英语的热情,又让孩子掌握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词汇量,达到“用英语交流”的目的,仍旧是困扰着大多数英语教师的一个现实问题。【教学设

2、计】Unit 3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第四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说、认读单词或词组:dictionary, post card, newspaper, magazine, comic book,并能够书写post card, newspaper和comic book.2、能够听、说、认读句子: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Im going to buy an English book in the bookstore. When are you going? This afternoon.并能进行关键词的替换练习。3、能够用所

3、学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Im going to buy进行Lets play部分的购物活动。4、能够吟唱教师所编歌曲,培养学生自创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听、说、读、写有关书籍的四会单词和短语。2、教学难点:三会单词dictionary的发音及四会单词的拼写。三、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本课时有关于歌曲、故事、游戏的课件。2、教师准备单词卡片及有关书籍。3、学生准备本节课有关书籍。四、教学过程1、Warm-up(1)师生会话,引导学生用第三册的歌曲“How many books do you have?”来提问。(通过对话复习学过的知识,为授新课做准备。

4、)(2)学生齐唱歌曲:How many books do you have? 教师自编歌词给予回答。学生:How many books do you have? Do you have, do you have? How many books do you have? Big or small?教师:I dont have any books, any books, any books. I dont have any books, and Im going to buy.(歌曲用来调动学生的热情,从而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活动。同时教师用歌声来回答,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3)就歌曲提问学生

5、:How many books do I have? What am I going to do? 2、Presentation(1)教学单词教师:I am going to buy some books, some of the animals are going to buy some books, too. Now lets listen to the story, and find out what are the animals going to buy?(以课件呈现故事)(在趣味故事锻炼学生的听力,同时为了更好地引出新单词,让学生在故事中初步感知单词的读音。)1)就故事提问,引出新

6、单词post card, newspaper,magazine,comic- book,并出示其音标。2)教学以上四个单词(齐读单词magazine;指名拼读单词post card及comic book的音标;教学单词newspaper时,问:How many words can you see from this word? What are they? New means“新的”;News means“新闻”;Paper means“纸”;专门写新闻的纸,我们称为报纸)。(magazine已学过,故只需齐读,其他单词是为了更好地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以及检查学生刚才从故事中对获取信息的熟悉程

7、度。)3)以游戏“找字典及其主人”教学单词dictionary。a. 教师:If we dont know the word, we can look it up in the dictionary. (板书:dictionary)。b. 把字典放在某些地方,让一个学生找,其他学生跟老师边拍手边说:Dictionary, dictionary, where is the dictionary?c.学生找到字典后,要求他再找一找“这是谁的字典?”(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习该单词,从而突出重点。)4)以相关图案检查学生对单词的了解。(出示“姚明”“灌篮高手”问:Who is he? Whe

8、re can you see him?)(通过问答,拓展学生的知识。)5)以游戏“猜猜我打算去买什么?”巩固所学的单词。6)以游戏“单词接龙”复习有关书籍的单词(游戏规则:要求四名学生排成一列,第一个学生说一个单词,第二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说一个新单词,以此类推,其他学生动手记一记。)7)利用“深呼吸读单词译码内视单词记下单词对照单词”的方法熟记单词newspaper, post card, Comic book.8)以游戏“你呼我应”检查四会单词掌握情况。(游戏规则: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说:二组的,来一本漫画书。二组的说:嘿,来了,然后拼读该单词,然后用升、降调各读一次。)(通过各种游戏,

9、检查学生对单词的巩固。)2、教学句子1)以会话形式出现所学句子,并齐读。2)板书课题,听录音。3)利用所学句子并进行关键词的替换。3、Extension(1)完成Lets play部分。1)教师以售书者的身份呈现Lets play部分。2)请一名学生帮教师卖掉一本书。3)分组练习,推选出男女售书者各一名。4)男女售书者进行卖书活动。(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此情境中运用知识,体会生活。)(2)小结1)口头小结。2)完成有关单词的练习。3)吟唱有关句子的改编歌曲(歌词在后)。(在歌声中小结,在歌声中尽一步巩固知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 作业用今天所学的单词或句子自创歌谣或歌曲。 (让学

10、生根据回去自编歌谣或歌曲,体会创新。)【探索性实验:第一次授课】我带着很多对词汇教学的困惑在四年级开始了本次研讨活动的第一次授课。课题是Unit 3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首先用简单的问候来调动学生的情绪,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英语课堂,同时也创造了一种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用游戏、绕口令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复习了各种有关衣服的词语,为本课的新授词语做了铺垫。接着, 用图片、单词卡,简笔画、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本节课新词语,在学生对新的词语有一定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训练,加深学生对新授词语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学生课堂参与还是积极的,上课的思

11、路也比较清楚,但授课结束后,我对“词语学习”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并不满意。【第一次反思】本节课是典型的词汇教学课,为了让学生能轻松地学会本课新词语,我积极创设真实的、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游戏、比赛、和实践等多种方法学习新词语,我本来认为这样的设计思路是比较清晰的,对学生来说掌握是很容易的事。但是在授课的时候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操练这些词语的时候形式单一、枯燥;其次,对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没有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部分学生对已学过的词语遗忘的较快,最后,对于学困生没有给予过多关注。总的来说,这堂课不是很理想,学生对新的词语的把握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摸索中前进:第二次授课】经过第

12、一次的授课和反思,我认真进行了二次备课,并在本年级进行了第二次授课。这次的课,显得成熟了许多,尤其在让学生小组编排对话,以售货员和顾客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新词语的巩固,通过学生在小组内的共同参与和情境交流,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什么叫“用英语交流”。这样就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实践中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对话、交流、讨论来完成对词汇知识,强化记忆,逐步建构完整的词汇体系和掌握语言技能,从而培养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激发、调动、保持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第二次反思】两次授课后我的

13、感想颇多。小学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必不可缺的内容,是学习英语基础的基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没有足够的词汇量是谈不上语言交流的。我的这一节课例充分展现了词汇教学的方式方法。如:通过简笔画的情境展示避免了脱离语境直接讲授、解释词语的现象;根据主题设计合理的真实的语境,借助游戏激发情绪,使情境丰富而具体。【依然困惑的问题】这一次的研讨尽管是有收获的,但依然还是不能完全解除心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如:词汇教学安排在每一单元的第一课,有没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拓展?怎样进行拓展才能恰如其分?希望在不断得探索中我能有点滴收获。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两上王 修 玲一、教材分析:课文用优美生动的笔触向我们形象描述了东北小兴

14、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文章按总分总的顺序描写,中间部分依四季顺序依次展开,既突出了小兴安岭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又点明了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悟句,欣赏感知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思路,学习作者写作方法,为以后写作打下基础。二、学情简析: 三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这一类写景散文学生能初步感受优美的文字,但不一定能品悟词语的精妙之处,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悟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促进以后的写作和学习。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三、教学

15、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是美丽的,物产是丰富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 学习课文按“总分总”和按四季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3. 理解词语“葱葱茏茏、严严实实、盛开”,了解比喻句的用法。四、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美丽、物产的丰富,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 理解文中重点词句,体会比喻句的用法,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五、教学过程预设:(一)复习导入 1.师:在我国东北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呢理由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有好吃的山果,有名贵的药材它就在我们黑龙江省北部,猜猜会

16、是哪?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作者走进美丽的小兴安岭,走进那一年四季景色诱人的花园宝库。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纠正字音,读好长句。 3.浏览课文,课文是围绕那一句话写的。 相机出示句子: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齐读。(板书:花园宝库) 4.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作者在描写四季时,都写到了同一种景物,那就是(树木)课文有一自然段总写了小兴安岭的树木非常非常的多,多得数不清,谁找到了? 5.哪儿让你感受到树木多的?(板书:绿色海洋) 6.有感情读第一段。(三)品词悟句,读中感悟 过渡:是啊,让我们

17、再次走进小兴安岭的四季,去欣赏它如画的风光。自由读文,把你喜欢的季节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文。 2.汇报,读出自己喜欢的季节。 3.根据学生喜欢的季节,随机展开学习。预设:A、春天 1.指生读。思考:从他的读里,你觉得春天的哪些景色十分诱人。 2.根据学生汇报品词悟句。句一: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a、 读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这两句有什么不一样。 b、 好文字需要慢慢地品,你从“抽出”这个词里还读懂了什么? c、 树木沉睡了一个冬天,春天来了,它可着急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长? 小结:有一个词语叫“抽枝发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感谢你的发现,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

18、。句二: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a、 我们一齐读出小鹿的可爱吧。 b、 想一想,小鹿还会在溪边干什么? 课件出示“有的有的”句式,练说。句三、河里涨满了春水。一根根原木顺水漂流,像一支舰队在前进。 a、 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 这些原木运到山下,会干些什么呢?C、仿说比喻句。 小结:难怪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3、小兴安岭的春天多美啊,充满着生机,充满着活力,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B、夏天 1.指生读。从他的朗读里,夏天的哪些景色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汇报,相机品词悟句。句一:夏天,树木

19、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a、 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树木的繁盛浓郁?相机出示句子,突出“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封”等词语。 b、 你会抓住关键词语品读句子,这是一种读书的好方法。请同学们再读这句话,注意这些词语,你的感受一定与刚才不同。 句二: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a、 如果是我,我会这样读。(师范读。) b、 再读这句话,相信你能读好。句三:太阳出来了,千万缕金光像利剑一样,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a、 课件出示图片,这阳光跟我们平时见到的可不一样,联系上下文,找出原因。 b、 正

20、是因为树木长得十分茂盛,才会有这种不一样的自然奇观。把这种不一样的感觉读出来。 3.小结:夏天的小兴安岭,树木繁盛浓郁,野花姹紫嫣红,确实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请同学们随着老师的朗读,再次享受夏天的美景。(生有感情朗读。) C、总结学习方法:(前两部分)小黑板出示学习提纲,自学秋、冬部分。 1.课件出示填空,生轻声读文,汇报填空。 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了,枫树的叶子火一样,松柏显得更了。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这时候,森林向人们献出了的山葡萄,的榛子,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 2.你从这些词语里体会到什么? D、冬天 飘舞的雪花,厚厚的积雪,可爱的动物,这就是作者向我们描绘的小兴安岭

21、的冬天。(四)回顾全文,总结写法 1.结合板书,小结:课文首先总写了小兴安岭的树木多得数不清,接着分别描述了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景色,最后又总结出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种写作顺序就是“总分总”。 2.我们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走进森林”,小兴安岭这么美丽,一定有许多有人想去那儿游玩。如果你是一位导游,你会推荐游客哪个季节去,为什么? 3.除了课文提到的小兴安岭可以让我们走进森林,我国还有哪些风景名胜可以让我们欣赏到这样的景色?板书:美丽的小兴安岭(花园、宝库)春(绿色海洋)夏(花园宝库)秋 (硕果累累)冬(白雪皑皑)【探索性试验:第一次授课】本课我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

22、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促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又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出精彩来,并说说自己喜欢读的理由。最后紧接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使课堂教学的重点落实到实处。【第一次反思】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字优美,线索明晰,按总分总的顺序布局全篇,又依四季顺序展开具体描写,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比喻等手法进行生动描绘。文章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并不难理解,所以教学中以读为主,以读促悟,读中感悟。我正是抓住这一点展开具体教学。为充分发挥学生

23、的主动性,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学习。就本节课而言,不足之处有很多,比如,初读课文要求还是不明确;朗读的指导还不够到位,学生说出词语的妙处,却没有及时抓住契机让学生深入去读;由于课文篇目长,设计内容多,课文后两部分进行自学有些草草收兵等等【摸索中前进:第二次授课】经过第一次的授课和反思,我认真进行了二次备课,并在本年级进行了第二次授课。这次的课,显得成熟了许多,尤其在内容安排和时间安排上恰到好处。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朗读,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就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每个

24、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实践中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对话、交流、讨论来完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次反思】两次授课后我的感想颇多,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课文教学难度很大,不管是在理解能力上还是阅读能力上都刚刚起步,基础有限,所积累的词汇也有限,有时答案到嘴边了还回答不出来,因此在上课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乐学,全身心的融入情境,体会美、感受美。其次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多朗读悟出好词佳句所描绘的意境,让学生用心去体会语言文字的美。【依然存在的困惑】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课文教学难度很大,不管是在理解能

25、力上还是阅读能力上都刚刚起步,基础有限,所积累的词汇也有限,有时答案到嘴边了还回答不出来,另老师十分着急。如何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一课两上材料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吕 万 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灵活的计算,已知圆的半径、直径,求圆的面积。2、在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通过猜测、观察、对比、发现、尝试等数学方法,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迁移、分析、合作和创新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使学生感受圆的面积的奥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师: 曹冲称象的故事,你们都知道吧?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本来想知道大

26、象的重量,曹冲为什么要称那些石头呢?生:石头的重量和大象的重量相等.师:你说的这点很关键,必须保证石头和大象的重量相等,这样称出的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那曹冲为什么不直接称大象呢?生:因为大象太重,不能直接称出大象的重量.师:是呀,在当时的条件下,无法直接称出大象的重量,所以曹冲才 想出用石头代替大象的方法.其实这也是我们数学学习中经常要用到 的转化的方法.也就是当我们遇到新问题而不能直接解决时,可 以把它转化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能解决的问题.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拿出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比较一下,那个大,那个小?.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因为他们的面积不一样大)

27、师:那谁能描述一下什么是圆的面积?生:回答圆的大小师:说得很好,也就是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板书: 圆的面积)三、尝试转化,推导公式1、第一次探究:确定转化的策略.师:你知道怎么求圆的面积吗?(学生沉默)看到大家此刻的表情,我已经知道了答案。请你在大脑中搜索一下,以前我们研究一个图形的面积时,用到过哪些好的方法?师:那圆能不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学生汇报交流生 1:我们把圆纸片对折得到4个扇形,求出一个扇形的面积,再乘4就能得到圆的面积.扇形的面积不会求,但是扇形像我们学过的三角形.师:把扇形当成三角形求出面积可以吗?生2:不行,这样求出的面积比圆的面积小.师:怎样让扇形和三

28、角形的面积接 “”纸贴在黑板上)一会儿可以继续研究.虽然这个小组折出的扇形不太 像三角形,可老师觉得这种方法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那就是 他们想把圆通过折一折转化成学过的三角形来求出圆的面积. (板书: 折一折.)生 3:我们想把圆沿着半径剪成 4 个扇形,把这些扇形重新拼一拼, 拼出的图形有些像平行四边形.师:现在,同学们有了两种思路,一种是把圆折一折,想转化成三角形;还有一种是想通过剪拼把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你们发现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点了吗?生:都是想把圆这个新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求出面积.师:说得太好了!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板书:转化.)2、第二次探究,明确方法,极限探讨.师:我

29、发现一个问题,不管是折成的三角形,还是剪拼成的平行四边 形都不是很像,怎么才能更像呢?生1:我们把圆对折平均分成 16 份,折出的形状像是三角形.用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乘三角形的个数就能得到圆的面积.折的份数越多, 折出的形状越像三角形.师: 你们同意吗?这就是把圆折成 16 份时其中的一份(贴在黑板上), 和刚才平均分成 4 份中的一份相比,确实像三角形了.如果想让折出 的形状更接近三角形,怎么办?生 2:可以继续折纸,把圆平均分的份数再多一些.师:我们把分成的许多等分用刚才的方法来拼一拼,同学们来看一看,把圆转化成了什么图形,形状变了,什么没有变?生:面积.师:求出了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求出了圆

30、的面积,这种方法也很好.3、第三次探究,深化思维,推导公式.师:刚才同学们借助学具通过动手操作,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可是数学学习不仅需要动手操作,更需要借助数字,字母和符号等进行动脑思考和推理.那么,大家能不能还利用刚才选择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长方形的面积= 长 宽圆的面积 =周长的一半 半径=r2师:求圆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就可以了?生:圆的半径.四、解决问题1、根据下面条件,求出各圆的面积。C=6.28米 r=1分米 d=20毫米2、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在圆内画一个最大的圆,求圆的面积。3、拓展练习: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后,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

31、长与圆的周长相等吗?为什么?五、小结反思师:时间过得很快,一节课就要结束了,大家有什么收获?(生谈体 会)师:同学们不仅学会了怎样计算圆的面积,更重要的是大家运用转化的方法,把圆这个新图形转化成了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求出了圆的 面积.以后大家遇到新问题,都可以尝试一下,看看能否把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六、作业1、教材第70页第 2、3、4题。2、想一想我们把圆转化成了长方形,还可把它转化成什么图形,算一算它的面积。板书设计:圆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 长 宽圆的面积 =周长的一半 半径=r2第一次反思: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乐学,课堂气氛活跃、和谐。学生亲身经历提出猜

32、想、动手实践、分析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对知识进行“再创造”。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猜想验证”来展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较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索,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学会与人交往,自我反思,自主评价。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对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探索和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33、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节课我在课堂评价方面还有所欠缺,在指导学生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的思维又比较活跃,提出了多种拼法,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有所顾虑,处理的偏急躁些,没有真正放手让学生去深究,无形中抹杀了一些较好资源;其次,学生在课堂上的“再创造”显然是不可能完全离开教师指导的,一有指导,就意味着学生的一部份自主要失去,所以,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两者之间如何取得平衡?这些问题将是我以后要探索的。第二次授课: 通过第一次授课和反思,知道了在课堂中哪些地方做得好不够好,在这方面我多了一份心,重点强化存在的问题,这次授课比上一次授课好多了,学生有了很大的转变,尤其是把圆转化成长方形,他们

34、懂得了怎样转化,并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令我很欣慰。第二次反思:通过两次的授课,效果是明显的,真是应了一句话:好事多磨!学生很轻松的掌握了圆的面积这部分知识。只是还有一少部分同学对公式的转化还是没有弄明白,有一种事实而非的感觉,这个问题不怪学生,也不怪老师,只是还有一部分学生他的认知能力还没有发展好,只要让他们知道圆的面积公式是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到而来的就可以了,这或许就是我们数学里面讲的“让每一位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吧!存在的困惑: 这一次活动管是有收获的,但是心中还有一些难解的困惑: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习惯,如何利用转化的方法,把我们的新知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

35、识等。我希望我能在以后的教学中解决这些问题。看 雪一课两上教案 王 丹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一位台湾老师正在给孩子们讲述自己童年玩雪的情景: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银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此时此刻,我们仿佛看到了台湾小朋友脸上向往的神情.是啊!隔着海峡,望着宝岛,听着阵阵涛声,想着美丽的日月潭.那里有春节,那里有龙舟,那里有浓浓的乡音,那里有深深的乡愁.只是,那里很少有雪.那里的孩子们多么希望能看到雪呀!【学生情况分析】本课以对话为主,内容浅显易懂,教师不必作过多讲解,让学生在“原汁原味”的对话中感悟台湾师生向往祖国北京,

36、北京的小朋友盼望和台湾小朋友一起玩的心情.教学设计根据儿童认知规律,把实践与认识结合起来,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议议,写写,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丰富学生语言感受力.将课堂与生活,课内与课外,文本与经验有机结合.丰富学生的认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在延伸中拓展,在拓展中深化.【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3. 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教学重点】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词语。【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

37、,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1大家还记得“识字3”里讲台湾岛的三字经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一听?2谈话:是啊,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一部分,台湾人民本来就和我们是一家人。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直到今天,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人民还很难和祖国大陆的亲人团聚。今天,我们学了看雪这篇课文,就会更真切地体会到台湾人民远离祖国妈妈的心情。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3课件出示“我会读”:台湾省商店橱窗指了指接着讲故事铺着雪毯银装打雪仗学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4借助游戏,

38、巩固识字。(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2)自编短文巩固识字。在省城长途汽车站的对面,有一家新开张的金店。金店的橱窗里摆放着一件件闪闪发光的金银首饰样品。金店地面上铺着红色的地毯。妈妈看到玻璃柜里的一条银色的项链,便指着这条项链,问营业员多少钱。营业员拿出这条项链说:“8000元,不讲价。”妈妈接过项链,觉得挺不错,就买下了。巩固识字是教学的难点。以上环节,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不断地复现所学的词语,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认识生字,为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三、看雪景,读课文1出示中国地图,请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北京和台湾的位置。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2欣赏北国雪景风光音乐片。3自由畅谈:欣

39、赏了北国冬日雪景,你想说些什么?4假设你就是台湾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那么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利用地图和多媒体课件,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让学生观看北国冬日的雪景,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深地体会台湾小朋友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四、指导写字1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奇”。请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写时应注意什么。这时教师再边写边提示笔顺。学生在书上描一遍,临一遍,在本子上写两个字。2范写“指”字,学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了解字形特点,再描红、临写。3其余生字请学生自己观察、书写。五、拓展活动搜集台湾的有关资料,准备举行“台湾知识交流会”。课外学习是课内学

40、习的延伸。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台湾的资料或图片,既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对台湾的了解。第二部分:教学实施本文内容和儿童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难度较大.教学本课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性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和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创设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环节,激活每个学生的内驱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增强自信心.使阅读教学具有持久活力;创设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促使学生乐而不疲地把书读好.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喜欢读书,乐于读书.在轻松愉快的阅读实践中,自悟自得,获得情感的体验.创设向台湾小朋友发出邀请的活动,激活学生运

41、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第三部分:教学反思怎样把语言文字的美展示给孩子,吸引他们激情徜徉在文学的殿堂中呢?看雪这课,我针对这个目标,精心计了导入和朗读过程。导入效果出乎地预料得好。揭示课题后,问学生:“看到这两个字,你想起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打开了他们的话匣子。孩子们对雪的印象太深了,所以,谈得也很不错。冀俊男说:“雪像棉花一样白,落在脸上,像冰激淋一样凉。”多好的感觉,说出了他对雪的喜爱。谈到玩雪,更是兴奋,打雪仗,堆雪人,滚雪球,在雪地上画画他们还自然地背诵起去年学过的雪地里的小画家。大家沉浸在美好回忆当中,这时,我话锋一转,用缓慢但是意味深长的语气说

42、:“可是,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见到雪的。”(课文第一句话)学生静了下来。我捧着课本动情地读课文,有的孩子打开了书,边听边看,有的只是坐着听,我都没有说什么。从安静的气氛和孩子们的眼神看得出,他们沉浸在课文描绘的情境中了。读完后,我问:故事讲了什么?他们很快就能三三两两地补充着说出课文大意。这个环节,之所以成功,一个是上课伊始的导入紧扣孩子的生活,又把他们正在谈论的话题和课文开头巧妙地衔接在一起,使学生自然地进入课文的学习。其次,老师的范读起了很大作用。范读课文的时候,我不是平铺直叙地读,而是读得动情,读得投入,如同回忆我自己的一个美好的记忆,把学生带入了情境。在后面的指导朗读中,同样发挥这个特

43、长,我采用了情景对话式朗读。创设情境,告诉学生:现在,你就是这些台湾的小朋友,你们从来没有见过雪。过春节了(进入课文,有的地方不是读原文,稍作改编。)接下来,我做文中那个台湾的老师,和孩子们进入对话。加上自己的动作和表情语言,如“顺手指了指地图上的北京”,尤其是台湾的老师回忆自己小时候玩雪的情景这一段,我有意朗读得特别深情,使孩子体会到了深情地、轻声地朗读才是美的。接下来指导孩子尝试也这样读。从效果看,学生基本上体会到了,部分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明显变化。从这点上来说,教学目标达到了。让生活中的数学走近课堂 “一课两上”课例研究 向 娟【课例背景】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将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结合起来,让

44、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能使数学教学更具体、生动、直观。“植树问题”的就是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对生活的“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和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生活中类似植树问题还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锯木头、走楼梯,等等。【教材简析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只栽一端三种情况,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

45、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书本知识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秦老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通过课前活动,以大家都熟悉的手为素材,从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与手指数的关系。二、以一道植树问题的例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四、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教学实施】(第一次开课片段摘录)师:在上课之前,秦老师了解了一下,发现我们班很多同学都很

46、喜欢唱歌,现在离上课还有一点时间,我们一起来唱一首幸福拍手歌好吗? (齐唱:幸福拍手歌) 师: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双手创造了幸福的生活,在我们的手上也隐藏了数学奥秘,同学们想知道吗? 师:看着老师的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数字? (5,5个手指) 师:老师从中也得到了一个数字4,你们知道它指的是什么吗? (缝隙、空格等) 师:对了,指的是手指间的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空格叫做间隔。我们手上每两个手指之间有一个间隔,大家仔细观察老师的手,5个手指,有几个间隔,4个手指的时候有几个间隔呢?3个手指,2个手指呢? 师:你们发现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了吗?谁能说一说? 2引入 师:连手上都有这么多数学奥秘,看来数学真是无处不在!现在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吗?【教后反思】“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这节课的主要过程是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通过课件获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