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开展经典诵读提高综合素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开展经典诵读提高综合素养.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开展经典诵读,提高综合素养【关键词】经典 诵读 综合素养【内容摘要】中华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世界文化的明珠。小学过程中学生对经典诗文的诵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思维能力、文化修养、识记能力,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本文主要从经典诗文诵读的意义、措施、方法等方面阐述小学阶段开展经典诵读的认识及必要性。【正文】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经典文化灿若星河,从先秦散文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粹,灿烂的中华文化因经典诗文而千古流传,滋养着一代代的中国人。现代教育中传统经典文化的元素比较少,大部分小学生对于民族传统文化不甚了解,不断弱化。如何把传统文化中的精
2、华继承下来,让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始终保持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文化品格,是当代小学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在记忆最好时期让孩子记住对其发展价值最大的内容,根据发展心理学的原理,人的记忆力与理解力,各有其成熟期,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儿童时期,善于直觉记忆,而不善于思辨理解的。此时应让学生多诵读经典诗文,酝酿日久,待其长大。人生经验丰富,理解力成熟,即可触类旁通,成为一生的财富。儿童本是乐于念诵乐于反复的,尤其是团体的朗诵,抑扬顿挫,琅琅书声,与唱儿歌无异。背诵之后,若常加复习,则终身不忘,成为一生的文化资产。道德、品行、性情、气质.等等重要的人格因素是知识教育难以教出的,
3、它们是在一种“陶冶”、“熏陶”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出来的,而经典诗文的诵读可以让学生在琅琅上口的诵读中德染于心,养成良好品格,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现简介如下:1、常规诵读指导和课外诵读活动相结合 一方面,每周安排一节语文活动课,予以内容的选择、读法的指导,以达诗文积累、学法引导、习惯巩固之功;另一方面,通过课外诵读活动的纷呈开展、齐头并进、多彩熏陶,以学用互促、学做互促之效,达到经典诵读的延伸、实现情感体验之升华。2、合理安排时间 每天早晨,走进教室就带领学生诵读经典。除每周一节课外,还要保证每天1520分钟的诵读时间,课前5分钟,放
4、学离校等零散时间。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诵读经典,甚至把诵读时间作为班级集合的一种信号,因为儿童集中注意力有限,所以以时间短、次数多为佳,尽量做到见缝插针。3、创设环境展现经典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某种环境,周围的一切都会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昔孟母,择邻处。”孟母的故事就说明了环境的重要。营造教室环境,打造儒雅书香氛围,“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育人。”在教室里张贴诗人画像,名师名句,并定时更换板报、橱窗、走廊内容常年刊录。让学生时时刻刻与孔子、孟子、屈原、李白、杜甫等古代先贤对话,让教室环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教室每一处都充满着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
5、让传统经典文化的诵读成为一种随时皆可行的事情。4、课堂教学渗透经典 语文教学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教材中选用了较多的经典诗文,各单元也安排了相应的主题,在教学中结合单元主题,补充相应的经典,让经典渗透在课堂中。5、精心选编经典诗文材料 为了便于安排诗文诵读内容,为每个学生订阅了经典诗文诵读。对文本进行甄别,根据学生的生活积淀、审美情趣的差异,选择那些适合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作品推荐给孩子们。还把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论语等穿插到学习,最终形成古诗文诵读教材古诗文诵读与经典为伴。这样既遵循了学生的发展规律,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又使得学生在自己诵读
6、和老师的帮助下逐步养成积极的审美情趣、丰富的想象力和较高的欣赏能力。6、 全力保证诵读效果 对于要求孩子们必背的篇目,我做到严格把关,确保诵读效果。黑板上设有一块醒目的“每周一诗”的专栏,以教材中经典古诗文为蓝本,每周做好诵读内容推荐工作,选定诵读内容由小组长备案。这样,经过学生自背,抽查的方法,确保背诵质量。7、积极开展多种活动 把诵读中华古诗文作为营造书香校园的重要内容。多年来,我先后开展了古诗文“诵读之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评比活动。诗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赛诗会、经典诵读展示会、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竞赛活动和专题辩论赛、名师欣赏、“走进李白”、“说古论今话对联”等主题活动,犹如一缕
7、缕春风,滋润着每个孩子的心田。在千古美文中,学生体味到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胸;“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品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必将终身受用。在刚刚结束的读书节活动中,全班学生都参与了“诗文朗诵”赛,促进共同成长。8、召开研讨活动交流心得 根据本校课题组的安排,定期召开研讨专题会。首先,每周一班会,探讨全班经典诗文诵读的方式方法以及进度情况,了解学生诵读经典诗文活动中还存在那些问题,遇到的困难有哪些?其次,让学生代表们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在诗文诵读中采用的比较灵活的记忆方法,人与人之间存在那些差距和不足,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培养学生个
8、人特长。 9、引导学生诵经典 (1)、根据教材,实现背法的引导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诗文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首先读懂教材中的经典。以教材中的经典为载体,教会学生学习经典的方法,并运用所学方法读懂经典,运用经典。其次结合教材补充经典。小学语文教材按单元主题来编排,每个单元分别渗透了爱心、惜时、诚信、勤奋等内容。针对每一单元的内容,组织将传统诗文中表现相关单元主题的经典名篇等进行整理,呈现于黑板上。布置预习课文时将相关内容提供给学生,供他们查阅、搜集相关资料。教学中适时、适量地为学生拓展经典内容让学生诵读、积累,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激发孩子们学习
9、经典的兴趣。如在学完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后,学生感叹于时间如流,光阴易逝,便让学生广泛收集珍惜时间的经典诗词,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积累惜时经典名言。(2)、引导巧背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经典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经典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在教学中我主要以下几种方法引导学生巧背,实现“量”积累: 表演背。经典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增进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此法多用于低中年级学生。例如,一年级学生背诵望庐山瀑
10、布,当背到“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知道些词语时,除了指导背诵的语气外,还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出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落下的动态。恰当的语气和体态语能促进小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兴趣,从而促使其背得快,记得牢。 据意背。是根据诗的内容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如将诗分为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言志诗等,每一大类还可分成若干小类。如“观自然风光,游山水园林”类的写景诗:西湖山行等;“播种理想、放飞希望”类的“言志诗”:石灰咏无题等;“友情难忘、有一天长地久”类的“送别”诗:别董大赠汪伦等。引导学生据意背能促使学生分类清,背得多。 创设情景背。学生背诵时,充分利用各种
11、手段,创设一种吟诵氛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地背诵。譬如,背诵立意欢快的诗文时,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背诵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背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时,配以优美的大自然画面等。创设情境背诵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能创构诗境,造成特有的心理氛围,从而促进背诵。 多种形式的综合背。是融多种形式为一体的背诵方法。为了调动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采用此法,如两人赛、小组赛、男女赛,又如限时背、抄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多种形式综合背,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3)、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诵读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兴趣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愉快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
12、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经典诗文诵读训练的关键在动之以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开展活动,为学生学习经典诗文注入强有力的的动力,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借助传统佳节开展活动。春节、元宵、中秋、端午、重阳等都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为庆祝传统佳节可发动学生收集有关的经典诗文,或摘抄,或交流,或办手抄报。让学生在庆祝传统佳节的过程中,既了解了我国的传统佳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又积累了经典文化。 诗配画。诗配画是师生根据诗意所作的绘画作品, 针对不同年龄特点开展竞赛。为了使学生学习经典诗文不枯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低年级开展“古诗朗诵”擂台比赛。孩子们摇头晃脑
13、地吟诵着“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让稚嫩的童音回荡在校园上空!到中年级开展“经典伴我成长”演讲比赛,孩子们侃侃而谈自己在诵读经典中得到的收获和启迪,以及对人生的感悟。至高年级开展“读中华美文,感受华夏文明”作文比赛,孩子们在字里行间中对古代圣贤的崇敬,对悠久历史的自豪,对自己身上肩负的振兴民族的责任感溢于言表。为了让学生从经典美文中汲取营养,规范言行,还可组织学生开展“学经典,知礼仪,守法纪”知识竞赛,可结合诵读内容讲述礼仪及法纪在自己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性等。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孩子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阅读教材论 王松泉 辽宁大学出版社 4.小学语文教师 2008年1月刊、2月刊 上海教育出版社 5.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6.儿童经典导读讲座 王财贵 7.试论如何看展经典诵读教育 黄中谷 8.儿童心理学 朱智贤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2月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