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引领学生走进古典名著的殿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引领学生走进古典名著的殿堂.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引领学生走进古典名著的殿堂草船借箭是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改写的一篇课文。三国演义是我国最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之一。草船借箭一课以“借”为主线,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文中的内容前呼后应,课文的结构严谨精妙,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本故事重点刻画的是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特点,因此,在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作者通过夸张,对比烘托的手法,把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特点发挥到极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此,我想以本课的教学为例,浅谈一点古典历史小说教学的思考与尝试:一、以故事叙事结构为依托,感悟主要人物形象为主线,体
2、会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感受叙事结构的精妙,布局谋篇的魅力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个基本要素。小说的故事情节往往是由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构成,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的变化,表现复杂的矛盾冲突。草船借箭一文作为古典历史小说中的一个故事,其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叙事结构严谨精妙。因此,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准备、经过和结果,理清故事叙述的脉络,为理解课文,感受人物形象做准备。然后,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主要人物特点的基础上,以故事叙事结构为依托,以感悟人物形象为主线,继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故事,深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故事情节的精妙。教师是这样提出的:“刚才
3、我们按照草船借箭的起因、准备、经过、结果的叙述顺序给课文分了段。接下来,就让我们按照故事的叙述顺序,一步一步地走进精彩的草船借箭故事中,去深刻地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受诸葛亮那鲜活的人物形象吧!”起因部分:抓住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初步感知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周瑜的暗藏杀机。“看到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学生不由得为诸葛亮的命运担心,心里捏了一把汗;准备部分:看到诸葛亮计划周密、考虑周全,谋划巧妙,学生由先前的担心、怀疑变成恍然大悟、赞叹不已;最后在草船借箭的经过和结果中,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人物形象发展到了高潮,学生情感体验也跟随着故事情节的高潮而达到高潮,最后变成了惊叹、佩
4、服。同时,教师利用三国演义章回体的形式,为每一部分设计一个标题:“周瑜设计害孔明,孔明立下军令状”;“诸葛孔明巧谋划,万事俱备等箭来”;“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这样,学生在深刻感悟人物形象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故事叙事结构的精妙,体会到了本文在布局谋篇上的魅力。具体流程是:整体感知,了解故事内容梳理分段,抓住主要人物特点逐层深入,感悟人物形象,体验故事情节二、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刻画方法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一般不会是单一的。既可以正面描写,又可侧面烘托;既可进行语言、行动等直接描写,也可通过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达到同样的目的。古典名著之所以经典,就在于塑造了一批流
5、传至今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了类型化的写法,专门突出人物的某一特点,并通过夸张、对比、烘托等手法,把这一特点发展到极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许多人物因性格鲜明,形象生动而家喻户晓。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可以有以下两种形式:1、探讨交流式。开始,学生通过自学总结出文中诸葛亮、周瑜和鲁肃三个人物的特点,然后抓住一个人的特点再去深究文本,深刻体会,最后集体交流,重点感悟主要人物诸葛亮的特点。具体流程是:初读课文,总结文中所有人物特点深究文本,探究其中一个人物的特点集体交流,在交流中重点指导感悟主要人物的特点。2、重点感悟式。抓住文章主要人物重点感悟。在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梳理清楚故事
6、脉络的基础上,提出:“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什么特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重点人物诸葛亮。然后以诸葛亮这个重点人物形象的感悟为主线,依托故事的叙事结构,层层深入,深刻体会,在逐步丰满人物形象的同时,了解反衬烘托的刻画手法。具体流程是:初读感知,抓住重点人物深究文本,感悟重点人物的形象三、教材文本与经典原著对接,感受经典语言的魅力,激发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学习,教材文本中的故事往往或是经过改写,破坏了经典原著的原汁原味,或是节选一部分内容,缺少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影响了学习经典名著的效果,这就需要进行教材文本与经典原著的有
7、效对接。课前对接:在学习草船借箭前,教师专门拿出一两节课的时间,把草船借箭的前一个故事的原文读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自己读,既让学生了解了故事的背景,有了一个故事情节的整体感知,又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这种半文半白的语言特色,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欲望。课中对接:在引导学生感悟江面上雾很大时,教师引用了原文中描写大雾的语句“上接高天,下垂厚地;渺乎苍茫,浩乎无际”,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学生通过经典语句生动形象地感知雾的大和经典语言的魅力。课后对接:在学完课文后引用鲁肃的疑问:“先生真神人也!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雾?”和诸葛亮的回答: “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
8、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公瑾教我十日完办,工匠料物,都不应手,将这一件风流罪过,明白要杀我。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害我哉!”以及故事结束诗“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悟,深刻领略经典名著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课下走进经典浓厚兴趣。四、历史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的区分辨析三国演义具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特点,其内容大体按照历史真实来写,但又虚构了大量的细节和一些情节,特别是采用了类型化的写法,加之作者的主观偏见,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真实历史中的人物形象有着极大的不同。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体会历史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走出小说,去了解现实历史生活中的人物,从而了解小说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在教学本课最后,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历史小说”的含义,再以周瑜为例,引导学生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有助于今后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现实历史中的人物形象有一个区分和切割,形成一个比较清晰明确的价值导向和较强的辨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