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关于古诗教学的几点感受.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423618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关于古诗教学的几点感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关于古诗教学的几点感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关于古诗教学的几点感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关于古诗教学的几点感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关于古诗教学的几点感受.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浅谈关于古诗教学的几点感受 我爱读诗,一直觉得,古诗是文学阆苑中最馥郁迷人的一块园圃,它带着从远古飘来的芳香,滋养着喜爱它的读书郎的心灵。如果你懂得用心阅读,潜心感受,那么诗中便有读不尽的内容写不完的故事。然而,看目前课堂的古诗教学,千篇一律地说诗意,背诗意,做诗题,学生面对美丽的诗句神情漠然,目光迷茫,一个个都是“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我不禁有些惶惶然这决不是我理想中古诗教学的课堂状态。在我心里,常把古诗想象成荷塘,我们的古诗教学应该如风情万种的荷,在微风中摇曳出古诗的生命韵味,散发出古诗的悠远芳香,在课堂中展现出“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迷人景象。而这,需要老师

2、抓住诗的特点,以灵动之举将诗的精彩体现在学生的每一次体验中,融合于每一回感悟中。一、 挖一挖,柳暗花明又一村古诗的语言凝练深刻,常常一个字就蕴涵着诗人无尽的思绪,一个动作、一种景物的背后就包含了诗人千头万绪的感情,其中的虚虚实实无形中赋予读者对文本进行阐释和想象的极大自由,召唤读者主动参与作品意义的最终建构与完成。教师如果引导学生启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其中无限遐想,尽情展翅,就可能走进古诗背后一个柳暗花明的世界。1、虚实互化虚实结合是古诗意境结构的最大特点。意境生于形象,而又大于形象,受特定形象的制约,经常由特定的实指向不定的虚,又可以由虚转化为更丰富或单纯的实。于是,虚实互化成了意

3、境中未定性、空白点得以填充完形的重要途径。例如我在教学秋思时,我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到“洛阳城里见秋风”的“见”字。秋风是一种无形之物,为何诗人却见到了它的模样?透过秋风其实诗人见到的是一副怎样的景象?透过秋风你又读到了诗人一颗怎样的心灵?学生的思绪经过文本和自我情感的撞击,开始插上一对灵动的翅膀,寻找到了秋风走过的痕迹,阅读立于秋风中的诗人。“洛阳城里已是深秋了,秋风萧瑟,无情地扯下了老树仅剩的几片黄叶,有几片悠悠地落到了诗人的手心上”秋风在学生的眼里或是一片飞舞在空中的黄叶,或是那让人忍不住感伤的满地枯黄。秋风无处可见,在学生的眼中却处处可见。“路人行走匆匆,似乎谁也不想停下脚步多在这萧瑟的

4、秋天的街上多待一会。诗人在匆匆的人群中却感到无尽的孤独,不经意间,一颗思乡泪悄然滑落”教师引导学生立足于“实”象,通过想象完形悟读了“虚”境,透实见虚,以虚推实,于是在“见”过秋风之后,学生对诗人的心更懂了,对诗人的那份剪不断理还乱的悠悠思乡情理解地更深刻了。2、简语丰之古诗中有些内容未实写出来或未明确写出来,而通过诗句写出部分向读者提示或暗示,使不尽之意含于言外。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启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多方面进行想象、补充、角色转移,丰富诗句的形象,领悟诗句“以象传情”的深沉意蕴。如教学林升题临安邸中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完形描绘:(1)从正

5、面想象完形:在重重叠叠的青山旁,在鳞次栉比的楼台间,达官显贵醉生梦死,无休止的轻歌曼舞。(2)从侧面想象完形:百姓或为了躲避战乱,扶老携幼,背井离乡,或为了平叛离家从戎,投身沙场。土地荒芜,民不聊生。(3)从反面想象完形:过去,人们安居乐业,在秀丽的西子湖畔怡然散步,悠然对话。从这几个方面想象完形后,学生可以全方位目睹诗人所描绘的景象,探知诗人的内心感受,深切感受到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二、 放一放,不求甚解更深解古诗字数不多,却在诗人充满智慧地组合下成了一首动人的歌,让人在吟诵中回味无穷,享受徜徉诗意的畅意。有的时候如果你过于斤斤计较,不分轻重抓住其一字一句纠缠不休,将一个个词语从诗

6、句中抽离出来作一些非此及彼的僵化解释,将原本“点石成金”、韵味无穷的文字翻译成白开水似的大白话,则所有的诗意支离破碎,原本的美感荡然无存,整体的神韵无处可寻。试想,如果硬将“一道残阳铺水中”的“残阳”翻译成“不完整的太阳”,你还会被其陶醉,迷恋,甚至展开想象的翅膀吗?陶渊明曾云:“好读书,不求甚解。”诸葛亮也提倡“观其大略”。诗歌本身吸引人的正是其整体美,韵律美。它更适合你在反复吟诵中自然而然在头脑中展现文字所描述的人、事、物,在心里形成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读着读着,你被它的韵律陶醉;读着读着,你的心中有歌了,脑中有画了;读着读着,你已进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领悟到了言外之意,意外之象,景外之景了

7、。这是一种多美妙的感觉,应该懂得带领学生去享受这一种难以言喻的诗带给我们的美好。记得我在教学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被“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诗句深深陶醉,但我不想给学生作多余的分析,因为有的时候说多了,反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破坏了诗原本的美丽。我让学生根据注释大致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用各种方式进行朗读、诵读,在读中自由地放飞自己的想象,并能够像放录像一样,将诗句读成一个个画面,可以试着再近些,再近些,直到可以看见荷花的各种姿势,可以闻到荷花的幽幽清香,并且想一想这样的环境又带给你怎样的心情享受呢?不用担心读不懂,在我的指导下,学生经过一番时间的自读、互读、配乐读后,都已

8、经在文字中感受到那股清新的荷花香了,他们跃跃欲试将自己的收获与大家分享:“读着读着,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荷叶圆圆,荷花竞相绽放的美丽画面了。”“那一个个大圆盘似的荷叶挨挨挤挤,荷花亭亭玉立,风情万种。扑鼻的清香宛如一股凉风,吹散了我心头的闷热和烦躁。”“看,它们或半遮半掩,似出嫁的新娘;或头挨头,手拉手,两两相依,无比温馨。朵朵荷花展现出迷人的风姿,热热闹闹点缀了整个夏天。” 在学生有滋有味地讲述中,我笑了,我庆幸自己大胆地将原汁原味的教材交到了学生的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诠释。学生的个人体验被完全释放,他们感受到了诗文“唇齿留香”的愉悦,他们碰到了古诗神奇的触角,他们体会到了古诗无穷的魅力

9、。这就是“不求甚解”之后的一个更为美妙的空间,这是雾里看花花儿呈现的更为迷人的风姿。三、 伸一伸,伸出满园春色来诗的触角应伸向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它的芳香才能更长久地留驻于学生的心间。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抒发自己的感受,描述自己的故事,是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呢?“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描绘的是记忆深处一个关于童年故事的美丽画面。当你被一首悦耳的曲子深深陶醉时,你会觉得“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句诗恰到好处地道出了你的真实感受。在似花针,如牛毛的细雨中,你漫步缓行,享受春雨的柔情,恰如“斜风细雨不须归”。我经常会抽一些时间让学生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学生在表达时

10、已不知不觉地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与诗本身的蕴意融合,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诗已点缀了自己的生活,给自己的生活涂抹上了神奇而美丽的颜色。甚至,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以诗的格式进行创作,将瞬间的灵感火花,生活的千滋百味赋予诗的格式,呈现与众不同的美丽。“忽如一夜秋风来,千片万片黄叶落。”“莘莘学子手捧卷,侧坐树下草映身。小鸟飞过无声响,怕得惊了书中人。”这些稚嫩却充满热情的创作,虽是模仿,也令人欣喜。你不必在乎他们写得好不好,你欣慰的是你的学生已在创作中获得了一份对中国古文化的向往。他们灵感的触角已在诗的熏陶感化下蠢蠢欲动。虽然这是从生活的土壤中土生土长起来的,还顶着黑黑的泥土,但却娇嫩柔美。在用诗歌的描述中,在对诗歌的创作中,诗与生命连了起来,生命因诗而美丽,诗也因生命的解读而焕发生命光彩。 挖出一个美丽的世界,放出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伸出满园的灿烂春色,这就是古诗教学的另一个境界。当我们静静地与我们的古诗凝望时,只要有心,有情,便能感觉到那幽幽的荷香已经悄悄弥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