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经验交流材料:借助预习问题实现课堂教学变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经验交流材料:借助预习问题实现课堂教学变革.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语文经验交流材料:借助预习问题,实现课堂教学变革【背景介绍】笔者所带的班级群贤小学原五(3)班的43位学生(现六(3)班,共36位学生),是100%的“流动儿童”。该班学生学习自觉性不高,大部分学生不把“预习”当回事,视“预习”为“隐性作业”,或者不花一点时间,或者课前匆匆在课本上做一点点“预习的痕迹”。此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问题。同时,家长自身文化知识水平相对低下,该班98%以上的家长只有小学及以下教育水平,不具备指导孩子学业的能力,缺乏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方法。家庭教育异常薄弱。另一方面,反观笔者的语文教案,语文课堂,只是一厢情愿地根据
2、自己对文本的细读,猜测学生大概的知识能力基础来设计。教案中没有相应的板块与学生的预习相联系,也没有有效的方法检查学生的预习结果,学生的预习和笔者设计的教案没有交集。预习,对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无刺激作用,因而学生缺乏预习的动力。由此可见,学生的预习有名无实,没有发挥对课堂阅读教学应有的推进作用。改变这样的现状,不但要变革预习的方式,更需要变革当下的课堂教学结构。【变革举措】第一阶段:借助主问题预习,组织板块式的讲读课(一)预习变革变革预习的时间:晨读课进行,不再作为家庭课外作业。变革预习的内容:针对具体每一篇课文,既强调基础性(字词等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内容的整体把握),又突出思考性(带着主问题的思考
3、阅读),不同于传统的机械性。例如六上第3课草虫的村落预习单:1.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寒喧、驻足痴望、行色匆匆”等词。2读通课文,想想作者游历了哪些地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以简单的语言写写课文的主要内容。3主问题:找到作者展开想象的地方,想想表达了什么独特的感受?读出自己的感受,用关键词标记 。 主问题预习单和传统的预习单作一比照:1.课文读3次,标出自然段序号。2.读生字5次,给课后生字注音。3.划出生字所在的新词。4.给每个生字查字典,选择文中合适的意思。5.读词语手册3次。变革预习的形式:小组合作,同伴互助(任务分步做:听同伴的读;讨论课文主要内容,形成文字并修改;互相交流对主问题
4、的思考所得)变革预习的价值:优等生在前置性思考的基础上,能在课堂上思考得更深入;中等生在前置性思考的基础上,有助于课堂学习的消化吸收;而基础较弱的学困生因为有了充分的时间进行前置性思考,因为有了教师的预习指导帮助,为课堂学习打下了一部分基础,缩小了与同伴的差距,使得他们在课堂上也有话说,敢说话。同时,小组合作的预习形式,实现了预习互助与互查,为课堂的预习检查简化了程序,节省了教学时间。(二)变革课堂变革课堂目标:课堂目标紧密联系预习任务,基于预习所达到的水平,设置课堂教学目标的高度,呈现递度性。仍以六上第3课草虫的村落为例:1检查练习预习任务中的基础知识和课文的整体把握。2以自己的理解,读出作
5、者对小动物、大自然的喜爱之情。3继续围绕“想象”的话题,体会作者表达的独特感受。变革课堂重难点:主问题的设置依据课文的重难点,而课堂的重点则围绕“主问题的”展开“交流讨论”,不添加其他目标任务。仍以六上第3课草虫的村落为例:教学重点:继续围绕“想象”的话题,体会作者表达的独特感受。变革课堂环节:1. 板块一:预习的检查落实此板块的目标指向“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突破学生预习时的疑难”。笔者日常课堂教学设计很少仔细地考虑学情(公开课的反复试教除外),不管学生会的,还是不会的,只要教参上写着的,只要拿来的优秀教案中写着的,都一骨脑儿全讲。自从实验开始后,笔者彻底改变了这种“囫囵吞枣”式的拿来主义。学
6、生在晨读课预习的过程中,深入参与其中,参照预习单,倾听、交流、指导学生预习的全过程。笔者从中发现,学生的许多发现出乎预料,许多问题同样令人惊讶。预习中详实的学情,为笔者选择教学内容,设计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学生不会的,有疑惑的,错误的,是课堂必选的教学内容;学生已经会的,决不进入课堂,无畏地浪费课堂时间。2. 板块二:主问题的交流讨论此板块目标指向“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语言表达方式的体悟”学生在预习时已经从文本中找到契合“主问题”的其中一些关键点,抓住“关键点”预先理解文本。笔者根据“文本解读”和针对主问题的“预习学情”设计第二板块“主问题的交流讨论”。第二板块是课堂教学的重
7、点,也是设计的难点。此板块的设计不再只是借鉴教参,还要结合学生对主问题的把握程度以及出现的偏差,以合适的方式兼顾两者。仍以六下第三课草虫的村落为例,学生在预习中抓住“想象”这一关键词开展了朗读练习和理解批注,以下是结合学生预习时的朗读与批注,而预设的第二板块的教学片断:【附件P2页:教学片断】课堂上的这一板块,师生、生生、生本多维度立体地围绕主问题展开积极有效的对话。这样的大板块教学远离了“多、杂、乱”的问题设置,学习活动紧紧围绕主问题展开,看似散乱,实则神聚。3板块三:提出仍未解决的问题此板块目标指向“引导学生提问”.只快速提问,不当堂解决,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问题与提出问题的同学进行交流
8、。4.板块四:阅读课外作品(内容主要来自人教网的同步阅读)(三)反思:“借助主问题预习,组织板块式的讲读课”的优劣主问题预习后的课堂基本采用这样的板块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一,从课堂结构角度看,“主问题”教学简化了教学头绪,减少课堂教学中的大量无效提问,有利于形成多维立体式交流的课堂教学结构,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加快课堂进程。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挤出课堂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其二,从语文能力培养的角度看,“主问题”教学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品读,彻底改变以往那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碎问碎答”的弊端,有助于整体阅读能力的提高。实验进行一段时间,笔者发现其中一些问题。在研修班导师莫国夫老师
9、的指导下,对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课堂教学仍局限于教师主导下的讲读模式。课堂尽管有了主问题的支撑,但在交流引导的过程中,还是少不了许多细问题,碎、杂、乱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课堂的学习方式仍以讲读为主,学生仍依赖老师,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2.主问题的预习虽给学生提供了前置思考的时间,但从实践过程来看,学生的预习思考并没有预想的那样认真、仔细、深入,特别是问题对孩子们来说没有兴趣,没有激发出思考的动力。没有兴趣的主问题学习,学生当然敷衍了事。3教师的备课负荷过大,时间不足。每一篇课文,了解预习情况,精心设计学案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句教学语言,就像公开课一样。这样累人的工作教师本身吃不消。第
10、二阶段:借助学生预习提问,组织阶段性的聊课(一) 二次变革预习变革预习的内容:仅两项预习任务:读顺课文,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把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写在预习单上。内容更加简化,大大减轻学生负担。不够成负担的预习,学生才有兴趣。变革预习小组的人员:改变过去的“帮带小组”,建立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征相近的“平等小组”,不设小组长。过去依据“帮带原则”组建起来的小组,在经历一段时间的试验后,笔者发现并不合适。那只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理想化,希望中下学生能在优等生的带领下加快进步的步伐。事实证明,优等生与中下学生的混合小组,优等生抑制了中下学生的进步。因为中下学生面对优等生具有强烈的心理
11、定势,认为他们就是权威,不敢向权威挑战,不出丑难堪,导致养成严重的从优心理。而每个不设组长的“平等小组”由前后座的四人组成,完全消除了“从优”和“依赖”心理,同基础的几个小组互相竞比、互助,学生有兴趣参与比赛,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了胜利的可能。不少同学在周记中写道:每当上语文课时,同学们都很期待着老师宣布小组讨论。这个时候,我们小组四人欢聚一堂,交流心声,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啊!变革预习的价值:从预习内容的角度看,学生的思维广度更为开阔,自主性进一步发挥,对预习的兴趣有较大提高;从预习人员的组建来看,学生的地位平等,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二) 二次变革课堂环节1. 阶段一:通读课文,唤醒预习所
12、得的记忆(5-8分钟)此阶段目标指向“课文的熟读”。预习在前一天或两天的晨读课进行,距离语文课存在一段时间,时间的阻隔无法避免遗忘。在课堂的第一阶段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既是预习感受的再次唤醒,又是对课文的进一步思考,为第二阶段交流作好铺垫与衔接。2.阶段二:交流自学所得此阶段目标指向“信息提取”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1)小组交流(8-10分钟)交流的价值每个组员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自学所得。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给每个人表达想法的机会,给每个人锻炼口语表达提供了一个平台,最大的价值体现在人人参与,一改以往课堂“一部分学生整堂课只是被动地接受地听,却不作任何思考”的不良现象。交流的指导小组
13、的成立并不意味着组员的讨论交流能力也随之应运而生,会出现不少问题。 组员的讨论交流合作能力必须在不断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出来,其中最少不了老师的具体指导。老师要深入小组讨论,发现问题,现场指导解决,并针对一个小组的问题,提醒其他小组共同改进同一个问题。例如发现“不会同伴互助”的问题,我先具体指导一个小组解决这个问题,并以这个小组为榜样,向其他小组一一回顾他们的合作过程,让其他小组具体地感知他们的正确合作方法。指导一个小组,肯定小组的作法,激励其他小组,这是我解决小组合作问题的基本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小组合作的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交流的内容学生的交流在初始阶段,在老师们看来,他们的交流内容
14、显得特别肤浅可笑,明明书上写着的东西,你干嘛还要再说一遍呢?我也曾经那么认为,并自以为很科学地下了一道死命令:凡是书上明明白白写着的,就不要再说再交流了。这道命令一下,令全班哑口无言,学生不敢说,怕说错,都不敢举手说了。我真后悔自己那无知的行为,立即向全班学生检讨自己的错误,以“深深地一鞠躬”表达我的真心诚意。 凡是学生的所得、所感,都可以在小组里交流。小组内交流时无法解决统一的问题,小组交流时认为非常有价值的想法,都可以在全班交流中继续进行。 该班陶静同学在周记中这样写道:老师把我们前后四个人分成一个小组,上课讨论,一块做试验。我们每个人在组里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组员帮忙补充、修改,这样在
15、全班同学面前说的时候就不会有太多的不足了。五(2)级学生到该班参观语文课后,写了这样一段感受:课堂上,六(3)班的梁老师让每个小组在组内读自己最感动的语段。我观察我所在的小组,他们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对不足之处敢于提出来,再读,再改进。不像我们班的小组,只读,不感受!(2)全班交流(10-15分钟)小组交流真正实现了人人说起来、动起来的愿望,但共享面较窄,只有4个人。为了让学生的发现实现共享的效益最大化,必须开展全班交流。A 教师是中介。(指名举手回答,一定要体现一条原则:从弱到强)全班的交流,教师要作好中介人,做好牵线搭桥的工作。B教师仍是主导。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全班交流中,尽管学生的交流
16、是自发的,但仍然要,而且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主导讨论的方向每一篇课文选入教材,不但有其文学的价值,更有教学的价值。教师在备课前充分细读文本,对课文的教学重点成竹在胸,哪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在学生交流的环节,要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地交流,不偏离课文的重心。教师主导讨论的质量当学生偏离重点时,及时将他们拉回来;当学生对重点探究浮于表面时,要及时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当学生对重点的探究一筹莫展,毫无办法时,就卖卖关子,再告诉学生。C学生仍是主体。读和说的时间总量证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没有挤占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交流,实现生生自发地互相补充修正,质量呈纵向递升,也证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17、。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3.阶段三:提出仍未解决的疑问(3-5分钟)此阶段目标指向“问题的处理”和“质疑的再激发”经过课堂的读和现场交流,学生对照小组写下的预习问题,将已经解决的作上标记,提出没有解决的剩余问题。剩余问题的解决,我采取两种方式。其一,只提不答,学生快速提,仔细听,提完问题后,说说自己对谁提出的问题感兴趣,评评谁的问题最值得去仔细探究。其二,即提即答。对一些同学能当堂作答的问题,现场由学生解答,解答不了的问题,暂时搁置,待课后再思考后,下次解答。4.第二课时,解决上节课遗留的问题课内共同阅读老师提供的课外资料,两课时的规定时间内,笔者压缩了四分之一的时间,给学生阅读,实现课外阅
18、读内容随堂化。(三)反思:“借助学生预习提问,组织阶段性的聊课”的优势1.明显提高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全班36人,其中34分表示喜欢这样的课堂。2.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3.学生的合作能力越来越强。4.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日渐深厚。每次到了读资料的时间,学生都举手抢着读。笔者要求学生一眼看过去,能快速找出停顿,眼睛始终比嘴抢先一步,做到意义停顿的准确快速。哪怕最差的学生,都敢于挑战自己,站起来读给全体同学听。5.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备课的重心从以往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学语言的设计转向学生、文本的解读,提高工作效率。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和遭遇到的困惑:1.尽快探索新的课堂模式,不能反复使用同一个模式,导致学生学习疲劳。新的模式还可以有哪些?2学生课堂上不感兴趣的遗留下来的问题,该怎么办?是否一定要解决?采取什么方式解决更合理?3.学生基础知识的质量如何得到保证?4.课堂中如何安排“写“的环节,更能激发学生“写”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