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从儿童文化视角谈小学语文快乐课堂的构建.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423910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论文:从儿童文化视角谈小学语文快乐课堂的构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论文:从儿童文化视角谈小学语文快乐课堂的构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论文:从儿童文化视角谈小学语文快乐课堂的构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论文:从儿童文化视角谈小学语文快乐课堂的构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论文:从儿童文化视角谈小学语文快乐课堂的构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论文:从儿童文化视角谈小学语文快乐课堂的构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论文:从儿童文化视角谈小学语文快乐课堂的构建.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回归童真 重拾快乐 从儿童文化视角谈小学语文快乐课堂的构建 内容摘要:儿童发展理论决定小学语文教学要努力构建生命意义的新课堂,儿童语言的学习与发展要在儿童文化的视野下进行。本文分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三个弊端,提出了构建快乐课堂,应从儿童文化的角度来改进课堂流程设计、话题选择、评价艺术等方面,从而让儿童在语文课堂里幸福成长,接受优秀的语文素养和高尚的人文品质的培养。关键词:儿童文化 快乐课堂 构建有人说,语文课堂是一个利于学生发展的“儿童乐园”,学生徜徉在儿童乐园里:积极思维,快乐互动,自由合作,不知不觉掌握文化知识,自然而然发展文化素养,无拘无束张扬自我个性。这样的课堂,正是我多年一直苦苦追寻的

2、理想境界。但实际上我遗憾地发现,课间十分钟,孩子们犹如快乐的小精灵,穿梭在花坛连廊之间,跳跃于操场天井之上。可在课堂上(尤其是高段),活跃与灵气顿失,一个个像小大人似的,对老师的问题不闻不问,留下一串串沉闷和呆板。是什么原因使孩子在自己的乐园里失去了快乐?我不禁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我认为起码存在着以下弊端:原因一:为了完成预设的教程,不愿意孩子在课堂上出错、出叉,变相鼓励,学生亦步亦趋,紧跟其后,使学生渐渐地养成了墨守成规的习惯。四十分钟的时间极其宝贵,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师至上”的教学观念,使自己身不由己地“越位”,成为语文课堂的中心,主宰课堂,左右学生。虽然也常常竭力

3、“烘托” 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更多的时候还是越俎代庖,渐渐的,导致孩子失去了主动参与的机会,磨失了主动参与的欲望。原因二:为了追求答案的标准,抑制了思维的广度,为了追求答案的完美,长期的高要求遏制了大多数孩子的兴趣。在课堂讨论中,我常运用延迟评价策略,“耐心”倾听学生的各种见解。其实是在等待,等待与标准答案相吻合,与完美答案接近的发言。然后,教师追问:在这些同学的发言中,谁最精彩?可以想象这位同学肯定是一脸的阳光,成红花了嘛。自然,其他的同学便成了绿叶。而那些最精彩的往往只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小朋友身上,久而久之,绿叶们不甘心只做陪衬,而做红花又无望,便索性只在一旁观望,兴趣越来越淡了。原因三:繁芜

4、的、刻板的课堂教学,麻木了孩子的心灵。或是空洞地说教,或是机械地训练,繁芜的课堂不仅消耗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更可怕的是消耗了他们对语文刻骨铭心的爱。只要一读书,老师就会迫不及待地问:“懂得了什么,体验到什么,感悟到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美其名曰,为的是让孩子走进文本,与文本产生心灵的对话,怕的是孩子的阅读仅仅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当然,采用这样的方式很有必要,也少之不得。但若经常这样的追根究底,学生只会恐惧,只会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还何来快乐?教给孩子知识是课堂追求的目标,但是用什么样的方法传授知识却颇有讲究。是让孩子乐学还是苦学?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人本主义

5、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过,人应该“按自己的本性去生存。”孩子的本性是什么?那就是向往快乐,追求快乐。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儿童文化” 的视角去关注和审视语文课堂,在一个儿童接纳的、和谐的、支持性、开放性的空间里发展儿童的语言,语文课焉能不生机勃勃、充满快乐?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我给自己的课堂开了几剂药方。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发现疗效不错,孩子们又慢慢地喜欢上我的语文课了。一、用孩子的眼睛看课文尊重儿童文化,就要从儿童角度出发生态地创设适合儿童文化发展的环境,倾心营造与儿童心灵相通的情景,让滋润儿童语言、促进生命发展的阳光跃进课堂。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学一些文质兼美、情韵雅致的课文,教师

6、往往会深深沉浸于其中,或陶醉于优美的文字,或赞叹作者精巧的构思、奇特的遐想,于是想方设法地带领学生进入老师心目中的理想境界。但学生似乎并不领情,无动于衷,淡而无味。什么原因呢?我认为原因在于,我们对文本的理解是从成人的角度出发,而儿童的世界自有他们独特的规则,他们看到的、想到的与我们不尽相同。如果无视这种潜规则,怎能抓住学生的心?如学习西门豹一课,“西门豹将计就计,设计的策略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在不动声色中同时达到了四个目的:救下了新娘、处死了巫婆和官绅头子、惩戒了其他官绅又教育了老百姓。真可谓一石四鸟,巧妙绝伦!”在我们对西门豹的大智大勇赞叹不已时,而学生更感兴趣的可能是故事情节,他们更想

7、演一演,过一把演员瘾。如果只考虑自己的想法,一味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读课文、析人物,学生哪会理会?因此解读文本,不仅要做文本的知音,更要读懂儿童的心灵,用孩子的眼睛去看课文。他们喜欢什么,喜欢怎样学?一切都要从儿童的需要出发。二、选择贴近孩子心灵的话题文化本身没有趣味,因人而有趣或无趣。有些文化对大多数人有趣,有些文化只对少数人有趣。如果有一种文化能够激发儿童的求知兴趣,让儿童自愿迷恋,那么此种知识对这个儿童来说,就是有力量的。那么该选择怎样的话题,激起他们求知的兴味呢?有一段时间,孩子们像一阵风似地迷上了淘气包马小跳,下课看、回家看,有几个孩子,上课时也不忘偷偷地瞄上几眼,甚至边看边咯咯咯地笑

8、个不停。于是,我干脆以风靡全班的人物马小跳为话题,进行探讨交流。因为:首先马小跳是孩子们自己从书店里挑来的,没有人逼迫,没有任何压力,是全身心放松地阅读;再则,马小跳是本真的、纯粹的孩子,他有缺点、不完美,不是学习的榜样,可以轻轻松松地没有压力地喜欢他;第三,所选的话题来源于学生喜欢的熟知的书籍,在聊天中,对故事中的人物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很轻松;还有,可能内容来源于课外吧,教师的心中没有“底牌”,学生的回答不需要猜测老师的“底牌”,也不需要老师最后的一锤定音。孩子们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说得愉快,谈得自如。他们会骄傲地帮马小跳宣布:“他玩起来很有经验,什么样的鬼点子都想得出来。”他们

9、一脸羡慕地说:“马小跳还有一个贪玩老爸马天笑呢!很好的,很有趣的。”他们又会振振有辞地说:“他有99个缺点,但也有一个优点,那就是诚实。”小孩子就应该是这样的当孩子们在阅读中看到了自己,在“聊天”中产生了共鸣,这样的学习还会无趣吗?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当蹲下身来看孩子,应当尊重孩子的阅读情感,只有选择具有“童真”的话题,才会有童年的“童话”。三、珍视孩子独到的感悟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尽情释放、洒脱驰骋。语文课堂应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放飞自我,大胆表达自我 。在学了曹冲称象一课后,有一位孩子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傅老师,我看曹操手下的大臣都很

10、没用”。听了这一句话,我不禁一愣,再看其他的小朋友也连连点头,他们一脸赞同。哎,乍一看课文里的大臣,有的说砍树做秤杆,有的竟要活宰大象,还真的是一个个的草包哇。但“强将手下无弱兵”,一个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现在他手下的大臣怎么可能一个个都是草包?看来,课文在描写上确实让人产生误会。略一沉思,我简单地介绍起来:“曹操是三国时期伟大的军事家、历史家、文学家。而且,曹操广揽天下英才,很有用人之道,立下了赫赫战功。你认为他手下的大臣个个都是无庸之才吗?”我又把问题抛还给他们。听了这番话,孩子们也沉思起来,片刻之后,小手一只只举了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我猜,这些是武官,平时打仗能英勇作战,但是其他

11、方面可能不大聪明吧?”“可能是这些官员没有经过深入地思考,一时大意,才想出了这样的主意”。“也许是他们在讨好曹操,故意不说吧”。“他们都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的孩子,特意给他一个展示的机会吧”。这些说法有些片面,可能也不大正确,但儿童有自己的眼光,用自己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带着自己的理解进入课堂在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中,课堂教学就应该充满带有儿童独特个性的、有独到精彩的感悟。四、倾听学生的声音如果,师生之间在课堂上处于平等对话的生命场,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安徒生的自传体童话故事丑小鸭,几乎是人尽皆知。教参的要求是让学生感受对丑小鸭对恶势力的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精神。但我觉

12、得让三年级的孩子去感受这些,有强按牛头硬饮水之嫌。这个故事给人的启迪应是多方面的,应该以儿童的眼光去看待。于是在学完这篇课文之后,我让学生十分随意地谈一谈对这个故事的收获(此时,我的心中没有标准答案)。孩子们的交流十分随意,你一言我一语,但每一句都是孩子们对生活的一种真挚的理解:“不能光看一个人的外表,还要看人的内心”。“他的兄弟姐妹们,只盯着别人的短处,却没有看到丑小鸭的优点,这是不对的”。“不经风雨怎见彩虹,美好的东西都要经过努力的”。“人不可貌相,我们不能以貌取人。”“我想起了一句话,幸福来自汗水。丑小鸭经过了很多磨难,变成了天鹅”。这一些都来自于儿童内在的最纯真最朴素的语言,是属于他们

13、自己的“真知灼见”,绝对比教参精彩。儿童以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去解读文本的,是对生活课程解读的一种折射,是语文课堂中最动人的音符。五、善待学生的回答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践证明,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十足,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激励的学生,学习没有劲头。看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应讲究一定的策略和艺术,教学评价要合情合理。即使对学生不足的评价也要“忠言顺耳”,用一颗平常心对待孩子的回答,万不可求全责备,有时需要适度模糊。看不足要用“凹透镜” ,看优点要用“凸透镜”,并要时时记着:每一位学生身上有亮点,要在评价中让学生的每一个亮点逐渐亮起来。教师要在不足的背后看到亮点朗读不流畅,可能声音响亮

14、;说得不完整,可能思路独特;读得不好,说得不好,但他毕竟勇敢地站起来。即使是错误的,也可以把它当作教育资源来认识。贾志敏老师的做法会对我们有所启发。在一次公开教学中,他请学生用“姆”组词。有个学生站起来不假思索地说:“母亲的母。”同学们哄堂大笑,一边大叫“错了!错了!”顿时,答错的孩子面红耳赤,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根。但贾老师不慌不忙地说:“他没错,只是没说完,你继续,母亲的母加上”这个学生恍然大悟,紧接着说:“母亲的母加上一个女字旁。”孩子乐呵呵地坐下了。错误,是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学习资源,它需要老师的点拨引导。老师机智地替他化解了众人的“嘲笑”,他定会终身难忘的。善待学生的错误,会让错误生发美丽。陶行知老先生曾这样说过:“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让他们发挥出小小的创造力?”那就让我们改变教学的机械、沉闷、程序化,在儿童文化的背景下,把快乐引进课堂,让每一节语文课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