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浅谈阅读教学中“课堂练笔”的实际运用.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424056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阅读教学中“课堂练笔”的实际运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阅读教学中“课堂练笔”的实际运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阅读教学中“课堂练笔”的实际运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阅读教学中“课堂练笔”的实际运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阅读教学中“课堂练笔”的实际运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阅读教学中“课堂练笔”的实际运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论文:浅谈阅读教学中“课堂练笔”的实际运用.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让笔尖的滑动,留驻课堂的精彩浅谈阅读教学中“课堂练笔”的实际运用 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中有句耐人寻味的说白:“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是啊,不到园林,就体会不到真景的沁人心脾。只有步入园林,身入其中,才能感受到妙不可言的另一种境界。语文教学亦如此。“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引领孩子们步入姹紫嫣红的“语文园林”,让他们去感受、揣摩、体验、运用语言。那么,究竟有什么秘诀可以让孩子们在五彩缤纷的“语文园林”中学习语言,撷取点滴的感悟,来体验其中之精彩呢?几年的语文教学探索,让我找到了一条通向“语文园林”的小路,那便是就文取材的小练笔,它是我实施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体验

2、文本,进行语文实践的法宝之一。所谓小练笔,顾名思义,它是以课文内容作为写的素材,把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语言形式的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留驻语言的精彩,产生情感的共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练笔:一、词语品味中设练,激活形象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语言技巧、语言情感的聚集点,引导学生想象挖掘词语的形象内涵,感悟理解词语的情感内涵,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可以让学生从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我在执教浅水洼的小鱼(人教版第三册)一堂公开课时,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小男孩救助小鱼时的那份执着,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环节:让学生模仿文中小男孩,弯腰

3、,捡鱼,挺直身子,用力扔。一次,两次,三次一分钟、二分钟、三分钟渐渐的,叫累的学生越来越多。这时,我忙问:“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捡得完吗?”“捡不完为什么还要再捡?谁在乎呢?”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在乎”,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写。生 1:“也许我救不了那么多鱼,但是救一条是一条。”生2:“每一条鱼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小鱼的妈妈在乎,小鱼的爸爸在乎,我也在乎。”生 3:“我的付出能拯救小鱼的生命,再苦再累我也值得。”生4:“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全世界的人都在乎小鱼的生命,我想起一首歌,只要人人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得更美好。”(台下掌声雷鸣)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在乎”竟能引发学

4、生如此丰富的体验和感悟。还原词语意象的课堂练笔,使本来相对静止的、凝固的“在乎”一词在学生心灵中被激活了。就这样,“男孩救鱼”这一鲜活、铭心的场景就成了聚焦情感的喷薄点。伴随这个词语的深刻体验已不再是游离于学生精神世界之外的异客了,而是深深地嵌入了学生的心灵,赋予了词语强烈的、深刻的、高妙的生命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言语,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只有学生凭借有形的文字进行深入的思考、推敲、揣摩,学生才能实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透彻和领会。二、语段体悟中设练,展现形象课文是学生学习的范本。课

5、文的结构,课文的对话描写,抒情写法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往往也是学生模仿的范本。更何况儿童就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所以那些典型的结构段落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仿写。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可模仿第二段写一段因果关系的话,或模仿第三段写几句并列关系的话;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三峡之秋,可按时间顺序写一段话;学习第一场雪第四自然段整体到部分的构段方式,动态和静态的写作方法,也来写一处熟悉的景物。片断训练篇幅可长可短,内容学生自取,形式模仿加创造,日积月累,自见功效。当然,从形式上,也可学习范文遣词造句、布篇谋局的方法,在内容上抒写自我之境、自得之情。根据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和课后“阅读链接”浓碧的诗句,我就这

6、样指导学生练笔抒写心中的桂林。 引子 多媒体出示作家袁鹰的作品浓碧:是谁将百里漓江,染成浓碧? 是谁在晶莹的水底,铺下了片片芳草地,轻软又柔和?船行在绿玻璃上,人影倒在绿玻璃下。绿草在水底探起头来,像是向水面上问:你下来吗?师:浓碧中的这些诗句写出漓江的哪些特点?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最动人?(学生各抒己见,进一步领悟到:从“百里漓江、晶莹、绿玻璃、浓碧”等词语可以看出漓江水的静、清、绿,山水美如画卷。)师:你们觉得哪个字最传神?(引导学生体会“染”、“探”这两个字的精妙传神)师:用“诗中有画”来形容这首诗一点也不为过。我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试着写写我们心中的桂林山水吧。学生的

7、笔尖流淌出这样的诗句我眼中的桂林 心中的桂林学生创作 学生创作是谁将奇峰罗列的山, 是谁使重重群山,变成连绵不断的屏障? 披上翡翠装?是谁把山画得怪石嶙峋? 是谁使桂林奇峰罗列?是谁将桂林的山, 又是谁使重重群山,涂成色彩明丽的山水画? 成为我们翠绿的屏障?竹筏在碧绿的漓江上轻轻滑过, 重重群山围绕着百里漓江,静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百里漓江倒映着重重群山,碧绿的山倒映在清清的漓江中, 像是在赞美对方,江底的小草们都在探起头, 保护对方。好像都和游客打招呼: 这,要加入我们这浓碧的世界吗? 难道不是神仙的杰作?学生仿照文本的语言,结合自己的感受,“辞以情发”,诉诸文字,既有“课”的影子,又有

8、心灵的折射。以上两位同学创作的诗句独具特色,一大特色在于:词语大都选取于文本桂林山水,再与头脑中“库存”的语言撞击、匹配,才诞生出更“青出于蓝”的鲜活灵动的诗篇;第二特色在于:迁移作家袁鹰浓碧的精彩表达方式并结合文本,把散文与诗歌这两种不同体裁进行巧妙地融合,独具匠心,让人赏心悦目。像这样,文中既有“仿”的痕迹,又有“创”的内容。这种仿中有创的练笔,从最大程度上展现了形象,开掘了文本的潜在资源,创生了文本的再生资源。这正是语段体悟上绽放的活力,显示的无穷魅力。三、文本空白处设练,丰满形象华东师范大学方智范教授指出:“文本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读者创造的。”每一个文本,都包含无数的未定之处空白,

9、无论有多少细节的详尽陈述,也消弥不了其中的未定点。那些藏匿在文本中的许许多多的“空白”, 给读者留下了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等待着读者去发现,去填补和阐释。回想自己的课堂教学,我深感这一论述的精辟。当孩子静心体味文本、提笔记录时;当我们利用课文的空白,让孩子凭借课文的内容发挥想象,创造性写话时才能感受他们思想与灵感的火花,把握共同的问题倾向和思考文本的空白点,捕捉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和信息。这也正印证了一句话:语文教学“既要书声琅琅,也要静思默想,还要妙笔生花”。课堂练笔也就成了填补文本空白的有效手段,具有比较大的实用意义。 (一)“情节留白”处填补,实现阅读期待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手法,在整幅画中

10、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作画如此,语文教学亦如此。有时候,作者由于构思炼意,布局谋篇的需要,常常在叙述事情发展过程时戛然而止,留有空白。此时,教师应在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个性补白,充实情节内容,丰满人物形象。人教版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感人,两岸同胞血浓于情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仔细研读这一课,发现课文中写小钱的两个相似句子: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白血病,抽完了全身的骨髓,生命苍白,此时他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透过文字,你想,他的内心会平静吗?生命垂危时,他有着对生命的渴求,对为他捐献

11、骨髓的人的期待。经过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帮助救治,后来,小钱得救了,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两处“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意蕴一样吗?尤其是后一个“静静地”蕴含着小钱内心极为感动的世界,每一个读到此处的读者都会在这里凝思回神,前后观照,泛起情感的波澜。但是文本此处戛然而止,这就给阅读留出了一个情节上的空白空间,加以补充,便能达到阅读心理的期待。“此时他在想什么呢?”此处练笔,顺应了学生此时的阅读空白需求。请看学生的倾吐:“小钱得救了,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想起了台湾献骨髓的那位青年,你现在好吗?你为我献了骨髓,我终身难忘。如果我们不能见面,但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还有李博士,谢谢您,我不会辜负你们的好心

12、的,是你们给了我新的生命,我终身难忘。”这样,在文本的情节处填补“空白”,巧妙地在作品与学生之间架设了情感共鸣的桥梁,作品在学生的“二度创作”下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实现了阅读空白的召唤。(二)“言外之意”处揣摩,诠释文本内涵我国古代诗人写作时很讲究含蓄和意境的创设,有着“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韵外之致”之说。这种“贵在言外,使之思而得之”的表达效果,其实就是文本的意义空白。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许多言外之意须去研磨,诸多文本背后的精彩须我们去探寻。利用这一点资源,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诵读文本,咀嚼语言文字的精理妙义,体会课文丰富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把对课文的感悟、理解构思

13、为精妙的语言,来填补“空白”,进而立体地诠释文本内涵,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新意义的发现和构建。如妈妈的账单(人教版第七册)一文,把母爱的无声、无私和无价表现得极为细腻动人。小彼得的妈妈按照儿子的要求,把儿子索要的报酬如数放在他的餐桌房,同时给儿子留下一份总额为零却满载母爱的账单。这母爱的账单,让小彼得羞愧万分。本课教学进行至第6自然段时,可以设计这样的补白拓展性练笔:(1)屏幕出示两份账单:(2)学生细细研读这两份账单,通过两相对比,体会到妈妈一直关爱着彼得。(3)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深入体会母爱的无声、无私、无价。(4)设想:母亲在这十年里为彼得的生活、为彼得的幸福做了什么呢?请根据屏幕的提示写

14、一写。(屏幕显示):为在他家里过的十年幸福生活,母亲 。为他十年中的所有吃喝,母亲 。 为在十年里他生病时护理,母亲 。 (5)学生练笔,交流。 (以下为学生练笔的作品:)为在他家里过的十年幸福生活,母亲省吃俭用,无微不至地照顾他,还不辞辛苦,外出打工,将打工赚来的与省吃俭用的钱为彼得买营养品与学习用品,让彼得更加健康,让彼得的学习用品不缺少,让彼得的每一天都过得愉快!为了他十年中的吃喝,母亲天天清晨来到菜市场,挑新鲜的青菜和海鲜给彼得吃,让彼得天天能吃新鲜的菜。母亲还买来儿童营养餐配制方法的书,做营养合理的菜,让彼得天天能有好味口。为在他十年里生病时的护理,母亲在他打点滴时寸步不离地守着他,

15、为他倒水,为他买水果。有时,彼得心烦了,母亲就耐心地为他讲故事;有时吃饭,母亲还抱起躺在病床上的彼得,一口一口地喂他,直到将一碗饭吃完。通过想象,引导学生补白,让大家畅谈了对文本的感悟。这一个言外之意的“空白点”立马彰显了一段多彩的感受,文本的内涵便逐步丰满,文本所塑造的形象更为立体地展现在学生的心里,也为课堂留驻了一笔亮丽的色彩。(三)“结尾延伸”处创造,升华情感体验一篇好文章,作者有时特意不写结局,留下一段艺术空白,给读者揣摩回味的余地,继而选择自己的认知情感进行延伸,更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因此,我们可以抓住文本的结尾,及时练笔,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空白处放飞思绪,捕捉

16、情感的蓄积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同时也升华了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如课文凡卡(人教版第十二册)的结尾写到:凡卡寄完信后,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梦见他爷爷正在火坑上读自己的来信,可爱的泥鳅在火炉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我让学生对这个结尾质疑,孩子们马上就提出了以下一系列的问题:凡卡的信,他的爷爷能收到吗?为什么?凡卡寄信后会怎样做?文章为什么会以梦作结尾?于是,我抓住契机,激发疑点,就此引导学生自然延伸开去师:凡卡的遭遇令人发指,凡卡的信字字是血,句句是泪,就是天生铁石心肠的人也会被感动的。那么,这封承载着凡卡全部希望的信,能否帮助凡卡脱离苦海呢? 生:师:的确,除非有奇迹的发生。请同学们拿

17、起手中的笔,为凡卡寄信之后设计不同的结局。正当孩子们通过研读被凡卡悲惨的命运波动情感时,此时的练笔给了他们将感悟凝结下来的时机。孩子们将对凡卡零散的、渐模糊的认识集中起来、提炼出来,形成了文字在头脑中的印痕,很快地,积蓄在心中那强烈的感情迸发出来,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创造的天地间驰骋:不知过了多久,凡卡醒了,他的眼睛一睁开,拳头、楦头、皮鞋雨点般地落在凡卡的头上、身上,叫骂声、哭喊声混作一团,那惨叫声划破了昏暗的天空,更划碎了凡卡幼小的心灵”凡卡醒来以后第二个圣诞节的前夜,凡卡坐在门口,呆滞的眼神看着那灰蒙蒙的遮住了星光的天。凡卡就这样整整坐了一夜。风更紧了,天更寒了,当第二天天边泛起一丝

18、鱼肚白的时候,奄奄一息的凡卡依旧直挺挺地坐在那儿,呼唤着:爷爷,您在哪儿呀”。无助的凡卡第二天,凡卡偷偷地溜出鞋铺,去看看那封承载着他全部希望的信是否寄出,可让他的双眼看到的却是这封无邮票、无收信地址的信已被邮差碎“尸”街头,他再也承受不住了,昏死在街上,“那双明亮的眼睛怒视着那座大城市莫斯科”悲惨的一幕多么真切细致的描述,多么生动形象的语言,声声震撼人心的话语,我们不难发现,此时孩子们的童真已在想象的世界里充分地张扬,字里行间自始至终洋溢着对凡卡的同情和怀念,对美好生活的寄望。教师用飞扬的激情引发学生激情的飞扬,用文本升华的激情催化学生激情的升华,尽显其感悟之美!好的文章就像书法,有时密不透

19、风,有时又疏可走马。教材中许多内容留有发挥的余地,存在文本的空白召唤力,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用好这些“疏可走马”处,引导学生填补空白,着力挖掘“言外之意”,对文本进行有效的“诠释”,文本的内涵就逐渐丰满,文本所塑造的形象就更立体地展现在学生的心里,从而促进学生构建文本的新意义,也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我们所期待的最优化的阅读效果。语文是灵动的诗篇,是真情的呼唤。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我们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让孩子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谈,寻觅一个最佳的结合点进行练笔。那笔尖的滑动,是他们与作者息息相通,遥相呼应的对白,是从容地记录自己思想的轨迹,审视揣摩自己的体验与理解、创造和延伸;笔尖的滑动,获得的是激情的勃发,是对生命的感悟,留驻的便是课堂的无限精彩。 参考文献:1 郭辉雄利用课文空白开发思维潜能,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5年4月2 傅仁英浅析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2002年10月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1年7月4 郑明江读的抒写习作训练中的“短平快”,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2005年11月5 方斐卿.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透视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年3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