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第三单元:语言的艺术.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424719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第三单元:语言的艺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第三单元:语言的艺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第三单元:语言的艺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第三单元:语言的艺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第三单元:语言的艺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第三单元:语言的艺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第三单元:语言的艺术.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组课文导读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围绕“人物的语言”,从不同年代、不同体裁、不同国籍的作品中进行精选编辑的。杨氏之子是一篇小文言文。该文鲜活生动地刻画出一个聪慧伶俐的少年形象,读罢此文,一个活生生的“小大人”将刻录在你的大脑中,删除不去。由于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本文在一些词汇的使用和语句的表述上都与现代汉语有着明显区别,学好这篇课文对我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文言文将是一个很大的帮助。晏子使楚介绍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通过读书不仅可以让我们看到“身材上的矮子,语言上的巨人”形象,同时该文还向我们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段历史。半截蜡烛作为剧本又为我们在文学欣赏上打开了新的一扇窗,读后,会让你阅读视野

2、更加开阔。打电话是一个相声段子。富于夸张、通俗易懂、贴近口语的语言风格把生活中的某些人中的某些事表现的淋漓尽致,一个废话连篇的“啰唆”令人捧腹,回味无穷。走进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通过对课文中相关人物语言的探究,我们就一定深刻地体会到:“说话”也是一门艺术!有理由相信:一单元的学习,你的说话也一定会越来越艺术,会有更多的听众乐于倾听你的语言!单元学习目标:学习本单元我要完成如下目标:认识本单元的11个生字,会写20个生字,并且力争能够写得正确、规范、美观;根据课文能够理解单元生词的意思,并能应用。通过学习,能够把握人物语言特色,具体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彩,使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升。通过学习,初步感

3、知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文章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特点。进一步学会了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挖掘人物品格的具体方法,初步懂得如何来表现人物。单元学习重点:体会人物语言表达的巧妙,挖掘人物的内在品质。单元学法提示:1.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弄清一些词语的意思,扫清阅读障碍,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2.多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了解大意;理顺故事的来龙去脉,原委曲直。3.仔细读课文,在弄清事件的起因与情景的情况下,根据故事因果关系,抓住人物的语言,感悟人物语言的巧妙。4.抓住课文的细节描写,整体感知人物,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尝试运用“批注法”对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批注。5.尝试创编课文,将杨氏之子、半截

4、蜡烛、打电话改编城小故事,从而加深读课文内容的积累与理解。6.口语交际的主题是“劝说”,在组织语言材料时,要体现一个“劝”字,注意劝说的对象,语言要委婉得体,事先要设计好“劝说”的铺垫,不能单刀直入,使“劝说”变成“批评”。可以举一些相关的正反面事例,让对方感受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使劝说变得入情入理,让人乐于接受,达到劝说的目的。7.习作练习,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目标选择习作材料。无论是发言稿还是竞选讲稿,首先要感情真挚,尊重听众。其次是要用事实说话,以具体的事例抒发自己的情感或志向,让人听后信服你。本单元课时安排:两篇讲读课文可以安排5课时,两篇阅读课文安排4课时,口语交际、习作练习安排3课

5、时,共计需要12课时。学习准备:学习本单元时,可以搜集阅读成语故事、世说新语以及一些话剧、京剧等剧本,选择中央戏曲频道,观看自己能看懂的剧种,欣赏马季、姜昆等演员的相声段子。10 杨氏之子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文中的3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词句,了解故事大概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仔细品读人物之间的对话,揣摩问与答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应声”、“未闻”、等词语体会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他的机智聪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要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性格品质。4通过古今文对照背诵课文。学习重点:(1)根据句子的意思译成白话文。(2)杨氏之子的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巧妙之处。学习准备:

6、搜集有关世说新语原文或相关的白话文故事。课时:建议2课时。学情分析: 教学指南:.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举例如下: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本文虽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建议采取以下步骤帮助学生理解短文的意思: 学生尝试读文,根据学生读文情况教师示范读文,帮助学生在把短文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在读通课文后,请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加以点拨,如“为设果

7、”是说谁为谁摆放水果?“家禽”是现在说的“家禽”吗?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读中体会九岁孩子的回答妙在什么地方,交流对这个问题的体会。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对比:“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有什么不一样,体会这个孩子回答的委婉和机智。.拓展阅读:世说新语上的其他关于言语表达的小故事。.课文中要求写的字有三个比较容易出错,要格外注意,根据书写的实际情况提醒学生注意:“曰”不能写成“日”,“惠”和“禽”不仅要把结构写匀称,还要注意把笔画写正确;有两个多音字要指导学生读准,一是“为设果”中的“为”读“wi”,二是“应声”的“应”读“y

8、ng”。.关于“综合性学习”:本课课后编排了综合性学习的提示,目的是提示教师此次综合性学习应从本课教学开始,把综合性学习贯穿全组学习的始终。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课外去发现、搜集精妙的语言,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积累并学习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美好!组织这次综合性学习,首先要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明确任务与方法,落实小组分工与活动安排等。可以根据学习提示,自主确定某一活动方式:如,搜集熟语、短文;搜集提示语和广告词,写广告词;搜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并演一演等。其次,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掌握信息,适时调控指导。可以通过与学生日常交流、

9、召集小组长汇报活动进程,与课文学习有机结合,适时小结等方法,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活动心态。并且要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与“回顾拓展”中的“展示台”相配合,结合语文课、语文活动积极创造展示的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感。精要点拨: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大意是这样的: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10、”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导学过程:学习过程导学策略一、学习导航:课文导读:同学们是初读文言文吧!让我来帮你。 1.查字典或对照文中的注释,解释词语,说出句子的完整意思。2.根据句子的意思来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3.古文在一些句式上常常使用省略句,比如:“父不在,乃呼儿出”,谁呼儿出?文中没有点明,这就要靠读者根据对文章的理解来补白出文

11、中的“谁”才能使语句结构完整,语义表达才会更加清楚。类似的句子在本文中还有几处,读本文时要注意这一点。4.古文中的一些词语与现在的意思有所变化,有些词现在已经不太常用,如:“乃”,在学习时要对照文后的注释或查字典,有的要联系上下文来解释,如“果”的意思,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水果,要认真思量才能正确理解文义。基础达标:1.初读课文,我能扫清文字障碍。(1)读题目,“杨氏之子”中的“杨氏”的意思是( );“之”的意思是( );杨氏之子的意思是( )。(2)读35遍课文, 我能把带有拼音的字的读音读准确,记在心里,然后给下列字注音:惠( ) 曰( ) 禽( )(3)我能把生字写的既正确又美观。(4)通过

12、查字典,我知道在现代汉语中,“慧”的意思是( );“惠”的意思是( )。诣的读音是( ),旨的读音是( );“曰”和“日”的写法区别是( )。 2.对照注释或查字典读课文,我能理解课文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把句子中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补充部分用括号标注)。其中几个重点的句子是:(1)父不在,乃呼儿出 (2)为设果,果有杨梅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根据对文中句子的理解,我能把文章读正确流利,并能用“/”把读法标注出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读了几遍课文后,给我印象最深

13、的几句话是: 我还知道本文是围绕“ ”这句话来描写杨氏之子的,栩栩如生地展示了杨氏之子 的品质特点。我的疑问:我有几点疑问想与同学老师交流:(1) (2) 我来盘点一下课文我读了( )遍,知道全文的意思是通过:大声地朗读。()先读,读熟后再看课后注释或查字典。()默读,边读边看课后的注释或查字典。()先通过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知道了文章大意后,再大声地朗读来进一步理解。( )二、拓展阅读蒋干盗书(节选) 赤壁大战前夕,曹操亲率百万大军,驻扎在长江北岸,意欲横渡长江,直下东吴。东吴都督周瑜也带兵与曹军隔江对峙( ),双方箭拔弩( )张,准备大战一场。 蒋干,字子翼,是曹操手下的谋士。他因自幼和周瑜

14、同窗读书,便向曹操毛遂( )自荐( ),要过江到东吴去作说客,劝降周瑜,免得大动干戈。曹操闻知大喜,亲自置酒为蒋干送行。 这天,周瑜正在帐中议事,部下传报“故人蒋干相访”。周瑜闻讯,已经猜出蒋干来意,他眉头一皱( ),计上心来,连忙吩咐众将依计而行,随后带着众人亲出帐门迎接。二人相见,寒暄( )一番,周瑜挽着蒋干手臂同入大帐,设盛宴款待蒋干,请文武官员都来作陪。席上,周瑜解下佩剑交给太史慈,命他掌剑监酒,吩咐道:“蒋干和我是同窗契( )友,虽从江北到此,却不是曹操的说客,诸位不要心疑。今日宴席之上,只准共叙朋友旧交,有人提起两家战事,即席斩首!”蒋干听了,面色如土,哪敢多言!1.给文中加点的字

15、注音并解释下列词语:故 人: 毛遂自荐: 剑拔弩张: 大动干戈: 同窗锲友: 2.与下列字形近的字有:峙( )( ) 瑜( )( )喧( )( ) 弩( )( )3.说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体会文中划“ ”部分的语句,说说周瑜是怎样彻底阻断蒋干劝降的?其语言精妙之处在哪?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检查签阅: 11 晏子使楚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2.理解文中重要词语,读懂句子含着的意思,理清本文叙述顺序。3.通过朗读人物个性化语言,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4.通过逻辑推理以及人物性格的比较,学习晏子遭受侮辱时,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侮辱,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16、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理解晏子在回答过程中,话里含着的意思,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学习准备:搜集晏子春秋中有关晏子的故事。课时:建议2课时。学情分析: 教学指南:一、对教材的理解 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的事。本文承担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对于这样一篇故事性强的课文来说,该怎样处理教材呢?我认为通过反复的研读,读懂楚王对晏子的三次侮辱,晏子的三次反驳,在此基础上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人物的个性品质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上,我摒弃了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淡化了情节教学,采用板

17、块式的教学模式。二、教学设计及主要特点.突出训练重点,摒弃繁琐的分析:这篇课文的教学要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谈化故事情节,将课堂中有限的时间用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上:即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在教学设计中,我先让学生读读课文,想想: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反驳的?他的反驳巧妙在哪里?在读和思考的基础上然后四人小组说一说,再集体交流。这样想给学生有读、想、说的实践机会,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体会句子的含义。.强调务本求实,深刻理解创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工具性决定了要以学习语言、正确运用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为目的。我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搞创新教育就是在深刻认识小学语文

18、学科的目的、性质、任务的基础上,在务本求实的训练过程中,做到“肢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纲,目中有人,重学情,重学法,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想主要通过以下个小点:采用了“板块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让学生有选择的权力。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从三次反驳中任选一次最感兴趣的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从课堂上来看,学生先是选了楚王第二次侮辱晏子,晏子第二次反驳楚王。这次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句子深刻含义的基础了,进行分角色地朗读、体验。然后学生选了第三次,第三次的重点是在理解句子深刻含义基础上理解“水土不同”的不同意思。最后学生选了第一次。就这样,根据学情灵活地处理。

19、注重语言的积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运用语言,能够运用语言,必须积累丰富的语言。在设计教学中,我是这样想的:一是积累课文中的语言,如“不中用、水土不同、安居乐业”等等。二是以课文为载体,积累语言,如课文中晏子说的话“大伙儿都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可以用成语“挥汗如雨”来说,“街上的行人肩擦肩,脚碰脚”,可以用成语“摩肩接踵”来说。.进行课外延伸:在设计教学时,我还要求学生去看课外书春秋故事和二十六史故事,东周篇。精要点拨: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前两次针对晏子身材上的缺

20、陷,“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言语中充满了挑衅和嘲弄,对齐国的大夫直呼“你”,已是无理之极;后一次直指齐国,“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嘲笑之语更是肆无忌惮。面对这样盛气凌人的侮辱,晏子正气凛然,沉着应对,机智反击,结果楚王一败再败,不得不赔礼认输。故事盛赞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课文人物对话比较多,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这是故事的起因;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这是事情的经过;

21、结尾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是故事的结果。首尾照应,思路清晰,行文紧凑,结构严谨。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晏子语言中透出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了解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导学过程:学习过程导学策略一、学习导航:课文导读:在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中,作者史马迁记载了一位机智勇敢的外交使者,他就是公元前6世纪齐国的晏子。有关晏子的故事在中国流传很广,晏子使楚这篇文章就充分展示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他在谈

22、笑之间,挫败了楚国有辱齐国国格和晏子人格的阴谋,使得他的声名也越来越大,成为著名的外交家。文中是如何表现其非凡的智慧的呢?反复读课文,揣摩人物之间几次对话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边读边想,晏子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答复楚王,从中感受晏子不卑不亢,有理有据语言风格,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基础达标:1.(1)读题目我知道,在古代“子”是对( )的尊称,“使”在这里是( )意思,晏子使楚的意思是( )。 (2)我能辩字形读准字音并组词敝( )( )淮( )( )贼( )( ) 敞( )( )准( )( )贱( )( ) (3)我能把生字写正确美观,难写的字多写几遍。(4)我能判断对错。A:“侮辱”读(w r)

23、,不读(w r )。 ( )B:“楚国”读(ch gu),不读(ch gu)。 ( )C:“柑橘”的“橘”应该读j,不读j。 ( )(5)我能根据下面的一段话写出成语。A: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 ( )B: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尖。 ( )C: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 ( )(6)我能根据上一句的意思进行推理性填空: 只有访问狗国才钻狗洞,现在楚国要晏子钻狗洞,那么( )。2.通过读课文,我知道故事发生的原因是 ,经过是 ,结果 。3.自我挑战:晏子与楚王三次交锋中,我认为最精彩的一次是: 其理由是 从这几次的交锋中让我体会到楚王是一个 的人,晏子是一个 的人。 我的

24、疑问:学习过程中我有几个疑点或体会想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1) (2) 二、拓展阅读:唐雎不辱使命秦王吞并了周围的几个小国后,就开始把贪婪( )的目光盯向邻国安陵。一天,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按理说,这真是很好。虽然如此,但我还是不敢动此心思,因为安陵是我从先王那里接受的封地,我愿意始终守卫它,实在不敢交换啊!”秦王不高兴。于是安陵君派唐雎( )出使到秦国。 唐雎来到亲王的大殿,宾主落座。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呢?现在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

25、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这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难道不是轻视我吗?”唐雎微笑着回答说:“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安陵君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有义务去保卫它,不要说是五百里的土地,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他也不敢交换,更何况是仅仅的五百里呢?”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大声说道:“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拱拱手,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将手指向自己说:“天子发怒,就会有百万具尸体顷刻倒下,血流成河,一泻千里。”唐雎微微一笑,说:“大王可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仰起头哈哈大

26、笑,说:“平民发怒?平民发怒能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他们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丫,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 )无能的平民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那专诸刺杀吴王僚( )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 )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 )的时候,苍鹰突然扑到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上天就降示了凶吉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成为四个人了。如果让有才能和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的话,那么,就要使两具尸体倒下,血只会流五步远,而天下百姓却都要穿孝服,今天就是这样!”说着,唐雎起身拔出宝剑。 秦王见状,脸色顿时变成

27、了土色,直起身子跪在那里,一边摆着手,一边对唐雎说道:“先生请坐!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啊哦我明白了:那韩国、魏国都灭亡了,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其原因嘛只是因为有先生啊!”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2.试着用几个成语来概括秦王和唐雎的性格特点。秦王:( )、( ) 唐雎:( )、( )3.唐雎不辱使命中的“辱”的意思是“侮辱”的意思吗?正确的理解 应该是 ,唐雎的使命是: 4.对比一下,晏子和唐雎在面对强大势力面前所表现的,有哪些相同点,哪些地方还存在着不同?试分析唐雎这样做的原因。 5.读文中画“ ”部分,体会文中的意思,举例说说“!”对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板书设计:教学

28、反思: 检查签阅: 12 半截蜡烛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比较剧本和一般记叙文在写法上的不同。.2.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转述出来,并能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3.通过读人物的的语言和剧本提示(即文中带括号部分),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说说。学习重点:通过读人物的的语言和剧本提示(即文中带括号部分),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学习准备:搜集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基本情况。学习时间:建议一课时。学情分析: 教学指南:.本课是略读课文:课前可布置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29、内容。教学过程可这样安排:首先,通过自读自悟了解课文大意,知道“半截蜡烛”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方式,理清课文脉络,深入学习课文,可引导围绕“蜡烛里的秘密是怎样被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的”这一问题进行细读、探究,体会人物语言透出的机智勇敢。最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评价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到旁白语言的作用,以便更好地揣摩人物的语气,把课文读好。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剧本的特点,讨论一下剧本和一般写人记事的文章有什么不同。.读懂课文后,可以组织学生演一演剧本,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把前边学过的课文改编成剧本。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儿童剧剧本,增加对剧本的

30、了解和阅读兴趣。精要点拨:本篇课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诺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诺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在蜡烛被例行前来检查的德国鬼子点燃的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故事的精彩之处就体现在他们与敌人的对话中:伯诺德夫人“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吹熄了蜡烛)杰克(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蜡烛)“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

31、)“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结果,杰奎琳的巧妙伪装出来的可爱和天真、毫无破绽的理由打动了德国少校,终于保住了蜡烛里的秘密。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并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剧情,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导学过程:学习过程导学策略一、学习导航:课文导读:同学们:看到“半截蜡烛”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是不是会想:为什么会是半截蜡烛?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用呢?要想知道这些答案,你就读一读课文半截蜡烛吧!首先,通读课文,把剧本的基本形式或特点总结出来;细读剧本中带有括号的文字部分,了解当时的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