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专升本小学教育教育心理学.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424722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专升本小学教育教育心理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山东专升本小学教育教育心理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山东专升本小学教育教育心理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山东专升本小学教育教育心理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山东专升本小学教育教育心理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专升本小学教育教育心理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专升本小学教育教育心理学.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山东专升本小学教育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二、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三、 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已经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四、 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1994年布鲁纳总结出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主动性研究 2.反思性研究 3.合作性研究 4.社会文化

2、研究。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 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 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 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一、连续性与阶段性。二、定向性与顺序性。三、不平衡性。四、差异性。3. 我国心理学家按照个体在一定时期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8. 自我意识的发展:从生理自我(儿童13岁)到社会自我(3岁到少年期)再到心理自我(青春期也是第二个飞跃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分化)的过程。9.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

3、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通过加工和组织信息是所显示出来的具有独特而稳定的风格。10. 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一、场独立和场依存(威特金对知觉的研究)。二、沉思型和冲动型(反应时间和精确性)三、辐合型和发散性。11. 智力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其中个体差异反应在个体间和个体内。12. 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钟形分布),IQ超过140的属于天才。 13. 男女智力的群体差异:第一、男女智力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离散程度大于女性。第二、男女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各自的优势领域。14. 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于信息加工方式的某

4、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迁移。15. 怎样根据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的特点和作用进行因材施教?a) 首先应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斯托达德,双重进度方案)b) 其次应创设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形式。(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c) 最后应创设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斯金纳,程序教学)17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行为方式。性格是人格的核心。18. 性格特征差异:一、对现实态度的性格 二、理智 三、情绪 四、意志19. 性格类型差异:一、外倾型和内倾型 二、独立性和顺从性2

5、0. 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性格不会影响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会影响学生学习方式。性格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重点大题:1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特征:1.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2.少年期的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3.少年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能随意调剂恩自己的行动。4.社会高

6、级情感迅速发展。二、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的阶段,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经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面临着分裂的危机。 2.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二、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各种感知运动图示开始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儿童的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4.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论:埃里克森认为儿童的人

7、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受教育时期。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成熟、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的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和冲突将导致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发展健全人格;否则个体就会形成消极人格,导致人格向不健全方向发展。a)基本的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岁 培养信任感)b)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 培养自主性)c)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培养主动感)d)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培养勤奋感)e)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1218岁 培养自我同一性) 5.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一、家庭教养模式二、

8、学校教育(直接制约着学生人格发展方向和基本质量)三、同辈群体6. 智商公式:一、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SB)量表,该量表是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做了多次修改。IQ = 智力年龄(MA) 实际年龄(CA)100 计算得到的智商属于比率智商。二、1936年美国韦克斯勒编制了另一套智力量表。这里的智商是以同年龄组被试的总体平均数为标准确定的IQ = 100+15Z。属离差智商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1. 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是指以语言为中介,自

9、觉地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2. 由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有计划的通过反复练习和训练而产生的正规学习,一种是由于偶然的生活经历而产生的随机学习3. 加涅的学习层次分为八类:信号学习(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 刺激反应学习(桑代克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连锁学习 言语连结学习 辨别学习 概念学习 规则或原理学习 解决问题学习4. 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5. 联结学习理论有:1)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2) 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3)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基

10、本规律:强化(正强化和负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概念)、消退、惩罚 逃避条件作用是指: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会增加。回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会增加。消退是一种无强化过程,也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4)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6. 认知学习理论有:认知学习理论概念:它是主动地在头脑且认为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地接受学习。2)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意义学习的实质:所谓意义学习,是指符

11、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 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的联系。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3)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接受学习的实质: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所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都高于学习任务,并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 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知识一种假设,一种解释,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学

12、习观学习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观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第四章 学习动机1. 动机: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个体朝某一目标发展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2. 动机的三种功能:一、激活功能 二、指向功能 三、强化功能3. 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内部条件。4. 成就动机主要有三方面的内驱力构成: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阐释和解决问题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

13、获得长着的赞许和同班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学习和工作搞好的 需要。5. 内驱力的年龄发展阶段: 在儿童早期,主要是附属内驱力。 在儿童后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的强度逐渐减弱,而且来自同伴、集体的赞许和认可逐渐代替了对长着的依附。在这期间,赢得同伴的赞许就成为了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 在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6. 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期待:是指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两者关系: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诱因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外部条件。7. 学习动机的种类: 高尚的动机

14、和低级的动机(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 近景的直接动机和远景的间接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8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判断)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并不是直接的,而是以学习行为为中介。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才会保持正向一致和正向不一致,消除负向一致与负向不一致。9. 学习动机的理论有:1)强化理论2)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种: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在人的需

15、要层次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分为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3)成就动机论:阿特金森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者、一类是避免失败者。又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 4)成败归因论:(三维度六因素)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 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维纳把活动成败原因分六个因素: 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 任务难度 运气机遇好坏 身心状态 外界环境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 能力高低:稳定、 内在、 不可控 努力程度:不稳定、 内在、 可控 任务难度:稳定、外在、不

16、可控 运气好坏:不稳定、外在、不可控 身心状态:不稳定、内在、不可控 外界环境:不稳定、外在、不可控成就动机论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作用有三方面: 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推断个体心理特征 有助于从特定学习行为及其结果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5)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于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把强化分为三种: 直接强化 替代性强化 自我强化影响自我效能感最主要的因素有:一、个体自身行为成败经验 二、归因方式10. 问题情境:指具有一定难度,学生需要努力克服,而是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11.

17、怎样创设问题情境:一、教师要熟悉教材 二、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状态12.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基本规律:(倒U曲线) 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易时,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横向为动机水平的高低,纵向为效率)重点大题论述题: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 如何培养学习动机?(一)、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二)、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2. 怎样激发学习动机?(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

18、水平(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1.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2. 迁移的种类:(一)、正迁移与负迁移(根据性质不同)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更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二)、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水平迁移:又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三)、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根据迁移内容不同) 一般迁移:又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

19、移,是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具体迁移:又称特殊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四)、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根据迁移的作用:(一)、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二)、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三)、迁移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4. 迁移的基本理论:(选择)(一)、形式训练说观点: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官能即注意

20、、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二)共同要素说(桑代克)观点:只有当两种情景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迁移是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共同的要素(三)经验类化说(贾徳)观点: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所概括出来的、并且是两种活动所具有的共同原理或概括化的经验(四)关系转换理论观点: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于事物间关系的理解5. 学习的心向与定式(选择填空):常常指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陆钦斯的“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典型例证重点大题简答: 1. 什么是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一)相似性(二) 原有认知结构 (三)学习的心向与定势2. 如何促进迁移的教学?(一)

21、精选教材(二)合理编排教学知识的类型:一、感性知识(感知和表象)和理性知识(概念和命题)二、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又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2. 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得、知识的保持、知识的提取3. 知识学习的作用: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4 知识直观的类型: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模象直观一般比实物直观教学效果要好,但仅限于知识的初级学习阶段,在获得基本概念和原理后再进行实物直观5. 知识概括的类型:一、感性概括:即知觉概括,是在直观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概括形式二、理性概括:即思维水平的概括6. 正例:又称肯定例证

22、,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来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8. 变式有两类常见的错误:一、把一类或一些事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当做本质特征 二、在概括中人为地增加或减少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合理的扩大或缩小概念9. 比较有两种方式: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10. 记忆系统及其特点:一、瞬时记忆:开始阶段,贮存时间0.252秒,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有相当大的容量二、短时记忆:容量72个组块,有两个成分: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三、长时记忆:贮存时间一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11.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采用无意义音

23、节作为记忆材料,又采用重学法(节省法)来检验记忆的效果。纵向表示节省率,横向表示时间间隔遗忘理论: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12. 遗忘理论的解释:痕迹衰退说 干扰说 同化说 动机说(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的被压抑,故也称压抑理论)13. 深度加工:是指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理解和记忆的方法14. 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研究表明:学习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15. 合理进行复习的方式有:一、及时复习 二、分散复习 三、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对于大多数学习而言,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的效

24、果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16. 干扰说分两种情况:一、前摄抑制: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二、倒摄抑制: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受到中间遗忘的干扰是 因为:双重抑制 重点大题简答1. 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一、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二、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三、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 感知规律有哪些?一、强度律 二、差异律 三、活动律 四、组合律3. 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一、观察前,必须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二、观察中,要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三、观察后,要求学生做观察记录或报告4. 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25、一、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二、正确运用变式三、科学地进行比较四、启发学生自觉概括5. 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一、深度加工材料二、有效运用记忆术三、进行组块编码四、适当过度学习五、合理进行复习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1. 技能: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2. 技能的基本特点:一、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二、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 三、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3. 技能的种类及其特点:一、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特点:一、活动对象具有客观性 二、操作动作的执行具有外

26、显性 三、结构具有展开性 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一、操作定向 二、操作模仿 三、操作整合 四、操作熟练二、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特点:一、活动对象具有观念性 二、执行具有知识点:一般来说,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动作的精确性、速度、协调性等也会逐布提高。5. 虽然不同学习者的练习曲线存在差异,但也具有共同点,表现在:一、开始进步快;二、中间有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即高原期;三、后期进步比较慢四、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重点大题简答题1.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是什么?一、准确的示范与讲解二、必要而适当的练习三、充分而有效地反馈(分心智技

27、能的培训要求是什么?一、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三、适应培养的阶段,正确使用言语第八章 学习策略1.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2. 学习策略有四个特征: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使用的二、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 三、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四、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3. 学习策略的分类:一、认知策略:(1)复述策略: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排除相互干扰 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多种感官参与 复习形式多样化 画线(2)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

28、脑中以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记忆术(位置记忆法、减缩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 做笔记(是一种精细加工策略)提问生成性学习(图形、图像、表格、图解)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3)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列提纲 利用图形 利用表格二、元认知策略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元认知控制过程包括:计划策略 监视策略 调节策略三、资源管理策略 学习时间管理 学习环境设置 学习努力和心境 学

29、习工具的利用 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4. 怎样才能高效利用最佳时间?一、要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安排学习活动二、要根据一周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有哪些?一、主体性原则二、问题的三个基本成分:一、给定的条件 二、要达到的目标 三、存在的限制或障碍2. 问题:是指给定的信息和所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3. 问题的两种类型:一、有结构的问题: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人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二、无结构的问题: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 4. 问题解决: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

30、的过程5. 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一、目的性 二、认知性 三、序列性6. 问题解决的两种类型:一、常规性问题解决 二、创造性问题解决7. 问题解决的过程:一、发现问题 二、理解问题 三、提出假设 四、检验假设8.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一、问题的特征 二、已有的知识经验 三、定式与功能固9. 创造性的含义: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10. 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的三个基本特征:以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来代表创造性,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一、流畅性(在规定时间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质量和数量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二、 三、提

31、供多种练习机会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2. 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哪些个性特征?一、具有幽默感二、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三、能够容忍模糊和错误四、喜欢幻想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六、具有独立性3. 头脑风暴训练的含义及其基本原则:含义: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头脑风暴训练的四条基本原则:一、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所提出的方案暂不做评价或判断二、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三、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即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四、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 论述题1. 如何培养创造性?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改

32、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保护好奇心 解除个体对答错题的恐惧心理 鼓励独立性与创新精神 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发散思维训练(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形体扩散) 推测与假设训练 自我设计训练 头脑风暴训练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 态度的实质: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态度定义的理解:一、态度是一种态度的认知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其中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4. 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

33、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5. 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其中道德认识是核心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来看包括三种:直觉得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6.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他律道德二、在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来自自己认可的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内容: 一、前习俗水平 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二、习俗水平 寻

34、求认可取向阶段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三、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判断)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而且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对应。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或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年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只有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部分人才能达到。8.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依从、认同、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10. 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11. 教师怎么样才能正确进行有效说服?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应提供正面论据;对与高年级的学生应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 看学 生有没有相反观点 当

35、说服的任务是解决当务之急时,应只提正面观点重点大题简答题1.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具体表现为: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自我意识增强 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品德结构更加完善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具体表现为:初中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2.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是什么?一、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 社会风气 同伴群体二、良好态度与品德培养的方法是什么?一、有效地说服二、树立良好的榜样三、利用群体约定四、价值辨析五、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点1. 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36、与过程,表现在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 心理健康六条标准: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自我调控能力 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3. 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应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这是将焦虑症作为一门独立的神经症来看。它也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在现有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5. 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6. 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归纳为两个方面:一、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 二、寻求发展是高

37、级目标7. 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 代币奖励法 行为塑造法 示范法 惩罚法 自我控制法二、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法 系统脱敏法 肯定性训练8. 肯定性训练:又称自信训练,果敢训练,其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真实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的权益也尊重他人的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9. A B C理论:艾丽斯曾提出理性情绪辅导方法 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重点大题简答题1.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是什么?一、预防心理疾病,满足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三、对学校

38、日常教育工作的配合与补充2.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哪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开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的分类:一、认知目标:认知目标又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阶梯,其中知识是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评价目标是最高水平二、情感目标三、动作技能目标2. 教师组织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基本要素: 教学事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材料以及教学情境等3. 教学策略:指教师采用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计划活动,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教学策略可分为: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选择)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

39、,由布鲁纳提出 )情境教学合作学习三、个别化教学程序教学(创始人是教学机器的发明人普莱西,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是斯金纳)计算机辅助教学掌握学习(由布鲁姆提出)5. 教学媒体包括:非投影视觉辅助 投影视觉辅助 听觉辅助 视听辅助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知识点1.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三大要素相互协调2.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一、教师的领导风格(普雷斯顿 参与式和监督式)二、班级规模 三、班级的性质 四、对教师的期望3. 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班级、小组、少先队都属于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

40、联合群体和集体三个阶段,其中,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4. 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既没有特定的群体目标及职责分工,缺乏结构的稳定性,但它有不成文的规范和自然涌现的领袖。课堂里的非正式群体主要是同辈群体,比较常见的同辈群体有朋友与小集团5. 群体动力表现在四个方面:群体凝聚力 群体规范 群体气氛 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 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心理学家是:勒温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6. 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教师的领导方式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教师的情绪状态 7. 分配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注的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8. 问题行为:是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

41、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9. 问题行为的类型:一、扰乱性问题行为 二、心理问题行为(还有品行性问题行为、性格性问题行为、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知识点1.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选择题)一、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根据时机)二、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根据资料处理方式)常模参照评价是指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标准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进行评价三、配置型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根据功能)四、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根据严谨程度)2. 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3. 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自编测验的类型

42、:一、客观题(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二、主观题(论问题及解决问题题)5. 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一、信度(可靠性)二、效度(正确性)三、区分度(区分程度和鉴别能力)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知识点1. 教师的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一、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教师表达的清晰度有关;教师思维的流畅性与他们的教学效果有显著相关教师专业需要的特殊能力最重要的是: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师的职业成就)二、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教师的人格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有显著影响: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2. 罗森

43、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爱的效应、暗含期待效应3. 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有三方面的差异:一、课前计划 二、课堂教学过程 三、课后教学评价4. 福勒和布朗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三阶段: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其中,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5. 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 + 反思 = 成长 6、 元认知策略包括哪三种策略:自我计划策略、自我监察策略、自我调控策略7、应用规例法设计一个规则的教学方案,并确保规则转化为学生的技能.:接受学习的内容是由教材和教师以定论的方式呈现的,学习者不需要发现,只需要接受和理

44、解,在这种接受和理解中贯穿着教师系统的有计划地指导。这是一个演绎过程,方法是规-例法。从教学角度说,规-例法是一种教学方法.即先呈现要学习的规则,然后举例,在这种教学条件下,形成学生的接受学习。与“接受学习”对应的教法一般称为“指导法教学”。第六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一、术语解释1、问题解决: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是一种以目标定向的,搜索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2、问题空间:一个问题从已知条件到目的的距离就是问题空间 。它包括起始状态、中间状态和目标状态 。 3、创造: 指最终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成品的活动或过程,是解决问题的最高形式。4、发散性认知加工方式(发散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性认知加工方式(DP)即发散思维,是一种对同一问题产生多种解答的思维方式,是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它与创造性关系密切,所以人们常把它当作创造性水平的指标。5、集中性认知加工方式(集中思维): 集中性认知加工方式(CP)即集中思维,是一种对一个问题产生单一正确解答的思维方式。二、其它类型题1、奥苏伯尔和鲁宾逊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步骤(模型).(一)呈现问题情境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