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开展数学学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开展数学学习.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开展数学学习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开展数学学习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开展数学学习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开展数学学习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关键词数学学习 合作交流 学生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
2、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感到豁然开朗。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一、转变观念,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必须的氛围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教师应成
3、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看法,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解放感”、“轻松感”。二、培养合作意识,教给合作方法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一定要讲得细一些。此外,还应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不要怕这样做耽误时间,只要掌握了合作的方法,以后再合作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我一方面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指导,让学生体会到新课程下应采用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及合作学习的方法步
4、骤,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适时开展合作学习,并及时进行总结。三、合理处理教学内容,提高合作学习效果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问题的设计应难度适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分散难点。使学生在每一课的学习中,有一定知识坡度和难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如在“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我设计了如下环节:(1)六人一组,每人任画一个一次函数的图象。(2)比较所画的图象,你认为是什么图形。(3)找出你所画函数的k、b的值,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k相同的正比例函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4)根据k的值进行分组,比较函数的图象,由此发现k对函数图象有什
5、么影响。(5)根据b的值进行分组,比较函数的图象,由此发现b对函数图象有什么影响。(6)总结出当k、b不同值时一次函数经过哪些象限。学生“动”了起来,没有“旁观者”,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合作分析、讨论图形结合,很快认识了一次函数的性质。合作的成功体验使他们学有兴趣、轻松愉快。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合作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实践,乐于交流合作,在平等、宽松、和谐的民主合作气氛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经历成功的体验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在交流合作过程中,既可看到自己的长处,也发现自己的学习潜力,从而更加努力,更有信心投入学习。(作者单位:河北景县王千寺镇中学)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
6、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7、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8、.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