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趣谈多音多义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趣谈多音多义字.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趣谈多音多义字 趣谈多音多义字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趣谈多音多义字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趣谈多音多义字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我们汉民族的文字自从仓颉造字始至今,已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与变化,既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满足了人们工作、学习及生活的需要,又丰富了人们的文化与精神生活,其中多音多义字品味起来使人倍感别有情趣。本文从对联、人名、地名等多侧面
2、介绍了有关多音多义字的常识。关键词多音多义对联 人名 地名在距“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城东13华里处的凤凰山上有座孟姜女庙,其正殿门前庙柱上镌刻着这样一幅正楷楹联:上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下联:白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此对联的上联内有七个“朝”字,每个都可读作“cho”或“zho”。读“cho”时为动词,作“朝拜”解;读“zho”时为名词,作“早晨”解;下联中有七个“长”字,每个字都可读作“zhng”或“chng”。读“zhng”时为动词,作“生长”解,读“chng”时为副词,作“长久”解。全联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海上瑰丽景象。咋一看这幅对联,仿佛绕口令一般,令人费读、费解。然而当你细细揣
3、摩之后,便不禁会拍案叫绝古人不正是利用了汉语言文字一字多音多义的特征构思出这幅妙趣横生的楹联吗!作者让“孟姜女”年年、月月、日日目睹这海上奇观,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的确,在浩如烟海的汉语言文字中,人们利用多音多义这一特征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汉语言文化。既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又丰富了人们的文化与精神生活,但又由于较难分辨,故也给人们的口头表达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全面认识、掌握多音字的特点与规律至关重要。 一、一字多音用以区别不同词性乐:读yu时用作名词,如“音乐”;读l时用作形容词,如“快乐“。传:读zhun时用作名词,如“传记”;读chun时用作动词,如“传播“。囤:读dn时用
4、作名词,如“粮囤”;读tn时用作动词,如“囤积”。散:读sn时用作形容词,如“散漫”;读sn时用作动词,如“散步”。驮:读du时用作名词,如“驮子”;读tu时用作动词,如“驮运”。二、一字多音用以区别不同词义轧:读y时主要意义为“滚压”,如“轧棉花”;读zh时主要意义为“压”,如“轧钢”;读g时为“结交”或“查核”,如“轧朋友”(方言),“轧帐“。会:读hu时,主要意义为“聚会”或“理解”,如“开会”,“体会”;读kui时,意义为“总计”,如“会计”,还可作为地名“会稽”的读音。伺:读c时,主要意义为“照料”,如“伺候”;读s时,主要意义为“观察”,如“伺机”。给:读gi时,主要意义为“使对方
5、得到某物”,如“给予”;读j时,意为“供应”,如“给养”。降:读xing时意为“投降”;读jing时意为“落下”,如“降落”。三、同一字,在不同的方言中读音与普通话不同乐:“乐陵小枣”的“乐”字,乐陵人及山东许多地区习惯上读作lu,河北一带则习惯上读作lo,都不读l或yu。堡:作为地名陕、晋、冀一带多读作b,如瓦窑堡(陕西)、柴沟堡(河北);山东一带多读作p,如“廿里堡”。四、汉字简化,使多音字数量增多舍:繁体字写作“捨”,读sh,意为“放弃”,后简化为“舍”,如“舍己救人”;“舍”原读sh,意为“房屋”,如“宿舍”,它不是“捨”的简体。发:繁体字有两种写法:一是“發”,读f,用作动词,主要意
6、义为“送出”、“产生”,如“发货”、“发电”;另一种是“髪”,读f,用作名词,主要意义为“头发”,如“毛发”。纤:繁体字也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写作“纖”,用作形容词,意义为“细小”,如“纤尘”;另一种写作“縴”,用作名词,意义为“拉船用的绳子”,如“拉纤”。五、现代汉语中保留有古人的“破读”现象好:用作形容词时读ho,与坏相对,如“美好”;用作动词时读ho,主要意义为”喜爱”,如“好客”。恶:用作形容词时读,主要意义为“很坏的行为”,如“恶劣”;用作动词时要读w,意为“讨厌”,如“厌恶”。少:用作形容词时读sho,主要意义为“数量小”,如“少数”;用作名词时读sho,主要意义为“年纪轻“,如“年
7、少”、“少年”。中:用作名词时读zhng,主要意义为“跟四周距离相等”,如“中心”;用作动词时读zhng,主要意义为“恰好合上”,如“中奖”。衣:用作名词时读y,主要意义为“衣服;用作动词时读y,意义为“穿”,如“衣锦还乡”。六、同一个字,作为姓氏、人名时,读音却不同仇:作为姓氏读作qi,不读chu。查:作为姓氏读作zh,不读ch。解:作为姓氏读作xi,不读ji。万俟:复姓,读作M q,不读wn s。淡台:复姓,读作tn ti,不读dn ti。七、同为一个字,作为地名时,读音也不同并:作为山西省太原的别称时,读作Bng,不读Bng。筑:作为贵州省贵阳市的别称时,读作Zh,不读Zh。百色:广西地
8、名,读作B s,“百”不读Bi。铅山:江西省地名,读作Yn shn,“铅”不读qin。老挝:作为国家名,“挝”读 W,不读zhu。八、在古文献中,有许多人名、地名、国名和族名的读音与常规读法不同祭:作为姓氏,读作Zhi,不读j,如“祭仲”,见郑伯克段于鄢。种:作为姓氏,读作chng,不读zhng或zhng,它并非“種”的简体,见水浒传。盖:作为姓氏及地名都读作g,不读gi,见十月之交。番:作为地名时读作pn,不读fn,如:广东省番禺县。尉迟:复姓,读y ch,“尉”不读wi,如大将“尉迟敬德”。伍员:春秋时人名,即伍子胥。读作w yn,“员”不读yun.金兀术:金代人名,“术”读zh,不读sh
9、。郦食其:汉代人名,读li y j,“食其”不读sh q,见文选序。夸父:古代神话夸父逐日中人名,“父”读f,不读f。莫邪:人名,读作m y,“邪”不读xi,她铸的剑同名,又作“镆铘”。冒顿:匈奴单于名,读作m d,不读mo dn。单于:匈奴王的称号,读作chn y,“单”不读dn或shn。阏氏:匈奴君主正妻的称号,读作yn zh,不读 sh。可汗:古鲜卑、突厥等君主的称号,读作k hn,不读k hn,见木兰辞。月氏:古西域国名,读作ru zh,不读作yu shi,见张骞传。龟兹:古西域国名,读作qi c,不读gu z。吐蕃:古族名,读作t b,“蕃”不读fn或 fn。阿房宫:秦代宫名,读作
10、png gng,“阿房”不读 fng,见阿房宫赋。综上所述,由于时代的变迁,产生了汉语言文字一字多音多义现象,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汉字的语音特点丰富多彩、变化多端,难怪有人把汉字比作一座丰富的金矿,一字多音多义恰如汉字这座金矿中的一块熠熠生辉的矿石,珍稀、宝贵,作为华夏子孙,我们当珍视!参考文献: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2(作者单位:山东贸易职工大学)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11、,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
12、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
13、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