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二级上册数学精品教案 全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二级上册数学精品教案 全册.doc(1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目 录一、长度单位1统一长度单位32认识厘米 用厘米测量53认识米 用米测量74认识线段9二、100以内的加减法1两位数加两位数 122两位数减两位数 18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25整理和复习 33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35三、角的初步认识1角的初步认识 372直角的初步认识39四、表内乘法(一)1乘法的初步认识4225的乘法口诀4732、3、4的乘法口诀 504乘加 乘减 5256的乘法口诀 566复习与整理58五、观察物体1观察物体 602轴对称图形623镜面对称64六、表内乘法(二)17的乘法口诀702倍的认识743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7648的乘法口诀8059的乘法口诀 8
2、66乘法口诀表 92整理和复习 94看一看 摆一摆 95七、统计统计 99八、数学广角1排列和组合 1052简单推理 107九、总复习1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1112表内乘法的复习1133米和厘米 角和直角的复习 1154观察物体的复习1185统计的复习 119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内容标准】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米、厘米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选择长度单位。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教学目标】一、基础性目标1.通过亲自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
3、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米100厘米。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二、发展性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2.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教学内容分析】通过一年级“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1.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
4、测量物体的长度,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3线段教学时,采用直观、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注意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教学课时】4课时 1.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目标】1.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培养学生初步测量和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难点】1.使学生亲自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2.培养学
5、生初步的估测意识。【教具、学具】1.角硬币、曲别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若干个,粉笔、铅笔、三角形。【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比一比,哪个物体长,哪个短?(1)粉笔和曲别针相比 (2)粉笔和铅笔相比结合学具,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2.师引入:粉笔,一会儿说它长,一会儿说它短,这是为什么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长长短短的物体,这些物体是长还是短都需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比较。下面我们就共同探究如何统一测量标准。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去量数学课本的宽(1)想一想:如何测量数学课本的宽?自己动手试试。(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测量方法。(3)班内交流:让学生结合
6、学具操作并说明方法。教师以用曲别针测量为例进一步明确测量方法:先找到数学课本的宽边,用曲别针的左端与数学课本宽边的左端对齐。然后,一个接一个地摆,要摆平,摆直。最后,数一数摆了几个曲别针,数学课本的宽大约就是几个曲别针那么长。(4)小组合作:分别用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木块去测量数学课本的宽。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测量情况。(5)小组汇报测量结果。(6)通过测量,你们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用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木块都去测量数学课本的宽,但是测量结果却不相同。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物体的长度(1)小组合作。任意选一种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等去量桌子的长、宽,铅笔盒等物
7、体的长度。(2)小组汇报测量结果。(3)通过测量,你们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师小结: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实际长度不符。3.用同一物品作标准去量不同的物体长度(1)让学生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去量数学课本的长、宽,铅笔的长,铅笔盒的长、宽等。(2)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3)在此基础上明确:用同一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才能知道物体的长短情况。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用木块量一量手指的长度和宽度。量完后说一说大约是几个木块的长。2.课本第2页“做一做”第1.2题。第2题注意指导学生用铅笔量桌子长、高的方法:用铅笔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
8、长度有几个铅笔的长。3.课本第2页“做一做”第3题。4.练习一的第6题。一定要让学生估一估,再实际测量。注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在这节课中表现如何2. 认识厘米 用厘米测量【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2.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3.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具、学具】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纸条,图钉,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硬币、铅笔、别针,小刀。【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同学们,你能用喜
9、欢的学具测量出数学课本的宽吗?学生选择学具进行测量,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测量情况。2.学生汇报测量结果:2把小刀那么长,4个三角形那么长,5个三角形那么长等等。3.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生说。4.小结: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本的宽,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本到底有多宽。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认识厘米(1)认识刻度尺观察刻度尺,看看上面都有什么?学生说一说,教师适当补充。(2)认识刻度尺上的
10、1厘米师介绍: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借助小正方体)。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的实际长度。量一量:哪一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图钉的长大约是几厘米?想一想:日常生活中,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让学生充分说一说: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透明胶带的宽(3)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是5厘米长?2.用厘米量(1)每人发一个5厘米的彩色纸条,先让学生用手指比一比,估计一下大约是几
11、厘米,再用刻度尺实际量一量。(2)说一说测量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量的?小结:先把尺子“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长度就是几厘米(3)学生活动:先从学具中任选一件,估计它的长度有几厘米,然后实际测量它的长度,看是否与估计的数值相等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做练习一第1、3题:第3题放手让学生动手测量。 2.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3. 认识米 用米测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
12、生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和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教具、学具】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用刻度尺测量出文具盒的长、宽约是几厘米。(生汇报,师评价)2.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吗?找两名同学测量。测量要求:A.请你用刻度尺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法?3.学生提问题:这把尺子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麻烦,不容易得出结果;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等等。4.师: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板书课题)二、探索交流
13、,解决问题1.感知米的实际长度(1)1米有多长?请同学们猜一猜。(2)出示米尺(3)同桌互相测量。测量身高看1米到用身体的什么部位;把两臂伸开,看一看1米到什么地方。(4)闭上眼睛,用两臂表示出1米的长度,睁开眼看一看,手势是否准确。(5)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3米给大家看2.米和厘米的关系(1)质疑:学生分别用手指和两臂比划出1厘米和1米有多长,想一想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操作:用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小组活动。(3)结论:通过自己量体会“1米=100厘米”(板书)(4)练习:2米=( )厘米 300厘米= ( ) 米 5米=(
14、)厘米 800厘米=( )米3.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1)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2)介绍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3)分组活动:测量教室的长、宽;黑板的长;同学的身高等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判断。 (1)铅笔长12米。 (2)楼房高20厘米。 (3)一棵松树高16米。 (4)跳绳长2厘米。 2.想一想:怎样量茶叶筒一周的长?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办法。3.课堂作业:3米=( )厘米 500
15、厘米=( )米7米=( )厘米 900厘米=( )米14厘米-8厘米=( )厘米 40米+ 5米=( )米15厘米+7厘米=( )厘米 35米- 3米=( )米4.课外实践:先估计一下你的卧室长有几米,宽有几米,再用米尺实际量一量。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让学生谈谈自己这节课的收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4. 认识线段【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2.学会用刻度尺量、画线段,并能分辨线段。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认识线段的特征。【教具、学具】 线、刻度尺【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6、1. 师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贴成弯弯的),再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贴成直直的)。问:这两根线有什么不同?形状不同,一根是直的,另一根是弯的。2.师小结: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线,无论哪一种线,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线-线段(板书课题)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认识线段(1)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说出它的名称。让学生注意老师的画法,并告诉学生这就是线段。(2)学生模仿画线段。(先在纸上点两个点,然后用直尺把两个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线段。)(3)说一说:你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还见过线段?鼓励学生说。(4)生活中可以发现很多的线段,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量一量数
17、学课本P5中间三条线段的长度,并说一说测量的方法(5)思考:仔细观察这些线段,有什么特点? 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可在小组内交流。引导:线段是直的;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2.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 (1)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A.学生自己尝试画。B.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画?C.教师演示画线段的方法:先在尺子的0刻度上点一个点,再对准刻度“3”上点一个点,然后再把两个点用一条直直的线连起来(2)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3)画一条比3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2.下面每个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3.做练习一的第8题。先让学生去估计,再实际用刻度尺测量,以检验估计结果
18、是否准确。本题中三角形边的测量比较困难,教师要加以指导,说明量的方法。4.做练习一的第10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再实际测量。(利用人的视觉误差,似乎竖线比横线长些,实际上是一样长。)5.课堂作业:(1)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4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4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说一说,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课程标准】1能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2能结合具体的情景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3.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4. 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
19、性进行判断。【教学目标】一、基础性目标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二、发展性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主要是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会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如下:【教学时间】12课时。1. 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进位加【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会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2.培养学生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
20、力。3.经历从情境中提出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数学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4.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竖式的书写方法。2.理解数位对齐的原理,知道从个位算起的计算顺序。【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出示课本中的主题图)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四个班的人数) 2.师:小精灵提出什么问题?3.师: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合坐一辆车?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63066 353469 303565 363470)4.师:大家真能干。这些
21、算式我们除了可以用口算的方法计算外,还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你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吗?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学生独立尝试。(1)师:请你从这四道算式中任选一道,用列竖式的方法去计算。不会的小朋友可以看看课本第9页,也可以问问旁边的小朋友。请四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请板演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3634这题先不讲)2.小组讨论。师:在刚才的列竖式计算中,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列竖式计算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请小朋友们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汇报:在刚才的列竖式计算中,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一)课堂练习1.3523 43
22、26抽生板演,教师重点指导学困生。然后集体订正。2.当医生诊断。3 5 4 74 1 27 5 5 83.把横式与竖式连接起来。(二)课堂作业1.笔算下面的题目。42+21= 36+12= 21+37= 41+34=2.解决问题:大客车限乘80人,二年级一班42人,二年级二班37人,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吗?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我们班的同学特别聪明,今天学得知识掌握得真不错。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加【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会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2.培养学生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经历从
23、情境中提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数学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4.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方法。2.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1. 师: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吗?现在老师想知道二(1)和二(3)能不能合乘一辆车,你能帮老师解决吗?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6+25=3.学生可能要说出得数,如果得数对,教师要让其说出是怎么计算的,如果得数不对,教师可以乘机向学生说明可以用笔算。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你喜欢怎么样计算本题呢?请做在练习本上。2
24、.把自己做完的题目向同位展示一下,并且说说自己这样做的理由。教师巡视,收集学生的错误信息作为讲解的重点。3.找两名同学板演,并且说说为什么要向前一位进一。4.说说今天所学的笔算方法和上节课所学的有相同点和不同点。5.师生共同总结:相同点都是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不同点是今天所学习的是进位加法,各位相加是满十的。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一)课堂练习1. 39+23= 43+28= 28+46= 68+27=抽生板演,教师重点指导学困生,然后集体订正。2.当医生诊断。 3 5 4 9 1 7 47 1 2 2 2 72 5 1 3 9 3.4.完成课本练习二中的2,4,6题。(二)课堂作业1
25、.笔 算: 56+18= 45+28= 69+17= 23+45=2.解决问题: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认为这节课你的表现如何?练习课【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进位加的方法。【教学流程】一、问题引入,回顾再现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笔算加法有哪两种形式?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3.汇报:笔算加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进一。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1.基本练习:(1)练习二2.3.4.5题 (2)改错题,第6题,错误是容易发生的,重点让学生说说错在哪
26、里。说说和的个位和十位的“0”是怎么得来的,十位上的“0”是重难点。(3)数学游戏,采蘑菇。第8题。2.综合练习 :(1)第1题,独立读题目要求,分析数量关系并解决。(2)第7题, 10分 20分 30分 40分 50分姐姐 25 31 32 29 34妹妹 19 48 28 30 36合计:问:合计是什么意思?独立完成,同位检查订正3.提高.拓展性练习:第10题认真读题,题目告诉我们什么?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指名板演,集体订正。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一)课堂练习1.笔算:65+27= 36+48= 89+11= 34+21= 32+15=31+48= 45+21= 28+19= 36+1
27、7= 49+21=2.解决问题:(1)商店原来有39台电视机,又运来37台,商店现在有多少台电视机?(2)肖红又一本红蕾,他看了48页,还有39页没看,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二)课堂作业1.2.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怎样才能又快又对的进行笔算加法的计算?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用今天所学的内容解决吗?2. 两位数减两位数 不退位减【教学目标】1.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减两位数竖式的书写方法,理解对位的原理,知道从个位算起的计算顺序。2.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教学重难点】掌握100以内两位
28、数减两位数竖式的书写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2.出示情景图,仔细观察图画,从画面上你知道了什么?3.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自由发言。(对于加法问题,让学生提出后就解决,不退位减法问题教师板书)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北京比多伦多多几票?你认为用什么方法解决?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6-222.你是怎么计算的?同位交流一下。3.指名汇报,也可以板演。4.我们学习过笔算加法,减法也可以用笔算的方法。5.独立尝试笔算,教师重点辅导。6.笔算减法和加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7.教师和学生共同小结:笔算减法要相同数位对
29、齐,从个位减起。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一)课堂练习1.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汇报结果及算法。2.完成第20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3.完成练习三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观察两道题的区别与联系,在小组内交流发现。4.练习三3,4,5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同位互相批改,教师要注意及时获取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针对问题做出反应。(二)课堂作业1. 笔算下列各题。 48-21= 89-17= 46-15= 2. 3.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
30、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2.你认为今天你的表现如何?谁是我们班回答问题最积极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退位减【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2.让学生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从而概括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重难点】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从而概括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学用具】小棒【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1.师:还记得北京得了多少票吗?巴黎呢?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怎么列式?(56-18=) 你会计算吗?请大家试试。2.选择有代表性的算法板书。 师:都是56-18,现在有两个得数,到底哪个得数对呢?下面我们就用摆小棒的方法来研究
31、解决。 3.动手操作,形成表象。 每位学生拿出一张纸,自己画上数位表,在数位表上摆出56根小棒。提问:从56根中去掉18根该怎么办?师生同共讨论操作:从整捆小棒中打开一捆和6根小棒合起来就是16根,从16根中去掉8根剩8根,再从剩下的4捆去掉1捆,还剩下3捆。师:通过摆小棒我们知道了56-18=38,如果用竖式怎样计算呢?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一)教学例21.先写竖式。2.计算:首先遇到6减8不够减,刚才我们拿小棒时遇到了从6根小棒拿8根不够减,是怎样做的? 3.讨论汇报:在笔算时当位上的6减8不够减时,我们该怎么办呢?4.小结:从十位上拿出1,叫做从十位上退1,这时十位上是几减几?为什么是
32、4减1?引导学生回忆操作过程说一说。(二)教学例31.自学50-24= 2.说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三)小结笔算减法的方法。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一)课堂练习1.出示题目第21页的第六题,分别让学生说出个位够减不用向十位借一,让学生说出计算正确,但书写不对,十位算得的0不用写,让学生说出最好打上退位点,防止忘记,出错。2. 4人小组分工合作,解决第21页的第7题,做完后在小组中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第8题,说明先写上得数,再连线。4.(二)课堂作业1.笔算: 46-28= 56-19= 37-28 68-18 2.解决问题:妈妈拿50元买了一把雨伞,售货员找给妈妈32元,
33、雨伞多少元一把?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笔算减法最关键的是什么?对于计算退位减法,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练习课【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掌握退位减法笔算的方法。【教学流程】一、问题引入,回顾再现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问题?2.小组讨论交流。3.汇报:笔算减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前一位借一当十。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1.基本练习:练习三1.3.题。改错题,第6题。数学游戏,帮小鸡找妈妈,第8题。2.综合练习:第4和10题,
34、独立读题目要求,分析数量关系并解决。填空。( )-23=15 ( )+45=71 69-( )=24 75-( )=183.提高.拓展性练习:第13题认真看统计表,表上告诉我们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指名提出问题,找同学解答。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笔算 63-18= 94-52= 48-21= 91-68=2.在括号里填上“”、“”或者“”78-45( )23 98-47( )45 71+25( )96 84-27( )593.解决问题:布娃娃29元 ,玩具汽车72元,玩具汽车比布娃娃贵多少元?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这结课你有什么收获?怎么才能又快又对的计算笔算减法?两位数减两位数 用数
35、学【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2.使学生学会与同学合作,并且能够进一步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和难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教学流程】一 、创设情景,生成问题1.出示挂图:你看到了什么?请你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问题?2.小组讨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看条件。板书条件:二(1)班得了16面小红旗 二(2)班得的小红旗比二(1)班少3面3. 你有办法知道每个班红旗获得的情况吗?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 二(2)班得多少面小红旗?你认为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呢?2.独立在练习
36、本上解决。3.同位交流做法,重点要说清楚这样做的理由。4.指名汇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别的班级得多少小红旗你有办法知道吗?(重点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6.相互讨论交流思路。有些学生单纯从图上数出来,不计算,教师也要肯定其做法。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一)课堂练习1.完成23页做一做。指名说思路。说说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同位之间互相解答。2.二年级同学看电影,买了80张票,后来退了8张,二年级有多少同学看电影?学生读题,并请学生板演。808=(张)3.一本书12.30元,小丽想买一本还差3元,请问她现在有几元钱? 问:总数是谁? 部分数是谁?4.下面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五个国家获奖牌的数量
37、(枚)美国 俄罗斯 中国 澳大利亚 德国97 88 59 58 57你能想到什么问题?同位合作,一人提问题,一人解答。(二)课堂作业1.小明做了15朵红花,黄花比红花少做4朵,黄花做了多少朵?2.红星小学二年级一班有31名男生,女生比男生少12人,女生有多少人?3.4.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3.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连加 连减【教学目标】1.强学生对连加连减应用题的理解。 2.学生掌握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方法。3.让学生明白互助友爱的道理。 4.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应用题的多种解题方法。 2.连加连减式计算方法。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1
38、.准备练习:9+3+48+6+9 3+2+7 10-8-2 13-2-719-6-5 2.西瓜是人们非常爱吃的一种水果,你看,许多小朋友在帮助农民摘西瓜呢!3.出示主题图和表格。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28 34 23 4.从表中你看到了什么数量?(三个条件),你能提什么问题?(教师板书出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选择:一共摘了多少个?)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一)教学连加1.问:你能列式吗?(板书算式28+34+23)2.这个算式我们又叫什么算式?(板书 连加)同学们在草稿纸上进行计算。同时找学生板演。 3.教师指导学生用简便竖式计算。(二)教学连减 1.学生看图,口编应用题。 有85个西瓜
39、,李明运走26个,我运走40个,还剩几个?学生列算式并解答。2.允许算发的多样性,对于口算能力较强的学生,告诉他们可以不列竖式。 三、巩固应用,反思提升 (一)课堂练习1.2.口算:7+59+20 72-6-40 3.笔算:46+25+1754+20+16 90-58-24=4.完成29页第3题(二)课堂作业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23+16+45= 45+17+15= 79-21-28= 98-47-32=2.解决问题。童话故事一共有98页,小兰第一天看了39页,第二天看了27页,她还有多少页没看?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今天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你认为在进行计算时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有什么需要我
40、们灵活掌握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景,理解加连混合的意义,并会进行加减混合的计算。2.培养学生的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意识。3.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能正确进行加减混合计算,掌握计算的方法。【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1.你坐过公共汽车吗?你能描述汽车到站牌时的情景吗?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即使坐公共汽车这样的情景中也包含着数学知识,让我们来看看有哪些数学知识呢?(出示公共汽车上下车的情景图。)2.图中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与本课有关的数学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齐读:现在车
41、上有多少人?2.同位交流想法。3.独立在练习本上写算式。4.指名汇报板书:672528=师:我们怎样才能正确的计算出得数呢?5.尝试竖式计算:学生可能通过两个竖式计算:引导学生观察能否把两个竖式合并成一个竖式计算。引出竖式的简便写法。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一)课堂练习1.完成做一做,两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做评委。 2.口算比赛,课本29页第4题。3.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课本30页第7题,集体订正。4.接力赛,教师把第8题写在黑板上,另外添加一道类似的题目,找两个小组上讲台比赛。(二)课堂作业1.笔算下列题目: 32+34-27= 59+27-18= 67+28-89= 98-36+21=2.解决问题:商店原来有95台电视机,卖了48台,又新进了27台 ,现在有多少台电视机? 四、回顾整理,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