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级上册单元备课主讲稿 全册精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级上册单元备课主讲稿 全册精品.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红河第七实验小学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备课主讲稿全册精品(三 )年级(一 )单元 测量 主备人: 参与人: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
2、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 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教学重点建立观念。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突破重点预案估测数学课本的长、宽和高。师: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学生用学具自主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建立1毫米的概念认识直尺上的1毫米有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
3、有多长?举例生活中的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4.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我的建议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突破难点预案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1、猜一猜物体 的质量(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2、讲故事师: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师:(1)牛妈妈、马爸爸
4、、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6。(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3)汇报;4、小结:(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2)1吨=1000千克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2、汇报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我的建议我的教学问题1.怎样帮助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2.我的解决策略备注:主备人空出“我的建议”不填写。红河第七实验小学20102011学年上学期数学“单元集体预案问题教研”主讲稿( 三)年级(二 )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主备人:寇淑娜 参与人:单
5、元内容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有:加法、减法和加减法的验算。根据标准的要求,笔算加减法限定于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本单元主要教学三位数加减法。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本单元三个部分的教学改变了过去单纯出计算式题教学的形式,都是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和或者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并注意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应用问题,以加强计算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联系,使学生感受计算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根据课标提出的“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要求,加减法的
6、教学均按照先估算、再计算的顺序安排,增强估算意识,培养数感,并结合部分例题,体现算法多样化。教材在编写时对法则不作全面呈现,仅在重点和关键处进行提示和引导,以体现合作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针对计算教学练习比较枯燥的问题,练习的安排加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努力做到形式多样,并设计了一些思考和开放题,提高学习兴趣。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形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学习教学重点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2、掌握
7、验算方法。突破重点预案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十个一是( ),十个十是( )。2、8+7= 9+6= 30+50= 40+60= 3、38+39= 36+58= 280+390= 350+570=师:第2题我们口算就能很轻松的算出答案,可是第3题,我们再用口算就比较麻烦,也容易出错,那以前我们是怎么算的呢?(指名说)谁愿意到黑板上笔算这4个题?(学生用竖式笔算,并引导说说笔算时的注意事项-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师: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板书课题)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学习例1(1)投影出示P15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
8、,引导观察中国特有种数的动物情况。师:同学们,这几类动物中中国特有的种数分别是多少?你们能根据中国特有的种数的数据,提出几个有价值的加法问题吗?(学生提问题: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中国特有的鸟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等等)师:大家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你们会计算吗?愿意自己尝试一下吗?如果遇到问题和你的合作小组一起讨论解决。(根据所提问题有选择的让学生解答。)(2)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在计算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指名说)同学们解决问题的办法真不错,这就是我们同前边学习的不同之处-需要连续进位。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最大的特点就是需要连续进位,也就
9、是说: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我的建议教学难点1、连续进位加法2、连续退位减法突破难点预案1、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计算往往是和实际问题中引出的,教师可利用教材提供的背景,引出数学问题,学习数学方法,也可以利用身边熟悉的事例进行教学。2、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教学。本单元是在学习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时可采用尝试、讨论等方式学习,发挥知识的迁移效力,体现学习自主性。3、加强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我的建议我的教学问题1.如何突破连续退位减法?2.我的解决策略备注:主备人空出“我的建议”不
10、填写。红河第七实验小学20102011学年上学期数学“单元集体预案问题教研”主讲稿(三年级 )年级(三 )单元 四边形 主备人: 鲍红蕾 参与人: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描一描中明确周长的含义,在具体的问题中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并利用公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估计一些物体
11、的长度,并进行测量,领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及要求:标题具体内容及要求主题图校园场景图。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四边形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平行四边形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以及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并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周长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估计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
12、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突破重点预案一:创设情景,确定目标由龟兔赛跑引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二:探究长方形的周长计算1、求长方形的周长要知道什么?怎么得来它的长和宽?( 出示长度)2、学生尝试计算。3、小组交流。4
13、、汇报交流,展示自己方法。(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你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三: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同上)我的建议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2.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突破难点预案1:先让学生不用尺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2:同学之间相互量一量,看看谁画的线段最准3:在相互评议的基础上,再次要求学生不用尺画一段或几段指定长度的线段。4:结合身边的例子,让学生估一估,猜一猜,量一量我的建议我的教学问题 课本第39页第三题:下边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吗?怎样改才能成为平行四边形?在基础训练和配套练习上也出现类似的题,对刚开始接触平行四边形的学生
14、有一定的难度 我的解决策略要求在判别是否是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把它们分别改成为平行四边形。这里改变的方法有多种,教学的时候,要鼓励学生依据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从多种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也要关注他们思考问题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对于自己的改法说说理由。备注:主备人空出“我的建议”不填写。红河第七实验小学20102011学年上学期数学“单元集体预案问题教研”主讲稿(三 )年级(四 )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主备人:鲍红蕾 参与人:单元内容分析生活中,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这两种情况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二年级学习的表内除法主
15、要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必须切实学好。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用竖式解决除数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获得用竖式解决除数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技能,同时获得初步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技能。2. 数学思考: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3. 解决问题: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4. 情感态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
16、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突破重点预案首先,我设计了括号里最大能填几的练习,习题可以参照教材页第三题设计。这道题可以为后面学习试商做好准备。其次,是感受新知,探究新知。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来感受“余数”。让学生来分一分桔子。个桔子平均分成份,个桔子平均分成份。当然这里可以灵活设计,可以分小棒,分卡片,分铅笔。在分好后说一说,两次分有什么不同?学生会说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么分都有一个剩下将8个苹果平均分给个小朋友,设问:如果每人分个,剩下个,可以这样分吗?这时就有学生会回答,个还能再分给个小朋友每人个,还剩下个,这时老师追问:个还能再分吗?学生会回
17、答,不能分了。通过这个坏节,让学生有了“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通过1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人分几个,还剩几个?让多个学生上来分一分,老师对他们分的结果给予评价,让学生更深刻地明确“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最后,接着让学生自己试着列出算式,来自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竖式的写法。教师在学生写完后给予简单点评并说明各部分的意义。我认为这部分学生在前面学习了除法竖式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自己列出算式.我的建议教学难点理解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突破难点预案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道理(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电脑演示情景图。如果只有16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多几盆?“剩下的1盆还够再分
18、吗?为什么?那么“1”就是什么数呢?列出除法算式:“165=3(组)1(盆)。添加一盆花后问:“现在可以摆几组?还剩几盆?如果花的盆数是18盆、19盆、20盆、21盆、22盆、23盆等,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小组讨论、汇报归纳出: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2) 小游戏:小朋友想一想,在一个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如果除数是8,余数可能是几?我的建议我的教学问题在教学课本第58页第八题,发现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在具体的教学中该怎么操作呢?我的解决策略这是一道思考性较强的的综合题,有一定的难度。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先让学生借助
19、情境理解题意,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交流,确定这道题的解题策略:先分别求出这三种花分别按每7枝、3枝、2枝为一小束的束数,即:康乃馨:227=3(束)1(枝)玫瑰:163=5(束)1(枝)郁金香:102=5(束)再比较这三种花各自的束数,以三种花中所含束数最少的那种花的束数为标准,也就是康乃馨可分成3小束,那么这些花最多也可以分成3小束这样的花束。备注:主备人空出“我的建议”不填写。红河第七实验小学20102011学年上学期数学“单元集体预案问题教研”主讲稿( 三)年级(五 )单元时 分 秒) 主备人:孙培霞 参与人: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有:时间单位“秒”的认识;对
20、于一段时间的感受和体验和简单的时间计算。课时划分:本单元共3课时,第一课时,教材60-61页秒的认识;第二课时,教材62页例1和例2时间的计算;第三课时,教材67页的填一填,说一说。(1)教材直接说明:计量很短的时间要用比“分”小的单位“秒”,然后提出问题“怎样计量?”引出钟表上的秒针。教材上呈现了商场里钟表柜台的情景,图中的大部分钟表上都有秒针,使学生直观认识一下。(2)让学生利用不同的计时工具来进一步认识秒,并探索1分=60秒的关系。在这儿,教材提供了机械钟表、电子钟表、秒表。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机械钟表上有三根针,秒针走得最快,秒针走1小格是1秒,秒针走1圈(60格)时分针走1格,所以
21、1分=60秒。在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学生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钟表方面的经验和知识,这个活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秒针走得最快,时针走得最慢?”进一步体会时、分、秒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1、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间的知识。2、生成生活中时间的感性体验和观念。教学重点建立秒的时间观念。突破重点预案1、充分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主线创设情景,建立秒的时间观念。因此在教学本单元知识时必须让学生带钟表的实物,如指针表,电子数码显示的表。模型效果稍差。(1)让学生
22、举例说说在生活中应用秒的实例如火箭倒计时发射,百米赛跑成绩,搜集春晚倒计时情境图等,学生不能列举时,由老师举例让学生阅读体会。(2)经历、体验生活中1秒有多长,1秒钟的时间能做哪些事情,如眨一次眼睛、曲手3次,神七飞天倒计时视频。(3)观察秒针在钟面上的转动,并学习计时。(4)自己动手制作钟面。(5)展示电子时钟秒的计数。2、形成秒的认识(1)学习秒的记法 如几时几分几秒。(2)体验秒和分的关系,感悟1分钟究竟有多长,掌握1分=60秒的进率关系,如1分钟能写几个字,能口算几道题,1分钟脉搏能跳几次,1分钟能跳几次绳,能踢几个毽子。(3)关于时间计算的书写格式 如小明7:30从家走,到学校时7:
23、45,问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4)通过练习巩固对秒的认识。我的建议教学难点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突破难点预案(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教学例1:2时=( )分(1) 学生合作、自主探究。(2) 反馈:a、 60+60=120分 b、 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3) 教师小结。2、教学例2:(1) 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2) 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3) 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a、 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b、 4530=15,是15分钟。4、小结(略)5、
24、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我的建议我的教学问题1.时和小时表示的意义是什么?2.我的解决策略备注:主备人空出“我的建议”不填写。红河第七实验小学20102011学年上学期数学“单元集体预案问题教研”主讲稿(三 )年级(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主备人: 孙培霞 参与人:单元内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容分析本单元先出口算乘法,内容包含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相应的估算。先出口算,是因为学生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比较容易接受。同时,由于笔算乘法,如123,在计算时要算23和103,这就要用到整十数乘一位数。因此在教学笔算乘法时需
25、要有口算的基础。此外,乘法估算也同样需要有一定的口算乘法的基础,所以先出口算有利于学生掌握笔算和学习估算,在进行笔算和估算的同时又可以巩固口算,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它是多位数乘法的基础。但笔算乘法与笔算加、减法有很大差异,在计算过程中,多位数乘一位数不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而是要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其中计算步骤较多,要顾及的问题也很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因此教材在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算理的基础上,采取各个突破的办法来克服笔算乘法的难点。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1)通过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引出
26、笔算竖式,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2)突破笔算乘法的难点。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进位问题,二是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问题。在进位中,先出不连续进位的,再出连续进位的,两种情况都以两位数乘一位数为主。这样编排重点突出,分散了难点,便于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用类推的方法掌握新知识,从而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重
27、点掌握用竖式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突破重点预案(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创设情景(出示信息表): 12元24元2元3副2个123根师:从表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不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独立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师: 123的准确结果是多少呢?算一算。(交流时可能有下面的方法:)连加法:12+12+12=36摆小棒画图对于学生出现的每一种计算方法,教师都应该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只要学生想法合理,结果正确,教师都应给予肯定。2、探索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师:6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写在个位数的下面?3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写在十位
28、数的下面?另外,如果在独立探究算法的过程中,学生不会列出乘法竖式,这时老师将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师:如果数位再多一点或者数字再大一点,以上这些方法用起来还方便吗?想一想我们前面学过的加法、减法的竖式计算,你受到了哪些启发?学生这时会想到用竖式计算。教师继续让学生独立探究,然后通过合作交流解决竖式的算理算法。3、利用知识的正迁移解决问题;(2)2个乒乓球拍需要多少元钱?242=(3)123根跳绳需要多少元钱?1232=然后交流算理算法。并让学生思考用竖式计算乘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小组交流总结出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我的建议教学难点多位数乘一位数中连续进位是个难点突破难点预案二、探索交流,解决问
29、题1、出示例3的情境图。2、引导学生说出图意。学校正在召开运动会,老师和几名同学为运动员们准备了矿泉水。每箱24瓶,9箱一共有多少瓶?3、怎样列式,为什么?249,也就是求9个24是多少。4、先估算一下,9箱大约是多少瓶?10箱是240瓶,9箱一定比240瓶少。5、用竖式计算。请计算正确的同学说说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在哪里.我的建议我的教学问题怎样处理本单元口算、估算、笔算之间的关系?我的解决策略备注:主备人空出“我的建议”不填写。红河第七实验小学20102011学年上学期数学“单元集体预案问题教研”主讲稿(三 )年级(七 )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主备人:朱艳香 参与人: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
30、主要教学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认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本单元在分数的范围上进行了一定的控制,只出现常见的分母比较小的分数(分母一般不超过10)。在编排上为了适应儿童的认知规律,先认识几分之一,再认识几分之几。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含义。 本单元安排的分数大小的比较和分数的加减法,其目的也是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含义。教学目标1、 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
31、识分数的大小,并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简单计算。2、培养学生归纳推理、逻辑思维的能力;观察、动手能力和动口表达能力。 3、 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教学重点1、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2、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突破重点预案1、提供生活情境和直观图示,使学生认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理解分数的意义。2、设计实际操作活动,在活动中直观认识分数。 使学生在积累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如让学生用纸折出1/4。用涂色的方法来比较分数大小。3、可以设计一些填空练习,加强对几分之几里有几个几分之几的练习。我的建议教学难点1、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32、;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以及对“1”的理解。2、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的比较突破难点预案(1)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组织相应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操作、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主动建构数学知识。(2)这儿只是初步认识分数,对于分数的定义,分数表示的确切含义,教材都不要求掌握。在学习分数的认识、大小比较和加减法时,都要借助于直观图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也不是为了学习分数大小比较和加减法的方法本身,而是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我的建议我的教学问题 在教学几分之几的教学过程中,怎样加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我的解决策略备注:主备人空出“我的建议”不填写。红河第七实验小学2010
33、2011学年上学期数学“单元集体预案问题教研”主讲稿(三 )年级(八 )单元可能性 主备人:朱艳香 参与人: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教学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不确定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主题图选取学生熟悉的抓阄表演节目的活动。提供了一个抓阄表演节目的情境,学生都非常熟悉。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游戏活动,学生很容易理解在抓阄过程中,抓到的结果是不定的。如果预先知道哪种节目的纸条多,学生也能初步感知自己表演哪种节目的可能性大。例2选取了学生熟知的自然现象来描述事件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例3(比较两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通过先观察猜测,再用小组实验验
34、证的方式来展开活动。例4(三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例5(可能性大小的逆向思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2使学生学会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3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教学重点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2、通过实验操作、分析推理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突破重点预案 可以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
35、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充分感受和体验不确定现象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我的建议教学难点 1、结合具体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2、结合情境,能对某些事件进行推理,知道其结果。突破难点预案 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确定事件”“不确定事件”以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时,只要让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经常”“偶尔”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可以了,不必要求学生使用有关术语进行解释,也不必要求学生求出可能性的具体大小。我的建议我的教学问题 在现实世界中,严格确定性的现象
36、十分有限,不确定现象却是大量存在的。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我的解决策略备注:主备人空出“我的建议”不填写。红河第七实验小学20102011学年上学期数学“单元集体预案问题教研”主讲稿( 三)年级(九 )单元 数学广角 主备人: 乔继莲 参与人: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更加系统和全面地学习排列和组合。排列和组合不仅是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本单元安排的都是学生身边的事例和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践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
37、意识。 教学重点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分类与分布计数原理的理解与实践探索。突破重点预案 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你的建议教学难点1.较为复杂排列数和组合数。 2.对分类与分布计数原理的理解和应用突破难点预案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导是、学生理解排列与组合,并进行一定的数数与计算练习。你的建议我的教学问题1.有序地指导学生进行排列和组合?2.你的解决策略备注:主备人空出“我的建议”不填写。红河第七实验小学20102011学年上学期数学“单元集体预案问题教研”主讲稿( 三)年级(十)单元 总复习 主备人: 乔继莲 参与人:单元内容分析本复习共分六个内容:万以内的加、减法,有余数的除法
38、,多位数乘一位数,四边形,时、分、秒及千米和吨,分数的初步认识。本册第八单元“可能性”和第九单元“排列、组合”是为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而安排的,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复习。教学目标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数学的信心,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复习万以内的加、减法,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突破重点预案回忆知识点,积极思考认真做练习,彻底掌握知识。你的建议教学难点四边形,有余数的除法,分数的初步认识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等内容也比较重要,也要让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可能性,排列、组合的内容要让学生通过练习了解它们的思想方法。突破难点预案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探索性。你的建议我的教学问题1.指导学生计算不规则图形的周长?2.你的解决策略备注:主备人空出“我的建议”不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