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级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实录.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426690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级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实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级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实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级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实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级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实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级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实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级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实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级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实录.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实录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认读称上的数值,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3.通过经历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教学难点: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轻重。教材简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

2、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因此这节课主要是在次基础上,通过具体的情景,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并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在教学本节内容时要把重点放在“1克、1千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确立上,既重视数学事实,又重视数学经验。教具、学具准备:1多媒体, 课件 2四袋1千克的物品(大米两袋,绿豆一袋,玉米一袋),四种)物品(四袋砂子,四桶洗衣液,四袋水果,四袋积木)。3四个弹簧秤 、四盒学具(盒中有约1克重的回形针,图钉,花生米,黑豆,一袋茶叶,一枚棋子)一袋500克的盐、每人一枚二分硬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师:孩子

3、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生:喜欢。师:那现在跟随老师一起去动物乐园看看吧。(课件出示动物图)师:看,小动物们在干什么?生:它们在玩翘翘板!师:仔细观察,看你能发现什么?生:我发现小熊重,小兔轻。师: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小熊那边低,小兔那边高,这说明小熊比小兔重,小兔比小熊轻。其实不只动物有轻有重,在我们生活中的物品都是有轻有重的,(师手拿粉笔和数学书)比如,一支粉笔就比一本数学书轻。一本数学书比一支粉笔重。师:那你都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生1:两、斤生2:克和千克生3:公斤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两、斤和公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质量单位,而克和千克是国

4、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评析:由学生熟悉并喜欢的情景导入新课,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初步建立了轻重的感知,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板书:克和千克)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认识不同的称。师:同学们请看,老师这儿有两袋不同的物品,一袋是绿豆,一袋是玉米。(出示两袋不同的物品.)猜一猜,你认为哪一袋比较重?生1:我认为玉米重.生2:我认为绿豆重.师:看来,意见不同,那到底哪一袋重呢,只靠眼睛观察,无法确定。师:那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物品的轻重呢?生1:用秤称一称。师:这种方法最准确。师:还有其它方法吗?老师随机掂一掂物品。生2:用手掂一掂

5、.师:这种方法最方便。师:还有吗?(师举起一包盐指着净含量处)比如-生3:可以看看包装上写的重量。师:这种方法既准确又方便。师:是的,包装好的物品我们可以看包装上的重量,但是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是没有包装的,要想知道它们的重量就要用秤来称一称,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秤。(课件出示盘称、电子秤、台秤、弹簧秤、天平、磅秤)学生齐读不同的称。2. 介绍弹簧秤的使用方法:师:这节课我们主要用弹簧秤来称一些物品的重量,我们先来看一看弹簧秤的使用方法:师:(1)我们先来看这是弹簧秤的秤钩,用来挂物品的。(2)这是弹簧称的称面,上面还有两个字母kg, 谁知道什么意思?生:Kg表示千克。师:(板书

6、:kg)非常正确,kg是千克的英文缩写。(3)这是弹簧秤的指针,当称物品是,要看指针指着几,物品就是几千克当称物品时,指针指着1就是( )千克?指着2就是( )千克?指着3多一点怎么说?(大约3千克)指着快到4怎么说?(大约4千克)。(4)同学们看一看,这个弹簧秤最多能称几千克的物品?生:最多能称10千克的物品。3.认识千克(1)称量并感知1千克师:我们知道了弹簧秤的使用方法,接下来我们就用弹簧秤来称一些物品。请听清楚老师的要求:一组称绿豆,二组称玉米,其它两个组称大米,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快速称出物品的重量。称时注意一位同学称,其他同学注意观察指针变化,记下它的重量。师巡视指导。师:哪个小组汇

7、报,你们组称的是什么?重多少千克?生:我们组称的是绿豆,重1千克。生:我们组称的是大米,重1千克。生:我们组称的是大米,重1千克。生:我们组称的是玉米,重1千克。师:通过称量,我们发现刚才称的这些物品重量相同,都是1千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1公斤。师:刚才我让同学们猜绿豆和玉米哪袋重(师手拿两袋物品),现在结果出来了,它们一样重。因此,同学们以后遇到问题,不能光靠眼睛看,还应该像语文课文中的伊琳娜那样动手做做看。师: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到底有多重吗?现在请同学们把称出的物品小组内轮流用手掂一掂,静静感觉,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好,开始吧。师:谁能说一说,1千克拿在手中什么感觉?生:有点重。生

8、:稍微有点重。生:不是特别重。(2)小组活动,找出1千克的物品师:刚刚我们感受了1千克的重量,同学们将这种感觉记在心里了吗?现在我来考考大家,每一组桌子上还有这几样物品:一袋砂子、一桶洗衣液、一袋积木、还有一袋水果,我们不用称的方法,就用你的手掂一掂,四样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请同学们找出来。师:在动手找之前,先来看看老师的温馨提示。(出示课件) 将四样物品分别与刚才称出的1千克的物品对比着掂一掂。 找出大约重1千克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小组活动)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生:约重1千克的物品有:洗衣液和水果生:约重1千克的物品有:洗衣液和水果,积木。生:约重1千克的

9、物品有:洗衣液和水果生:约重1千克的物品有:洗衣液和水果师:听了汇报,老师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桶洗衣液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我们看的包装上的重量。师:其它三样物品同学们估的准不准呢?同学们赶快动手来验证一下吧!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你们称量的结果?生:砂子重2千克,积木不到1千克,水果重1千克。生:砂子重2千克,水果重1千克,积木比1千克轻。生:砂子重2千克,积木比1千克轻,水果重1千克。生:砂子重2千克,水果重1千克,积木不到1千克。师:通过称量我们发现,这袋砂子重2千克,这袋积木比1千克轻,像这样大的5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像这样大的3个梨大约重1千克。(师手拿物品说)师:同学们,你们都

10、找对了吗?生:找对了。师:你们找的还真准,刚才我们找到了重约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你能举个例子吗?生:两条鱼大约重1千克。生:5包饼干大约重1千克。生:两袋盐大约重1千克。【评析:在认识千克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猜一猜,然后小组内动手称一称,轮流掂一掂,使学生真正在体验中感受了1千克的重量。建立了1千克的重量概念后,教师又给学生提供了先掂一掂,再称一称的机会,使知识进一步得到内化和升华。】4、认识克(1)称量并感知1克 师:同学们找出了这么多重约1千克的物品,真是生活的有心人。刚才同学们用弹簧秤称出了砂子、石子的重量,(出示一枚2分硬币)这是一枚2分硬币,老师也想用弹簧

11、秤称称它重多少千克?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弹簧秤指针有变化吗?生:没有变化。师:看来,它实在太轻了,用盘秤很难称出它的重量。那我们就换一种更精密的仪器-天平来称量它。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这是一架调节好的天平,天平两边的这两个小圆盘叫托盘,当指针停在中间的时候,说明天平平衡,表示两边物品一样重。现在我们用这架天平来称一枚2分硬币的重量,用天平称物品时要用到砝码。这是砝码,砝码的上面还有一个字母g,它表示什么?生:g 表示克 。师:(板书:g)这个最小的砝码重1克,这个重5克,还有一些重量不等的砝码。(出示课件)现在我们把2分硬币轻轻放在天平的左盘里,你发现了什么?生:天平歪了。师:再用镊子

12、夹一颗标有1克的砝码放入右盘,你又发现了什么?生:天平两边一样平了。师:天平恢复平衡,这又说明了什么?生:1 枚2分硬币重1克。师:是的,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一克。请每人找一枚2分硬币放在手中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到底有多重?师:谁来说说你对1克的感觉。生:很轻。生:十分轻。生:特别轻。(2)小组活动,找出1克重的物品:师:虽然1克很轻,但是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请同学们找一找学具袋里或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约是1克。生:两个回形针大约重1克。生:一粒花生米大约重1克。生:一枚棋子大约重1克。生:这包茶叶重约1克。师:同学们真棒,说出了这么多重约1克的物品,了解了1克有多重,你知道10克有

13、多重吗?生:我觉得10克应该有10枚2分硬币那么重。师:说的非常正确,说明你很善于思考,那么50克呢?生:50克应该有50枚2分硬币那么重。师:是的,一个鸡蛋的重量大约是50克。那么100克呢?生:100枚2分硬币重100克。生:有两枚鸡蛋那么重。【评析:在认识克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感受了1克究竟有多重,丰富了他们的亲身体验。】5、克和千克的单位换算:师:同学们请看,老师这里还有一袋盐,也是用克作单位的,谁能估一估这袋盐有多重?生:300克生:400克师:到底是多少克呢?我们来看质量标注?师:噢,是500克,一袋盐重500克,那么两袋盐是多少克?快开动你们的小脑

14、筋算一算吧!生:1000克。师:(板书:1000克)刚才我们是计算的,现在我们把这两袋盐放在一起用盘秤称一称,看重多少?(出示课件:盘秤称两袋盐)生:1千克。师:(板书:1千克)还是这两袋盐,我们计算得到的是1000克,而用盘秤称却是这样的1千克,那么1000克和1千克有什么关系呢?生:相等。师:你们都很聪明,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请大家跟我读。师:1千克等于多少克?生:1000克师:1千克里面有多少个1克?生:1000个师:(出示两袋物品绿豆)。这是同学们刚才称的1千克的绿豆,这是老师称出的1克的绿豆,1克与1千克比你有什么感觉

15、?【评析:通过实物对比,加深了学生对1克和1千克的认识。】生:1克轻,1千克非常重师:那么什么情况下用千克做单位?什么情况下用克做单位?生:称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师:一般情况下,称较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称较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板书重,轻)如果老师想称一袋桔子的重量,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生:千克师:如果想称一个桔子的重量呢?生:克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师:同学们学的很认真,智慧老爷爷邀请我们到数学乐园去玩呢!(课件出示)请看我会认。课本88页练习十八第1题1.说出下面物品有多重,并说出你是怎么认读的。2.刚才同学们很顺利的读出了盘称上的数据,继续看我会写,(课件出示

16、)你能说出他们的体重吗?课本88页练习十八第2题3.前面两个题同学们做的很顺利,接下来的题目可有点难,同学们可要加油啊!请看我会填。(课件出示)4.克与千克的换算同学们掌握的很好。小明的爷爷看到小明的来信,边读边笑,这是为什么呢?请看我会改。(课件出示)爷爷:您好,我已经9岁了,身体长的特别健壮,体重已达35克,每天早上能吃掉50千克的鸡蛋两个,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3个,晚上吃的更多,和爸爸妈妈一起能把将近1克的米饭吃光。5.看来用错单位会出笑话的,下面你也来填一填,同学们可不要闹出笑话啊!(课件出示:课本88页练习十八第4题)6.看到同学们学的这么好,智慧老爷爷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

17、知识。(课件出示:课本90页:你知道吗?)【评析:能过几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自主建立起克与千克的关系,明确克与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1.师: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谁能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生1:我知道表示物体的重量用克和千克做单位生2:我知道称较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称较轻的物体用克做单位生3:我知道千克1000克-师:今天,大家学到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留心观察,勤于思考,相信你会发现更多的数学奥秘。2.课外延神最后,老师这有一个课后

18、作业:回家后,量量自己的身高和体重,再问问妈妈你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制作一个自我小档案。板书设计:克 与 千克 g kg 1000克 = 1千克总评: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轻重的有关问题,想知道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去观察,必须要有秤来称一称。这说明学生已建立了初步的轻重观念,特别是1克、1千克的概念,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只有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注意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体现了:1给学生提供充分感知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中,学生亲身经历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说一说等形式来感知物体有轻重之分,更很需要的

19、是充分感知到1克、1千克有多重。2教学中,教师做到了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测量的机会。当学生对1千克的观念有了初步的感知后,教师再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创设让学生先估一估再称一称的群体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足够我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空间里,更好地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教学反思: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的问题,生活中主要接触到两斤和公斤质量单位,对质量单位的认识还不够。为了使学生获得克与千克的明确概念,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进行操作活动,使较抽象的质量单位被学生具体感知。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注意了下面几个方面: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先让学生猜一猜后,再动手称重

20、1千克的物品,然后通过1个2分硬币和一袋1千克的绿豆或大米,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2给学生提供实际测量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课件演示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弹簧秤的使用方法。再如让学生找出1千克物品后,再动手称出2千克的砂子,1千克的苹果,1千克的梨。3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如老师一手拿1千克的绿豆,另一手拿1克的绿豆,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通过老师们的指点,我认识到本节课存在的不足: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在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上注意不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