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公鸡”爱大米 论文.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2430912 上传时间:2023-02-1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由的“公鸡”爱大米 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自由的“公鸡”爱大米 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自由的“公鸡”爱大米 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自由的“公鸡”爱大米 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由的“公鸡”爱大米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由的“公鸡”爱大米 论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自由的“公鸡”爱大米【摘要】陶行知先生说过:“两种心理有害儿童: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推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本文通过教师及家长教育儿童的两种心理的剖析,阐述了忽视儿童的发展规律和对儿童的期望太高,都会导致儿童的“夭折”,教育不是教育者的一厢情愿,儿童不是被动教育的器皿。教育要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既要让儿童接受教育,更要给儿童学习的乐趣。【关键词】儿童忽视期望携苗助长【正文】陶行知先生一次给师范生上课,从讲台下抱出一只大公鸡放在讲台上,又从口袋里抓了一把米,按着公鸡的头,要公鸡吃米。公鸡惊恐万状,挣扎着,惨叫着,拒绝吃一粒米。先生将公鸡放在讲台上不予

2、理睬,自顾和学生们聊了起来。过了一会,惊魂已定的公鸡悄悄吃了一口米,四下望了一会,确定没有人再按它的头,终于放心大胆的将米全部吃下肚。由此,先生引出了“强按公鸡头,要它吃米”和“公鸡自由自在的吃米”这一话题。道理浅显易懂:公鸡犹如我们的学生,强制性的学习会引起学生发自内心的不理解,并拒绝学习;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习,没有教师及家长们的大声呵斥,更没有诸如升学、前途、就业等无形的压力的桎梏。学习完全是在自主、活泼、轻松、开心的状态下,学生非常乐意的学习。陶行知先生还说过:“两种心理有害儿童: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报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J现在看来,陶

3、行知先生虽然离我们而去已六十余年,但他这种关注儿童健康成长的谆谆话语,却愈来愈让我们汗颜。究其原因,一是我们不时在忽视儿童的内心世界,忽视儿童的情感体验,总是一厢情愿的自我构建所谓儿童的美好前程与未来;二是教师或家长总期望儿童个个是英才,桃李满天下,忽略人的成长的特殊性。以上两点,在现实生活中,就在我们任教的学校,随处可见。儿童在入园前,有的家长就急于让孩子背诗文,学算术,弹钢琴,学舞蹈。有的家长还不顾及儿童成长的规律,要求幼儿园阿姨对孩子进行小学化教学,不教出个a、。、e和7、8、9,就对你另眼相看,甚至闹情绪。他们美其名曰:早教早成才,晚教难成人。直至孩子入学以后,一些家长的心情更为迫切,

4、恨不得培养出一个天才孩子:一天二十四小时,计划的停停当当,作息时间表上亳无一刻虚度时光。为孩子盘算的丁是丁,卯是卯。早上上学前,背两首唐诗;午间,练一段钢琴;晚学后,画两幅图画;晚饭后,孩子开始做作业,家长陪着做作业,并督促签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冬来暑往,涛声依旧。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坠入轮回,缥缥缈缈,风风雨雨,六年易过。就这样,孩子自6岁始,到长成豆蔻少年,6年的美好记忆,6年的韶美日月,成为一个终点。如果我们将年轮的指针向后推去十余年,那这些孩子的孩子,会不会又坠入他的父辈们曾经坠入的圈子呢?试想,我们这一辈,难道没有趟过我们父辈们走过的泥泞的沼泽吗?这是一个痼疾,是一个扼杀人性的怪圈

5、。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这个痼疾的严重性,尽管有点积重难返,但还不是无药可医;虽然这个怪圈子很坚实,但并不是打不开的枷锁。只要谨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期望太切不免掴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让孩子有悠悠的空间,有蓝蓝的天际,有殷殷的关爱,有勃勃的生机,则孩子将自由成长。说起来,我们都不希望“携苗助长”,捱苗助长就是自欺欺人。但在我们一些人的潜意识里,总免不了在做着握苗助长的事情。比如:时下农村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远走他乡,为的是赚一个丰衣足食。但孩子在家,父母期望他像成人一样自我约束,自我成人。实际情况是,年老的祖父母爱莫能助,力不从心;远方的父母管束又鞭长莫及,老师

6、的教诲更难以深入孩子校外的空间。一些自律较好的孩子自让人放心,但大多的孩子却禁不住社会闲散人员的引诱,使孩子孱弱的内心更易受到蛊惑,从而流连网吧、舞厅、KTV等场所。这些孩子犹如断线的风筝,随风而去。就如“茅草样自生自灭逃学、流浪、打架斗殴,问题儿童应运而生。试分析一下,一是家长过分高估了孩子的生存能力,并忽视了孩子所处年龄段的心理承受能力。将孩子成人化培养,结果大多家长是苦果难咽,悔泪涕零。二是部分家长在直接的搜苗助长,他们常说:让孩子苦几年,累几年,让他尝尽苦头,他就会成才成人的。殊不知,在孩子美好的童年,就让他“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实则是摧残孩子幼小稚嫩的身体。希望孩子能像成人一样的反

7、思,能有成人一般的承载能力,是不现实的。因此,这样的掴苗助长,危害更为严重。又如:孩子在学校,老师们也会时不时的做一些“搜苗助长”的事。如:让孩子学习枯涩难懂的奥数内容,让孩子背诵大量的应付考试的作文,让孩子完成各式各样的题库练习,重复数十遍的抄词语、背默英语单词,等等等等。大多数学校都存在上述这样的现象。好像这样做,是教师们的必修功课。除此以外,别的方法大多不受推崇。看起来,老师教的确实辛苦,学生也学得十分卖力。但其效果如何呢?除了短期的昙花一现(就如狼苗以后的苗,短期内青枝绿叶,长时间免不了发黄枯死),还能指望孩子在以后的学习或终身学习中能有多大的帮助吗?孩子在高压下被动学习,接受不和谐的

8、学习环境,总不能说像强按头的公鸡那样,不吃也得吃。要知道,孩子也有反抗的精神。孩子在低年级如果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通常是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孩子),小处说,孩子回家后会通过向亲人撒娇、要吃要喝来自我转移学习的压力,通过物质的刺激来转化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到了高年级,孩子对高压下的学习,表现很痛苦,但又很少能有和教师或家长沟通的权利和机会,如有之,则大多会受到家长或老师的精神说教(赛如洗脑一般),一般触及不到孩子学习最需求之处。那么,孩子总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或方法来化解来自高压下的学习逼迫,如作业时心神不定、字迹潦草,背书时有口无心、机械反复,上课时形合神离、莫衷一是,放学后留恋玩乐、不愿归家,甚至

9、于对家长、老师的询问敷衍塞责、金口不开。更严重的倾向则是发展为逃课辍学,为了应付家长的盘查,有的孩子会和同学一起从家上学,和同学一起放学回家,但学校里根本不见他的踪影。这些儿童钻教师和家长沟通不果的漏洞,两头不见人。试想,如果教师或家长反思一下自己对孩子的作为,不难发现,我们做得确实不够好。很多问题儿童的出现,如果仅仅归咎于孩子本身,则显得很不公平。一定程度上说,问题儿童的出现和老师或家长不当的学习压力很有关系。如果我们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让公鸡自由自在的觅食,没有外界危险因素的逼迫,没有那么多的强加的需求,我想,孩子是能正确面对学习的。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孩子贪玩好动的一面,关键是如何引导

10、孩子学习,如何通过他的玩乐来学习。首先,教师或家长,既要尊重孩子的学习情趣,也要有威严凛然的一面。教师尊重孩子的学习,不能对孩子的需求全部满足。放任自流不可以,紧箍咒过紧也不行。可学的必须学,没有商量的余地;不可学的坚决不学,即使孩子兴趣再高,也要做到令行禁止。工作中,常遇到有些孩子顽劣成性,教师温柔过度,大有孩子在牵着老师的鼻子走的意思。这时,教师的言行就要贯彻下去,做到凛然不可侵犯。其次,引导孩子学习,要专拣儿童多处行。孩子聚集处,最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满足孩子正当的需求,即使不是学习方面的,也要尽量满足。要知道,这种满足,可以促使孩子产生感恩心理。他会觉得,教师对我不是学习的

11、需求,尽力满足我,我还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学习的呢。这就是以他山之石攻玉的道理。教师或家长都应该善于利用孩子的这一心理,引导儿童完成学习任务。对待孩子,还更需要清除他外围的磕磕绊绊。孩子总不能时时都在教师或家长的视野之内,他还要和很多的同伴或他人接触。人总是三教九流的,每个人在社会中,既要受到他人人格的影响,同时,自己的人格魅力也在影响他人。因此,教师或家长要慧眼识凶,旁观者清。一旦发现孩子的周围出现恶劣环境,则要快刀斩乱麻,立竿见影,决不让恶意势力影响到儿童,哪怕短短的几分钟也不可以。同时,劝导孩子,“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点点滴滴,总要使孩子的生长空间做到纯净如洗,也要使孩子的成长过程从善如流。公鸡吃米,为了生存;孩子学习,人类希望。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教诲下,孩子的成长,是一片蓝天,也应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参考文献】: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38);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3、陶行知全集.第二集国.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4、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思想的当代价值.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