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ppt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432537 上传时间:2023-02-19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1.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ppt(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Z变换 与离散时间系统的频域分析,主要内容,Z变换逆Z变换Z域分析序列的付里叶变换系统函数,Z变换作用:利用差分方程可求离散系统的结构及瞬态解,为了分析系统的另外一些重要特性,如稳定性和频率响应等,需要研究离散时间系统的z变换(类似于模拟系统的拉氏变换),它是分析离散系统和离散信号的重要工具。(差分方程转换为代数方程,而且代数方程中包括的初始状态,从而能够求出系统的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1、Z变换,Z变换的导出:拉普拉斯变换,定义,1.1 Z变换的定义,一个离散序列 x(n)的Z变换定义为:,其中z为复变量,以其实部为横坐标,虚部为纵坐标构成的平面为 z 平面。,常用Zx(n)表

2、示对序列x(n)的 z 变换,即:,这种变换也称为双边 z 变换,与此相应还有单边 z 变换。,单边 z 变换只是对单边序列(n0部分)进行变换的z变换,其定义为:,或,单边z变换只在少数情况下与双边z变换有所区别,即序列的起始条件不同,可以把单边z变换看成是双边z变换的一种特例,即因果序列情况下的双边z变换。,一般,序列的Z变换 并不一定对任何z值都收敛,z平面上使上述级数收敛的区域称为“收敛域”。我们知道,级数一致收敛的条件是绝对值可和,因此z平面的收敛域应满足 因为对于实数序列,因此,|z|值在一定范围内才能满足绝对可和条件,这个范围一般表示为:,Rx-|z|Rx+(ROC)这就是收敛域

3、,一个以Rx-和Rx+为半径的两个圆所围成的环形区域,Rx-和Rx+称为收敛半径,Rx-和Rx+的大小,即收敛域的位置与具体序列有关,特殊情况为Rx-等于0,Rx+为无穷大,这时圆环变成圆或空心圆。,1.2 z变换的收敛域,Z变换的收敛域,例:,ROC:(阴影区域),例:,ROC:(阴影区域),一般而言,根据序列拓展的方向性可将序列划分为4种类型,即右边序列、左边序列、双边序列以及有限长序列,而对应于这4种序列的 Z 变换,它们的收敛域彼此不同。,这里主要讨论序列特性对ROC的影响(分为四种序列):,1)有限长序列,Z变换为:,X(z)是有限项的级数和,只要级数每一项有界,有限项和也有界,所以

4、有限长序列z变换的收敛域取决于|z|-n0不收敛)以外的整个 z 平面:0|z|,只有有限个样点,如果对n1,n2加以一定的限制,如n10或n20,则根据条件|z|-n(n1nn2),收敛域可进一步扩大为包括0点或点的半开域:,几种具体情况:,例:,求下列序列的Z变换:,双边变换:,单边变换:,(1),可见,其单边和双边变换相等,且与Z无关的常数1,因而在Z的全平面收敛。,(2),可见,其单边和双边变换不同,对于双边变换,除z=0,点外的任意Z值,X(z)都有界,因此收敛域为00,例:矩形序列x(n)=RN(n),求其Z变换,并确定收敛域。,即:,2)右边序列,指 x(n)只在nn1时有不为零

5、的值,而nn1时,x(n)=0,其Z变换为:,(1)如果n10,收敛域:Rx-|z|,(2)右边序列中最重要的一种序列是“因果序列”,即n1 0的右边序列,因果序列只在n0有值,n0时,x(n)=0,其z变换为:,收敛域:,Z 变换的收敛域包括 点是因果序列的特征。,3)左边序列,序列 x(n)只在nn2有不全为零的值,n n2时,x(n)=0,(1)n20,收敛域:0|Z|Rx+,(2)n20,收敛域:0|z|Rx+,Z 变换的收敛域包括 0 点是非因果序列的特征。,n2 0,为非因果序列,4)双边序列,可看作一个左边序列和一个右边序列之和,因此双边序列 z 变换的收敛域是这两个序列 z 变

6、换收敛域的公共部分。,X1(z)对应的是左边序列的Z变换,收敛域为:0|z|Rx+,X2(z)对应的是因果序列的Z变换,收敛域为:Rx-|z|,(1)如果Rx+Rx-,收敛域为Rx-|z|Rx+(2)如果Rx+Rx-,收敛域无交集,故X(z)不存在。,不存在 Z 变换式的情况:例如,序列,就没有 Z 变换,因为它在 n=0 点的值等于无穷。可以证明,只有指数阶序列才存在有 Z 变换。,Z变换小结,(1)Z 变换收敛域的特点:收敛域是一个圆环,有时可向内收缩到原点,有时可向外扩展到,只有x(n)=(n)的收敛域是整个 z 平面。(2)Z 变换表示法:级数形式 解析表达式(注意:只表示收敛域上的函

7、数,要同时注明收敛域)。(3)几种情况:a)有限长序列,其双边变换收敛域在整个平面(可能除了0和/或点)收敛。b)因果序列Z变换的收敛域为|z|a|的圆外区域,|z|=|a|称为收敛圆。c)非因果序列Z变换的收敛域为|z|b|的圆内区域,|z|=|b|称为收敛圆。,1.3 z变换的性质,(1)线性 若x1(k)X1(z),x2(k)X2(z),对任意常数a1,a2,则:a1x1(k)+a2x2(k)a1X1(z)+a2X2(z)ROC:是X1(z)和X2(z)的ROC相交部分。(有不相交的可能),(2)移位性质 单边与双边序列Z变换的移位特性有重要差别,这是因为两者定义中求和的下限不同的缘故。

8、比如:,从图中也可以看出,对于双边变换,求和在-和范围内进行,移位后没有丢失原序列的信息;而对于单边Z变换,求和在0和范围内进行,移位后的序列较原序列的长度有所增减。,双边Z变换的移位:,若x(k)X(z),a0,则:x(km)zmX(z),a|z|b,证明:,同理,上式对于 m 也成立。,单边Z变换的移位:,证明(1)式:,证明(2)式:,(3)序列乘上ak(Z域尺度变换),证明:,(4)时域卷积定理,证明:,(5)初值定理,如果 x n 是因果序列,且已知其 z 变换为 X(z),则从 z 变换的定义式可直接求得,此式称为初值定理,它表明,在因果序列的 z 变换中,如果 x 0 是一个有限

9、值,则分子的阶次不可能高于分母的阶次,或者说零点的个数不可能多于极点的个数。,因为,如果分子的阶次高于分母,则,将趋于无穷,而不是一个有限值。,初值定理也隐含地表明,因果序列 z 变换的收敛域应包括点,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收敛域判断因果性的判据。,(6)终值定理(单边Z变换),若 x n 是一个因果序列,并在 n 时收敛,则,应当注意,终值定理仅当 x n 在 n 时收敛才有效,只有在此条件下,上式两边的极限值才相同,否则,会得出不正确的结果。,求上式中 z=1 的极限时,其求解过程必须在收敛域内进行,这也要求单位圆必须在收敛域内。如果单位圆在 X(z)的收敛域以外,则上式的极限运算将毫无意

10、义。,如果在收敛域内不包括单位圆时应用终值定理,则将导致错误的结果。不过,这里有一个例外,即当 X(z)在 z=1 点只有一个一阶极点,而其余极点都在单位圆以内的情况下,终值定理仍成立。,例:已知序列 x n 的 z 变换为 X(z),求 x n 之终值。,(1)如果应用终值定理,可以求得,然而,通过求逆变换可知,可见,x n 是一个发散的序列,其终值不是-1,而是无穷。因此,终值定理得到的结果是不正确的,其原因在于单位园不在 X(z)的收敛域内。,(2)同样,利用终值定理可求得,显然,这个结果也是不正确的,因为 X(z)的逆变换为,,这是一个以2为周期的周期序列,其终值不收敛。出现这种错误的

11、原因同前例一样,是因为 X(z)的极点在单位园的 z=-1上,收敛域不包括单位园。,上面的两个例子说明,即使,在,时的极限收敛,,时也不一定收敛。,而序列x n 在,(3)此例 X(z)有两个单阶极点,其中一个在单位园的 z=1上,而另一个在单位园内的 z=1/2上,利用终值定理可以求得,可以求得 X(z)的逆变换为,由此可知,终值定理所求得的结果是正确的。可见,当因果序列仅在 z=1 点有一个一阶极点,而其它极点在单位园内时,可以利用终值定理求解序列的终值。,1.4 常用序列的z变换,例:,解:,2、逆Z变换,由象函数X(z)求取原序列x(k)的过程。方法:幂级数展开法、部分分式法、留数法等

12、。常用部分分式法。,c 为 X(z)的收敛域内、围绕坐标原点的逆时针闭合积分路径,即,利用上式求逆变换时应注意3个条件,即:1.积分围线在收敛域内;2.积分围线围绕原点;3.逆时针方向积分。,1)幂级数展开法(长除法)将X(z)写成幂级数的形式,级数的系数就是要求的序列x(k)。,注意:因果序列和非因果序列的象函数分别是z-1和z的幂函数,因此,需根据给定的收敛域先判断是因果序列还是非因果序列。,如:,例:,(1)根据收敛域,知x(k)为因果序列,展开时,其分子分母按z 的降幂排列,即展开为Z-1的幂级数。,(2)根据收敛域,知x(k)为非因果序列,展开时,其分子分母按z 的升幂排列,即展开为

13、Z的幂级数。,(3)收敛域为环状区域,其原序列为双边序列,将X(z)展开为部分分式形式如下,知x1(k)为因果序列,x2(k)为非因果序列。,非闭合解,2)部分分式法,为什么要求真公式呢?其原因在于,如果是假分式,则分解的系数不唯一,如:,展开式中有四个待定系数,但通过和 X(z)的分子进行比较时只能列出三个方程,故而4个待定系数的解不唯一。,分式展开一般有两种情况:1)对 X(z)的单极点进行展开;2)是对 X(z)的重极点进行展开。,(1)假设 X(z)的全部极点z1、z1、zm 都是一阶单极点,则,可以展开成,求得展开式中的各个系数为,当各个系数确定以后,可将 X(z)表示为,对照指数序

14、列的Z变换可求得 X(z)的逆变换为,(2)如果 X(z)中有高阶极点,例如设 zi 是其 k 阶重极点,此时,对应于 k 阶重极 点 zi 的部分分式应修正为,各个系数按下述公式计算,重极点 zi 所对应的逆变换为,例:,已知,,求逆变换 x n。,X(z)有一个一阶极点 z=3,一个二阶极点 z=5,由于收敛域|Z|5包括 点,故 x n 是一个因果序列。,确定系数:,因此:,所求逆变换为:,3)留数法,求逆变换的留数法也称为围线积分法,其理论依据是复变函数中的留数定理。,所谓留数定理,即包含所有极点的围线积分值等于各个极点的围线积分值之和,而每个极点的围线积分值称为该极点之留数,记为,式

15、中,z m 为 X(z)z n-1 的极点,Res 表示极点的留数。,如果z m为一阶极点:,如果z m为N阶极点,则改求c外的所有极点留数之和:,其中,zl为c外极点,P(z)和Q(z)的阶数分别为M和N,满足N-M-n1,在计算留数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计算 X(z)z n-1 的各个极点的留数,而不仅仅是 X(z)的极点;2.随着n值的不同,X(z)z n-1 可能会在原点 z=0 处出现一些不同阶次的极点,对这些极点也需进行计算;3.极点的留数只和该极点的位置及阶次有关,而与其它极点无关。,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为了计算 n 0 时的序列值,必须考虑到,当 n 0 时,由于 n 值的

16、不同,X(z)z n-1 将在 z=0 处出现不同阶次的极点,这样,序列在 n 0 时的序列值将由相应阶次的极点以及 X(z)本身在围线内的极点的留数构成。而对于一个左边序列来说,尽管围线内不包括 X(z)的任何极点,然而,由于 n 0 时 X(z)z n-1 将在 z=0 处出现不同阶次的极点,这样,对于不同的 n 值,X(z)z n-1 将有相应的留数,所有这些留数之和就构成了左边序列。,不满足N-M-n1时,zm为N阶极点的留数由下式求出:,例:,ROCX(z)为左边序列,收敛域在极点内侧,故积分围线将不含有X(z)的极点。,当 n 0 时,围线内无极点,故 x(n)=0;当 n 0 时

17、,围线内只在 z=0 点出现不同阶次的极点,分别计算可得:n=-1:一阶极点,其留数为,n=-2:二阶极点,其留数为,同理可求得其它各个 n 值时的留数,而所有这些留数之和就是所求逆变换,即,例,(1)当 n 2 时,X(z)z n-1 有两个一阶极点,即 z=0.5 和 z=1,分别求得这两个极点的留数为:,故在 n 2 时,序列 x n 为,(2)当 n=1 时,X(z)z n-1 除在 z=0.5 和 z=1 处的两个一阶极点不变以外,在 z=0 处又出现一个一阶极点,该极点之留数为,由于各个极点的留数彼此成立,只和其极点的位置和阶次有关。因此,虽然当n=1 时在 z=0 点又出现了一个

18、一阶极点,但原来两个一阶极点的位置、阶次均未发生变化,它们的留数仍为前面计算所得之值。这样,在 n=1时,三个极点的留数和即为序列 x n 在 n=1时的序列值,即,(3)当 n=0 时,X(z)z n-1 的极点和 n=1 时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在 z=0 的极点阶次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一阶极点变成了一个二阶极点。因此,该极点之留数也要发生相应变化,求得此二阶极点之留数为,因此必须使用下式求留数:,于是,在 n=0 时,序列 x(n)之样值为,(4)当n 0 时,X(z)z n-1 在 z=0 处的极点阶次将继续发生变化,该极点的留数也将随之而变。可以求得,此时X(z)z n-1 的各个极点的留

19、数之和将恒为零,这就是说,x(n)是一个因果序列,在 n 0 时等于0。这个结论也可以从两个方面定性判断出来:首先,从收敛域看,X(z)的收敛域为|z|1,包括 点,因此X(z)的幂级数中不可能含有 z 的正幂次项,这也就是说,n 0 时,x(n)=0。其次,由于 X(z)的分子、分母中z的最高阶次相同,加之|z|1表明 x(n)是右边序列,这样将 X(z)的分子除以分母时不可能出现 z 的正幂次项,这也说明 x(n)是一个因果序列,在 n 0 时恒等于0。(z-1x(n-1)。,综上结果:,注意:这三种方法各有千秋,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和 X(z)的收敛域密切相关,这和前面所说的在给出 X

20、(z)时必须同时给出其收敛域是相一致的。在求逆 z 变换时,如果没有给定收敛域,则将得不到唯一确定的解。,3、Z域分析,在z 域内分析系统,它将描述系统的时域差分方程变换为频域内的代数方程,同时单边z变换将系统的初始状态自然地包含在象函数方程中,既可分别求出零输入响应,也可以求出零状态响应。,1)差分方程的求解,,其他同前。,提示:使用迭代法求出,求系统的全响应。,已知,系统差分方程,例:,),2,(,),1,(,),(,),(,7,),1,(,2,),0,(,),2,(,2,),(,),2,(,2,),1,(,),(,-,-,=,=,=,-,+,=,-,-,-,-,y,y,k,u,k,x,y

21、,y,k,x,k,x,k,y,k,y,k,y,LSI,2)系统的Z 域框图,例:LSI系统的时域框图如下,已知x(k)=u(k),求系统的单位抽样响应h(k)和零状态响应yf(k);若y(-1)=0,y(-2)=1/2,求零输入响应yx(k)。,解:(1)对应零状态下的z 域框图为:,(2),4、序列的付里叶变换(FT或DTFT),连续系统的付里叶变换:,离散系统的付里叶变换:,值得指出:(1)由于,所以 是以2为周期的周期函数。因此,积分区间可以是(0 2)或任意一个 2 周期。(2)FT 正是周期函数 的付氏级数展开,而x(n)是付氏级数的系数。这一概念在以后滤波器设计中有用。,存在条件:

22、,x(n)绝对可和,则该级数绝对收敛。,FT性质:,1)线性,令x1(k)X1(ejw),x2(k)X2(ejw)x(k)=ax1(k)+bx2(k)则 X(ejw)=aX1(ejw)+bX2(ejw),2)时移,3)时域卷积,FT与Z变换的关系,对比上两式,得:,其中z=ejw表示z平面上r=1的圆,称为单位圆,上述关系表明单位圆上的z变换就是序列的FT变换,显然,FT仅是Z变换的特例。若已知序列的Z变换,可用上述关系式方便地求出FT变换,条件是收敛域中包含单位圆。,注意:序列的FT不存在,但在一定的ROC内Z变换是存在的。,5、系统函数,1)定义 前面讨论过用单位脉冲响应h(n)来表示一个

23、线性时不变离散系统:y(n)=x(n)*h(n)两边取z变换 Y(z)=X(z)H(z),则:,定义为系统函数。,(1)它是单位脉冲响应的z变换。所以可以用单位脉冲响应的z变换来描述线性时不变离散系统。(2)单位圆上的系统函数就是系统的频率响应 可以证明,它是单位脉冲响应h(n)的FT(DTFT)。,进一步,可以将系统函数表示成如下形式:,可以看出分子B(z)、分母A(z)都是z的有理式形式,因而能求出多项式等于0的根,其中分子B(z)=0的根称为系统函数的零点,分母A(z)=0的根称为系统函数的极点。于是上式也可以写成如下形式:,整个系统函数可以由它的全部零、极点来唯一确定。用极点和零点表示

24、系统函数的优点是,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求系统频率响应的几何方法。,系统频率响应,在z平面上,ej-ci可用一根由零点ci指向单位圆上ej点的向量来表示,而ej-dj可用极点dj指向ej的向量 表示,于是,分析上式表明,频响的模函数由从各零、极点指向ej点的向量幅度来确定,而频响的相位函数则由这些向量的幅角来确定,当频率由02时,这些向量的终点沿单位圆反时针方向旋转一圈,由此可估算出整个系统的频响。,令:,基本原理:,(1)当单位圆上的 ej 点在极点 d j附近时,分母向量最短,出现极小值,频响在这附近可能出现峰值,且极点 dj 越靠近单位圆,极小值越小,频响出现的峰值越尖锐,当 dj 处在单位

25、圆上时,极小值为零,相应的频响将出现,这相当于在该频率处出现无耗谐振,当极点超出单位圆时系统就处于不稳定状态。对于现实系统,这是不希望的。(2)对于零点位置,频响将正好相反,ej点越接近某零点 ci,频响越低,因此在零点附近,频响出现谷点,零点越接近单位圆,谷点越接近零,零点处于单位圆上时,谷点为零,即在零点所在频率上出现传输零点,零点可以位于单位圆以外,不受稳定性约束。这种几何方法为我们认识零、极点分布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提供了一个直观的概念,这一概念对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都十分重要。,例,零点在单位圆上0,处;极点在,处。,。,。,又例:,引入零极点后,得到的结论:,(1)收敛域中不含极点,因为在极点处Z变换不存在,因此ROC总是用极点界定其边界。,(2)系统的稳定性,因果稳定系统的充要条件:所有极点均在单位圆内非因果稳定系统的充要条件:所有极点均在单位圆外,习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