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综合报告.ppt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432779 上传时间:2023-02-19 格式:PPT 页数:201 大小:3.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综合报告.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1页
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综合报告.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1页
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综合报告.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1页
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综合报告.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1页
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综合报告.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综合报告.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综合报告.ppt(20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综合报告,中国工程院二一年七月,中国工程院于2008年启动了“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由朱高峰院士任项目负责人,12位院士和上百位专家参与了项目研究。项目选取了能源装备、轨道交通、机床、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通信设备、轻工、纺织等十个产业进行专题研究,经过反复讨论后形成了项目综合研究报告。报告已于今年初上报国务院,并引起了领导的高度重视。,3,一,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国际制造业发展综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二,三,四,五,六,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及路径,结论和建议,4,(一)近十年来取得的成绩(二)制造业

2、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一,5,(一)近十年来取得的成绩,6,我国制造业整体规模快速增长,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制造业各行业均有较大发展,部分如有色、钢铁等行业年均增速达30%;很多产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规模总量快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主要行业实现高速增长,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7,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20002008年我国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个、亿元、万人),8,9,10,主要行业实现高速增长,11,12,本课题重点分析的十大行业的主要经济指标,13,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14,15,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产业结构趋向重型化,资本结

3、构呈现多元化,组织结构合理化,16,产业结构趋向重型化,我国资源加工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重提高明显,产业结构趋向重型化的趋势渐为突出。,17,资本结构呈现多元化,“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增长速度较快,到2007年已均超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8,组织结构合理化,大中型企业比重不断增加。,大企业集团数量不断增加。*,19,对外开放不断加强,国际合作逐步深入,产品出口增速加快,出口产品结构发生变化,20,国际合作逐步深入,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呈增长态势。,21,产品出口增速加快,近年来制造业产品出口增速明显加快,产品出口率持续上升。,我国制造业外向型特征明显,少数行业已成为

4、出口主导。,22.5%,22,出口产品结构发生变化,我国生产的工业品,如家电、服装、纺织品、日用品、电子通信产品等已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中国已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23,发电设备方面:我国上气、哈电、东电三家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已由第三集团跃居第二集团,处在世界57位。,举例:,汽车产业:我国的综合竞争力水平已达美国的41.7%、日本的42.4%、德国的47.3%和韩国的61.6%,取得显著提升。,磷肥产业:取得明显进步,在国内市场的综合竞争能力排名第一,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能力排名第五。,其它产业也都有明显进步。,24,自主创新投入加大,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进展,25,10.9%,3.

5、3%,26,(二)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7,制造业过度依赖于规模的高速增长,发展方式粗放,随着规模增加,部分行业出现了较大的产能过剩,为今后发展带来隐患,制造业的经济效率没有明显提高,17.8%,28,制造业对外技术依赖程度仍很高,产业共性技术研究缺位,很多关键产品和核心技术仍依靠进口 部分成套装备的核心主机 国内还无法制造 部分设备虽然国内可以制造,但不具备设计能力,转制后的行业科研院所出于市场竞争和上级考核的压力,在共性技术开发方面力不从心,技术开发和创新力度不足。*,29,大型企业集团:多数大型企业集团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很高,但不少是依靠垄断地位保护所得,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国际市场开拓

6、能力较弱,大而不强。,中小配套企业:普遍存在着投资少、研发能力不足、产品质量差、品种不全的问题。,30,各省市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24个省市将化工产业定位支柱产业,23个省市把装备制造业定为支柱产业,18个省市将电子信息定为支柱产业,15个省市将汽车产业定为支柱产业。,各地在制定产业政策时所确定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有很大的相似性。,钢铁、平板玻璃、水泥、太阳能、风电设备、大型盾构机、公路施工机械、经济型数控机床等行业一哄而上、过度投资、产能过剩*。,为保证GDP的增长,各地都把拉动GDP较快的制造业作为发展重点。,31,小 结:,进入新世纪的十年,我国制造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年均增长速度达到

7、25%,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三分之一左右,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我国制造业还存在着很多问题。*,32,二,国际制造业发展综述,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一,三,四,五,六,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及路径,结论和建议,33,(一)国际制造业发展现状,国际制造业发展综述,二,(二)国际制造业未来发展趋势(三)国际制造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34,(一)国际制造业发展现状,1、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概况,3、发达国家的主要 经验和做法,2、国际制造业发展格局变化,35,1、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概况,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规模,2000-2007

8、年各国制造业增加值(单位:亿美元),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是制造业强国*,36,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占经济比重,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第一产业比重很小,第二产业一般占GDP的20-30%,而第三产业占比超过70%。,37,2000-2007年各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单位:%),发达国家制造业占本国经济比重低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38,2、国际制造业发展格局变化,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和进行产业链分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是有限度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制造业跨国公司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优势,建立起世界范围的研发、生产、销售体系,实现全球化制造*,在产业转移中,

9、发达国家保留着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关键核心零部件生产、品牌和销售渠道等高端环节,而将生产、组装、加工等低端环节转移,发展中国家只能分享少部分增加值和微薄的利润。,39,世界主要地区制造业增加值总量,发达国家制造业创造财富的能力远强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40,3、发达国家的主要经验和做法,2)加大研发投入,搭建研发平台,促进产学研协调发展,1)政府从战略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3)积极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探索适应未来需求的现代制造模式,4)改进教育和培训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41,美、日、德、中、英等国研发情况比较,42,(一)国际制造业发展现状,国际制造业发展综述,二,(二)国际制造业未来发展趋势

10、,(三)国际制造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43,随着环境压力的加大,减少废物排放、把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接近于零排放”,是制造业面临的长期挑战。,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突出和制造业高技术化趋势的显现,制造业面临着合格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全球范围内企业的兼并、重组频繁,国际制造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在WTO规则的约束下,各国被要求开放国内市场,工业产品的市场逐渐统一化和国际化,加剧了全球制造业的竞争.发展中国家间在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上也存在激烈的竞争,(二)国际制造业未来发展趋势,环保、资源和能源形势日益严峻,人才短缺,全球竞争加剧*,挑战,44,全球化,高技术化,绿色化,信息化,集聚化,6,服务

11、化,趋势,45,全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制造业在融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等环节均体现出了全球化的趋势。这在大型民用飞机的生产方面尤为明显。,例如,波音787飞机共有132,500个工程部件,是通过分布在全球十多个国家的545个企业生产的,波音公司通过制造环节的全球布局,极大地获得技术、成本、质量等诸多方面的优势。,46,高技术化,二十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技术的加速发展给制造业带来了深刻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当前与制造业结合最紧密的有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等。,47,信息化,信息化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主

12、要体现在:信息化改善了产品研发过程及其管理,提升了创新能力。信息化促进制造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的变革与创新,大大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加强同协作企业之间的配合。,制造业的信息化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与制造技术相结合。,48,服务化,制造业正从只提供单一产品向提供包含产品在内的服务和解决方案转变,产品创意、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的增值作用明显增强,服务型制造的理念不断深化,这是制造业的重大进步。,建立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制造服务业,是引领制造业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已成为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49,集聚化,集聚化是现代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源

13、泉。由于优势企业的引领和产业链的延伸,一些地区聚集了紧密关联的企业,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当今的市场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产业链间的竞争,甚至是产业集群区域间的竞争。,50,绿色化,目前大力提倡的循环经济模式是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效益和更多劳动就业的一种先进经济模式。,绿色制造过程,51,(一)国际制造业发展现状,国际制造业发展综述,二,(二)国际制造业未来发展趋势,(三)国际制造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52,(三)国际制造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发达国家制造业仍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有最大份额。与此同时,发达国家政府正在不断采取措施推动制造业发展。,1、发达国家并没

14、有放弃制造业。*,53,发达国家政府采取了研究提出新型战略性产业、搭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促进产学研协调发展、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以法规或科技专项方式推动重大技术研究等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成效。,2、发达国家政府在制造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4,发达国家服务业已占到最大比重,第二产业比重逐步降低。制造业已走上了依靠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获取高额利润的发展道路。,3、抓紧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制造业升级。,55,小 结,综上所述,我们应学习西方国家发展制造业的先进经验,顺应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以需求为导向,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应用先进的组织管理模式和现代信息技术,从战略高度推动我国制造业

15、的可持续发展。,56,三,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国际制造业发展综述,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二,一,四,五,六,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及路径,结论和建议,57,(一)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制造业将产生深远的不利影响,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三,(二)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对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有机遇亦有挑战,(三)资源与环境问题严重制约制造业发展,(四)结构调整难度进一步加大,(五)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58,(一)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制造业将产生深远的不利影响,59,2009年111月中国出口情况,商务部预计2009年全年中国出口将下降16.5%,与2008年相比至少减少

16、3500亿美元。,60,08年10月份以来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持续下降,形势比较严峻。,61,经济失衡导致金融危机爆发。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国家提出再平衡的方向是“再工业化”,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全球需求结构改善并更加均衡,回到能增加可支配收入的轨道;二是要突破资源和环境瓶颈。,需要依靠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来实现,62,再工业化,一方面是对本国企业进行保护;,另一方面,再造一个新“实体”,即结合突破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以节能、提高能效和可再生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业。,63,“2009年我国遭受国际“两反一保”(反倾销、反补贴、贸易保护)”的案件超过100件,涉案金额达到1

17、20亿美元,是2008年的2倍。”商务部副部长钟山,“2009年全球许多国家经济显现复苏迹象之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中国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最大受害国。”英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报告,“正在推行中的贸易保护措施不断增加,这种(趋势)没有暂缓。”瑞士圣加仑大学教授西蒙埃夫奈特,贸易保护措施如今呈现新特点,日趋多样化。,64,近年来,由于原材料、交通运输、能源、环境、劳动力和土地的价格越来越高,传统企业的低成本优势逐渐减弱,特别是加工类的劳动密集型的外企已经离开中国转向印度和越南,尤其是一些台企和港企。,无论是在金融危机中还是在之后,我国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将会遇到越来越大的阻力。,65,启示:,加大对国

18、内现有企业的贸易保护力度;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进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结论:,中国经济需要从出口主导型转向内需型为主;制造业需要尽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并结合资源与环境的约束,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66,(一)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制造业将产生深远的不利影响,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三,(二)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对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有机遇亦有挑战,(三)资源与环境问题严重制约制造业发展,(四)结构调整难度进一步加大,(五)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67,(二)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对制造业发展有机遇亦有挑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已经明确,提高内需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中的主

19、要任务之一,并提出了多项对策,这对制造业持续发展是一次很好的机会,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还面临不少问题:,68,我国目前真实的城市化水平,大约相当于国际上人均GDP300-500美元的穷国。2009年6月15日社科院城市蓝皮书,69,世界银行钱纳里、赛尔奎因等,09年上半年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8成。而消费率明显偏低,国内消费持续不足。,70,我国经济经过近三十年的快速增长,国内市场需求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但是,食品、服装等总体上呈刚性需求的实物消耗量不会有大量增加;有些传统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已经趋于饱和,甚至供大于求。,对于某些新兴产业,如汽车、新型产品和电子类个人用品、新型生产装备等等,

20、受需求牵引实物量会出现较大幅度增长。,71,结论:,国内市场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是具有约束性的;,在一部分制造业产品保持实物量增加的前提下,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提高产品性能和档次,以提高制造业产品价值的增量,这样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希望。,72,(一)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制造业将产生深远的不利影响,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三,(二)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对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有机遇亦有挑战,(三)资源与环境问题严重制约制造业发展,(四)结构调整难度进一步加大,(五)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73,(三)资源与环境问题严重制约制造业发展,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偏低。,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

21、及其与世界水平的比较(2004 年),74,我国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高。,预计2020 年石油消费量达到6.2亿吨,对外依存度将超过70;如果达到4.5亿吨,对外依存度也将超过60。供需缺口越来越大。,2007年,铁、锰、铬矿石的对外依存度已分别达到52%、55%和100%,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今后一二十年内我国的工业化将仍然依靠重化工业支撑,能源需求将仍然保持高速增长。*,75,2001-2006年我国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总体来说仍以较高速率增长,76,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单位GDP SO2排放量是美国的6.0倍、德国的26.4倍、日本的68.7倍;,77,2009年11月26日中国政府正式

22、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这对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8,(一)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制造业将产生深远的不利影响,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三,(二)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对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有机遇亦有挑战,(三)资源与环境问题严重制约制造业发展,(四)结构调整难度进一步加大,(五)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79,(四)结构调整难度进一步加大,80,我国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十分严重,据有关资料对沿海地区调查的数据显示,某地区16个城市各自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都在0.9以上,80以上都是制造业

23、企业。经济互补性不强,重复投资和产能过剩严重。,主要集中在钢铁、建材、电解铝、机械、化工、轻纺、电子等行业,新型产业中的光伏和风电等行业均出现产能过剩。,81,按资本结构分制造业增加值变化情况 单位:亿元,82,各类经济性质的企业占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比重,2008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主要贸易方式,83,制造业产品出口增速明显加快,产品出口率持续上升 20002007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平均每年增长22.5%,出口交货值由2000年的14193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72889亿元,翻了两番多。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率由2000年的19.4%上升到2007年的21%。,84,这几年虽然取得

24、了很大进步,但大部分仍处于低端水平,以机床行业为例,2008年我国机床产量达61.7万台,但数控金切机床只有12万多台,而其中2/3是价位较低的经济型数控金切机床。,85,大型企业集团:研发能力弱;自主知识产权少;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低;系统集成能力弱等,除极个别集团外,绝大部分企业仍不具备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竞争的实力。,缺乏专特精零部件企业。不仅提高了产品的成本,而且对外依存仍居高不下。,86,以股市融资为代表的市场型直接融资不足30%,远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金融风险过度集中在国家银行,银行的运作效率低,市场竞争不足;企业不能以低成本获得资金支持;资本区域配置不合理、民营资本进

25、入壁垒高、装备制造业的融资问题突出,创业投资及风险投资严重不足等。,87,(一)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制造业将产生深远的不利影响,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三,(二)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对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有机遇亦有挑战,(三)资源与环境问题严重制约制造业发展,(四)结构调整难度进一步加大,(五)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88,(五)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89,中国企业500强及制造业500强R&D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2006年我国科研投入3003亿元,约占GDP的1.42%,低于美国的3,125亿美元(2.16%)和日本的1,459亿美元(3.13%)。,90,我国目前技术对外依存度超过50%;每年的发明

26、专利数占世界的比重不到3%;我国工业产品新开发的技术约有70%属于外源性技术;,当前我国企业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91,我国企业远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当前我国2/3的大中型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3/4的企业没有科研开发活动。企业技术创新的意愿不强。由于技术创新主体的错位,导致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偏低。“863计划”中各类企业获得的课题仅占30%、经费为31%。我国对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导致科研成果往往与实际脱节,无法向生产领域转化,无法产生经济效益。,92,院所转制为以经济效益为主的企业以后,行业所需的竞争前的共性技术严重缺位;很多研发工作

27、,仅依靠企业自身力量难以深入和持久。企业与高校和研究院所间的合作,未能形成体系和结构上固定的合作模式,未能构建起长期稳定的产学研的技术供应链。中小企业虽具有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但缺乏技术创新的知识和人才的积累。,93,在我国,通过产学研用四方联合攻关,攻克有代表性的量大面广的中高档产品,从研究开发到试制,直到投产应用、改进完善、成熟定型的全过程未形成有效的机制保障。另外,在政府采购、创投等管理中,都存在类似问题。,94,首先是加快淘汰落后,从“无序”走向有序。在一个规范的舞台上,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采用节能减排和提高能效技术,支持与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有关的制造技术研发与应用。一方面把引

28、进、消化、吸收和提高的工作做好,一方面要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紧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形成合理的技术人才队伍。,小 结,95,四,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国际制造业发展综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二,三,一,五,六,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及路径,结论和建议,96,(一)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阐释,(二)总量目标描述和预测,(三)结构目标描述和预测,(四)技术目标描述和预测,(五)能源、环境目标描述和预测,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四,97,(一)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阐释,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三重含义,制造业要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持续支撑作用,总量目标,在资源、环境

29、约束下的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在“供需平衡”和技术进步推动下的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源、环境目标,结构与技术目标,98,要以“统筹协调”的方式和手段实现发展的思路,遵循以创新推动发展的理念,不断提升生产效率,转变生产方式。,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遵循工业现代化在生产效率、产业结构、技术先进性,以及资源环境约束等方面的基本要求。,预测的基本参照系,未来一段时期制造业发展将逐步进入“质量提升阶段”。一方面制造业仍然是人均GDP提升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制造业结构将发生变化,同时应更注重制造业发展质量的提升。,工业化,工业现代化,工业文明,2020,2050,99,1、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总量目标*,基于

30、上述分析,从中国所处的特定阶段和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应当实现的目标体系。,100,2、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结构目标,101,3、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目标,102,4、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环境目标,103,(一)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阐释,(二)总量目标描述和预测,(三)结构目标描述和预测,(四)技术目标描述和预测,(五)能源、环境目标描述和预测,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四,104,(二)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总量目标描述和预测,增速目标,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保持较高增速具有一定合理性。制造业增速应略高于宏观经济增速水平。,105,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

31、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依然较低。继续大幅度提高效率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率增速仍将低于增加值增速,但差距将逐渐减小。,效率目标,106,未来出口仍是支撑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恢复并维持金融危机前出口对制造业增长拉动水平。高技术产品出口应有所增加。,国际竞争力目标,107,(一)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阐释,(二)总量目标描述和预测,(三)结构目标描述和预测,(四)技术目标描述和预测,(五)能源、环境目标描述和预测,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四,108,(三)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结构目标描述和预测,结构目标,结构合理化目标,组织结构优化目标,结构高级化目标,109,未来10年,伴随着工业化和

32、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的重工业比重仍应适度提高 装备制造业占制造业的比重应进一步提升,结构合理化目标,110,随着企业技术创新环境的不断改善,未来我国高技术行业将进入一轮高速增长时期。,未来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应有所升高。,111,(一)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阐释,(二)总量目标描述和预测,(三)结构目标描述和预测,(四)技术目标描述和预测,(五)能源、环境目标描述和预测,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四,112,(四)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目标描述和预测,113,(一)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阐释,(二)总量目标描述和预测,(三)结构目标描述和预测,(四)技术目标描述和预测,(五)能源、环境目标

33、描述和预测,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四,114,作为主要耗能部门,制造业应承担更多责任。我国制造业能源效率仍有较大提高空间。,(五)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环境目标描述和预测,115,主要高耗能产品单产能耗指标,116,制造业应大力提高能源效率,努力降低能源消费增速。制造业可再生能源消费目标应与总体目标持平。,117,我国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仍有很大下降空间。未来我国制造业废弃物的处理和综合利用率将会稳步提高。,118,119,120,五,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及路径,国际制造业发展综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二,三,一,四,六,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结论和建议

34、,121,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及路径,五,(一)战略思想,(二)实现途径,122,需求牵引、创新优先,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绿色制造、夯实基础,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以人为本、增值服务,(一)战略思想,123,以需求牵引为基本原则;,以提高制造业价值含量为总目标;,通过结构调整、服务制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绿色制造解决资源环境制约,核心是技术创新,前提是夯实基础、人才为本,124,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及路径,五,(一)战略思想,(二)实现途径,125,(二)实现途径,126,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外需持续萎靡,这对出口占很大比重的我国制造业冲击很大。后危机时代,西方发达国

35、家对进口消费品的需要难再有大幅度增长。国际制造业竞争日趋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兴起,贸易摩擦不断增加。,我国企业要开展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档次,逐步占领国外中高端市场。我国企业要在继续发掘潜在市场的同时,不放弃广大发展中国家甚至不发达国家市场。对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和贸易摩擦增多,我们既要服从国家政治、经济和外交的整体要求,也要按照WTO的规则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争取合法权益。,127,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随着居民收入提高,中国居民的整体消费结构总体上已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消费重点从以衣食为主转向以住、行、用为主。随着城市化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成为市民,在住房、交通、医

36、疗、教育等方面需求巨大。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各地基础设施建设对原材料和建设装备的需求在若干年内将持续。,一定要重视扩大内需和对国内市场的开发。在出口不利的情况下,大量外向型企业应瞄准国内市场,认真分析国内需求的变化,努力适应国内贸易规则。提升产品档次,适应居民消费向中高档发展的需要,占领国内市场。中国仍有6亿人生活在农村,制造企业应建立农村市场销售渠道,并开发出简单、实用、廉价的产品以满足农民们的实际需要。,128,需求是不可能无限增长的。目前,很多产品市场已接近饱和,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一定的限度,同时受到国内有限的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制约,我国制造业规模不可能无限度扩大。,实现制造业的可持续

37、发展,必须从依靠高投入、高能源资源消耗、不计环境成本的粗放式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新方式上来。,129,(二)实现途径,130,所谓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引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实现我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核心是开展技术创新。,131,中国通信学会通信设备制造技术委员会,131,加强共性技术研究和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政府要发挥好协调和引导作用,132,只有企业才会真正对创新有动力,只有企业能成

38、为创新的主体。,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方式主要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于集成创新,只要能够把各种技术很好地融合在一个产品中、大大提升其使用价值和价值就是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要求我国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后,要加强学习、吸收、改造,适应于我国的实际情况。,133,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1、培育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大企业。,2、推动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3、强化企业家在自主创新中的核心地位。,4、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建立一支勇于创新的团队。,134,政府要发挥好协调和引导作用,政府应制定鼓励创新的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并应有相当的力度。对国有企业的考核指标中应有创新的要

39、求,而不能单纯要求年度短期效益,在各种奖励政策中要对创新活动倾斜。在科研基金的使用中,要严格考核,减少管理成本,力争发挥最大效用。,135,政府要发挥好协调和引导作用,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1、加强对技术创新方向把握。,2、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的综合服务体系。,3、加大保护企业创新行为,4、构建促进企业创新和私人资金用于创新的激励制度。,政府要发挥好协调和引导作用,136,政府要发挥好协调和引导作用,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目前,制造业共性技术研究缺位的问题已相当突出,为此有必要逐步恢复行业科研院所,承担起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的任务。,搭建创新活动的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为企业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

40、机构。,政府要发挥好协调和引导作用,加强共性技术研究和公共服务平台建立,137,(二)实现途径,138,第一,调整生产力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第二,推进产业组织调整。,第三,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四,加速淘汰落后产能。,第五,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第六,普遍提高制造业产品的技术含量。,第七,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优化产品出口结构。,139,第一,调整生产力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首先应树立这样的理念,即对制造业而言不存在地区均衡的问题。制造业的发展需要集中化、规模化,不能遍地开花。,造成目前地区结构趋同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单纯以作为考核指标的考核方式。今后应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

41、,包括应考虑将是否改善民生、人民群众是否安居乐业等作为对政府和干部进行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当前情况下,要根据产业的具体发展状况对某些产业实现转移,最大限度发挥资源和环境优势,尽可能使生产力布局合理化。,140,第二,推进产业组织调整。,要推动形成有利于优化市场结构的环境,通过提供适当的“激励结构”,促使企业行为的转变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推动企业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兼并重组。要加紧制定推动企业联合重组的政策措施,从人员安置、企业资产划转、融资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建立“精、专、特”的企业架构。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引导配套中小企业拉长产业链,加快培育关联企业在空间上相对集中、

42、生产上分工协作、技术上互动创新、资源上互补共享、地域和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特色产业集群。,141,第三,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战略地位,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产业,这些产业必须具有能够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中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可能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结构调整、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要重点支持和加速发展新能源产业、智能网络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海洋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142,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要发挥好政府引领和市场推动的作用,加大对基础研究、前沿性探索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43、的支持力度;将政策的着力点集中到前端的产品研发和后端的配套环节,更加关注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创造宽松的投融资环境,激励民营企业发挥创新的积极性。,要制定实施包括有效技术转移、产学研结合、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等在内的创新政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143,第四,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十五”以来,我国钢铁等原材料行业投资和建设规模过度扩张,导致产能大量过剩;同时,落后生产能力比重过大,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在大量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同时,也造成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妨碍了制造业的有序发展。,144,要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财税奖励力度,支持钢铁、石化等企业在

44、淘汰落后产能时解决好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债务化解等问题。,严格实行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的问责制,对未完成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任务的地区,暂停项目的核准和审批。,除行政手段外,落后产能的退出尚需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145,第五,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要强调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技术产业。,当前我国统计的高技术产业仅仅是名义上的高技术产业,就其实质而言,远未达到高技术产业的标准。因此严格说来,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制造业中的占比要低于统计数据。,为此,一方面要合理确定指标,力争统计数据反映的是真正的高技术产业。在这个基础上,加强国家科技政策的积极引导,改进企业技术创新环境,不断开发研究

45、新产品,占领新市场,,146,第六,普遍提高制造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应当看到,即使低档产品也存在节能降耗、提高产品性能的问题,因此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不应仅仅针对高端或高技术产品,而应成为所有制造业产品都重视的问题。,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制造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跃上一个新台阶。,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全面提升制造业水平,147,第七,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优化产品出口结构。,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表明,我国出口企业必须选择战略转型,重新定位于国内市场,服务业国内市场。要向制造业的核心和高端领域发展。,加快推进加

46、工贸易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力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延长产业链。,完善监管机制,抵御监管风险,制定加工贸易准入规则,通过“控制增量”来“提高水平”。,148,(二)实现途径,149,建立坚实的工业基础是实现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制造业的发展已经进入需要更多提高产品价值含量的阶段,各种产品、装备均要在质量和档次上有较大提升;而且从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来看,对工业产品水平和档次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这一切没有强大的工业基础都难以实现。不解决工业基础薄弱的问题,我国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将始终受制于人。,150,第一,加强零部件、元器件、

47、中间件、关键特种材料等中场产业的发展。,第二,重视仪器仪表产业的发展和测试、验证环境的建设。,我国的仪器仪表目前非常薄弱,在高技术含量的自动化仪表及系统、科学测试仪器、传感器、元器件等产品的竞争上,国内仪器仪表行业基本上都处于相当被动的境地。,我国对工业产品的测试、验证环节不重视,这是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得不到提升的重要原因。,151,第三,重视新型制造工艺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并与装备密切融合。,随着技术变革和技术进步的加快,制造工艺不断升级,工艺流程的优化、再造越来越重要,这是产业升级和重大变革的发动机。,第四,实施标准化战略。,技术标准的制定越来越重要。要建立健全制造业标准体系,提

48、高我国技术标准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完善产品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装备产品技术标准,提高标准水平;注重与国际标准接轨,促进自主创新产品进入国际市场。,152,(二)实现途径,153,大力发展绿色制造,制造业是国内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大户。实现制造业的节能减排,不仅是制造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永续发展的需要。,绿色制造是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的现代化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实现绿色制造应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等手段。,154,第一,在加强立法的同时充分发挥经济杠

49、杆调节作用,促进绿色制造的发展。,法律手段:政府应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规范企业行为,加强管理,强化环保执法力度。市场机制:政府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鼓励绿色制造的推广和使用,促进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的发展和延伸。舆论引导:加强舆论和市场对绿色产品的正面导向,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绿色制造理念。,155,第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加速向绿色制造转变。,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制造”为基本原则,是实现绿色制造的重要趋势。,积极开发循环经济支撑技术体系,在经济技术可行的前提下,采取经济、技术和管理等措施,切实推进循环经济的实施。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156,第三

50、,发挥经济杠杆调节作用,完善制造业污染防治,制造业污染的防治需要成本,因此制造业污染的防治需要经济政策引导。,建立支持环境治理的公共环境财政。积极推进污染物防治市场化运作。采用税率调节手段,控制高能耗产品出口。加强环保队伍的建设。,157,第四,大力发展各类污染防治技术及回收产业,重视“末端治理”,应当看到,循环经济实现需要较多的外部条件限制,距离普遍推广还将有一段距离。,就目前而言,降低制造业的环境污染仍需重视“末端治理”。建立环保法律法规和公共环境财政 提升技术研发水平 推进污染防治市场化运作,尤其要重视发展“静脉产业”,提高对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开发各类回收利用新技术,促进回收产业的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