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理论.ppt.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434282 上传时间:2023-02-19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5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客体关系理论.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客体关系理论.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客体关系理论.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客体关系理论.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客体关系理论.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客体关系理论.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客体关系理论.ppt.ppt(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客体关系理论*(Object Relations Theory),一、前言,1.客体关系理论(Object Relations Theory,ORT)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也是人际取向的心理治疗理论。2.ORT在临床上的应用:(1)性格偏差的病理解析(2)人际困扰诊断与治疗(3)亲密关系危机咨询,二、客体关系理论基本论点,1.客体关系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原动力在于寻求关系的建立。2.个体在早期与重要他人的互动经验(尤其与照顾者之间的互动经验)是个人的自我概念、对他人的心理意向、情绪发展与亲密关系发展的基础。3.早期的亲子互动型态对于个人生命脚本的发展具关键性的影响,且会在日后的亲密关

2、系中重现。4.语言发展前的幼儿,其生命经验并不是空白的。亦即:凡经验过必留下记忆。,一、前言:,客体关系理论学者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客体的寻求(object seeking),亦即:人类关系的发展,而非如Freud所强调的快乐的寻求,*强调个体和他人形成关系的方式比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内在衝突更值得注意。*婴儿对母亲和他人的依附形成了自我的发展,并使得个人由强烈的母亲依附朝向一种独立自主的状态。*早期与重要他人所形成的依附关系,奠立了个人未来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的基础。,*自体指的是属于一个人自己的,包括意识和潜意识的心理表象。自体所指的总是一个人的内在影像。*客体-个体以外,

3、能满足个体需求的重要他人或事物。客体,是指一个被投注情感能量的人物、地方、东西、想法、幻想或记忆,投注的情感能量可以是爱、恨或是爱恨複杂的交织。例如:国家。*外在客体是指一个被投注情感能量的人物、地方或东西,*客体表征(object representation)-个体对重要客体(母亲)的内化映 像。*内在客体则是指属于这些人物、地方、东西的想法、幻想或记忆。*内化(internalization)-个体将外在的客体加以内摄而成内在的认知表征或映像(internal image)。,儿童 早期的照顾者,父母形象知觉,自我形象知觉,投射,投射,外在世界的他人(老師 同事.),内摄,内摄,投射认同

4、,他人形象知觉,个人的内在心理结构:生命脚本,生命脚本的体验,*投射:当一个人把自体不想要的那一部份归因到另一个人身上。(把问题外在化,而不是承认自己的问题)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把想要的特质投射到别一个人身上。*内摄的客体可以成为客体影像。先前内摄的客体影像中,有价值的性质会被归属于自体影像。,*投射认同:自体的一部份先投射到客体,再企图控制客体上被投射的部份,透露出其察觉到倍投射的部份其实是他的。ex:F.Y.觉得想要忽略其他人。他把这部份的性质归于他的丈夫与治疗者,这是种投射。然后她重新认同她自己投射的部份并且说她真的觉得想要忽略他人,只因为别人都忽略她。这种过程是投射认同。,早期客体关系的

5、发展与影响,早期的亲子互动关系 内化的客体关系 形成个人的生命脚本与情绪反应模式重现于今日的人际关系,*自体客体(selfobject)客体关系是自体与内在客体或外在客体之间的互动。自体表象(selfrepresentations)和客体表征并不会单独存在,而是以一种称为客体关系单元 的关系存在。其间有一个趋力(drive)或情感来连结,比如说爱或恨、飢饿或饱足。*最早的客体关系单元是一个共生的自体客体。共生指的是自体无法摆脱的混合著客体;即是自我界限模糊化,一个模糊的自体感和客体感,以及一个强烈的感觉,如此形成了共生的客体关系单元。,很多边缘型病人有强烈的全好(all good)和全坏(al

6、l bad)的客体关系。EX:以灰姑娘的故事为例,灰姑娘遭受到早期丧母产生的心理剥夺。导致灰姑娘她把某些女性理想化all good(譬如她那仙女般的教母),而视其他女性为“全坏”的(all bad)(如她的继妹和继母)。灰姑娘寻求该一客体正反应出她的缺乏自我价值感以及她需要被这样的一个理想化客体所肯定的需求。一个建立在扭曲的内在自身及他者影像之上的婚姻,一旦她要面对把王子视为具有人性缺点的真实人物时,势必会产生问题。,发展出完整的客体 自我终究会整合自体表象好与坏的部份。当全好与全坏的客体影像被放在一起,就称为它发展出客体恒久性。同时,全好与全坏的自体影像聚合在一起,所以认同得以稳固下来。我们

7、可以认为自己基本上是善良的,不过我们也承认会有些比较不好的特质。同样的,我们感受到客体基本上是好的,不过也同时会有不好的部份。这个世界不再是非黑即白。由于这种新的整合,而使分裂的客体关系让位给完整的客体关系。,1.Freud-客体关系理论之父-从本能论的观点说明object 的定义与特性:可以作为个体libido灌注的对象,包括任何人或事物。-本能/驱力的四个要素:冲动能量、来源、目标和客体。,重要的学者与其主要贡献,2.Klein-1882-1960 客体关系理论之母,(1)在精神分析的领域架构中企图验证和扩展Freud的一些概念。大部份依据观察小孩子的资料,建立了她的客体关系理论。,(2)

8、强调出生后四到六个月这段时期在人格发展上的重要性。(3)小孩和乳房的关系是最基本的而且是日后小孩和整个客体,如父亲、母亲,关系的原形。,(4)婴儿早期的倾向和他们所偏爱的客体建立关系不实际的、幻想的内在世界的发展影响了后来的人际关系。(5)理论的焦点-将心理分析理论中以器官为基础的发展阶段转移到强调个体在人际关系发展中早期幻想角色的重要性。,3.Margaret Mahler-个体的心理的诞生,*相信儿童健康的自我认定感的发展来自于和母亲的三阶段关系:婴儿的基本需求有被母亲照顾到 与全能的母亲发展出安全的共生关系 能脱离母亲的保护并建立分离的个体性。,客体关系理论与Freud理论的差別,1.客

9、体关系理论较少强调生物本能的驱力而较著重于人际间关系模式的一致性。,2.不同于Freud所强调的父系权力和控制力的男性权威理论,客体关系理论则是较为母系的,强调和母亲的亲近以及母亲的养育。,3.客体关系理论对于人类行为的动机主要在注意人和人间的接触、关系,而非寻求性的快乐。,根据Freud的观点,驱力的客体指的是任何人,或一个人的某一部份,或者是事物,藉由这些人或事物可使得驱力的目标获得满足(即可作为libido的灌注的对象)。,何谓客体(object)?,Klein和其他的客体关系理论学者就以Freud的这个基本假设来推测早期婴儿和母亲或母亲的乳房之间真实的或幻想的关系是如何变成日后所有人际

10、关系的模式。EX:具有一般心智能力的婴儿,将学会自己固然无法掌控外界,但自己的某些行为将能促进外界的反应更有利或不利于自己。对应于引来好乳房、坏乳房的反应,婴儿也开 始生出好自己、坏自己的差异。,任何的关系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部份就是早期重要客体的内在心理表徵,这些已经被内射到婴儿的精神结构,然后投射到他她的伙伴、伴侣身上。这些内在的影像并不能精确的代表另一个人,但的确是每一个人早期经验的残留。,Klein-1882-1960 客体关系理论之母从婴儿谈起 Klein对于婴儿的精神生活的观点,Klein强调生命早期的4到6个月的重要性。对她而言,婴儿生命的开始并不是空白的,而是带有减轻焦虑的遗传倾向

11、,而婴儿的这些焦虑则系来自于经验到生之本能与死亡本能两股力量的冲突结果。(一)Phantasies 幻想(二)Objects客体(三)POSITIONS状态,(一)Phantasies 幻想1.基本假设:婴儿即使是刚出生时,就拥有一种积极的幻想生活。这些幻想是潜意识本我本能的精神象征,它不同于意识层面的幻想。,2.Klein认为初生婴儿具有潜意识的好和坏的形象。例如:一个饱满的胃就是好,空腹就是坏。当婴儿吸著指头睡著了 他们在幻想著在他们自己的内心裡正拥有母亲的好乳房的形象。当饥饿的婴儿会哭、踢腿 他们正幻想著在抗议、在破坏坏乳房。,3.随著婴儿的成熟发展,和乳房连结的潜意识幻想继续影响著婴儿

12、的精神生活,但是新的潜意识幻想也会出现。(后来的潜意识幻想则是受到现实和遗传倾向的塑造)。例子:恋母情结。因为这些幻想是潜意识的,所以它们也可能是矛盾的。这种幻想有一部分是来自小男孩和母亲相处的经验,而部份来自于想破坏坏乳房而合併好乳房的普遍倾向。,(二)Objects客体1.Klein同意Freud所说的人有天生的驱力和本能,包括死之本能。而特定的驱力则会有特定的客体。2.Klein相信从婴儿的早期起,儿童是同时在幻想上以及现实上和外在客体连结的。,1.客体关系是与母亲的乳房,之后则是母亲的脸和手。在婴儿的主动幻想中,他们将这些外在的客体,像是母亲的脸、手和身体的其他部位,内摄(introj

13、ect)或带入了他们的精神结构。,2.被内射的客体(亦即:客体表征)外在客体的实际特征。,(三)POSITIONS状态1.Klein认为婴儿是持续地处于生之本能与死之本能间的基本衝突,也就是在好与坏、爱和恨、创造和破坏之间。,2.为了要处理对于好和坏的这种二分的感觉,婴儿会将他们的经验组织成为positions,它是一种状态或者说是处理内在和外在客体的方式。Klein指出婴儿的客体关系发展包括两个基本的状态:分裂妄想状态(Schizoid-Paranoid)、抑郁状态(Depressive),(1)妄想分裂状态,在生命最早的几个月,婴儿开始与好乳房和坏乳房接触。这些满足和挫败的交替经验使得存在

14、于婴儿世界中非常脆弱的自我(ego)感受到威胁。婴儿天生毁坏性的冲动(死亡本能)使他们产生了藉由咬、撕裂和毁灭的方式来破坏乳房的幻想。,分裂的心理机制运作:1.为了同时容忍对同一客体所拥有的这些感受,ego会产生分裂(splitting),ego保留部份的生之本能与死之本能,而这两种本能也都有部份偏向乳房。婴儿会渴望保有理想的乳房在自己的内在,以保护自己免于被迫害者灭绝。,2.为了控制好的乳房以对抗迫害者,婴儿採用了Klein所说的妄想分裂状态,这是一种组织经验的方式,而这些经验包括了被迫害的妄想感受以及将内在和外在客体分裂为好的和坏的客体经验。,3.婴儿在生命最初的3到4个月发展他们的妄想分

15、裂状态。在这期间自我对于外在世界的知觉是主观的、幻想的。因此,迫害感只是婴儿的妄想(他们并非基于任何外在世界真实的或立即的危险)。,4.儿童必须保持好的乳房和坏的乳房之间的隔离,因为若将它们搞混了将会有灭绝好乳房及失去安全的避风港的危险。,5.在年幼孩童的分裂世界中,愤怒和毁坏的感觉通常被指向坏乳房,而爱和舒适的感觉则与好乳房有关。6.婴儿倾向于将积极的价值依附于营养和生之本能,将负面的价值依附于毁坏和死之本能。将世界分裂为好和坏的这种二分方式为日后提供了一个对于单独个人矛盾感觉发展的原形。,(2)抑郁的状态,1.大约在第五、第六个月开始,婴儿开始视外在客体为一整体并能同时看到好和坏的方面并存

16、在同一个人身上。2.儿童对于母亲发展了较为实际的影像并且了解到母亲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她好的和坏的一面。而ego也已经成熟到可以容忍一些自己的消极毁灭的感觉而非只是将他们往外投射。,3.此时的婴儿因为害怕可能会失去母亲,所以,婴儿需要保护母亲使她远离自己之前投射到母亲身上的毁灭性的冲动和力量所带来的危险。但婴儿的ego已经成熟到足以了解自己缺乏保护母亲的能力,因此婴儿会对自己先前对母亲毁灭性的冲动感到有罪恶感。对于害怕失去喜爱的客体的焦虑感和想要破坏那个客体的罪恶感于是就构成了Klein所说的抑郁状态。,4.在抑郁状态的儿童会了解到所喜爱的客体和所讨厌的客体是同一个人。,5.由于婴儿将母亲视

17、为整体而且是处于危险中,于是他们会同理母亲的感受,同理心的发展是一种对于他们未来人际关系会有助益的特质。6.当儿童幻想他们已经对先前犯罪念头作了补偿以及当他们觉察到母亲会在每次离去之后再回来时,沮丧状态将会消失。,7.当抑郁状态消失了,儿童将会终止在好母亲与坏母亲之间的分裂。8.如果抑郁状态没能完整的消散,可能会造成缺乏信任感、对于失去喜爱的人的病态悲伤和一些其他的心理违常,五、心理防卫机制,心理防卫机制是一种潜意识下的活动,就好比是一个心中的黑盒子,在意识无法察觉的状况下起了作用,目的是为了保护自我。举例:最常发生于面对压力情境的防卫机制为:退化、压抑、否认,及合理化。,Klein认为非常小

18、的婴孩就会使用各种防卫机转来保护ego,以对抗因破坏性的幻想所引起的焦虑。,Introjection 内射(内摄)-婴儿会幻想将他们对外在客体的知觉与经验纳入自己体内。最早从母亲的乳房开始。内射开始于婴儿的第一次吸奶,他会希望妈妈的乳房和自己的身体合而为一。起初,婴儿会内射美好的客体,纳入以作为对抗焦虑的保护。然而婴儿有时也会内射不好的客体,以便控制他们。内射的客体是婴儿幻想的彩绘,而非真实客体的正确描述。例如婴儿会幻想母亲是永远不会消失,因为他们认为母亲在他们的体内,一个恒存的客体。,2.Projection 投射 意指:一种会把个人想法或情绪加诸于他人身上,以为别人有此情绪或想法的幻想。婴

19、儿会将不易辨识或具有毁灭性的情感投射在外在客体上,减轻内在的焦虑或冲突。小孩对于美好及不好的皆会投射,尤其是父母亲。Ex.性犯罪者的心理。,3.Splitting 分裂 意谓:把不相容的冲动分别开来。为了要把好的与不好的客体分开,ego自己必须分裂。,婴幼儿发展出good me与bad me 两个意像,以便他们能处理对于外在客体的愉快的与破坏性的冲动。Ex:藉由分裂机制来把危险感受和令人满足的感受分开来而解消掉那危险的感受。,这种分裂的机制可以使人们看到他们自己的正反两面、判定自己行为的好坏、区分喜欢的和不喜欢的相识者。但如果分裂是过度的、没有弹性的,则将会产生病态的压抑。,分裂对于儿童有正向

20、和负向的影响。如果分裂不是那么的极端和僵化,对婴儿或成人来说可以说是一个正向且有用的心理机制。,4.Projection Identification 投射认同 意指:婴儿把他们不能接受的有关自己的部分分隔开来,并将它们投射到另外一个客体上,然后再以一种改变或曲解后的形式内射回自己身上。个体从客体的回应认同了那些原本属于自己的一部份。,Ex.饥饿婴儿将自己的饥饿归因于坏的乳房上,然后自身感受到被攻击、吞噬,就觉得自己是坏的。,投射认同的目的是个体想操控外在的客体。Ex.小孩玩具的争夺。,5.Internalizations 內化 意义:一个人将外在世界的内射部份加以组织,并成为心理上有意义的架

21、构。在Klein的理论中,有三个重要的内化项目:ego,superego,Oedipus complex.,Ex.佳佳贪嘴,偷偷吃掉妈妈留给弟弟的蛋糕。当她还在津津有味地品尝那滋味的蛋糕时,心裡突然有一阵歉疚感。佳佳妈妈常常教导她不要擅拿他人财物,及应凡事与家人共享。在长年累月的教诲下,佳佳已不知不觉间内化了这些观念。虽然她始终敌不过蛋糕的诱惑,所以感到歉疚。,(1)Ego-sense of self Klein相信ego出现的时间比Freud所提议的还早。她认为ego很早即有能力感觉到破坏和爱的力量,并藉由分裂、投射和内射等防卫方式来处理这两股力量。,从第一次喂食经验起,婴儿的ego便开始发

22、展进化。当婴儿能被喂饱,并得到爱与安全感时,他所经验到的是好的乳房。但当照顾者没有出现或没有提供奶水、爱或安全感时,婴儿所经验到的是坏的乳房。婴儿会内射这两种乳房经验印象,这些意像提供了幼儿日后ego扩展的焦点。,婴儿与最初客体(乳房)的关系是未来ego发展与日后人际关系的原型。在统一的ego出现前,ego必须先分裂为好我与坏我。当婴儿能得到母奶的喂食及爱的照顾时,好我就会存在。而当婴儿无法获得爱与母奶时,坏我的经验便会产生。,Klein所说的超我和Freud所说的有三大不同:超我在很早时便出现、超我不是恋亲情结的衍生物、年幼儿童的超我比较年长儿童的超我更严酷。Klein相信早期的超我产生的不

23、是罪恶感而是恐惧感。Ex.一小孩在路上看到比自己更小的孩子,所以把手上的气球给了他。受妈妈影响,(2)superego超我,Klein认为超我和恋亲情结是一起成长的,只是真实的罪恶感必须在恋亲情结结束后才会产生,时间差不多在5-6岁。,(3)Oedipus Complex恋母情结 Klein认为恋母情结发生的年纪比Freud所说的还早。Klein认为恋亲情结开始于出生后的几个月,到了性器期达到最高峰,约3、4岁。Klein认为在恋亲情结中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儿童担心因为想挖空父母身体的幻想会导致父母的报复的恐惧。,Klein强调在恋亲情结这段期间,儿童保有对双亲正向情感的重要性。在早期,男女儿

24、童对于恋亲情结都有同样的需求 与好的、令人满意的客体建立正向的态度,而且避免坏的、可怕的客体。Klein和Freud皆认为男女生的恋亲情结的经验是不同的。对于男孩和女孩而言,一个健康的恋亲情结的解决在于小孩允许他们的双亲在一起的,并且彼此有性行为的能力。没有任何想竞争的念头残馀著。而这种对双亲的正向的情感促进了他们未来成人的性关系。,六、Klein的心理治疗观点,1.反移情是一个成功治疗的有效的步骤。2.为了造成移情及幻想Klein提供每个小孩玩具蜡笔铅笔纸等把Freudian的梦的分析和自由联想联结成游戏治疗她认为儿童会在游戏中把他们的意识和潜意识表现出来。,3.治疗目标:主要是减少内化客体所造成的沮丧焦虑鼓励病人重新经验早期的情绪和幻想并在治疗的过程中指出幻想和现实意识和潜意识的差距。也让病人表达他们的正向移情和负向移情。-这样能让他们明白潜意识如何影响他们的现实生活。一旦这种联结产生了将会减少病人内在客体的困扰减少焦虑及把内心世界的客体干扰投射到外在世界。,Bowlby 的依附理论和Ainsworth的陌生情境与依附类型,Bowlby-何谓依附(Attachment)?内在心理运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Ainsworth-依附类型(安全依附、焦虑抗拒依附、焦虑逃避依附),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