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感想.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44630 上传时间:2020-10-1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4.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感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感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感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感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感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感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感想.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感想 从1980年至今,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了,40年的风云激荡与披荆斩棘,深圳经济特区一次又一次走在前列。今天小编整理了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感想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1创新发展在深圳已经不再是一个产业领域的创新,而是从单一创新上升到集成创新,从局部创新拓展到系统创新。行走在深圳粤海街道,迎面而来的是时代的气息和追梦的脚步。举目望去,高楼大厦比肩林立,从招牌上能看到许多站在浪尖上的科技公司。在这个开车十分钟就能逛一圈的地方,走出了华为、腾讯、中兴、大疆,如今又吸引百度、阿里巴巴、小米、字节跳动把国际

2、总部或大湾区总部落地于此。不仅是中国企业,空客(中国)创新中心、苹果深圳研发中心、ARM中国公司等跨国公司也在这里扎根。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不到15平方公里的粤海街道,以“蚂蚁”的体格展现“大象”的能力,创造了占据南山区半壁江山的GDP,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地理空间绘就怎样的画面,系于时代追梦人的书写。从罗湖的国贸大厦,到福田的华强北,再到南山的粤海街道,深圳人挥洒着创新力、创造力,串联起深圳经济特区40年来理念转型、产业升级的历史进程。如今,地方领导并不多讲深圳经济的“吨位”,而喜欢述说鹏城每平方公里的产出。“深圳每平方公里GDP有13.5亿元,位居全国第一”“南山区每平方公里创

3、造32.6亿元”“福田每平方公里GDP达57.8亿元”以经济密度论英雄,以发展效率论能耐,成为今天深圳高质量发展的写照。从一个街道,到一座城市,深圳何以能走在前列?答案就在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创新是深圳的底色,也是深圳的信念。40年来,从“三来一补”的加工制造,到跟随式创新,再到“无中生有”的源头创新深圳完成了从“科技荒漠”到“创新绿洲”的惊人一跃。正如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称,深圳已成为“创新温室”。一个个科技创新巨头企业在这里成长,一位位“创客”在这里打破“不可能”,一次次跨界融合的火花在这里碰撞,创意、技术、资本等在创新生态中加速重组,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蓬勃生长。创新发展在深圳已经不再是一个产业

4、领域的创新,而是从单一创新上升到集成创新,从局部创新拓展到系统创新。答案就在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深圳的基因,也是深圳跨越发展的密码。在深圳南头半岛,东侧是蛇口,西侧是前海,历史在此激荡交汇。40年来,从蛇口炮响到前海自贸区腾飞,充分说明改革开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进入新时代,深圳始终牢记殷切嘱托,在更高水平、更广层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主动谋划推动营商环境、科技管理体制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其中在前海诞生的制度创新成果截至2018年就有28项在全国复制推广。一项项坚定改革的背后,是深圳不断发力,以制度创新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今天,奔流不息的深圳河,滚滚汇入伶仃洋,见证改革

5、开放大潮的奔涌,更昭示着未来的深圳,只有继续弘扬“杀出一条血路”的精神,冲破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破除传统路径依赖和思维定式,才能当好改革开放的先锋。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这是一个新征程再出发的闪亮起点。放眼全球与未来,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深圳发展始终会创造新的“中国高度”。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2我们的深圳今天,深圳经济特区40岁了。我们与千千万万来自五湖四海的深圳建设者一起,由衷地道一声:“我圳生快!”古语云,“四十不惑”。对人来说,40

6、岁意味着经过生活的磨砺和积淀,开始进入自信成熟的新阶段;对一座乘着改革开放春风快速崛起的城市来说,四十不惑,意味着经历一次次爬坡过坎后所达到的高度和收获的丰盛,以及踏上新征程时的从容不迫。40年来,一代又一代拓荒者披荆斩棘,踏平坎坷,终于将深圳从一个鲜为人知的沿海渔村,建设成为千万级人口的充满生机的国内一线城市和创新动力十足的国际化大都市,经济体量从1979年的不到2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7万亿元,位列全国第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位列全国第一。深圳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和缩影之一。深圳的发展繁荣,起初得益于独特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在中央“允许试、大胆闯”的政策支持

7、下,深圳率先突破了诸多禁区,市场化措施首先在深圳进行尝试,商品市场和资金、劳动力、人才、土地等要素市场纷纷在深圳建立,加上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境内外资金和人才纷纷涌向深圳,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打通,改革与开放相得益彰,深圳迅速在加工制造业、商贸、金融等领域取得一席之地,展现出了蓬勃活力。在当时的发展战略中,经济特区被赋予了以局部增量带动全国存量改革开放的意图,深圳的成功也确实充当了示范作用,有效地刺激和带动了内地的改革开放。深圳还一度充当“黄埔军校”的角色,向内地输送了大量的市场经济各类人才。以经济特区搅动全国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深圳可谓不负使命。21世纪初,东南亚金融危机余波未了,一些地

8、区因独特的政经地位在城际竞争中长袖善舞,民间亦曾出现“深圳,你被谁抛弃?”的议论。然而,深圳的改革并未因此停步,这些关于深圳衰落的担忧最终都未成为现实。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不论是明星企业的崛起、整体产业的升级,还是整个城市功能的提升,深圳的表现都大大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20XX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出现新产业浪潮,深圳又一次踏准节奏,在新兴的高科技产业领域迸发出新的活力,展现出强大的创新力,在全球城市综合实力竞争中优势进一步凸显。今年以来,面临外部环境和疫情的冲击,深圳在一线城市中唯一一个实现了GDP正增长,经济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回望过去40年,深圳的发展跨过了一个又一个坎,翻越了一座又一座山,城

9、市综合实力不断上台阶,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深圳的城市定位也不断上升。40年的发展经验表明,深圳成功的因素已从当初依靠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转换为主要依靠体制和文化优势。深圳经济体制优势体现为市场经济成色高、民营经济活跃、民间创新力强和政府服务型定位。这些要素的组合创造出了一种宽松、自由、公平的营商环境,大大降低了经济运行中的交易成本,对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资本和人才构成了持续的吸引力。深圳的文化优势体现为务实、平等、开放的市民文化根基深厚。移民城市的特点和民营经济占比高的经济结构是形成深圳城市文化特质的主要因素。“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来了就是深圳人”,这些口号背后是流淌在血液中、刻在基因

10、上的平等、包容精神。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后进行的一系列探索,一直广受关注,并被寄予厚望。早期阶段,计划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的内地把深圳商品经济的成功喻为“斯芬克斯之谜”,甚至掀起一股探谜解谜的热潮。当市场经济改革在全国推开、市场经济的框架写进教科书之后,深圳在经济运行、公共治理和城市文化方面继续显示出一种特质,优等生的榜样作用继续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圳仍然是“我们的深圳”。这些年来,不断有其他一些地方学习深圳,甚至组团到深圳取经,但因为自由平等开放的市民文化土壤达不到深圳那样的厚度,借鉴和移植深圳经济体制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这也提醒我们,要学到深圳的精华,要先培育相应的文化土壤。维护深圳经济发展

11、的优势,一定要维护深圳体制的优势,更要维护深圳独特的市民文化优势。毋庸讳言,当前深圳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人口流入与土地资源、人口结构以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之间的矛盾需要有效解决,房价对创新精神的负面影响也需要妥善处理,城市治理中仍然有不少达不到人们期望之处。如何保持生生不息的文化活力,让这座城市“日日新,又日新”,应当引起每一个人的思考。与40年前设立特区时相比,今天的深圳站在了更高的平台。在新的国内国际环境下,深圳被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不仅要在科技创新、科学发现方面作出新贡献,大力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而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

12、目标上推进全国的改革开放,同时,还要发挥共建、共治、共享方面的领先优势,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打造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城市范例”。独美不如众美,深圳一开始就是全国人民的深圳、世界的深圳、我们的深圳。衡量深圳是否成功,不能只看深圳自身经济发展是否成功,还要看它能否通过全方位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沿海和内地城市进行体制创新、治理创新,释放出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活力。我们相信深圳将再次不辱使命。四十载风雨兼程,四十载成就辉煌。不惑之年的深圳,正肩负着新的使命,以梦为马,奔向远方。祝福你,我们的深圳!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3深圳经济特区在四十年的发展征程中,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

13、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努力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并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如今的深圳,既是全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也是全国宜居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圳答卷。厚植绿色发展优势,成就生态“高颜值”。在高效发展的四十年间,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深圳的一大品牌,生态环境改善与城市竞争力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与此同时,深圳坚持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城市化进程,不断厚植绿色发展优势,探索符合自身的生态保护特色,成就了深圳如今的生态“高颜值”。目前,深圳的生态环境不断向好,已连续多年在全国G

14、DP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空气质量排名第一。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争当践行“两山”理念的领跑者。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可谓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四十年来,深圳经济特区积极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兼顾关系,走稳高质量发展之路,争当践行“两山”理念的领跑者。作为全国先发展起来的城市之一,深圳率先跨过了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临界点,进入到用“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的阶段。目前,“两山”转化的“深圳路径”日渐明晰,深圳正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生态环境,吸引优质企业与高端人才入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能。开展绿色科技创新,提升经济含“绿”量。推动清洁能源结构优化,推

15、动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构建绿色经济体系近年来,深圳在不断提升社会经济发展“含金量”的同时,也在稳步提升“含绿量”。摈弃“散乱污”,转型“高精尖”,对接绿色产业项目,开展绿色科技创新,这是不少深圳企业转型发展的精确路径。如今,绿色发展理念正融入深圳城市发展肌理,一条高度重视经济含“绿”量的可持续发展新路正在形成。深入推进治理环境污染,打造“深圳蓝”、“深圳绿”城市名片。“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截至2019年年底,深圳全市159个黑臭水体和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消除黑臭,水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改善。如今,“深圳蓝”、“深圳绿”已经成为了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当年让人“掩鼻而过”的河道,如今已成为

16、了市民休闲的乐园:大沙河风景宜人,茅洲河鱼翔浅底,深圳河水清岸绿所有的变化,都是深圳“生态与经济齐飞、美丽与发展共赢”的生动缩影。为了永葆生态“高颜值”,深圳划定了“生态红线”,致力于打造“绿色之城”。未来的深圳,必将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释放更多的“绿色福利”。深圳正努力使每个人都能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4为了准备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8月26日大型直播“我们都是奋斗者”,我们从深圳资深摄影记者江式高老师

17、那里,请来了许多深圳老照片。其中有一张,是1988年正在建设中的深圳艺术学校,搭着脚手架的校区与野草、工棚、土坡作伴。深圳艺术学校后来培养出了李云迪、陈萨等钢琴明星,也留下了许多艺术学子的倩影。文化需要积淀与传承,经过40年的积累,深圳正在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繁荣兴盛。在深圳早期的拓荒年代,奋斗者从五湖四海奔涌而来,共同参与到火热的经济建设中。充满激情的灵魂,孕育了强劲的文化需求,培植了充满阳光与热情的文化基因。随着第一代建设者在深圳站稳脚跟,一代代人续写着深圳文化的篇章。从“文化立市”到“文化强市”,深圳探索了一条文化创新发展的新路径。200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立市”的发展

18、战略。20XX年,深圳全面推进“文化强市”战略。20XX年,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方案出台。历经砥砺耕耘,深圳文化发展硕果累累。大型文体设施的陆续建成,大剧院艺术节、文博会、“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等深圳文化品牌渐次登场,文化品牌的增量背后,是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深圳的“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擦亮“设计之都”城市名片,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20XX年,深圳出台全国首个文化产业促进条例,为深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政策支持。在优化产业结构的探索中,深圳将科技创新与创意设计两者结合,逐步形成“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等“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实现了从传统的文化产品到具有高

19、科技含量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升级。近年来,文创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0%,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文化产业已成为深圳新的产业标签。在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战略部署中,发展更具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成为未来目标,文化产业被抹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先行先试,深圳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和数字文化产业,加强在文化教育产业上的投入,建设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有序推动文旅融合。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推进,深圳也在不断吸收港澳地区资源和行业优势,从创意设计到会展展览,交流合作日益紧密。文以载道,书以焕采,全民阅读成为深圳重要的文化标识和精神符号。连续举办多年的读书月活动,为打造“阅读之城”打下坚实基础。提升文化软

20、实力的同时,深圳也在不断完善硬件设施。650个公共图书馆,244台24小时自助图书机,每1.5万人拥有一个社区图书馆,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264万平方米。这座“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正在增添更多生动注脚。回溯40年发展,深圳经济特区用实干敢闯的精神不断创造文化成果。创意构想在这里落地生根,各地优秀文化在这里交融创新,融合业态在这里展翅逐梦,深圳文化产业也从这里走向世界各地。面对建设文化先行示范区的历史使命,深圳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和饱满的热情,奋力谱写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新篇章。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5回眸春天故事 谱写发展新篇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经济特区,8月26日将迎来

21、30周岁生日。30年前,与香港山水相连的深圳还只是个贫穷落后的边陲渔村,在地图上难觅其踪;30年后,这里已崛起为继上海、北京、广州之后经济总量全国第四的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30载沧桑巨变,30年勇立潮头。深圳特区的探索与实践,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精彩缩影。从边陲小镇到大都市“深圳速度”创造世界城市化发展奇迹30年,弹指一挥间,但对深圳罗湖区罗芳村的村民而言,这是改变命运的年代。罗芳村与香港一衣带水,深圳河在这里形成了一道十米多宽的浅湾,一座小桥连接两岸。桥那头的香港新界也有个罗芳村。“之所以有两个罗芳村,是因为香港那边的村民几乎都是改革开放前从深圳罗芳村逃过去的。”

22、在罗芳村生活近30年的社区工作站站长邹有志介绍说,从1950年到1969年,深圳罗芳村有600多人逃到香港。改革开放前深圳之所以逃港成风,是因为深圳和香港差距太大。以种水稻为主的深圳罗芳村村民年人均收入只有130多元,而对岸的香港村民每年能赚13000多元,相差100倍。而如今,罗芳村成了“户户小楼房”的致富村。罗芳村的变迁,只是深圳特区30年发展奇迹的一个缩影。1980年的深圳仅有3万多人口、两三条小街道;到20XX年,人口超过1400万的深圳GDP已达8201.23亿元,GDP比1979年增长979倍,年均递增25.8%。改革开放令压抑已久的生产力得以解放,迅速爆发,深圳到处充满了活力与激

23、情。1984年,中国第一高楼160米高的深圳国贸大厦封顶,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国贸大厦也因此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30年来,深圳凭借这种令世人惊叹的“深圳速度”,利用毗邻香港的独特优势,率先吸收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胆“走出去”利用全球市场和全球资源,闯出一条开放发展之路。作为深圳最早对外开放的口岸,连通香港、全长不足50米的“罗湖桥”,成为30年来深圳对外开放、走向世界舞台的见证。1979年底,香港妙丽集团董事长刘天就搭着自行车过罗湖关,在深圳开建全国首家合资酒店。同一年,泰国农牧业大王谢国民率领正大集团进入深圳,取得了深圳市“001号”中外合资企业营业执照深

24、圳正大康地有限公司,成为深圳特区最早、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1985年,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深圳分行在国贸大厦开业,新中国成立以来获准开业的第一家外资银行分行就此敞开了大门。1996年,全球最大零售企业美国沃尔玛登陆深圳,展开在东方古国新商路上的探险之旅。开放是深圳的发展之源。30年来,深圳市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456.2亿美元,平均每年递增27%,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截至20XX年底,世界500强中已累计有167家企业在深圳投资。改革开放前,每年通过深圳口岸入出境人员仅500人次,20XX年已增至1.85亿人次,深圳市的出口额从1979年的0.09亿美元增长到去年的1619.79亿美元,连续17

25、年居全国城市第一。深圳在全国率先把“走出去”作为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对外直接投资遍布世界105个国家和地区,迄今已累计核准建立境外企业740家。深圳从最初的“三来一补”加工制造业起家,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推动产业升级,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多层次资本市场比较完善的金融产业、连通国际辐射内地的物流产业、与科技金融紧密结合的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涌现出了华为、中兴等一大批全球知名的大企业,“设计之都”等各种头衔彰显其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今天的深圳,一栋栋崭新的高楼大厦展示着这个年轻城市的朝气与活力,在鳞次栉比的高楼掩映中,曾经的地标建筑国贸大厦已显得有些陈旧,它的高度早已被地王大厦和正在建设的京基大厦相继超越,但它所象征的“深圳速度”却仍激励着深圳人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上不断超越,续写奇迹。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感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