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艺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艺术.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议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艺术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课堂导入在教学活动中是有“法”可依的。教师在设计与安排时,除了要结合自身的经验,还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过程须规范化。良好的课堂导入,我觉得需具有如下特点: (一)关注有效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注意力的稳定性较低,7岁10岁儿童的注意力约为35分钟,而注意力又是学习的先导。对于学习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因此,有经验的教师会充分利用好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让他们的注意力由课间活动转向课堂学习,保证能在短暂的35分钟内将新知很好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尽快掌握。(二)体现过渡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
2、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数学的课堂导入应做好新知与旧知的衔接工作,对于旧知有所复习、巩固;对于新知有所渗透、体现,让课堂导入充分展示其过渡作用。(三)富有趣味性我国古代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获得知识,扩大视野,丰富心理生活的最大动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的强弱成正比例关系。因此,课堂导入应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并让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关于学习数学新知地探索中。(四)具有启发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应在“跳一跳,摘桃子”的理念下进行。因此,一
3、个良好的课堂导入应具有启发性。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课堂导入的难易程度教师应拿捏得当。太难,如果在教师多次的启发下学生也未能求得答案,那么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太易,如果在不需要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就能顺利寻得答案,那么就不具挑战性,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只有精心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课堂导入,才能达到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五)强调针对性课堂导入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年级,不同教材,不同课时,不同环境,不同地点,不同环节,选择不同的课堂导入方法。所谓的“具体内容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千万不能千篇一律,换汤不换药。也
4、不能只是为了追求形式的多样化,新颖性而创设一些不符合教学内容的课堂导入,故弄玄虚、画蛇添足,而占用过长的时间削弱新知的教学过程。课堂导入的具体运用与方法教学活动是一个灵活的生成过程,课堂导入的具体运用与方法,形式更是多种多样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我将它们简单地归纳为以下六类:(一)歌谣引路 抛砖引玉歌谣能不断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使学生的情绪处在兴奋与抑制的不断交换中,达到课堂的动静结合。随着旋律的起伏变化,学生会感到松驰、愉快、满足,并容易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歌谣比纯粹的数学公式更形象,有时也可配上适当的表演与音乐。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容易更牢固地记忆一些重难点,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
5、记忆负担。如教1、2、4乘法时,请一些学生到讲台上来扮演青蛙,其他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唱数青蛙歌谣: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嗵”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嗵,扑嗵”两声跳下水。又如教乘法分配律时,如果直接告诉小学生字母表达式:A*B+A*C=A*(B+C),这样小学生一时很难理解掌握。但如果将之改编为歌谣形式:我家有三口人,爸爸、妈妈和我,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爸爸和妈妈。再结合数学式子(3*4)+(3*5)=3*(4+5)其中3代表我,4代表爸爸,5代表妈妈,*代表爱,这样就融合成了快乐的一家。我*爸爸+我*妈妈=我*(爸爸+妈妈)。这样的课堂导入将抽象的数学
6、概念形象化,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二)以旧引新 铺路搭桥巴浦洛夫指出: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课堂导入以旧引新既灵活地复习了旧知,进而也自然地提出了所要研究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更使新知的学习有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教有余数除法时,先利用课件出示六个梨,三只盘子,让学生到计算机上把这六个梨平均分到三个盘子里,他们很快就分完。这时课件出示七个梨,继续让学生把这七个梨平均分到三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几个问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
7、”,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的不能分的数叫“余数”。又如教百分数应用题时,先出示这样一道题目:一桶汽油倒出2/5刚好是12升,这桶汽油共有多少升?然后将题中的2/5改为40%,让学生计算。这样的课堂导入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三)联系实际 激发求知数学起源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而生活的实例既生动又具体,选择一些发生在小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作为课堂导入,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急速高涨,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关于新知的学习中去。如教年、月、日时,首先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生活中的问题:爷爷明年过第16个生日,而孙女明年过
8、第18个生日(出生那天不算),爷爷和孙女今年各几岁?又如教乘法应用题与常量关系时,先问同学们有没有到商店里买过商品?买了些什么商品?你是怎样付钱的?学生回答说买过本子,铅笔,有时只要看价钱单,有时需要用乘法,比如每本本子5角,买2本,就得用5乘以2。于是教师就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关于本节课新知的探索:商品的价钱,买东西的数量与应付的钱数,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的课堂导入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体会它的亲切与自然。(四)活动探索 快乐学习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是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来
9、实现的。若要实现真正的内化,学生必须有一个主动获取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给足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多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观察、类比、想象等,从而使学生的动手操作成为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自主探索与创新的源泉。如教有余数除法时,安排这样的一次操作活动,让学生用8根小棒摆正方形,摆三角形。目的是让学生在操作中知道分物或摆图形中往往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刚好分完,一种是分后还剩下一些。从而引出余数的概念,揭示课题“有余数除法”。又如教平均数时,也让学生分小棒,让他们把6根小棒分成两份,于是出现了几种分法:1根和5根,2根与4根,3根与3根。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最后一种分法叫做平均分。
10、这样的课堂导入既让学生感受到了在操作活动中获取知识的轻松快乐,又让学生对于新知的探索产生极大的热情。(五)采用故事 激发联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故事是小学生的第一大需要,是小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能使小学生处于拟人化的世界,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认识分数时,编制了“狐狸分肉”的故事:有一天,一只狐狸看到狗熊兄弟在争抢一块肉,于是就走过去说:“不要吵,不要吵,我来帮你们分一分。”结果狐狸把肉分成一块大的和一块小的。把大的一块给了熊弟弟,把小的一块给了熊哥哥。这下熊哥哥不
11、高兴了,于是狐狸就在熊弟弟的那块肉上狠狠地咬了一口,吞下了肚子,这下熊弟弟不高兴了,说:“现在哥哥的那块肉比我多了。”于是狐狸又到熊哥哥的那块肉上去咬了一口,吞下了肚子。就这样,狐狸左一口右一口地咬肉吃,等两兄弟明白过来时,手里的肉就只剩下了一丁点儿了。同学们,故事中狐狸是怎样分肉的?应该怎样分才公平?这样的课堂导入在小学生原本就熟悉的童话故事中注入了新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津津有味的童话故事中领悟新知,运用故事的幽默风趣,激发学生对于新知的联想。(六)现代技术 亮丽课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
12、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采用现代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创造教学文化情景,把静态的图形变成动态,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形象更清晰,吸引学生注意力,让新知闪亮登场。如教加减混合运算时,借助多媒体,播放公交车上下乘客的情景(先上车,后下车,前门上,后门下),这时教师提问:上了多少人?下了多少人?车上现在还有多少人?你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新知加减混合运算。这样的课堂导入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与发展的趋势,让新知的学习更加生动,亮丽新知课堂。以上仅为个人的一些观点与想法,仅供参考。但是我可以确定,如何合理设计、安排与运用课堂导入,它就是一门艺术。良好的课堂导入就如同一出好戏的序幕,让课堂教学闪亮出场。当然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关于这方面还有待我们去进一步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