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文档资料].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513193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文档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文档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文档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文档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文档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文档资料].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动手实践”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概念的过程中自己进行的动手、动脑、动口等一切操作活动,泛指制作学具、感知体验(看、摸、拉、摆、分等)、实物测量、画统计图统计表、设计游戏等。新课程理念下,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已成为目前小学数学教师首选的教学手段。然而,目前对这个问题只是停留在提出部分的实践措施,一味的提出这些活动的优越性,实际上在众多的动手实践活动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尽如人意。如动手实践活动乱而杂,甚至拖堂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充当“指挥官”

2、,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操作的内容脱离现实生活或缺乏合作性,学生兴致不高。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的形式机械单一,范围不够广泛等等。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动手操作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随意注意占主导。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诱发学习动机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吸引到参与学习的兴趣中来,引导他们对数学问题积极思考与探索,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例如:在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时,教师创设了购物的情境,让同桌二人分别扮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学生利用摆小棒探求计算方法,

3、有的把一捆小棒打开,拿出9根,还剩1根,1根与5根合起来是6根,还剩6根。有的把一捆拆开,拿出4根,与5根凑成9根拿走,最后也剩6根。还有的一根一根的数出9根拿走,最后得到结果。又如在教学认数7时,教师创设了动画片白雪公主中7个小矮人摘果子的情境,他们摘了7个大果子,拿了两个袋子,猜一猜他们是怎样装的?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学生们积极动脑想办法,用7个小圆片、7个小三角、7个小棒代替7个果子,动手摆出了所有可能的结果,还有的用画果子的方法也得出了结果。心理学认为良好的情感会影响认知的选择,可以提高认知的积极性,可以导致认知的优化,有利于认知的内化,增进认知的传递,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所以

4、,我们通过创设轻松、愉快、富有情趣的数学问题情境,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相关知识和道理,使动手实践活动成为有效的活动。 二、团结协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思考的,直观操作为学生提供了宝贵、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前提,但是只停留在直观操作阶段,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加强合作讨论,在操作讨论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够出现意外的体验和思维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其主动参与合作,增强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合作的方法,从而达到学会学

5、习的目的。如这对于平时不善与人沟通的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他可以与小组内的几个同学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渐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协作的精神,最后也能学会与人协作,与人交往。总之,动手操作是孩子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依据。对于动作、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亲手实践过的东西。在平日教学中要让学生把数学和动手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意识逐渐增强,使所学知识更加扎实,应用知识更加灵活。 三、探究新知,培养学生发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

6、分。”数学课堂活动具有数学教育的文化功能,通过课堂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直线平行的条件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了解实际生活中平行线的广泛应用。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例子。先请同学们用小学学过的方法过点P画直线AB的平行线CD。学生动手画,教师随堂巡视,看大家动手操作是否正确,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接下来展示一组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新知。让学生思考能否用内错角或同旁内角之间的关系作为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呢?同学们立刻产生了好奇心,展

7、开小组交流。过一段时间后,教师让学生推理归纳,得出两条直线平行的另两个条件:“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学生们合作互动,积极探究,得出结论。教师再针对性地设计多个练习题,便于学生通过练习及时巩固新知,落实教学目标,从而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教师创设的活跃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去探究“发现”知识,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教学应从生活经验出发”的要求。 四、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和双手精细

8、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当学生动手操作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多区域都得到训练,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之花。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在余数的除法中,余数要比除数小。教师先让每个小朋友拿出7粒枣,每3粒分1份,求分成了几份?还剩几粒?初步感知余数比除数小。再让每个小组长给自己的每个组员发一张糖图(图上糖的粒数不相同),然后大家动手圈1圈,填填表格,讨论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计算余数的除法,余数都比除数小。从学生的实际动手分枣,到分小组合作动手圈圈,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自己去探究、分析、归纳、总结规律,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学具组织学生进行有价值的“动手实践”,关注“实践”的过程,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帮助学生顺利建构知识,形成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感谢你的阅读和下载*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或者发站内信息。我将尽快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