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在长沙的实践与成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发展观在长沙的实践与成效.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率先发展的创业之都、宜居城市、幸福家园科学发展观在长沙的实践与成效长沙市人民政府研究室(2012年5月)2006年11月,市委明确提出了“又好又快、率先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2008年1月,市第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长沙建设成具有国际视野、人民引以自豪的创业之都、宜居城市、幸福家园。”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是“又好又快、率先发展”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全市上下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建设经济发达、活力迸发的创业之都是长沙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长沙坚持以“又好又快、率先发展”为总揽,突出经济发展,支持创新创业,探索了科学发展的
2、成功道路。又好又快是我们追求的发展目标,这也是科学发展的灵魂。近五年来,长沙抢抓中部崛起和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机遇,坚持走内生式发展、集聚化发展、创新性发展之路,全市经济发展步入又好又快的时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1年,全市实现GDP5619.33亿元,为2007年的2.18倍,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位由第11位上升到第7位;人均GDP由2007年的5369美元增加到12667美元,增长1.36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3位。发展质量大幅提升。实现经济增长与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经济运行效益协同增长。201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688.95亿元,为2007年的2.62倍;辖内一般预算收入过千亿元,达11
3、01.3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6451元和12717元,稳居中部省会城市首位,农民收入增长连续5年超过城镇居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6.3:45.0:48.7调整为2011年的4.3:56.1:39.6。园区工业占规模工业经济总量的55.7 %;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产业格局向多点支撑转变。非公有制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51.0 %增加到60.1%。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推进科技创新。开工建设了城市地铁、过江通道、湘江综合枢纽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新增世界500强企业 家, 家大型央企落户长沙;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达到4
4、4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4%。为长远发展增强了后劲和竞争力。(一)将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加快发展的首要支撑。兴工强市是长沙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新型工业化是长沙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园区拉动、项目推动、龙头带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201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从2007年的2100亿元增加到7100亿元,每年跨越一个千亿级台阶;工业增加值达到2662亿元,是2007年的2.8倍(图表1);工业经济对GDP的贡献率由43.1%提高到62.8%。着力打造园区增长极。制图表1:2007年2011年长沙全部工业增加值发展变化情况(重做图)定落实园区扶持政策,大力优化园区功能
5、布局,坚持重点项目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政策保障向园区倾斜,推进园区错位发展。全市“三区九园”开发面积由2007年的85平方公里扩张到2011年的129平方公里,国家级园区增加到3个,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晋级千亿级园区,园区对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和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均在70%以上。突出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坚持以主机企业为龙头,引导、支持中小配套企业集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千亿产业集群,百亿企业方阵”建设,提升产业竞争力。工程机械、食品烟草、材料产业成为千亿产业,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湖南烟草年产值突破600亿元,长沙成为全国 “工程机械之都”和新的汽车产业增长极。精心培育战
6、略性新兴产业。坚持 “有市场、有基础、有优势”的原则,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后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50多个,完成投资400多亿元;74家企业入选省新兴产业百强企业,占全省总数的62.2%;201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图表2),实现增加值1020.45亿元,成为长沙产业格局向多点支撑转变的主要动力。图表2:2011年长沙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 单位:亿元(二)将繁荣服务业作为提质发展的重要手段。繁荣服务业既是实现又好又快、率先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扩大消费、解决就业的重要举措。一是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截止2011年底,全市现代物流、研发、设计、金融、信息等生产性
7、服务企业达5000余家,2011年实现利税80亿余元,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近40%。尤其是现代物流业蓬勃发展,成为全国物流业重要节点城市,实泰、京阳等等5家现代物流企业进入全国物流企业百强,长沙金霞保税物流中心成为中部首批保税物流中心。二是着力发展特色服务业。着力发展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电视购物等特色服务业,成功获批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2011年实现服务外包总产值296.5亿元,比2008年增加161.5亿元;全市48家电子商务重点联系企业交易总额327亿元,年增长31.4 %;国内第一家全国连锁、全新形态的现代电视购物公司快乐购年交易额达到 30亿元。三是不断完善消费平台。加快城市综合
8、体等消费平台建设,提质改造特色街60余条,开建万达广场、九龙仓国际金融中心、保利南湖广场等一批大型城市综合体迅速崛起,新增综合商业面积800万平米以上,成为长沙城市国际化和商贸升级发展的重要标志。四是加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芙蓉中央商务区、黎托新城、梅溪湖国际服务和科技创新城、洋湖总部经济区、梅溪湖国际服务功能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初具雏形。现代服务业的持续发展,长沙更具活力、更加开放。201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25.9亿元,比2007年增加1092.9亿元,年均增长19.8%,总量在中部省会城市排名第2位。在2012年福布斯首次发布的中国中部商业城市排名中,长沙位居第一。 (
9、三)将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坚持以城带乡、以工哺农,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进城乡协同发展。2011年,全市县域经济总量达1976.6亿元,年均增长16.6%,超过全市平均增幅1.1个百分点。长沙、浏阳、宁乡3县(市)全部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分别位居第25、65、73位,居全省县域经济实力图表3:2010年长沙县域与国家、省、市产业与结构对比情况 单位:亿元、%地区GDP一产业二产业三产业绝对额增速绝对额增速占比绝对额增速占比绝对额增速占比全国40120210.4405344.310.218758112.446.81730879.6
10、43.1湖南省16038.014.52325.54.314.57343.220.245.86369.311.739.7长沙市4547.115.5202.04.54.42437.020.753.61908.011.542.0长沙县域1976.616.6189.55.39.21343.921.368.8423.29.122.0前三甲。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实施农村电网扩容、公路通达、饮水安全、环境整治、校舍安全等“五大工程”,各级财政投资50多亿元,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基本完成;新建、改造农村公路近万公里,所有行政村均实现公路硬化;除险加固小型病险水库430座,清淤扩容山塘3万多口;解决 万人饮水安全
11、问题。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实施科技助农直通车和“双百”星火科技富民等工程,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与加工业、旅游业、餐饮业业等二、三产业融合,引导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2011年达到244.5万吨;花卉苗木、优质水稻、有机茶叶、特种养殖等特色产业产值达到近100亿元;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达36家,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突破600亿元。图表4:长沙市第一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历年发展情况(四)将深化综合改革作为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
12、能实现转型发展、持续发展。坚持以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先行先试,扩大开放,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两型化发展新路。集中建设大河西先导区。坚持基础设施先行、配套改革先试、重点片区先导,大河西先导区主干道、片区路网、园区路网基本成环成网,“六纵八横”道路交通体系全面形成;梅溪湖、洋湖垸、滨江新城、岳麓山大学城等重点片区建设全面推进,两型新城初具雏形,以湘江为中轴,一江两岸、互动共进、两翼齐飞的城市新格局形成(图表5)。大图表5:大河西先导区建设带来长沙河西城区发展的新变化项 目2007年2011年城区面积(平方公里)88118固定资产投资(亿元)901082辖区内人口(万人)90120
13、 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2008年起,实施“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 投入110亿元,重点实施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污水与固体垃圾处理、扬尘废气污染治理等生态环保项目369个。全市基本实现城区污水全收集、全截污、全处理,2011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2.7%;城区规模养殖基本退出;全市农村全部建立垃圾收集处理系统,有自来水厂的乡镇全部建设污水处理厂,成为全国农村环保典型示范城市。全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超额完成任务(图表6)。今年启动了新一轮“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探索形成了城市建图表6:2007-2011年长沙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减排主要指标变化情
14、况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优良率(%)82.7489.8991.2392.693.42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45.4260.1781.492.0794.35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万吨)0.19PM10年日均值(mg/m3)0.1040.0960.0920.0820.083化学需氧量指标值66137691345754047768比2005年下降-11.85 -16.9 2.7 19.2 二氧化硫排放量指标值57967693296080062893比2005年下降13.36-3.6 9.1 6.0 设、农民安置、园区开发、新农村建设、道路建设等节地模式;
15、实行土地出让网上招拍挂;成立土地管理委员会,实行适度供地、有序供地,土地利用地均产出效益显著提高(图表7)。积极推广绿色节能建筑,累计完成节能建筑面积5238万平方米。全面推图表7:20072011年长沙与中部省会城市土地利用单位产出效益比较 单位:万元GDP/平方公里、万元/亩、万元/亩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单位GDP用地面积单位面积土地收益园区单位面积工业产出进节能工作,万元GDP能耗由2007年的 吨标准煤降至0.826吨标准煤,居全国省会中心城市先进水平。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制定实施环境经济政策,实行排污权交易、生态环境资源补偿、环境风险责任保险等制度,率先全
16、国成立环境资源交易平台。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小额贷款公司设立取得突破,村镇银行设立工作稳步推进,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融资试点。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实行小分队、点对点招商和引资项目全程服务,近五年实际引进外商直接投资100亿美元以上(图表8)。加强外贸出口平台建设,金霞保税物图表8: 2007-2011年长沙外资利用变化情况统计指标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实际到位外资(亿美元)1518.0120.3322.3826.01利用市内境外资金完成固定资产(亿元)435.97508.25570.09668.63804.11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
17、金(亿元)227.9248.09286.69325.26390.73流中心成功通关;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企业境外投资达34.7亿元,先后与23个国家的36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或友好经贸合作城市等,成功引进3家外资银行。(五)将支持创新创业作为跨越发展的根本保障。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发展之基。2008年开始,市委、市政府以建设经济发达、活力迸发的创业之都为目标,深入推进创业富民工程。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出台关于大力推动创业富民加快建设创业之都的若干意见等政策,鼓励各类人员大胆创业。每年安排创业富民资金5.5亿元以上,其中大学生自主创业专项资助资金1000万元。重点扶持10个创业基地,推出近千个创业项
18、目,无偿提供最高达50万元的创业基金;健全创业失败包容机制,鼓励各类人员大胆创业(图表9)。被联合国劳工组织确定为SYB、SIYB项图表9:2008-2011年长沙市市场主体发展情况项 目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新办私营企业数(户)7210102881329716371新办私营企业投资者(人)14833211502868136963新办个体工商户数(户)34746369393942242080目实施城市和“全国首批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积极促进充分就业。突出以失业人员、农民工、大学生就业为重点,实行免费技能培训、职业技术教育、就业咨询服务、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广泛拓宽就业渠道。
19、2007年起,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约10万个、转移农村劳动力约8万人;市级创业就业培训、服务机构达80多家;投资14亿元建成长沙职业教育基地;连续五年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保持在3.5%以内(图表10)。大力推动科技创新。近五年,市本级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图表10:20072011年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统计表 单位:万人、万人、%、万人年 份城镇新增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079.53.23.173.8200810.33.13.469.5200911.73.73.574.9201012.33.42.978.9201112.442.980.6
20、10.5亿元,重点支持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44个,获国家级科学技术成果奖励79项。跨入专利申请万件城市方阵,国际专利申请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第1位,城市发明专利授权量居省会城市第7位。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应用转化、交易,举办五届中国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共签约项目1098个,签约资金近1000亿元。2011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020.45亿元。 建设环境优美、方便舒适的宜居城市是长沙科学发展的共同愿景。长沙坚持以城市国际化为导向,统筹城乡发展,生态宜居品质凸显,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城市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始终坚持街区整齐、色彩素雅、
21、风格简洁、建筑精致、人与自然和谐,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现代生态宜居城市形象不断彰显。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市区面积增加到1938平方公里,是2007的3.5倍左右;建成区面积320平方公里,增加76.8%;城市化率达67.7%,城区常住人口347万人,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格局基本形成(图表11)。图表11:两型城市规划引导下的长沙城市规模发展变化2007年2011年变化情况城区规划总面积(平方公里)55619383.5倍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181320增加76.80%城区人口(万人)218.8347增加58.6%城市化率(%)6067.7提高7.7%城市品质显著提升。黎托新城、南湖片
22、区、滨江新城、省府新区等重点片区建设成效明显;橘子洲风景区、湘江风光带等一批精品工程相继建成;武广高铁长沙站、黄花机场新航站楼投入运营,营盘路湘江隧道建成通车,地铁1、2号线和福元路大桥、湘府路大桥、南湖路隧道建设顺利推进,现代立体交通优势凸显;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城市品质明显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2011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2.2%,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3.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39平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建设森林公园、生态主题公园13个;新建社区公园57个,荣获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人民群众居住舒适度显著提升。 城市影响持续增强。长沙在国际国内的影
23、响力、吸引力、辐射力不断增强。先后被评为全国最具软实力城市、十大品牌城市、中国(大陆)国际形象最佳城市、中国十佳休闲宜居城市、联合国旅游业发展示范城市,是中国(大陆)夏季达沃斯论坛主办城市之外唯一受到正式邀请的城市,国内外客商纷至沓来,黄花机场进出港人数稳居中部首位,长沙成为国内外投资的热土。 (一)以国际视野规划城市发展。注重发挥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以城市规划水平提升城市整体品位。实行空间、土地、产业、生态、主体功能区“五规合一”,市、区县、乡镇、村“四级覆盖”,构建复合、立体、统筹的两型发展规划体系树立现代宜居城市理念,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制定实施城市色彩规划和建筑色彩管理规定,
24、一批色彩杂乱建筑得到有效整改。突出规划执行刚性,不符合规划的项目不予立项,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块不准出让、转让和开发建设;强化城市规划批后管理和集中管理,出台长沙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前置审查程序规定,建立重大规划民主决策和专家、职能部门、公众参与的控规修改前置审查机制,杜绝规划修改的随意性。经过多年的努力,长沙城区面积扩大一倍多,城区常住人口增加130万。 (二)以特色品质指导城市建设。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理念,实施“建设工程质量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计划”,提高建设品质(图表12)。全面落实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严格建设市图表12:长沙市建设工程质量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200
25、7年2009年2011年工程质量验收合格率100%100%100%工程建设质量优良率36%48%90%场清退制度,加强建设成本、工程技术和工程验收控制,实行重大建设项目纪检派出制、一般项目纪检巡回制,对工程质量安全问题实行“零容忍”,确保工程建设廉洁高效。全市工程建设质量优良率由2007年的36%提高到2011年的90%。坚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再造和优化施工环节,着力保障工程质量,打造精品工程。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完成清水塘博物馆景观提质改造工程,建设了杜甫江阁、简牍博物馆等一大批文化设施,对太平街、化龙池等11条历史街巷和23处重点保护历史旧宅进行维护和修缮,增强了长沙作为历史名
26、城的文化底蕴;建成了“一江两岸”风光带、橘子洲等一批城市标志性精品工程。(三)以生态宜居改善城市环境。便捷通畅的交通出行、秀美自然的绿色生态、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是现代城市的宜居品质。实施城市畅通工程、品质工程和生态工程,提升城市宜居品质。从2008开始,在“不大拆大建”的前提下,先后实施四期交通疏导工程,道路通行能力大幅提高,有效支撑了130万辆机动车的有序运行,2010年被评为全国畅通工程模范管理城市(图表13)。图表13:2007年2011年长沙市城市交通畅通工程实施成效分析2007年指标2008年指标2009年指标2010年指标2011年指标机动车保有量(万人)50.959.474.69
27、7120城市道路面积(平方米)34563978484257116580按照“国际视野、门户形象、环境友好、幸福宜居”的总体要求,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先后开展违章建筑、户外广告、黄花机场到市区“一点两线”和城乡结合部环境综合整治。坚持把棚户区改造作为安居工程的首要任务,加快旧城改造步伐,火车北站、南湖路、东牌楼、丝茅冲、大古道巷等昔日的棚户区已经或正在改造成为城市的靓丽名片。棚户区改造成为改善居民住房、提升城市形象、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四)以精细理念提升管理水平。坚持按照“重心下移、以块为主、条块结合、责权明晰、长效管理”的原则,理顺市、区、街城市管理体制,形成“两级政府、三级管理、
28、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工作格局。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将城区细化为280个工作网格、4706个单元网格,把精细化管理植入城市运行管理的“肌体”,开通“12319”服务热线、手机短信等平台,确保网格有序运转。整合“数字城管”信息系统、公安视频监控、应急处置系统等城市管理资源,集成打造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并将市容环卫、市政道路、园林绿化等城市公共设施管理和行政执法、市容秩序、突发事件等统一纳入数字化管理平台,城市管理范围覆盖到每一条大街小巷、每一处公共场所、每一个单位庭院、每一个住宅小区、每一处施工现场,确保城市建设推进到哪里,城市管理就跟进到哪里,管理体制就覆盖到哪里。(五)以城乡统筹推动协调发展。
29、坚持跳出农村建设农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调整农业发展农业,大力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和管理体制一体化,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全市乡镇规划全面完成,村庄规划覆盖率达到75%。各县(市)均建立了大型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98个乡镇农村垃圾收集处置体系建设已基本完成。投入1.36亿元,加固及重建、新建校舍25万平方米,涉及学校432所。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工业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连续五年保持20%以上增速。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全覆盖,完成137所乡镇卫生院新改(扩)建和1366个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管理模式,制定实施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实施细则办法等政策,
30、 个村完成村改社区。建设生活富足、文明和谐的幸福家园是长沙科学发展的价值追求。长沙坚持民生为先,高度重视群众切身感受,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大力优化公共服务,群众幸福感显著增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始终坚持工作重心、公共财力、重大项目向民生集中、向民生保障倾斜,从群众身边的事情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成为民生改善最多的时期。居民收入更加富足。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7年的15711元增加到2011年的26451元,年均增长13.9 %,在全国省会城市跻身前六名、在中部省会城市排名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连续5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
31、增幅。弱势群体更具保障。城乡低保家庭应保尽保,特困家庭子女免费入学,2008年以来,三次上调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每月享受基础养老金,累计发放低保金15.8 亿元,发放各类救助金5.7亿元,医疗救助8.4万人次。群众生活更有尊严。高度关注群众切身感受,住房难、看病难、读书难、就业难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妥善解决群众信访问题,成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示范试点城市,公众安全感测评水平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一)持续增强保障能力。坚持公共财政取向,每年新增财力的70%以上用于民生领域,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32、和保障力不断拓展和提升。着力健全社会保险体系。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率先在中部地区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解决了集体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人员、城镇军队退役人员、下乡知青、城镇未参保老年居民等群体的养老问题,率先在全国将女满55周岁、男满60周岁的被征地农民按城镇企业退休人员享受养老、医疗保险政策待遇,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全覆盖。全面实施医疗保险城乡并轨,重点破解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分设、城乡分割、管理分离、资源分散问题,实现统一管理经办、统一信息平台、统一待遇支付、统一基金调剂;所有农民工全部纳入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全部在校大学生纳入医疗保险;创新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33、,成功实现全省流动人口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关系跨市(州)转移和接续。着力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出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试行)、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办法等社会救助规范性文件,推动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救助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建立和完善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社会救助长效机制,每年投入500万元资助特困家庭子女上大学。发展慈善事业,慈善基金达1.3亿元,居中西部省会城市首位。着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福利设施,实施新一轮农村敬老院改扩建,加快区县(市)社会福利中心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有效保障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弱势群体的
34、福利服务要求。积极探索民办养老福利机构灵活运营模式,支持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等多种方式养老福利事业发展。破解空巢老人居家养老难题,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350个、社区加盟店900多个,为10余万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专业服务,构筑了区、街道、社区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形成独具长沙特色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二)不断提升安居水平。安居才能乐业。“住有所居”是每一个家庭的梦想,也是群众关注最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加快实现“人人享有住房保障,家家拥有一套住房”的目标,率先实行经适房货币补贴改革,先后出台关于安居工程建设
35、的实施意见、长沙市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实施方案和长沙市城市廉租住房保障实施方案3个纲领性文件。截至2011年底,累计发放经适房货币补贴资金179887.6万元,补贴23819户;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410908套,3319.69万m2;38.42万户住房困难家庭,共计97.32万人搬进新居,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3.1m2。无房户、住房困难户廉租房补贴分别由每人每月100元和50元提高到160元和80元,基本满足租房需求(图表14)。图表14:长沙市住房保障及棚户区改造情况统计表 单位:M2、亿元、万M2、户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经济适用房建设廉租住房保障对象棚户区拆除改造面积完成投资竣工面积
36、2007年28.97.1277.17487278.242008年28.313.4293.351309269.692009年29.2710.6447.1626859216.792010年30.886.0631.7628859184.972011年33.110.0846.3351763128.43(三)着力塑造精神家园。十年矢志不渝,上下同心同德,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两度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2011年成功摘取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坚持以文化惠民工程为重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推进“两馆一厅”等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启动和完成了一批重大文化项目建设。推动文化产品、文化设
37、施、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向农村覆盖,全面完成示范性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建设,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文艺精品创作成果丰硕,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原创动漫总量居全国第一(图表15)。全民健身、群众体育运动深入开展,多次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社区体育先进城市,长沙县、望城、宁乡县、浏阳市四县(市)全部跨入“全国体育先进县”行列。持续开展“好戏天天演”、“民间文艺进万家”活动,推出“校园文化进社区”、“外来务工人员精神新家园”行动,创建“舞动星城、潮涌湘江”百万群众广场舞大赛,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满足。坚持以树立社
38、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以提高市民素质为根本,弘扬“心忧天下、敢为人图表15:长沙市2011年文化发展有关数据文化项目建设开工项目55个新建项目30个竣工项目11个亿元以上项目32个总投资328.52亿元“为民办实事”工程文化项目示范性乡镇综合文化站20个示范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00个农家书屋329家广播电视户户通70810户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0308场“送戏下乡、演艺惠民”演出600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总产值1119亿元增加值615亿元增速18%先”的长沙精神,实施千所学校、万名教师、百万市民素质提升大行动和市民文明素质大提升三年计划,引导市民在出行、秩序、环境、服务等文明习惯养成上下功夫,
39、形成“人人崇尚文明、关注文明、践行文明”的良好风尚。广泛开展“雷锋家乡学雷锋”活动,志愿服务者队伍达140万人。(四)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新增财力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以创业富民、住房保障、道路畅通、电力扩容、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生态修复、公共卫生、社会福利、食品安全为重点,连续实施省市实事工程,发展社会事业,完善公共服务,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图表16)。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率先全国图表16:长沙市财政改善民生支出情况统计表(单位:亿元)指 标2011年同 比2012年计划民生支出总额381.66+93.16亿元356.59民生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73.41%+1.88%72.21%
40、民生支出占可用财力(%)76.3%+2.51%76.7%民生支出具体项目教育72.37+34.18%71.34医疗卫生26.48+53.89%21.2社会保障和就业51.94+22.36%36.55住房保障13.14+2.49%10.47农林水事务30.28+18.43%28.13文化体育与传媒5.89+15.63%5.34交通运输11.86+9.55%11.25城乡社区事务129.11+44.57%142.63科学技术15.43+15.74%14.9节能环保10.56+26.39%5.23粮油物资储备管理事务1.19+32.70%0.95商业服务业等事务8.7+32.72%3.38国土资源等
41、事务4.72+48.92%5.21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并轨,试点实施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全市连续十年无源发性药品安全质量事故。基本构建起“15分钟医疗服务圈”,每个乡镇建设1个标准化卫生院,村村建立卫生室,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为给居民生活提供便利条件,率先全国将城市公园(景区)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39家游泳池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20家篮球、羽毛球馆和20所城区中小学体育场地和图书室节假日免费向社会开放。深入推进教育强市,有力保障校舍安全、校车安全,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任务,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城乡义务教育“一费制”全免,取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寄宿费。率先建设食品安
42、全城市,建立食品安全执法机构和队伍,实施放心猪肉、放心蔬菜、放心作坊、放心街市示范工程,全市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总体状况处于绿色区域(图表18)。全面推进“菜篮子”工程,从2007年起累计市本级投入1.3亿元建设高标准常年蔬菜基地47.9万亩,城区144家农贸市场全部实行标准化改建,探索“农超对接”,形成以马王堆、红星蔬菜批发市场为龙头,以330个专业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为主体,以社区便民店为补充的蔬菜销售流通网络体系,确保全市蔬菜市场稳定有序供给。图表18:2011年长沙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情况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总批次21.61万批次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总体合格率97.99%乳制品抽检合格
43、率99.2%食用油脂抽检合格率98.5%肉制品抽检合格率94.3%鲜活农产品抽检合格率96.3%蔬菜农残速测合格率98.8%(五)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社会转型时期,既面临过去遗留的一些老问题,又面临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市委、市政府狠抓“五级三调”调解网络建设,建立市区(县、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建立基层调解组织2568个,人民调解员达16.4万人,各社区(村)均配备1名专(兼)职人民调解员。完善健全信访责任体系、联网受理群众信访、联调解决群众诉求、联合办结信访积案的“一健三联”工作机制,排查可能酿成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加强重大活动和敏感时段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和应急处置,做
44、到早决策、早介入、早疏导、早平息。5年来,全市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7万余起,调处成功率达98.7%。依法成功处置一批规模群体性事件。开展领导接待日集中“大接访”活动,主要领导每月安排一天时间集中接访,通过解决典型问题带动同类信访问题的解决,做到解决一个,带动一批。国企改制后到龄不能退休、部分困难企业职工无医保个人账户、1995年前老工伤等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涉企上访连年大幅度下降。从市容维护、城市交通、公共服务、社会治安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从背街小巷、城郊接合部等难点部位突破,开展“治安、治差、治堵、治难”专项行动,推进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完善诉求表达、矛盾化解、社会防控、管
45、理应急、风险管理、舆论引导等机制,社会治安形势总体平稳。近年来长沙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率先发展,这是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的丰硕成果。生动的实践为未来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全面推进改革创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路决定出路。我们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大解放,将解放思想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2008年,启动“解放思想,创业富民”活动,在全市各级干部中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破除自满、守摊、封闭思想,树立敢闯、奋发、开放精神,解放思想成为广大干部的一种自觉,广大干部发展眼光不断拓展,专业素养明显提升,干事创业热情得到激发。思想的解放,为改革创新提供了强劲动力。全市上下以新的理念推进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以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各项改革,发展活力得到释放。促进科学发展是一个伟大的目标,最富有活力且变化无穷的实践,决定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矢志不渝地解放思想、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