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分 综合防灾篇.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515284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部分 综合防灾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第七部分 综合防灾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七部分 综合防灾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七部分 综合防灾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七部分 综合防灾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部分 综合防灾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部分 综合防灾篇.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部分 综合防灾篇城市综合防灾的内容包括: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城市抗震防灾、地质灾害防治、城市人防工程和城市消防等几方面的内容。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主要作用在于: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科学分析,合理安排,有针对性地制定防灾处理预案,切实保障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尽最大可能将灾害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一、城市防洪工程规划(一)现 状1、地貌概况扬州市区属江淮平原区,西北接仪邗丘陵山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市区北部沿山河以北为蜀岗高地,地面高程在840.4米(废黄海高程,下同);以南为长江冲积平原,地面高程在3.58.0米,以328国道为界,路北沿山河为平原区,路南为圩区。2、气候概况扬州属

2、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偏北风;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4.8,极端最高气温为39.7,极端最低气温为-17.7;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27.8毫米,年最大雨量1520.7毫米,年变幅达3.4倍,且时空分布不均,实测单站最大24小时雨量278.3毫米,最大三日雨量281.8毫米,暴雨性质主要为梅雨和台风雨。3、水系概况扬州市区位于长江、淮河水系交汇处,以涵闸、船闸等控制建筑物沟通两大水系。市区沟河纵横,水系较完善。古运河、仪扬河是沟通江淮和区域内的引、排、航骨干河道。内部河道属淮河水系的有槐泗河、沙河、冷却河、邗沟河、潮河、响水河、玉带河、瘦西湖、北城河、小秦淮河、二道

3、河、安墩河、沙施河、七里河、蒿草河、新城河、潘桥河、长河、二桥河、红旗河、下圩河、吕桥河等(以上除槐泗河外,均排入古运河);属长江水系的有银潮河、东银沟、西银沟、赵家沟、黄泥沟、七里沟、乌塔沟(以上河道均排入仪扬河);邗江河、八里排河、卞港、曹王河、马港、八里港、瓜洲中心河、郑庄河、杨桥河、青龙港、军桥河等(以上河流均排入长江)。4、防洪治涝现状扬州西北接丘陵山区,东临淮河入江水道,南濒长江,境内地势低洼,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造成扬州历来洪涝灾害频繁,解放以来就有1954、1972、1975、1984、1991、1996等6次,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其中尤以1954、1991年洪涝

4、灾害造成的损失为最大。长江六圩弯道及淮河归江河道也多次发生坍岸,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扬州市区现有的防洪体系是在历代工程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目前已形成外围江淮防洪工程体系,基本能挡御扬州闸上8.0米、瓜洲闸下7.10米的设计洪水位,古运河、仪扬河基本达到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长江六圩弯道经30年护岸治理,强烈崩岸受到抑制,工程取得了预期整治效果,对保障防洪安全,促进沿江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二)现状防洪治涝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1、外围江淮堤防病险未除,堤防还存在部分险工患段,穿堤小型建筑物远未达标。长江六圩弯道、归江河道部分河段岸线不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坍岸时有发生,危及防洪安全。2

5、、城区未形成独立的防洪工程系统,仪扬山洪倒灌城区,因洪至涝;且山洪出路严重不足,致使水位暴涨,防汛形势更为严峻;同时城区内部排水洪涝不分、高低不分、洪涝矛盾下分尖锐。3、现有工程设计标准普遍偏低,先天不足,且经多年运行,工程老化严重,城区河道普遍淤积,造成断面减小,排水不畅;加之城市建设速度加快,侵占甚至堵塞河道的现象十分严重,河道行洪滞涝能力大为削弱。4、现有排涝动力不足,主城区现有泵站10座,抽排流量46.2立方米/秒,排涝模数每平方公里仅1.0立方米/秒,只有23年一遇标准,且多数泵站设备老化,出水不足,亟待更新改造,新在区排水系统尚未完全形成,现有排水管网不能承受大暴雨的袭击。5、目前

6、城区所辖4个区均设有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行政区域内的水利建设管理和防汛管理,但主城区的部分水工程现属市区涵闸管理处(市建设局下属单位)管理,管理职能有所交叉,职责不清,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调度难以实现,工程管理体制急待理顺。(三)规划范围本防洪规划范围:东起壁虎河、廖家沟,南抵长江,西到乌塔沟,北至西北绕城公路、古运河流域分界线,保护面积264平方公里,覆盖了主城区、沿江港口新区建设用地控制范围,也为城市长期发展留有余地。(四)规划水平年近期2005年,中期2010年,远期2020年。(五)规划标准1、防洪标准:按国家防洪标准,扬州市为级,即“重要城市”,其防洪标准(重现期)为100年,规

7、划区以京杭运河为界分为二大部分,运河以西为主城区及港口新区所在地,其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运河以东地区按“长流规”和淮江入江水道防洪设计水位(约50年遇标准)设防。2、排涝标准:城区河道、涵闸按20年一遇标准,圩区抽排近期为10年一遇,远期为20年一遇;平原区中,因地位重要或地面高程较低,必须辅以抽排的区域,抽排按10年一遇标准。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一般地区取0.51年,重要地区取23年。(六)规划原则以流域规划为依托,防洪治涝为主,结合环境改善,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统筹兼顾,分期实施。防洪以“挡、撇、分”为治理手段,建立城市防洪保护圈,完善以主城区为中心的独立防洪治涝系统;同时兼顾周边地区,

8、解决仪扬山洪出路,使面上的防洪、排涝和灌溉引水也有所改善;城区排水实现高低分开,分区治理,平原区以自排为主,抽排为辅,圩区立足抽排,相机自排。(七) 防洪工程设施规划1、设计暴雨:根据相关水文资料分析,造成扬州城市河道水位涨幅产大的暴雨一般为13天。防洪根据古运河、仪扬河流域48年(19532000)面雨量频率分析成果,可得100年一遇的3日暴雨为305.3毫米,50年一遇3日暴雨为272.3毫米,20年一遇3日暴雨为228.0毫米。2、设计洪(潮)水位(1)长江防洪设计潮(水)位:扬州市区长江潮位,以瓜洲闸为代表站;瓜洲闸下“长流规”设计潮位7.10米,100年一遇设计潮位7.48米,300

9、年一遇设计潮位7.85米。相应泗源沟闸下潮位为7.74米,8.0米,8.39米。(2)淮河入江水道防洪设计水位:扬州闸8.0米,万福闸上7.28米,万福闸下7.10米。(3)仪扬山洪设计洪水位:本规划选用了两种较不利的设计组合:百年一遇仪扬山洪遭遇91年型长江潮位;20年一遇仪扬山洪遭遇96年型长江潮位,取其行洪水面线的外包线作为城市防洪设计水位。详见下表。表7-1 城市防洪圈及古运河防洪设计水位表古运河仪扬河城区三汊河瓜洲闸上乌塔沟口龙河口泗源沟闸上6.616.596.517.267.407.39乌塔沟沿山河沿山河口宁通公路分洪道闸上沿山河闸上赵家沟扬天公路8.447.587.158.608

10、.718.903、城市防洪工程总体规划方案:江淮流域性防洪工程以挡为主,全面加固规划区范围内的长江干堤,闸下港堤,京杭运河东、西堤,廖家沟西堤堤防及穿堤建筑物,完善城市东南部防洪屏障。本地山洪防治采用“挡、撇、分”综合措施,整治沿山河、冷却河等截洪河道,实现排水调向;加高培厚沿山河、乌塔沟沿线堤防,并兴建乌塔沟东闸,建立城市西、北部防洪保护圈;增辟乌塔沟分洪道,扩大仪扬山洪出路,减轻防洪压力。同时结合防洪工程体系建设,搞好城市绿化,建设沿江滨河风光带。4、以京杭运河为界,分成2个防洪区:防洪区(京杭运河以西片):北到西北绕城公路、流域分界线一线,南至长江,西至乌塔沟总面积为244平方公里,其中

11、规划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该片为本次规划的重点地区。防洪区(京杭运河以东片):西起京杭运河,东(北)至廖家沟、壁虎河,南至沙河、大众港,面积为20.3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建成区面积16.7平方公里(本区与邗江北洲大圩联成一片,实际保护总面积160平方公里)。5、防洪工程设施防洪工程设施包括入江水道除险加固工程、长江防洪工程,仪扬山洪整治工程及内部排水骨干河道堤防工程四大部分。各部分具体项目、规模、标准见本规划第25条至第29条及相关图、表。6、工程等别长江干堤及闸下港堤(京杭运河施桥船闸乌塔沟分洪道闸),京杭运河西堤(古运河施桥船闸),古运河南堤(京杭运河扬州闸),乌塔沟及分洪道东堤(沿山河

12、分洪道闸),仪扬河南、北堤(乌塔沟乌塔沟东闸),沿山河南堤(扬天公路乌塔沟)为1级堤防。京杭运河东堤(壁虎河口长江)、壁虎河、廖家沟西堤(壁虎河口长江),古运河北堤(京杭运河扬州闸)为2级堤防。城市防洪圈内古运河(扬州闸瓜洲闸)、仪扬河(三汊河乌塔沟东闸)堤防、赵家沟东堤为3级堤防。位于上述堤防上的涵闸泵站建筑物,其级别根据规模及重要性划分,但不得低于所在堤防的级别。7、工程标准长江主江堤堤顶高程按长江设施洪水位,加2.0米超高确定,通江港堤堤顶高程按长江设计洪水位加1.5米超高确定。沿江堤防设计最小断面标准为:土堤顶高程至少高于长江设计洪水位0.5米,顶宽8米(京杭运河东堤为6米),迎水坡1

13、:3,背水坡1:3。防浪墙净高不得大于1.20米。入江水道(含京杭运河)沿线堤防参照通江港堤标准执行,乌塔沟东堤、沿山河南堤堤顶按设计洪水位加1.2米超高确定,堤顶宽度、堤坡同长江堤防,古运河、仪扬河等内部骨干河道堤防堤顶超高1.0米,顶宽6米,内、外堤坡1:3。8、入江水道除险加固工程京杭运河西堤,古运河扬州闸外段堤防,堤顶高程9.20米,堤顶宽8.0米;京杭运河东堤、壁虎河、廖家沟西堤(京杭运河万福闸)堤顶高程9.0米,万福闸下廖家沟西堤堤顶高程85米,堤顶宽均为6米;其余标准均同沿江港堤标准。廖家沟西堤(湾头沙河闸)堤(河)坡采用浆砌块石防护,护砌标准:护坡上限万福闸闸上段为8.5米,闸

14、下段为8.1米,护坡下限闸上段4.0米,闸下段2.0米。沿线尚需加固、拆建穿堤小型涵闸13座,其中京杭运河东堤的用里涵、横沟东涵、横沟涵,西堤上的肖家闸、团结闸;古运河南堤上的范家涵,北堤上的盐厅子闸;壁虎河西堤的桑家涵等。廖家沟西堤的中沟河闸、朱家河闸、高家涵、高罗河闸、沙河闸等。廖家沟沙东段治坍工程,采取平顺抛石护岸措施,工长2009米。9、长江防洪工程京杭运河至乌塔沟分洪道闸段主江堤顶高程9.5米,施桥船厂闸下京杭运河西堤,瓜洲闸下古运河堤防,分洪道闸下段港堤顶高程9.0米(堤顶加高有困难的,可按本规划第24条标准建设挡浪墙),堤顶宽8米,在背水坡5.5米设平台,平台宽10米,堤防坡度平

15、台以上1:3,平台以下边坡1:5。施桥船闸以下京杭运河东堤堤顶高程8.5米,堤顶宽6米,在背水坡5.0米设平台,平台宽10米,堤防边坡同主江堤。长江侧坡面建浆砌块石护坡,背水坡植物防护,主江堤堤顶建6米宽简易沥青公路。并需加大(拆建)江港堤防穿堤小型建筑物9座:主江堤上的军桥闸、水厂涵、大棚涵、青龙港闸、外岸涵、六圩涵、王港涵;京杭运河西堤上的汤港闸、钱湾涵。另为稳定河势,确保防洪安全,在抓紧完成长江镇扬河段六圩河段六圩弯道二期护岸工程的基础上,尽早实施三期护岸工程。三期工程平顺抛石护岸长度为4公里。10、仪扬山洪防治工程(1)沿山河综合整治工程,总工长9.80公里,其中乌塔沟赵家支沟段5.1

16、1公里,拓浚标准为:河底宽25米,底高3.0米,边坡1:3;赵家支沟扬天公路段4.69公里,河底宽度为8米,河底高程、边坡均同上段,沿山河南堤堤顶高程为9.810.0米,堤顶宽度均为8米,内、外堤坡均为1:3。同时兴建平山堂路涵,新城河北闸,赵家沟闸涵,黄泥沟北闸,沿山河西闸,跨河桥梁7座。(2)乌塔沟分洪道工程,仪扬山洪的防治,采用乌塔沟分洪道方案。增辟乌塔沟分洪道(仪扬河长江),工长7.45公里,河底高程0.00.5米,底宽2022米,边坡1:4,河道开挖结合筑堤,闸下段堤防标准见第25条中沿江港堤。闸上段堤防,东堤堤顶高程8.5米,顶宽8米,西堤堤顶高8.2米,顶宽5米,东、西堤内外堤坡

17、1:3。另沿线需配套泵站3座,涵洞2座,公路桥4座。(3)分洪道节制闸,在分洪道上建一挡洪闸一座,闸孔净宽30米,闸底高程-0.5米,闸顶高程9.0米,闸上设公路桥一座。(4)乌塔沟整治工程,整治乌塔沟(沿山河仪扬河),工长7.76公里,标准为河底高程0.51.0米,底宽15米,边坡1:4,堤顶高程东堤8.59.7米,西堤8.29.4米;堤内、外坡1:3。并建跨河桥梁2座,拆建涵闸3座,泵站2座。(5)乌塔沟东闸,在仪扬河上建单孔节制闸一座,闸孔净宽12米,闸底板顶面高程0.0米,闸顶高程8.5米,闸上公路桥一座。(6)仪扬河南、北堤(乌塔沟乌塔沟东闸)标准同分洪道东堤标准;仪扬河乌塔沟以西堤

18、段标准为堤顶高程8.3米,堤顶宽5米,堤内、外坡1:3。(7)冷却河拓浚及西延工程,拓浚现有冷却河,并将冷却河西延至扬菱公路,总工长为3.7公里。拓浚段标准为河底高程3.0米,底宽56米,边坡1:2.5,并用砼板扩坡,工长2.5公里;新开河段工长1.2公里,河底高程3.5米,底宽3米,边坡1:3,并在河道南侧全线整修堤防,堤顶高程9.3米,顶宽6米,内外坡1:3。同时拆建盐厅子闸。并需配套涵闸1座,跨河桥梁9座。11、区内骨干河道堤防工程古运河(扬州闸瓜洲闸)、仪扬河(三汊河乌塔沟东闸)堤顶高程7.60米,赵家沟堤防堤高程7.3米,顶宽均为6米,堤内、外坡1:3。同时加固古运河堤防上的太平闸、

19、安墩闸、西大闸,拆建小板桥闸、二桥河闸,新建新城河闸、西银沟南闸。12、上述堤防特别说明者外,堤防均设简易防汛路面,内、外堤坡植物防护,堤身净高度超过4米或堤后有沟塘的堤段,背水坡增设防渗平台,平台宽度不小于5米。13、防洪规划保留区的设置除按规划工程项目划定规划保留区外,为了有效保护行洪河道及堤防,还需在堤防堤脚以上一定范围(1级堤防15米,2、3级堤防10米,3级以下堤防为5米)为护堤地,进行确权划界,由堤防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并在护堤地以外,划定宽度不小于100米作为堤防工程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内的任何工程建设活动不得危害堤防工程的安全。根据我市实际,建成区结合城市改造逐步达到要求,新建区必

20、须按上款要求留足范围。(八)治涝工程设施规划城市治涝工程规划依据防洪治涝总体方案制定,包括排涝河道整治、排涝泵站、排水管网建设及城市建设地面高程控制等。1、排涝总体规划方案在充分利用现有水利工程设施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水系调整,实现高低分开,分区控制。平原区自排为主,辅以抽排,圩区立足抽排。全面疏浚河道,加固内部圩堤,新建改建泵站函闸,提高排涝能力。泵站总体布局以一级分散建站为主,力求面向长江、淮河入江水道,辅以二级外排大站,并尽可能结合送水、换水、以提高泵站利用率,发挥工程综合效益。2、设计暴雨治涝根据扬州单站50年(19512000)1日暴雨统计资料,采用频率分析法推求得市区24小时雨量5

21、0年一遇为259.9毫米,20年一遇为212.0毫米,10年一遇为175.2毫米。3、城市排水管网设计采用短历时雨强公式计算,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一般地区取0.51年,重要地区取3年;而河道、泵站等治涝工程设计时考虑河网蓄等因素,采用重现期为10年、20年的24小时设计暴雨。4、排涝分、区及排涝模数根据规划区地形、水系、开发建设时序及排水管网现状布局,将全市划分为11个排涝区,34个排水片,其中主城区10个排水区,32片;沿江港口区1个排水区,2个片。再依据各排水区地貌差异,调蓄水位及用地性质、重要程度分类分片计算排涝模数。(各排水区、片位置、面积、排涝模数,排涝流量详见治涝工程规划图和附表一)

22、。规划区排水总面积186.07平方公里,排涝总流量549.1立方米/秒内含抽排流量314.4立方米/秒)。其中沿山河、邗沟河以北为蜀岗及城北高地,属自排区,含D、F全区及B区一部(B4片),总面积35.3平方公里,规划排涝总流量132.6立方米/秒。328国道至沿山河、邗沟河之间属平原区,为山圩过渡带,总面积63.65平方公里,自排区面积29.95平方公里,含G区全部和A、B、I、K区一部(A3、B5、I1、I2、I4、I5片及K1片大部),排涝流量105.2立方米/秒;抽排区面积33.7平方公里,含C、E区全区和A、B、I、K区一部(A1、A2、A4、B1、B2、B3、I3全片及K1片一部)

23、,抽排总流量79.7立方米/秒。328国道以南为沿江圩区,规划总面积87.12平方公里,含H、J区全区及I、K区一部(I6、I7、K2片),均需抽排,排涝流量234.7立方米/秒。5、排涝水位排水管道出口设计水位:排入内河,以内河最高控制水位计;排入外河,以4年一遇最高水位计;排水泵站排入外河,以10年一遇最高水位设计、防洪设计水位校核。排水管道排入内部河道的设计水位;瘦西湖水系5.20米,沿江圩区内河2.80米,其他内河根据排区地面高程,做相应调整,一般控制在地面高程以下1.01.5米;排水管道直接排入外河的设计水位;古运河5.70米,京杭运河6.40米,长江4.78米;排水泵站排入外河的设

24、计水位;古运河6.35米,京杭运河6.62米,长江6.65米;外河校核水位古运河6.61米,京杭运河8.0米,长江7.10米。6、治涝工程设施全面进行河道整治,共整治河道44条,总长134km。城市排水河道间距控制在1公里左右,河道断面标准一般控制在:河底高程平原区2.03.0米,圩区-0.52.5米,底宽根据设计流量确定,但一般不宜小于3米,土河坡1:2.53(护砌段可适当变陡,但必须确保过水能力不减小),修建桥涵要保持行水通畅,老河道应恢复原标准,黄泥沟北延至沿山河,恢复曲江,并与大运河接通,建闸站控制。保留现有泵站7座(龙头关站、便益门站、高桥闸站、黄金坝站、运西新站、军桥新站、瓜洲站)

25、抽排流量43.6立方米/秒。改造老泵站8座(安墩站、陆洲站、瓜洲东站、八里镇南站、东八里站、运西老站、大滩站、红旗河站),抽排流量24.1立方米/秒;改造、扩建老泵站7座(二桥站、私盐港站、七里河站、通运站、跃进站、用里站、军桥老站)总抽排流量72.9立方米/秒,其中泵站改造22.7立方米/秒,新城50.2立方米/秒;新增泵站21座(市人医站、大水湾站、二道沟站、小板桥站、机关报城河站、潘庄河站、黄泥沟北站、吕桥站、西银沟站、赵家沟站、洼字街站、曲江站、卞港站、六圩西站、马港站、京杭运河站、大棚站、团结河站、大众港站、高罗河站、朱家河站)抽排总流量173.8立方米/秒。上述泵站中,直接排入长江

26、和入江水道的泵站流量为136.4立方米/秒。远期兴建古运河骨干外排泵站:瓜洲新站(86立方米/秒),乌塔东站(18立方米/秒),以彻底解除洪涝威胁。同时兴建黄泥沟腰闸,西银沟北闸,吕桥河腰闸。7、河道与排水管网的衔接整治排水管网,新区实行雨污分流,老城区采用截流式过渡,污水管道全部封闭运行,进行污水收集管网;控制河道间距1公里,以便雨水就近、分散、重力流排入水体,圩区雨水管网出口全部进入排区圩内河道,其他地区排水管网出口向行洪河道和圩外排涝河道排水的,实行管网相对集中,尽量减少排水出口,并设置防洪(潮)涵闸或拍门,做到外河低水位时自排,高水位时关闸以防倒灌。8、城市排水管网、城市地面建设高程控

27、制规划应结合本规划另行编制。(九)利用防洪工程蓄水调水改善水环境方案1、扬州城区大小60余条近200公里河道,受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影响,水质状况普遍较差,影响人居环境、人群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效控制水污染,改善河网水质刻不容缓。2、改善城区河网水质,污染源治理是治本之策,调水换水是辅助措施,扬州城市防洪工程设施建设,为利用扬州挹江控淮得天独厚的水源条件,调水换水,改善水环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3、规划方案利用现有的水利工程设施并加以完善,优化调度控制,争取多蓄天然水源,挖掘资源潜力,做到细水长流,使有限水源发挥最大效益。充分发挥高邮湖、邵伯湖的“平原水库”作用,汛前用好底水,汛期利用洪水

28、,汛后拦蓄尾水,相机自流引江,增加城市环境用水供水量;西部则利用沿山河及山冲洼地拦蓄山洪,再辅以泵站提水,补充新城河、赵家沟活水水源。利用已建工程,加强对扬州闸,瓜洲闸,施桥送、退水闸及内部小型涵闸的控制调度,同时整治内河,扩大河道容蓄量。并辅以必要的工程措施,在沿山河西闸处建补水泵站(流量为5立方米/秒),以适应城市西部新区水环境改善对水量的需要。4、控制运用及时掌握水情、雨情、汛情,适时排水,及时补水,控制内河水位,合理节制引排。为引水必须联合调度扬州闸、瓜洲闸、乌塔沟东闸及相关中、小涵闸,才能达到补水,活水之目的。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邵伯湖蓄水及引排的控制运用,适当抬高邵伯湖蓄水位,在汛

29、后无后继洪峰的情况下,做到万福闸少放,转道施桥送水闸、送水河经退水闸和出扬州闸、瓜洲闸长排慢放,以改善京杭运河、古运河及各支河水质。5、水环境整治工程详细规划应另行编制。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一)现状概况1、地理环境扬州地处江淮之间,居京杭大运河西侧,北依蜀岗,南眺长江,古运河穿城逶迄南下,经古渡瓜州入江。市区地理位置为东经11919.1 3227.8。市区地势平坦,大致为西北高,东南低,蜀岗一线以北为长江的一级阶地,标高为1030米,土壤为灰黄色亚粘土,地基承载力为2025吨/米2。蜀岗一线以南为长江漫滩平原。地势平坦,标高一般为510米,土壤为轻亚粘土、粉细砂,地基承载力812吨/米2四季

30、气候温和湿润,属暖温带,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4.8C,最低气温为-10C;解放以来,城区逐渐向四郊延伸,新建楼宇,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形成新的街区和住宅群,城中老旧民房屋居多,人文景观,庭院式园林、散落四处,一展古城风貌,扬州市政机关及两区(广陵区、郊区)一县(邗江县)政府机关均设在城区。根据1977年国家地震局颁发的地震烈度区划扬州市区地震烈度为七度。2、地貌和工程地质状况扬州市大地构造位于扬子准地台江都扬州弧形断褶带,地表为第四系土层覆盖。地貌分两大类:北郊蜀岗,为高程3015米的岗丘,堆积一侵蚀地貌,归属长江一级阶地;蜀岗以南,高程105米,沉积堆积地貌,归属长江三角洲漫滩平原。西北郊司

31、徒庙大明寺附近高差十余米的陡坎,形成了这两个地貌分区的自然界限。往东,岗丘渐低,至上方寺电厂一带,阶地隐伏于漫滩平原之下。扬州市区第四系和上第三系厚度约为120-200米,工程地质钻孔最大深度为55米,按55米深度以内土层不同的生成时代和成因类型,土层可以为八层及若干亚层,结合工程地质特性全区划分为三个工程地质小区。第一工程地质小区与地貌分区长江一级阶地一致,露出Q3下蜀组亚粘士。第二、三工程地区地质小区位于漫滩平原,它们的浅部都以Q4河流相粉砂、细砂地层为主,不同的是第二工程地质小区为Q4粉细砂与Q3亚粘土,形成漫滩平原埋藏阶地二元结构,第三工程地质小区部深部是粗砂、砾砂,为长江古河床沉积物

32、。第一工程地质小区出露Q3亚粘土,工程地质性能良好,第二、三工程地质小区上部的粉细砂地层就承载力而言,可以满足一般中小型建筑的需要,在采取一些适当的基础和结构措施后也能满足大型建筑的需要,在市区进行规划,工程勘察设计时应针对不同情况,对场地浅部杂填土、素填土和软弱土层、粉、细砂的密实情况,砂土的液化性能以及地下水问题等进一步进行研究。3、历史事件我市为七度防区,受郯庐、铜扬两条断裂带和南黄海地震区的影响,1642年2月10日曾发生6.0级中强地震,造成严重损失;1668年7月25日山东郯城(莒县)8.5级大地震波及我市,高邮因河堤开裂造成死伤万人,1990年度全国专家会商分析,包括我市在内的苏

33、鲁交界及南黄海地区为全国七个重点监视区之一。(二)存在问题目前市区尚有大量居民房屋,抗震能力普遍较差。抗震疏散场地和通道短缺,城市生命线工程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为此应加快旧城和“城中村”改造步伐,拆除危房旧房。(三)抗震标准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0362001),扬州市区地震动加速度为0.1(相当于7度),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一般建筑均应按7.5度设防,城市重要建筑及生命线应根据其地质条件评价适当提高设防等级。(四)规划目标近期目标:至2005年,达到抗御7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基本完成抗震加固工作;城市新区开发建设和旧城改造,基本上能达到合理利用土地;城市空间布局有明显的改善,

34、道路、公园绿地满足避难疏散安全方便的要求;使城市无较大的地震次生灾害威胁。达到在预期地震袭击时,不至于发生更大的灾害,尽可能维护生产衙生活的基本条件,以期在地震发生过程中有力地限制灾情扩大和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2020年规划目标:市区普遍具备抗御7.5级左右地震的能力。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能在10分种内作出地震发震时刻、发震地点、地震震级速报,各级政府和有关行业管理部门1小时内启动应急方案。灾民1-2日内妥善安置,3日内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五)城市防灾指挥系统市政府下设抗需救灾指挥中心,并按街道办、居委会分别设置相应的机构。(六)疏散救护体系规划1、疏散人口至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

35、口100万人,需疏散人口按总人口70%计,需疏散70万人,疏散人口应优先考虑老幼病残,估计约25万人。2、疏散通道(1)对外交通疏散通道公路、水运发挥整体作用。(2)城区道路疏散疏散救灾主干道、次干道、紧急救灾道路,分别采用30-50米、25-30米、20米的红线宽度,打通瓶颈和卡口,加强道路建设,提高市区道路疏散能力。城市的主次干道是抗震疏散的主要通道,道路两侧的建筑高度,以房屋倒塌后,道路中心能留下二车道宽度(7米)为准,以便抢险救灾。3、抗震避难场所地面避难场地:公园、体育场、广场等为地震时群众主要避难处,要留有较大旷地,以备直升飞机降落。避难场所周围应无火灾源、爆炸源,以防次生灾害的发

36、生。公园内应留有较大的水池,用以灭火及饮用、避震疏散地,人均不小于3平方米。地下避难场所:地震时,地下空间往往破坏较小,尽量利用地下人防工程作为地下避难场地。同时适当建设地下通道、地下人行过道、地下停车场,减少建筑密度,改善地面交通。4、医疗救护以市人民医院为市区主要医疗救护中心,其它各医院分别就近服务于周围地区。市人民医院应具有充足的用地规模,其它医院布点应均衡。5、通讯系统地震前后应保护不间断的对外通讯联系,要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有线、无线通讯设备,并应有自备电源的应急无线电通讯设施。(七)工程抗震1、新建工程抗震设防新建工程(包括扩建、改建)必须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抗震设计,未设防的工程不得

37、改建。2、抗震加固规划近期:初步完成城市生命线系统、要害部门的主要用房、易产生次生灾害的车间、仓库以及不符合抗震要求的烟囱、水塔、桥梁等建筑物的加固任务。远期:完成所有建筑的抗震加固任务。(八)防震减灾工作措施1、各类建设工程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规范施工。2、一般建设工程执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或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所示的抗震设防要求,并实行审核制度。3、新建、改建、扩建的重大工程、特殊工程、生命线工程、超高层建筑、容易产生次灾害的工程、城建规划,大型工矿企业和新建开发区,位于地震烈度区分界线附近以及某些地震研究程度和资料

38、详细程度较差的边缘地区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等都必须进行地域安全性评价,必须通过工程场地地震安全详细评价确定其抗震设防要求,并实行审批制度。4、加强对人员相对集中的公共建筑(如学校、医院、大型商场、娱乐场所等)的抗震性能鉴定,必要时进行抗震加固。5、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研究和防治,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危害,在城建规划中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国有资源,避免因工程建设而引发地质灾害。6、由于地震诱发的火灾、爆炸、溢毒、泄污、放射性辐射造成的损失有时大于地震直接造成的灾害损失,因此应摸清次生灾害源的分布与危害影响,并制定相应对策。(九)关于老城区的防震减灾工作

39、措施扬州市是我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应有计划对老城区改造开发,改善城市空间环境,提高城市抗震防灾总体能力。1、降低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我市老城区建筑密度过大,不利于抗震疏散,建议逐步改造使建筑密度降到35%、人口密度降到2.0万人/平方公里。控制市规划区内每平方公里不超过2万人。与建筑密度直接相关的房屋间距对新建小区宜控制在1:1.251:1.30,对旧城改造要求不能低于1:1。沿街建筑物的高度,宜控制在道路宽度的1/2内。2、引导人流疏,缓解交通拥挤。我市原有道路狭窄,大型公共设施集中,城市公共交通不发达,城市自行车拥有量已达30多万辆,因此在旧城改造中要妥善规划好城市道路、停

40、车场、广场、绿地的用地,注意开辟多中心,避免把公共建筑、商业点过分集中在市中心。3、改善旧城区的防火能力,地震引起的火灾是在地震时对人民生命财产威胁最大的次生灾害。老城区房屋密集,易燃物多,火灾源多,消防水源少,道路狭窄,一旦发生火灾,不易扑灭,因此必须认真清除消防隐患,增加消防栓,开辟消防通道,改善和增设消防设施,组织联防,加强消防宣传等。4、拆除危险建筑,加固现有建筑,地震中房屋倒塌将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我市老旧建筑多,大都未设防。因此旧城区在保护历史文物,保护有价值古建筑基础上,根据房屋现有质量和结构,逐步改建、拆迁、翻新。三、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一)水文地质由于扬州市地下水补给困难,应

41、结合水资源综合利用,限制过量开采地下水,防止过量开采造成地面沉降等质灾害。丘陵山地、河道防洪堤应注意水土保持,防止产生滑坡灾害。长江岸线尤其是六圩弯道和淮河归江河道应结合水文地质情况,科学监测、合理保护,防止塌岸事故的发生。(二)工程地质市区地基承载力分为三个等级区,地质条件好的地段建筑物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做到经济合理;地质条件欠缺的地段应采用桩基础等形式对建筑物基础进行相应的工程处理。(三)防治措施重点防治长江塌岸、滑坡、地面塌陷及软土地面不均匀沉降等地质灾害,防止环境地质问题进一步恶化,减轻地质灾害损失。加强长江易冲刷河段的护岸工程建设,对六圩弯道等长江塌岸多发地段应与防洪工程配套建设;

42、在公道、黄珏、杨寿等低山丘陵山区,包括自然岩土体滑坡和人工堆积物滑坡等主要缓坡分布区域,应减少人为不良工程,采用封禁治理和造林种草相结合,提高林草覆盖率,保护岩土体免受侵蚀、冲刷;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处于漫滩相地层之上的建设用地,要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实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四、城市人防工程规划(一)人防工程现状至2001年底,扬州市区已建成人防工程111个,建筑面积99546平方米,使用面积83005平方米。其中五级人防工程47个,建筑面积44898平方米,使用面积37400平方米;六级人防工程28个,建筑面积47671平方米,使用面积39134平方米

43、;简易人防工事36个,建筑面积6977平方米,使用面积6471平方米。在已建人防工程中,规模偏小的较多,建筑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下的62个,占全部已建人防工程数量的56%。其建筑面积6977平方米,仅占人防工程总建筑面积的8%。(二)存在问题及分析1、人防工程规模现状与战时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根据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区非农人口从2001年的55.6万人,发展到2010年的75万人,2020年发展到100万人,人防工程数量明显不足。早期简易工事,面积偏于窄小,也未装修完善,给平战结合利用带来一定困难。2、人防工程配套不完善,没有形成体系在已建的人防工程中大部分为人员掩蔽工程,至今没有市、区级人

44、防指挥所工程,也没有防空专业队工程、区域供水、供电等配套工程;医疗救护工程也严重不足。战时难以实施人防行动的指挥及有效的防护、救援、医疗救护和物资保障。3、人防工程布局不够均衡现状人防工程主要分布在主城区,主城区又以广陵区工程密度较大,新城区工程密度较小,新建的沿江港口工业区人防工程尚为空白。新建的居民住宅区,人防工程数量亦明显不足。已建人防工程在城市各片区的面积分布见表7-2。表7-2 城市各区片已建人防总面积 工程面积区片建筑面积(平方米)使用面积(平方米)备注老城区5647247522东北分区1279110413东部分区83246779蜀冈瘦西湖分区700583西部分区123291126

45、8西南分区89306440合计9954683005(三)人防工程需求量预测按照扬州市总体规划中所确定的城市规模及有关人防文件中规定需建设的各类人防工程的面积标准,完全能够满足扬州城市战时防护需求的人防工程总量,也就是人防工程建设的目标,可用以衡量不同时期人防工程建设的水平和差距。规划末期人防工程需求量预测见表7-3。表7-3 扬州市人防工程需求量预测序号工程类型数量有效面积或掩蔽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1指挥工程扬州市人防指挥所广陵区人防指挥所港口区人防指挥所3111指挥所4100警卫车辆760 1700 340 1300 210 1100 21063202医疗救护工程中心医院急救医院

46、救护站5125 10400 2500 17002=3400 9005=4500135203防空专业队工程消防专业队工程通信专业队工程队化专业队工程治安专业队工程运输专业队工程抢险抢修专业队工程医疗救护专业队工程162152222队员掩蔽12300车辆机械16700 960 2540 960 1200 1440 1200 480 2400 1440 1920 50400 5120 1680 2320373104人员掩蔽工程一等人员掩蔽工程普通人员掩蔽工程 274500 19500 2250003568505配套工程综合物资库燃油库供水站区域电站核生化监测站其它 43224 28000 2880 7500 1764 280 280056190合计361684470190(四)城市总体防护1、人防指导思想人口防护与重点目标防护并重;人口防护应实行疏散与工程掩蔽相结合;人防工程建设应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