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古中心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纳古中心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总结.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总结纳古中心小学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以课程教材改革为先导而带动起来的中国基础教育的全面、整体改革。这场改革的深度、广度、难度和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创新,任何人都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只能在探索中进行,在改革的实践中进行理论探索,边实践,边总结,边进行理论创新。我校在县教育局教科所正确引领下,从2003年9月开始,在一年级进行课程改革实验,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为依据,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发展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现将几年来的实验工
2、作主要作以下三个方面总结:一、我们所做的工作(一)领导重视,身先士卒 为了更好地开展课程改革的实验,加强对课程改革实验的管理,学校成立了课程改革实验小组,由马灿敏校长牵头担任组长,副校长孙建勇、副书记纳文群分别担任副组长,具体分工负责各科的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小组下设组员,分别由学校的培训对象和教学骨干组成,在全体教师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二)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在我校第一轮的课程改革实验探索研究中,我们首要的任务是转变教育观念,明确课程改革的涵义。一开始,对于何谓课程改革,一部分教师就字面的意思去理解,走进了误区,以为只是换换课本教材而已,还有部分教师认为教学中摒弃传统教学方法而采用最新的教学
3、方法、教学模式就是课程改革。学校的领导小组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在学校经费紧缺的情况下,专门购买了一万多元的有关书籍、资料,先后多次请来了市教科所杨永去所长,昆明明通小学李岚校长、县教科所罗树伟所长、储敏副所长、我县有名的九街镇中心小学王朝艾校长、县教科所语文教研员谭文运老师等到我校进行课程改革的讲座,对我校全体教师作培训和指导。组织教师参加了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举办的各种培训,组织有关教师到上省外、市、县外学习(特别是上海浦东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理论研究学习和讨论活动,使老师们认真学习各学科课程标准,了解苏教版、北师大版的学科教材的特点、编写意图,通过旧教材、新大纲与新教材、课程标准相对
4、照,让老师们明确课程标准与新大纲的异同。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标中系统地提出的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教师们真正领会课程改革的真正涵义,转变教学观念,大胆开展课程改革实验活动。我们还要求教师们在课堂教学的观念中做到三个转变:即教学目标上实现从获取知识到发展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转变;教学地位上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主体的转变;教学方法上实现教学生学会到教学生会学的转变。现在我校大部分备课、上课、提问、辅导、课外活动,都注重考虑如何体现课改精神,教师们的深入研究,全校形成了浓厚的实施课改的气氛。(三)抓好特色,参与课改要想大面积提高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还靠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培训。结合我校的实
5、际情况,我校以校本培训为主,大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组织开展了三项校本培训活动。1实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有效途径之一。每学期教研组根据周次及学科排出备课一览表,按表依次活动,并制定教研活动登记表从内容、参加人数到中心发言人,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由备课组长逐项如实记录。学期结束,教导处检查登记,整理归类。2开展讲、听、评课活动每学期,每位教师必须上一节研讨课,这已经成为我校常规,外出学习培训的老师回来后还必须上复制课或反思课,在听了老师们的评课后,要写课后反思。每学年的上学期都要举行教师技能竞赛活动,这也是形成了我校的常规。强调参赛教师在课的设计中体现课改精神。五
6、年来,全校共一百多人次参加了比赛,他们的课大部分都呈现出了新的气象。3提倡反思和研究科学探索的源头在于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在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于教师能感悟教改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并对问题作出价值判断。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总是在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特案,只要学会反思,就一定能找到问题,并进行探究。以问题为中心的实践反思和教学探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每一堂经过精心设计的课,都值得反思;每一个教学突发事件,也值得反思;每一个学生学习状态的独特性,更值得反思。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期望与现实之间总有问题可供反思;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在理论的选择与实践的整合之
7、间也总有问题可供反思。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和探究问题,就会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形成对研究方法的需求;就会深入地思考问题情景和教学案例,选择改革思路和教学对策;就会自我评估改革成效,产生思想和写作的激情和冲动,就会在旧的问题解决之后又感悟到新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在教学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地促进自身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反思和探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四)以研促教,深入课改 课程改革实验的本身就是科研过程。因此要求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极撰写教学随笔、教后反思,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并把课程改革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以新课程的理念思想指导课题研究。教师们结合我校外来务工子女多,
8、课堂教学差异性较大,针对课改实验中的难点问题成立了外来务工子女自信心理研究一个课题和学校纳入课程教学的每天一小时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二、取得的突出表现(一)学生变了 学生的变化和进步是明显的。对于我校而言,自2003年以来每一届学生都有那么几个班的学生及老师上课的表现是令人满意的,而且这样的班级一届比届多最为突出的是2003年9月入学的现五(1)班、五(3)班,2004年9月入学的现四(1)班、四(3)班、2005年9月入学的现三(2)班、三(3)班、三(5)班,更值得一提的是三(7)班,这是一个纯外来务工子女的班级,但经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组多次听及好多公开课的听
9、课效果来看,其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表现,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都是显而易见的。一、二年级就更多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在实践层上得到了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学生变得爱学习了对学生来说,当学习来自外在的要求、强制时,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压力,学生的体验是痛苦的、苦涩的,苦学是一种不能持续的学习行为。如果学习是来自内在的,是学生自己的精神需要,它就会成为一种欢快的、愉悦的活动,学生的体验就是幸福的,其乐融融。乐学才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学习行为。有学者明确指出:“当今中国内地,任何一个尊重事实的人都不能不承认,我们的儿童正普遍处于一种受逼学习的状态学习便成了儿童的日常生活的一个代名
10、词,受逼也就几乎成了儿童的一种普遍的生存状态,或者成了儿童生存状态的一种普遍特征儿童的健康的、有活力的成长与发展有一个根本前提,那就是他必须处于一种主动的、自由的生存状态。”为此,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而不是一种外在压力,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体验,使儿童从“受逼”学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变得爱读书、爱学习,便成为课程改革的头等大事和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几年来,我们都尝试把学生的学习状态作为考察的重点:学生喜欢读书吗?乐于上课吗?愿意上学吗?主动做作业吗?我们听课,采访家长,调查教师,与学生聊天,总是以不同的形式追问和探寻着这些问题。我校现四(3)班的班主任刘江梅老师在一次交流中
11、还说,看到学生快乐、幸福,自己也变得快乐、幸福了。学生变了,变得爱学习了,学校成了学生向往的地方。学生为什么变得爱学习了?理由是多方面的,综合我校近年来发展的各种情况来看,主要有:(l)课程教材内容生活化且富有情趣新课程教材内容改变了过去那种“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了与学生生活和经验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从而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当儿童发现知识的个人价值和社会意义时,他们最想学习!在新课程教材内容中,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让人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有亲近感,喜欢上它了!新课程教材所呈现的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即从儿童的世界出发,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然,用自己的
12、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教材编写富有“童心”、“童趣”,内容呈现方式生动、活泼,儿童感到特别亲切,还能不喜欢它吗?(2)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让学生们每天10至12小时坐在那里读书、听课、思考、记忆、回想、再现,以便能回答教师的问题这真是一种无法胜任的、使人精疲力竭的劳动,它归根结底会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冷漠和漠不关心的态度”学习方式的单一化会把学习活动变成为沉重的、枯燥的、单调乏味的事。为此,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游戏中学习、合作中学习,让学
13、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让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不仅如此,新课程还积极倡导和实践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尽量为学生创造了富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氛围和空间,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以前,不管任何学科,我们总是力求整齐划一,把不同的学生培养成为同样的学生,现在则特别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尊重学生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这几年,通海县级教师技能竞赛每年至少有一个学科在我校举行,从听课中我们也有发现:一个问题,学生们可以有几十种不同的解答思路和观点;一个动手操作的实验,学生
14、们可以设计出多种不同的方案。(3)学习评价注重激励性和发展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在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这是新课程所倡导和实行的学习评价。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注重激励和发展的评价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热情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只有学得好,他才愿意学习;儿童只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他才乐于学习。它把学习是对人的生命的自我肯定这一点提到了学习的首要地位。这一转换非常重要,学习的成功感、自豪感不仅是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根本源泉,而且是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人格的重要途径。学生为什么变得爱学习了?其根本
15、的原因还在于:因为他学会了!学生获得的哪怕是一丁点儿的进步,都有我们的老师察觉、发现、赞赏。2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了从2003年9月到现在仅仅5年的课程改革实验,我们可以这样自信地说:“课改之后,如果按照传统的考试方式,学生的学科成绩可能会有所下降,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判断课改成败得失的一条根本标准。应该说,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1世纪需要的不是应试高手,而是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明显增大了学生不仅从书本中识字,也从生活中,从各种学习资源中识字,并初步养成了主动识字的习惯。识字
16、量提高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提前阅读、广泛阅读,这就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得到了改善和提高。(2)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经常可以发现,围绕一篇课文或一个主题,学生搜集相关的各种各样的资料,特别是在我校外来务工子女多,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差的情况下,学校图书室借阅课外书的学生多了,这可以从图书管理员孙维旺老师那得到证实,因为他每周在图书室的工作量比以前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不再只局限于一本书了,而是拓展、延伸到现实生活、科技领域甚至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学生也不再只是听讲与做习题,他们学会了剪报贴画,搜集各种资料,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学
17、习资源。(3)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交流研讨活动中学习。课堂上,学生们经常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交流彼此的看法,交流思想情感体验。教师则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心里的话、自己的话。(4)学生质疑创新能力提高了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在探究发现活动中学习,从而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思考、质疑、批判、发现、求证的过程,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发挥,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得到了培养。我校有些老师在平时和我交谈中曾说过这样的话:“现在在课堂上经常被学生难住,现在的娃娃怎么这么聪明,真了不起!
18、”(5)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在每门课程教学中,我们的老师都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尽量给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从而使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学生个性得到了彰扬。我们在听课时还发现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行为、方式、习惯、技能、能力等方面二年级学生比一年级的有明显的进步。(二)课堂教学变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发展性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课堂教学目标变了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任何割裂知识与技能、
19、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冷落和忽视,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是被窒息的人。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则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突出表现为:(1)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像、质疑和创新等丰富
20、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让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2)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种对人的情感和道德的普遍关注是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所难以想像的,也难以企及的。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有知识的授受,还要关心学生是怎么学会的,他们在学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体验。2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昏昏欲睡,思维呆滞,课堂无欢声笑语。其
21、结果是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思维的发展。而新课程的课堂就不一样,“活”起来了,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呈现出了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活跃,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1)学生解放了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受到诸多的限制,因而变得盲从依附。而在新课程的课堂中,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的自由和权利;质凝问难、批评教师或教材及其他权威观点的自由和权利;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受到平等对待的自由和权利。这些自由和权利大大地释放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也因此变得活泼敏捷和富有朝气!(2)
22、教材开放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惟一对象,小学六年的语文就是学懂十二本书,数学就是会算十二本书上的习题,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去学教材、“钻”教材,甚至去背教学参考书。教材被神化了、绝对化了,教学变成了教书。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师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 (3)“过程”开放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而是强调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
23、的要求。就像布鲁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在实践中,过程的开放,让教师觉得“教案”不好写了,很多教案都是在上完课后补充完成的。(三)教师变了新课程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 教师的观念变了观念是改革的先导,一切先进的改革都是从先进的观念生发出来的,观念是行动的灵魂,观念对行为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新课程的理念通过大量学习和培训、实践和反思,已被大部分教师所认同和接纳,教师逐步树立起了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特别是近几年来我校新进的年青教师。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多方面的。(1)学生观变了怎么看
24、待学生,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即学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 “人”确立起来!(2)课程观变了课程观制约、决定教学观;教师怎么理解课程,相应地就会怎么理解教学。在传统的教学论概念系统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所以课程被简化为学科,进而被窄化为知识。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需思考,因此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普遍缺乏课程意识,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而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调
25、整和变革。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消极的解释者和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中再也不以本为本,把教材作为“圣经”解读,而是十分注重书本知识向生活的回归,向儿童经验的回归,注重对书本意义的多样化解读。(3)教学观变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在传统的教学论中,教学被定位为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因此形成了强烈的本位意识。学围绕教转。一是表现为以教为中心,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的关系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
26、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学。二是表现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老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对教学关系的正本清源。在新课程中,教师逐步形成了“对话”意识,它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少了,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互动的现象多了。2教师的角色变了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相应变化。(1)教师是学
27、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从过去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新课程不断地促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不断地促进教师从尊贵者、训导者、管理者转向引导者、激励者、服务者。 (2)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以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新课程把“
28、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摆上了议事日程,促进了这一理念向现实的转化。学生的变化,课堂的变化,教师的变化,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具体的、真实的、感性的,这一切说明,我校的教学改革工作在往素质教育方向推进。因此,教学改革工作在我校取得了实质性的阶段性进展。三、存在的问题及其反思我校全体教师在教学改革工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素质教育的精神在教学工作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校在教学改革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不光是纳古学校存在,其他的小学、中学或者说我县教育界乃至全国教育界都存在。不然为什么原国家副总理李岚清在一次对教育的调研后会说:“素质教育说
29、得风风火火,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若不能把这些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将严重地阻碍新课程的推进和深化发展。根据我们的调研以及教研员和广大教师的反馈,把存在的问题列举如下:1把“对话”变成“问答”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没有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一方面把整体性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另一方面把对话(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动的对话)庸俗化为问答,课堂上一问一答,表面上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到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套子里。2为夸奖而夸奖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教师便不管学生表
30、现如何,一味给予表扬。实际上这正如一味的惩罚一样并不可取,一味地夸奖学生同样大有弊端。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迷恋夸奖对学生发展无益;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也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对教师而言,最根本的应关注是否有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3把“自主”变成“自流”强调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看得如何也没有检查,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满堂看,成为典型的“放羊式”教学。在我县学习“洋思课堂教学模
31、式”的过程中,人家的先学后教是有步骤,有组织,有自学提纲,有检查反思的。但我们的教师只学其一不学其二。甚至有的教师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自己挑(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成为典型的“自流式”教学,这些做法,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4有活动没体验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却称之为“动中学”,这种“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有活动却没有体验,没有反思。活动性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动
32、自觉的活动。新课程所提倡的活动是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的统一,是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亲自体验过程。有活动没体验,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5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时间又没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而是一个仲裁者,教师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这是典型的应付式、被动式讨论。而学生
33、方面,由于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陪衬,他们更多的时候在做听众,即使他们发表了意见也不会受到重视,在小组汇报时成绩差些的学生的意见往往被忽视。总之,当前大多数课堂里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自发阶段,随意性较大,不少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时偏重于形式,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反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五年时间过去了,对于纳古中心小学来说,这五年,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们将不骄不躁,继续在县教育局教科所的指引下以科学的、系统的科研方法、勇于创新的精神,力求在今后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深入研究,抓出实效,真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