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五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指导意见.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519115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指导意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指导意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指导意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指导意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指导意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指导意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五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指导意见.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指导意见第一单元主题:春光无限 分析与提示 第一单元由一首现代诗歌,两篇叙事散文,两首古诗组成,透射着自然美和人性美。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情趣盎然、诗意浓郁的现代诗歌。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体现了少年儿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冰心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全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春游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着旺盛生命力的花儿,字里行间洋溢着冰心对儿童的喜爱,体会儿童和春天的花儿一样生机勃勃,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早一文通过对三味书屋陈设的介绍、对腊梅花的赞美以及鲁迅书桌上“早”字来历的讲述

2、,启迪孩子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其中对腊梅花的赞美以及鲁迅书桌上“早”字来历的讲述是全文的重点。古诗两首所选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春景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春光在哪里?综观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我们不难领略到:春光在青山碧岭之间“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走遍青山碧岭,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春光在小天使般的儿童身上“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春光在喷花的海棠树间“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华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

3、泉”春光在冰清玉洁的梅花的花瓣上“腊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春光在红杏枝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春光在黄蝶飞舞的菜花丛中“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诵读这些课文,可以让学生在无限的春光中赏其美,享其乐,陶其情,学会到大自然中拥抱春天,享受春天,珍惜春天。 单元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及片段。2、学会28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中的10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

4、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的快乐。5、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6、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通过课文语言材料,体会并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7、能学会按一定的顺序介绍一处你熟悉的场所。8、说说宿新市徐公店所描绘的景色,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9、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要让学生在各学科中,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应对。10、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如朝霞晚霞,月圆月缺,春风春雨,雾起雾散,等等,把它的变化特点写出来,题目自己定。1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修改作文

5、、多种渠道学语文。 课时安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时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2课时只拣儿童多处行 2课时早 2课时古诗两首 2课时习作 2课时练习1 3课时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好习惯是人们存放在神经系统中的生活资本,人在一生中都可以不断享用它的利息。和语文相关的好习惯很多,自主、认真地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学习语文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两项。苏教版“国标本”语文教材把这两项习惯培养安排在五年级下期,适时而可行。大凡习惯培养,宜早不宜晚。早,白纸作画,易于起笔;晚,荒地种谷,需先除草。然而,早也应有度。过早,生活、知识、能力基础不具备,培养便无可能性。五年级下期,同学们语文学习已近五年

6、,习作也已接触了五个学期。此时安排这两项习惯培养正当其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0共有3页图画组成。第一页围绕“自主修改作文”安排,有三张照片组成。上面的一张照片是一位老师在上作文课,他手指着黑板上的一行大字“文章不厌百回改”正在给同学们讲修改文章的问题。下面一张照片是课堂上同学们在认真修改作文。中间一张照片拍摄的是一页习作的修改稿。第一张照片告诉同学们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文章要不厌其烦,要反复修改。第二张照片告诉同学们修改文章要认真。第三张照片则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修改作文的实际例子,对修改方法也有提示作用。 第二、三页围绕“多种渠道学习语文”安排,由12张照片组成,内容比较丰富。其中,有同学

7、们听科学家或其他方面的专家学者作报告的场景,有同学们到工厂、农村、部队等地方参观、劳动、参加夏令营的情景,也有同学们参加科技活动、采访先进人物、自办黑板报、举行故事会的情景,还有同学们浏览互联网、查阅图书资料、看书读报、收看电视节目等情景。这些照片内容丰富,画面生动,从多方面提示了学语文的途径。习惯的养成靠日浸月润、潜移默化,须由知到行、持之以恒。以上两项习惯的培养也应循此规律,按照知、情、信、行四个环节进行。 知,就是要通过教学让同学们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教学中要告诉同学们:(1)写文章大致要经过思考酝酿、初步成文和修改完善等阶段,而修改完善是很重要的阶段,很多大作家、文章高手都很重视这个阶段

8、。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他们的共同经验。教学时,可以给学生讲一些著名作家关于修改文章的体会。要让学生明白,“文章不厌百回改,吹尽黄沙始到金”的道理。这里,还可以联系学生的习作实践让大家回忆,自己的每一篇习作写完后,细读一番,总会发现一些毛病。如果把这些毛病改了,文章读起来就会有很大改观,多改几遍,就会成为好文章。(2)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学语文不仅仅是学到一些知识,训练一些技能。学语文的过程,是一个人走向生活,了解世界,融入特定文化的过程;是带着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理解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是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因此,要学好语文就要大胆、热情地走

9、向生活,在各种活动和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要结合插图,在讨论、对话中让同学们理解、体会以上道理。 情,就是要从感性层面来触动学生,让他们从内心想这样做。人的行为总是被“理”和“情”所左右。对于人的行动,一般来说,“理”是从外部来“管”人的,而“情”则是从内心来“催”人的。一个人做事,如果只是从道理上知道应该怎么做,虽说他也会照着做,但做起来比较被动,会感觉累,因此有时行动上却会故意与正确的要求相违背。如果不仅从道理上理解,也从感性上认同某种做法,那他在行动中就会乐此不疲。要使同学们在感性层面认同自主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学习语文这两种学习习惯,通过老师讲或者让同学们搜集后互讲写作名家修改文章和多渠道

10、学习语文的故事是好办法。这方面的故事很多,我们在教学前可多搜集一些,讲的时候要尽量生动,让学生在兴味盎然中得到教益。信,是让同学们对以上两种习惯形成信念,让他们对此深信不疑,从而在实践中努力践行。信念是人对某种观点、原则、理念的正确性坚信不疑并力求在行动上加以实现的个性倾向,它不单纯是认识,而且富有深刻的感情体验,可以使人产生坚强的毅力。因此,信念在习惯养成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信念是知、情的“合金”,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活动而形成的。如果我们能在扎扎实实地做好前两个环节(知、情)工作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行动中,即通过反复修改作文、多渠道学习语文的实践,不断加深对以上两种习惯的

11、认同,那么他们的相关信念就会形成。行,就是行动。习惯的养成最终还是要靠行动,好的行为模式只有通过长时间反复实践才能固化到人的身上进而成为习惯。有人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话很有道理,它把习惯比喻为一根绳索,每次行为的重复,就相当于又为它缠上了一股绳索。很显然,每天缠,不断缠,缆绳会越来越粗,终于有一天,会粗到牢不可破。这样,好习惯也就养成。以上四个环节,前两个环节,可在课堂上通过一到两个课时完成,或基本完成;后两个环节,应在本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内进行,教师在这两项习惯的培养上,应从知、情、信、行方面对学生持续关注。另外,修改文章和多渠道

12、学语文的具体知识和方法,可结合正常教学在以上环节的培养中适当渗透。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一首轻快而充满激情的现代诗歌,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巨大的变化,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体现了少年儿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诗歌节奏整齐、音韵铿锵,每一小节的二四行的末字均押“ao”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全诗共8节,首尾呼应,第1节为第一部分,第27小节为第二部分,第8小节为第三部分。这首诗意象比较明显,语言的跳跃性不大,较为简单浅显,容易诵读理解。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值得关注的是:1、用词精美。如“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中的“染”字赋予春光一种活力和生命,让人感受到

13、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文中“染绿”出现了两次,意思略有不同。第一次在第一小节出现,“染绿”一词蕴涵着少先队员们植树造林,使荒山野岭变成一片绿色的意思,体现了少先队员们绿化祖国、酿造春光的决心和豪情;第二次出现在文末,展示了植树造林的成果,“荒山野岭”变成了“青山碧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染绿”一词先后出现两次,不是重复,而是比照,内容上也有层升递进的作用。2、对比鲜明。文中将“荒山野岭”的情景处处于经少先队员辛勤劳作之后展现的巨大变化做对比,使人深切地感受到劳动的快乐。3、拟人恰当。如“小鸟抖动彩翼,来这里搭窝筑巢;松鼠有了美丽的家园,快活得叽叽直叫。”赋予小动物以人的情感色彩,让人感受

14、到动物、自然、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美好意韵。二、目标设计:1、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2、技能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用提供的词语写一段反映荒山植树后美好景象的话。3、情感目标:(1)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2)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激起忧患意识,环保意识。三、教学理念:把读贯穿课堂始终:朗读读中感悟;诵读读中生情;诗歌朗诵以诵立志。四、教学设想第一课时课时目标教学生字,练读课文,把握诗歌内容。(一)、课文导入:激情导入:教师精心组织语言, 凭借

15、丰富的情感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的感官得到享受,调动其学习的内在情动力。如:冰雪融化,春天的脚步又近了。谁都向往春天,向往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向往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今天就来读一首春风扑面的现代诗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很自然地引出了要学习的主题。从积累语言的角度导入开头。如:春天来了,我们久封的心门也随着这暖暖的春光被打开,你能用哪些成语、哪些诗句形容春的景象?(春色满院、桃红柳绿、姹紫嫣红、春意盎然、草长莺飞、白花争艳、春意融融、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风是那样的柔、春水是那样的清,春光是那样的明媚,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也醉了,让我们和一群植树的孩子一起出发,让春光尽情地染绿我们的双脚吧!板书课

16、题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读课题。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从课题中读出心情。(二)、尽情朗读诗文,读出心情,读出感受以“读”为主要教学手段来解决这篇课文的教学。尽情地读,想象情景来读,对比着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诗歌的场景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感受春光的美妙,感受大自然的生机,感受主人公的自豪。首先:导入课文后,教师可以以饱满的热情先范读课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可以让课文的语言有效地浸润学生,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开辟了一个整体把握文本的时空。其次:出示带有生字或文本中重要的词语,在轮读词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课文边读词语边想象,当我读到这个词语时,我仿佛看到了什

17、么画面?听到了什么声音?借用这种形式既调动学生读课文的积极性,也让学生进一步把握诗歌内容,丰富学生的语言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朗读水平不一,这是一种资源,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接下来我们可以请同学们尽情地表演或表现自己的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在群体欣赏、评议的过程当中,学生会产生新的朗读体验。(三)、指导习字重点指导“袍”、“裸”,注意两字的偏旁。第二课时课时目标品诗韵,赏语言,用情诵,立志行。在第二课时的精读过程中,还是应以读为主,在反复朗读中领会“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含义,体会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保护环境的意识。(一)、精读课文,体会品悟教学时,先扣住“染绿”一词质

18、疑,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染绿”?“染绿”一词在文中出现两次,意思有何差别?接着通过重点问题“山岭在植树前后有什么不同?”展开研读。可采用“一划二想象三品悟”的方法。划的是体现“荒山野岭”的词句及表现“青山碧岭”的词句。想象的是“荒山野岭”和“青山碧岭”在学生脑海中的画面,可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进行表述。品悟的是诗歌的用词精美、对比鲜明、拟人恰当。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植树者身上的对比,植树不是一个轻松的活,可是“我们”却是“撒一路欢笑”“锨镐丁丁当当,奏响了植树歌谣”,是什么力量支撑了他们?是春光的温暖、丰收的展望、劳动的快乐、绿色的喜悦!让学生通过朗读,通过字里行间和这些植树的孩子们共享他们的快

19、乐,从而激发学生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二)诵读课文,课堂练笔 积累语言1、在学生品悟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达到内化课文语言的目的。2、完成课后第四题写话练习:默读课文,想象荒山植树后的美好景象,写一段话。(三)课外拓展本课主题与植树造林有关,让学生通过搜集有关资料了解森林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同时指导学生适当了解目前地球上森林资源的现状,搜集保护森林资源的有关资料。 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教材分析儿童 花儿 春天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著名作家冰心的一篇散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儿童和春天里充满了旺盛生命力的海棠花,然后又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说儿童就是春天,寓意深刻,语言

20、文字所体现的内涵非常丰富。别看这篇文章很长,但是关键词就三个:儿童,花儿,春天。从题目看,本文就是写孩子的。可为什么却用了很多的篇幅去写花儿呢?原来,这里冰心就是把儿童当成了花儿。而且,准确的写出了这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多,旺。先看“多”。儿童的多在文章开篇就有,“成千盈百”“闹嚷嚷”“挤出”等词语形象地把一幅动态情景展现给我们。迎着“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谁知进到知春亭畔,却“座无隙地”!他们在“东一堆,西一堆”的玩耍。湖面上更有“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让我们当起双桨。后来竟然能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你看,儿童多多。花儿也多,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

21、“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花儿真多。再看“旺”。 “旺”是什么?是旺盛的生命力。儿童从园门中飞涌出来,一个“飞”字既让我们想到天使的翅膀,更让人看到了孩子的活泼可爱。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这里的“喷发”不也是生命活力的旺盛体现吗?冰心用生花妙笔,写出了儿童之多、之欢,表达了对儿童的喜爱。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使得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能呈现在我们的脑海里;通过读来感受儿童之多之欢快;通过读来体会冰心对少年儿童的喜爱。花儿也旺,阳光下就像“喷花”的飞泉。那旺盛的生命力冲破重重的阻碍,走过冬天,尽情的释放。这些似乎还没有把冰心的意愿完全表达。于是,通过那个男孩

22、的话,再一次予以强调:“就是开得旺嘛!”花儿和儿童一样旺盛的生命力昭示我们:春天来了。冰心这篇文章发表于1962年5月6日的北京晚报,当时,三年自然灾害刚刚结束,祖国迎来了经济复苏的春天。在祖国的春天里,儿童像花儿一样正走过寒冬,快乐的成长。祖国充满了希望,作者为此而感到欣慰、骄傲。这篇文章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花儿,流露出作者对儿童的喜爱,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这篇散文宛如一首诗,一首吟诵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的诗歌;宛如一幅画,泼洒生机和快乐的油彩画;宛如一首歌,歌唱着鲜花与少年,歌唱着爱的主旋律。至此,终于明白此文的深刻内涵,文章也越读越有味道了。二、目

23、标设计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至九自然段。2、学会本课9个生字,重点指导“盈”“解”,让学生了解“解“的另一种读音并能组词,理解有生字组词语。3、联系具体语言材料体会本课比喻句的含义及其作用。4、理解为什么“只捡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一样,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三、教学设想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根据教材的特点,我们可以设计“散文式”的教学思路:跟着儿童随意走,走出一片艳阳天。教学伊始我们可由题眼入手让学生设疑:谁“只拣儿童多处行”?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 “只拣儿童多处行”发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明确方向,这节课我们将跟着冰心奶奶往儿童多的地方

24、走,看看找到了什么?学生通过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儿童多、花密的句子或段落。然后分三步进行教学。 儿童多处找童心第一节1、扣住“成千盈百、闹嚷嚷、涌出”等词语指导读出儿童的多。2、说一说读后对这些儿童的感觉并把这些感觉写到黑板上。然后抓住“就像从一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指导读出儿童的可爱。第三节1.学生找好朋友合作,选择其中的一句话读出儿童的多。2.说说读了这些句子后对儿童的感觉,同样写到黑板上。3.教师抓住“女孩子、男孩子,戴着红领巾的、把外衣脱下搭在肩上拿在手里的,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呱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

25、气息。”和“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两句话指导读出儿童的活泼、快乐和生命的活力。 花儿密处找花韵1、学生轻读5、6两小节。悟出海棠花的特点(多、旺)并写到黑板上。2、此处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填空题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出花的特点,并相机进行语言的积累。儿童与花儿共奏春之曲1.通过赛读的方式感情朗读第八自然段,体会花儿和儿童的共同点。(即春天的特点)2.(教师把黑板上“儿童 花儿”用方框围起来。)请学生把最后一段读完后给他们起个共同的名字。(学生读后起的名字是:春天),学生看着黑板说说儿童、花儿和春天的联系。3.回到课题“只拣儿童多处行”。让学生明

26、白冰心奶奶为什么要我们“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为了寻找春天,在冰心的眼里花儿是春天,儿童更是春天。)四、综合性学习“走进冰心”其实只有走进冰心,我们才能真正体会为什么冰心 “只拣儿童多处行”, 对本文的理解也就提高了一个层次。冰心奶奶写这篇只拣儿童多处行时已是两鬓斑白的老人了,但我们分明感受得到她的胸膛里依旧跳动着一颗真诚炽热的童心。冰心奶奶年轻的时候,旅居海外,写过寄小读者的一系列通讯,教师可以选自其中的“通讯十”,让学生读读这段话,说说发现了什么?附:通讯十“请小朋友们和我同声赞美!只有普天下的母亲的爱,或隐或显,或出或没,不论你用斗量,用尺量,或是用心灵的度量来推测;我的母亲对于我,你的

27、母亲对于你,她的和他的母亲对于她和他;她们的爱是一般长阔高深,分毫都不差减。我敢说,也敢信古往今来,没有一个敢来驳我这句话。当我发觉了这神圣的秘密的时候,我竟欢喜感动得伏案痛哭。”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冰心奶奶始终把童心和母爱作为她文学创作的两个主题。推荐学生阅读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小说集:冬儿姑娘。让学生感受冰心那真挚而博大的爱。设计理念:“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是一扇窗,一缕光辉,自己就必须看到一片天空,因此教师对教材解读必须扩大视野与高度,要由一份教学内容生发开去,链接起与之相关的文本,形成同类型的或同主题的素材库,放大

28、教材的资源,从而使教材内容在丰富背景的衬托下而获得全新的视野和意义解释。早一、教材分析早是著名作家吴伯萧先生写的一篇游记。因为情感真挚、结构缜密、语言清丽,为读者津津乐道。作者所写之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求学之地。游览之地的特殊性,决定了作者是带着一种对鲁迅幼学足迹的追寻和对鲁迅人格的敬仰之情,来访问这一名迹的。所以作者在写作时就不仅仅是为游览而游览,因景及人,写出三味书屋背后隐藏的鲁迅做事时时早、事事早,珍惜清晨、珍惜春天、珍惜光阴的精神。文章以“早”为题,别具深意。课文在写作上有以下几点:一以花喻人。蜡梅的特点:茂盛、冰清玉洁、飘香、不畏严寒、无私奉献、争优争先,实质为鲁迅人格的写照;

29、二方位记叙有条不序(三味书屋)。南墙上东面正中画前面东北角,可称得上描写屋内陈设的典范,在这里就不作叙述了;三由实在景观生发开去,展开丰富的联想。三味书屋是一处颇具文化气息和纪念意义的场所,是鲁迅幼年学习的地方,作者自然是触景生情,由眼前的实在景观生发开去,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延伸出许多东西来:由鲁迅的书桌联想到鲁迅在这里读书、习字、对课、描像;由空空的椅子联想到学童们全部跑到后园玩耍;联想起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书屋后面有一个园子,园子里有许多腊梅;四结构缜密。因为深冬,才有后文关于梅花的描写;因为游览之地为三味书屋,才有后文的书香的猜测、关于鲁迅事迹的联想;三味书屋是几十年前的书屋

30、,作者自然会由清香联想到书香,联想到读书声,自然过渡到下一节关于三味书屋陈设的描写等等。这四条足可成为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本。二、目标设计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教育学生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三、教学设想本篇课文教师可围绕“早”字,设计教学流程:谈论“早” 了解“早” 感悟“早” 品悟“早” 深化“早” 联系“早” 升华“早”(一)、激发兴趣,谈论“早”板书:早。设问:想到什么?最想了解什么?激发学生学文的愿望。(二)

31、、初读课文,了解“早”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生字词的读音,并能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记号。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3、师生通过读文、讨论等方式共同解决学生不懂的地方。(三)、选读课文,感悟“早”1、有感情地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小节,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节?2、感情汇报朗读自己选定的小节,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学生一般都是选择第五节和最后一节,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四)、精读课文,品悟“早”1、课文哪几节与“早”有关?(58小节)2、精读58小节,课文一共写了哪几种“早”?3、品评两种“早”的异同。任选一种“早”进行批注式阅读,如“你读懂了什么?”或者“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

32、”等。可在文章的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发现等,准备汇报。4、根据学生汇报的顺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A、第五节:a、这一节主要写了梅花的冰清玉洁的韵致和梅花开花的早。b、理解“冰清玉洁”,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梅花的韵致,熟记于心。c、课文为什么要写梅花的“冰清玉洁”和开花时的早?B、第六节:a、这一节主要写了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b、由鲁迅的行为感受鲁迅的心理,强调朗读最后一句话。c、交流、讨论“早”字与写梅花的联系:一借梅花的冰清玉洁来形容鲁迅的品德高尚;二借梅花的开花早说明鲁迅为了革命事业时时走在时间的前面,奋斗了一生。(五)、联系实际,深化“早”1、引读最后一节。了解“东风第一枝”指的是

33、什么?2、你最想说什么?(六)、图文对照,联系“早”1、再读课文,了解写作的顺序。闻到清香了解清香来源梅花的特点想到书桌上“早”要珍惜时间,学做梅花2、图文对照,了解三味书屋的方位。3、以教室为对象进行练说。(七)、总结课文,升华“早”作者由蜡梅的清香纯净引出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进而彰显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人格品质,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勇做“东风第一枝”!四、拓展性学习(可以视班级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和学习条件而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十二条说:“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语文大师们也

34、说:学生光读一本语文书是学不好语文的。我想,我们语文老师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读大量的课外读物,而且,也有义务对语文教材进行“重组”,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让孩子们的语文书富起来。因为教材不完全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也不仅仅止于教材。鉴于此,我觉得我们可以站的更高远一点,以重组的方式,择取几篇与早相关联的课文,通过比较阅读,从而让鲁迅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更鲜活更丰满。这对激发学生了解鲁迅,探究鲁迅的兴趣也是不无益处的。与早这篇课文有联系的,除了人教版的这篇三味书屋外,还有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朝花夕拾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将是学生升人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鲁迅先生的作品,写

35、了鲁迅先生的童年有自己生活的天地。一个是“百草园”,作者十一岁前,在这里玩耍,观赏园中景色,滋长了热爱自然的情趣;另一个是“三味书屋”,从十二岁到十七岁,作者在这个狭小、沉闷的书塾里,接受启蒙教育,感受封建教育的不合理。朝花夕拾中描述了鲁迅先生小时候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许多有趣的故事。作者到了中年才来回忆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但是,文章是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写的,因而,学生一定会感到真切、生动。将这些课文相比照阅读时,老师可以建议思考下列四个问题:1、少年鲁迅视百草园为乐园,而他又是一位用功读书的学生,两者有矛盾吗? 2、鲁迅少年时这样用功,为什么又要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流露出不满情绪呢? 3、怎样

36、理解少年鲁迅背着先生“偷偷玩”和“偷偷画画”? 4、你从少年鲁迅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个“早”字联想到什么?学生经过热烈讨论,共同认识到: 1、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爱玩,这是儿童的天性,包括用功的学生在内,童年的鲁迅自然不例外。 2、刻苦读书,是少年鲁迅的主流,既出于他的求知渴望,又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而他对三味书屋的不满则是出于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本质的认识。3、少年鲁迅是用功的学生,但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枯燥、气氛沉闷、学习内 容脱离实际,严重限制了儿童身心的发展,因此,偷偷玩,偷偷画画,正表现了少年鲁迅发展个性和爱好的强烈愿望。他回顾这段生活,是对这段生活的珍爱。对比阅读,可以一箭三雕:使讲读课文

37、与课外阅读结合,消除学生由于认识片面而容易产生的误解,深化对课文中心的理解,同时,联系实际,提高思想认识。不难看出,重组的课文能“前瞻后顾”,更为丰满。我们不仅可以从外面拿来一些做课文的有益补充,也可以将一册教材进行重组,让教材“富”起来,使学生更全面,深刻、哲理地看待问题和现象,这是有意思的尝试。 古诗两首一、教材分析游园不值这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著名诗篇,为宋代诗人叶绍翁所作。这首诗根据注释,对于学生来讲可以说很容易理解。春天来了,叶绍翁想到了老朋友,于是去访,去赏春。正当叶绍翁“小扣柴扉久不开”扫兴之时,猛然间见到了一枝伸出墙外的红杏,其欣喜之情油然而生,灵感突至,“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

38、出墙来”便脱口而出。感受到了这一枝伸出墙的红杏安抚了作者扫兴失望的心情,一枝红杏也让作者感受到了满园的春色。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徐公店投宿时所见到的景物,展现了春夏之交儿童捕蝶嬉戏的生动情景。全诗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喜爱乡村春天美景的思想感情。古诗是经过历史的淘洗后留下来的辉煌的艺术宝库,而每一首古诗又是诗人对生活的体验、情感的抒发、志向的抒写。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抓住诗人的情感基调,紧扣诗中的关键词句来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的。二、目标设计: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能说说课后练习3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

39、思,想象并说出游园不值这首诗描绘的景象。4、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三、教学设想在学生初步读懂诗句的基础上,紧紧扣住诗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推敲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掌握学习方法。以游园不值为例:(一)、抓住“小扣柴扉久不开”让学生追究久不开的原因。让学生议论后再引导学生细读第一句“应怜屐齿印苍苔”,从而弄清“久不开”的真正原因,体会上下句倒装的关系。接着又进一步抓住“柴扉久不开”时诗人想些什么?心情怎样?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失望、扫兴、遗憾,为下文诗人看到红杏的快慰心情的转变打下基础。(二)、抓住“春色满园”的“满”字,激发学生想象春色之美,并从描述春色满园美景中得

40、到美的享受和陶冶。教师设题:诗人根据什么想象园内春色满园,你能从一个“满”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叙说园内美丽景色。发展学生想象力和表达能力。然后再问:诗人看见一枝红杏出墙来,想到园内满园春色,感情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快慰心情。(三)、抓住三四句中“关”和“出”这一对矛盾对立的关键词去引导学生探索体会这两句的深刻含义春天美在富有生命力,任何东西都阻拦不了,教师提出:是谁关住春色,用什么“关”住春色?红杏是怎样“出”墙来?红杏为什么能“出”墙?高墙大门关不住出墙的红杏,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这些设问由浅至深由现象到实质。富有思考想象价值也有趣味性。这就比较顺利的让学生领会诗句的深刻含义一切

41、有生命的事物是不能禁锢的,它们会冲破牢笼,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发展生长起来。宿新市徐公店我们可以着重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和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这两方面来品词析句。这样既让学生读懂诗意,又为想象写话打基础。两首古诗都富有生活情趣,特别是宿新市徐公店,篱笆、小径和路边新叶不多的树木组成的幽深画卷,黄蝶、菜花和儿童构成的画面及儿童急着捕蝶和黄蝶“飞入菜花“那种童蝶相悦成趣的美好意境都是想象写话的好材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借鉴黄鹤楼送别、但愿人长久等文包诗的特点,让学生依据古诗的意境发挥想象创作文包诗,在创作的过程中更深刻地感悟古诗丰富的内涵。或者也可以按这首诗的三、四句的意思进行改写

42、,描写捕蝶这一场面,写时要注意动态描写,扣住“急走、追、寻”等词语去进行想象发挥。题目为捕蝶。 习作一一、目标设计1、读懂例文二八月,看巧云,感知基本内容,了解二八月的云的多姿多彩。2、结合“习作要点提示”,明白写好景物的要领。3、能按作业要求,连续观察春天的晚霞,注意写出它的特点。自己定题目。二、教学建议 1、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写好纪实作文的基础和前提,不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都离不开细致的观察。本册习作教材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作为第一篇作文,就要求学生认识到有些文章是经过对某一事物的多次观察才写成的,范文二八月,看巧云的作者经过多次观察,才发现二八月的云巧在

43、形状和色彩这两个方面。要写好这次习作,教师有必要事先准备,指导学生选择好一个观察点,对某种自然现象作连续观察,并把每次观察到的情况记下来。要提前指导学生观察是注意自然现象的变化。如观察春风,风有大小强弱,给人的感觉明显不同;观察时还要引起联想,文章的内容才会丰富。2、在讲评作文中,教师不妨出示一篇有共性问题的习作让学生讨论修改,使“自主修改作文”这一良好的习惯得以培养。 练习1一、目标设计1、学习猜字谜、创作字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2、通过诵读积累知识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3、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4、学会请别人帮忙,合理使用礼貌用语。二、教学建议1、在猜字谜的练习中,教师

44、重点要让学生汇报思考的过程(即强调思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总结字谜的创作规律形象化的描述, “转转盘”的方法,偏旁表义,一半描写字形一半影射字义。鼓励学生创作字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做一个有心人,结合元宵节,组织学生开展以“字谜竞猜”为主题的班级文化活动。2、诵读与欣赏。教师要引导学生熟读成诵,能让学生找出篇中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句或几句话,想一想,说一说情景。3、口语交际。口语交际不同于一般的听说训练,而是一种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和待人处事的能力,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运用口头语言接收对方信息,同时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对方的过程,它具有及时性、灵活性、应变性和独创性等

45、特点。因此,口语交际的训练也必须是立体的、综合的与实践的。因此,我们要努力把口语交际的训练置于一个情境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安排给学生交际的任务,用任务驱动学生积极参与交际,在交际中体验语言的魅力,获得身心愉悦和审美感受。 当有些话题的内容与部分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距离时,学生缺乏应有体验和感受,便无话可说。这时,可以根据教材安排的内容,在课堂上直接呈现或者再现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类似教材内容的某一事件或某一现象,让学生直接面对。或者让学生走出教室,直接介入生活,以真人为对象,以真事为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真实的交际活动。“请你帮个忙”,教材上提供的参考话题有三个:一个是春游登山时请人拉一

46、把,一个是公交车上借钱买票,一个是把球踢进池塘里请人捞上来。就这些内容来说,话题与学生的生活没有距离。但是,学生觉得这些情况都是司空见惯的,特别是作为高年级学生,让他们演一演觉得很无聊,很可笑,失去了“实际意义”,很难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而创设一种真实的生活情境,交际活动便可能成为生活的实际需要,从而引发学生交际动机。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班级的实际情况创设一种真实的情境,如教师在挂流动红旗时踮着脚还是够不着,请个同学帮忙拿个凳子,再请几个同学看看是否挂歪了,教师说的话可以故意说得不够体贴,让学生说说听了以后的感受,就此展开话题。教师既基于教材又不脱离教材,一方面保证了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的一致性,避免话题选择的随意性、训练安排的无序性;另一方面,使情境变得“具体”,交际任务更有“实际意义”,教材提供的话题就转变为源于学生自己真实生活的话题,与学生没有距离,从而让学生产生倾吐的欲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