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五级下册《郑和远航》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519179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级下册《郑和远航》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级下册《郑和远航》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级下册《郑和远航》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级下册《郑和远航》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级下册《郑和远航》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级下册《郑和远航》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五级下册《郑和远航》教学设计.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郑和远航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第十课。这是一篇叙事性较强的课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课文的篇幅较长,加之课后又有复述的要求,因此教学时一定要以读为主,读悟结合。课文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远航的情况,分别从郑和受命扬帆启航、与所到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和航行途中战胜各种凶险三方面写的。第二部分简要介绍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有过七次远航。【教学目标】这是一篇叙事性较强的课文。课文的篇幅较长,加之课

2、后又有复述的要求,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严阵以待”“化险为夷”“惊叹不已”等词语。3.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4.学习作者的描述方法,初步感知“列数字”说明法。【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郑和第一次远航及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难点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郑和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这是一篇叙事性较强的课文。课文的篇幅较长,加之课后又有复述的

3、要求,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严阵以待”“化险为夷”“惊叹不已”等词语。3.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郑和第一次远航及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难点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师: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航海家,比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中国的明朝也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

4、年呢!他的名字叫郑和。(板书:郑和。)你对郑和了解多少,说说看。(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郑和的资料) 教师小结肯定学生的课前搜集工作后,谈话将课题板书完整: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跟随郑和去远航,板书:远航。齐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注意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理解的词句圈画下来,可以自己借助工具书解决,也可以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我们一起来探讨。2.检查生字词:万里无云、人山人海、迎风招展、派遣、雄伟壮观、仪器、浩浩荡荡(反映启航时壮观场面的词语)赠送礼品、友好交往、热烈欢迎、扶老携幼、争相、惊叹

5、不已、纷纷、换取、乐意(写郑和与所到国家友好交往的词语)呼啸、撕裂、镇定自若、化险为夷、海盗、袭击、严阵以待、包围、俘虏(写下西洋途中战胜种种凶险的词语)出示:自由读这三组词,从每一组词中,你分别知道了什么?综合读读这三组词,你又知道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第一次。【既检查了学生生字新词的自学情况,又带领学生对课文内容,尤其是重点内容进行了初步了解,为完成目标中的“复述第一次远航”这一要求打下基础。】3.读通长句子:受明朝皇帝派遣,35岁的三保太监郑和/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4.

6、小结过渡:就让我们跟随郑和开始第一次远航吧!三、精读课文,诵读领悟第一次远航师: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郑和扬帆启航时的场面?(一至三自然段)1.自由朗读一至三自然段,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预设:场面热烈、宝船宏伟壮观、规模大。学生回答后教师相机板书:规模大 】 自由地读13自然段,圈画出表示规模大的词句,读一读。 交流。A、相机出示句子:“其中六十二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先进的仪器。” 指读。随着学生的读,教师将句中的数字点击成红色。 共同渲染、感受宝船的大:让我们来想象一下,以我们所在的这幢教学楼来作比,宝船大概有这么大三个教学楼叠起来那么高,两幢教学楼连起来那么长,两座教学楼那么宽!仅驾船人数就

7、是相当于我们全校的学生,乘坐的人数大约是我们全校学生数的3倍!听到这里,你想说些什么?”(不愧是“宝船”啊!) 指导朗读:谁来读出宝船的雄伟壮观? 师点拨:如果你能把这些数字读好,宝船的气势肯定会更雄伟!小结过渡:这些船规模之大,仪器之先进,真不愧是宝船呀!接着交流,你还找到了哪些句子?B、句子: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 指读,自己读读,你读懂了什么?(明确:人多,从“两万七千八百多人”可以看出来;分工明确,从“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可以看出来。) 谁能读一读这句话?指导:数字加重语气。小结过渡:是啊,这次远航不仅随行人数多,分工也非常明确。还有哪些语

8、句也能看出这一点?C、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教师总结并感情升华:如果你就是送行人群中的一员,看到郑和率领的远航船队规模这么大,你想说些什么?你又想对郑和说些什么?过渡:听到祖国人民的祝福和期望,郑和该用怎样的语气喊出“启航”?(指导朗读,读出郑和的自信、意气风发。)就这样,郑和带着祖国人民的期望和祝福启航了。途中会发生什么事呢,接着往下看4、5自然段。2.友好交往和战胜凶险:自学4、5自然段,小组讨论解决: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小组自学,教师巡视指导。交流自学情况

9、:A、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指名交流(互赠礼物,换取产品)。出示“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个个惊叹不已。”指读,再自己读读,从中你读懂了什么?(相机理解感悟“扶老携幼”“惊叹不已”。)学生理解了“惊叹不已”这个词的意思是赞叹个不停时,教师随机追问引导想象:想一想,各国君臣、老百姓和商人都会发出怎样的赞叹?郑和又会怎么说?【进一步体会友好交往】指导朗读,读出各国人民的对郑和船队的欢迎和友好。小结:郑和所率领的船队是和平的使者,是本着与别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友好往来而去的,绝无侵略扩张之意,所以一路上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然而,这次航行除了这些愉快的事情外

10、,还充满了凶险。B、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交流:他们在途中遇到风浪,海盗。郑和是这样克服的 随学生回答出示写“风浪及郑和如何克服困难”的句子。“在大海上,一次次化险为夷。” 指读,自己再读读,你读懂了什么?(风浪的险恶和郑和的机智勇敢)句中的“化险为夷”是什么意思?“险”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夷”又指什么?朗读指导。出示写“面对海盗的袭击,郑和是怎样做的”句子。(指读)自己再完整地读读第5自然段,你对郑和又有了怎样的认识?小结:是啊,在漫漫的航途上,这样的凶险只是沧海一粟。然而郑和没有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智慧的头脑,战胜了凶险,将中国的美名顺利地传播到了亚非各国。他代表的

11、不仅仅是他自己,还代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3.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景吧。默读课文15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中呈现当时的画面。【为复述第一次远航做好坚实的铺垫】七次远航1.师:这样充满凶险的航行,换成别人或许一次就够了。而郑和总共出洋七次。自由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郑和远航,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意义重大。)板书:时间长、范围广、意义大出示郑和下西洋线路图,感受范围之广。2.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体会远航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3.师补充说明:郑和在最后一次下西洋时已是61岁高龄,在返航途中以身殉职。感情升华:课文学到这里,你想对郑和

12、说些什么?让我们带着对郑和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再来朗读课文。五、作业回家把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复述给爸爸、妈妈听。六、板书设计 扬帆启航 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郑 和 远 航 友好交往 七次 战胜凶险 促 进 交 流 和 往 来课后反思本课时的教学亮点是:1.检查的三组生字词不仅是课文需要解决的重点字词,重要的是揭示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及启帆远航、友好交往和战胜凶险。经过课堂验证,这对于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梗概有很大的帮助,也利于学生完成目标中的“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任务。2.在学习感悟“宝船”的语句时,教师联系学生熟悉的学校教学大楼及全校学生数来进行比较呈现,使学生的头脑中清晰地呈现“宝

13、船”的样子,感悟当时的大规模场面。实践证明,这一环节的安排让学生理解感悟很到位,不需教师过多地指导朗读,学生的朗读便自然而然地声情并茂。3.语言文字训练形式灵活多样。如,理解“化险为夷”时,我并没有像前几次那样只让学生理解“化险为夷”是什么意思?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找一找,“险”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夷”又指什么?从而真正体会“化险为夷”的含义,感悟郑和这个人物的机智勇敢。本课时教学中的困惑: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是否可以跟学生提到“举数字”等说明方法?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流利地朗读全文,并在此基础上,以第一次远航的经过为主要内容,理清脉络,做到熟读复述课文。2.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

14、洋的艰难和历史意义。以及郑和那种“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教学重难点】第三、四、五自然段,既有人物刻画,又有壮观场面描写,还有故事,在文本阅读中渗透练习要求,在熟读巩固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文意,大胆拓展,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由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1.你们知道1492年发现新大陆的是谁? 对,是哥伦布,而早在明代,我国就有一位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九十多年!他就是-板书“郑和”,他是怎样去那么遥远的地方的,读课题-“郑和远航”,此次航海历时久远,几乎耗尽郑和毕生的时间,远航给中华文化历史留下了灿烂夺目的一笔,生读课题-“郑和远航”(设计意图:读题可以吸引学生注

15、意力,对课题的意思进行了初步的解析)二、 了解历史地位,感受航海之最。 1.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多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书上这句话给郑和远航以高度评价,交流,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1)指名读句子。教师圈划“大”、“长”、“广”、“ 顶峰”。(2)“顶峰”是什么意思。(山的最高点)(3)郑和远航达到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

16、峰,说明了什么?(地位高,独一无二)(4)指导朗读,读出夸赞的语气。(设计意图:这一句揭示了郑和远航的巨大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对郑和远航一事的强烈好奇心。本课抓住这一句进行以点到面的分析。学生也能够根据规模、时间、范围三方面有序地学习。)3.解读“规模大”(1)导语:为什么说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呢?我们首先学习体会到郑和远航的“规模大”,请大家默读课文,从哪里体会到郑和远航规模很大?请把它划出来。(2)交流。出示:“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先进的仪器。”(3)用笔圈出这段话中的数字。(4)学生说体会。(可体现出“宝船”的大。)(5)点拨:为

17、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要点:A.这些船大,雄伟壮观,最大的长148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让我们想象一下,以我们所在的这幢教学楼来作比,宝船大概有这么大:两个五层楼叠起来的高,五幢教学楼连起来那么长,十座教学楼那么宽。包船真的是非常雄伟壮观啊。)B.船上有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 (理解“罗盘”)C.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等。(6)点拨:船如此装备齐全、华丽雄伟,又如此多,可见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加以具体说明的?(列数字)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抓住数字仔细体会,把握宝船的特征。)(7)指导朗读

18、。谁来读出宝船的雄伟壮观?(把句中的数字读好,突出宝船气势的雄伟。)(8)除了船多,你还从哪看出这次远航的规模很大?(随行的人多:上面载有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送行的人多:人山人海。)(9)你们看,连明朝的皇帝也参与了,足见它规模之大啊!如此规模的“宝船”队将扬帆破浪,你能看到此时郑和的样子了吗?(学生想象练说。)(10)是呀,郑和就这样意气风发地指挥船队“扬帆启航”了。(板书:扬帆启航)(设计意图:引领学生自主读文、想象练说,抓关键句、重点词体会感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郑和第一次远航的规模之大。)4.解读“时间长”、“范围广”(1)导语:从哪里体会到郑和远航时

19、间很长、范围很广?(2)交流出示: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出洋七次,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鬓发全白了。这次航行,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3)自由读一读这句话,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什么?(4)师小结:郑和远航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从中国太仓到非洲东岸,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航海事业,他把中国的古代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真不愧为一位顽强探索的伟大航海家。(5)指导朗读。5.解读“友好交往”(1)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那么他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呢?(板书:友好交往

20、)请大家阅读文章第四自然段,然后用简洁的话来说一说。(2)指名交流(互赠礼物,商品交易)。(3)出示“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个个惊叹不已。”再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友好交往。)(4)小结:郑和所率领的船队是和平的使者,是本着与别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友好往来而去的,绝无侵略扩张之意,所以一路上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出示“郑和出使,促进了友好往来。”)齐读。(设计意图:郑和远航是一次和平之旅,友谊之旅,必须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悟,在想象中体会,在对比中领会。)6.解读“战胜风险”(1)郑和远航是一帆风顺的吗?看看郑和在第一次航海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郑和

21、又是如何克服的?(2)交流(风浪,海盗)出示“在大海上,化险为夷。”(3)男同学读第一句到第三句。男同学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风浪的凶险)(4)自己再读读,说说哪些词语表现了风浪非常的凶险?(“脱僵的野马”、“咆哮”、“呼啸”)(5)请大家留心“扑”这个字,为什么要用“扑”,你们能体会到什么?(6)除了险恶的风浪,还有什么其它的危险?(还有海盗的袭击)(7)请男同学再来读读这几句话,要把惊心动魂的场面表现出来。(8)面对如此险境,郑和的表现又是如何呢?请女同学读第四句。女同学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郑和从容镇定、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富有智慧)补充资料:郑和第四次远航在印度洋里遇到了飓风的袭击,船员们

22、被掀得东倒西歪,船有的断杆,有的漏水,有的被打散,船员们都很恐惧、绝望,但郑和沉着镇定,鼓励船员和士兵不要畏惧、退缩,终于度过了危机。(9)有这样镇定自若,大智大勇的领导者,还惧怕什么?让风浪来得更猛烈些吧!(设计意图:郑和下西洋的艰难是本课教学重点,此处,通过补充资料,学生大胆展开想象,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在航海过程中风浪之险恶,对体会郑和的智勇双全和郑和勇于探索的航海精神提高感性认识。)(10) 过渡:郑和还遇到了什么困难?郑和又是怎样克服的?交流:遇到海盗,郑和用得当的办法制服、俘虏了海盗。你从中又体会到什么?(郑和不怕艰险,机智勇敢)(11)小结:在漫漫的航途上,这样的凶险只是沧海一粟。然

23、而郑和没有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智慧的头脑,将中国的美名顺利地传播到了亚非各国。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代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齐读“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开阔了眼界。”(12)总结: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确确实实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让我们整齐而响亮地齐读最后一段。(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下文朗读,从中再次感受他强烈的人格魅力,以至对他产生强烈地钦佩之情,也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子孙而骄傲、自豪。)三、依据标题,指导熟读复述。1.郑和远航一共有七次,而课文重点描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景,让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下这历史性的一幕吧!2

24、.请大家默读课文,在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前,分别标上小标题:“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风险”。根据板书的小标题,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3.同桌互说,指名说,评价。(设计意图:引领学生第一次远航的经过,不仅回过了历史,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四、课外拓展,升华学生情感。1.我们似乎也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出示航海路线图,在众多的欢呼声中“扬帆启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往”,一次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此时此刻,面对着身着袍衣,手握图卷,神情坚毅,目光坚定,眺望远方的郑和。你想说什么呢?请同学们记下你们汹涌澎湃的情感。(播放音乐)(设计意图:学到这里,学生已对郑和产生了浓烈地崇敬之情,此时播放音乐,感情会得到升华,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下,思绪就会滚滚而来。)2.小结:说得多好啊!郑和远航让中国名扬海外,如今的我们,应努力学习,学习这种开拓进取,勇于探究的精神,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课题-郑和远航。(设计意图:最后再次朗读课题,凸显文章的中心,将学生的情感升华与迸发。)五、作业搜集资料,向别人介绍郑和的事迹,介绍他的远航壮举。【板书设计】扬帆启航郑和远航 友好交往 战胜风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