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级上册第二单元主讲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六级上册第二单元主讲稿.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讲稿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分别是卢沟桥烽火、半截蜡烛和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这三篇课文都是围绕“正义必胜”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卢沟桥烽火描述了正义与邪恶在卢沟桥边的较量,展现了中华儿女奋起抗击日寇侵略的动人画面;半截蜡烛展示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与爱国情怀。战争期间,不仅仅是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也有侠骨柔情、菩萨心肠。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体现了编者的慧心,揭示了拒绝战争,渴望和平才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学习这一组文章,不能把情感目标狭隘的定位在激发仇恨日军、日本的心理上,“落后意味着挨打”“今天的平和生活是幸福的”“世界和平我的责任”应该让这些正面
2、的情感充盈学生的心灵。知识准备:三篇课文都是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发生的故事,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对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学生了解也不多,因此,在学习本组课文时,应先布置学生搜集二战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了解中国的抗日战争,收看抗日题材的电影或电视,让学生对那段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再来学习课文时就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理解课文就会容易的多。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有关抗战题材的课文,回忆让你印象深刻的人物,为学习本组课文积淀感性认识。单元目标:卢沟桥烽火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
3、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3、知道并学会按时间和事情发展的顺序能把事情表达的更清楚4、通过把握不同词语的感情色彩,在比较朗读中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半截蜡烛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解释,并能结合表演深入体会“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3、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4、通过合作的形式,续编故事,培
4、养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3、在故事情节的矛盾冲突中,理解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4、能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习作2 老师不在的时候教学目标:1能按“习作要求提示”选择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老师不知道的故事,自拟文题写下来。2创设或预设老师不在的情境,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节写生动。3通过阅读例文,掌握习作
5、的立意选材、写作技巧,知道怎样把老师不在场的情形写具体。4能主动用正确的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养成多读多改的良好习惯。教学策略:卢沟桥烽火一、把握整体,读中感悟。1、让课堂书声琅琅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加强朗读。那种只听教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教师在学生感悟到卢沟桥的重要战略地位后,让他们通过读来表现卢沟桥的重要性,这样的读悟交融,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更明白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的原因。在学生悟到一定感情的基础上,教师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朗读技巧的指导,有意要读出突出表现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的词语,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内容,体验内容,从中受到情感的撞击,获
6、得思想的启迪。2、让学生思想不断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颇具意义的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日本侵略者是故意挑起事端?”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激发起学生的思维,通过从文中找寻理论依据,然后自己概括,把事件的经过用自己的表述出来。这样的交流过程,既培养了概括文章的能力,又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让学生完全处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二、紧扣字词,片段赏析。“卢沟桥事变”充分暴露了日军的险恶用心,也强烈的再现了中国军民誓死卫国的抗争精神。课文如何通过描写来体现的呢?如片段“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现了敌情,便大声
7、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欣赏】课文的描写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卢沟桥,带到了1937年7月7日的那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军的丑恶嘴脸、险恶用心。但课文并没有进行细致的刻画和描写,借助“全副武装”“偷偷地”“蓄谋已久”“恼羞成怒”“首先”词语的恰当运用,便把一个侵略者的形象展
8、现得一览无余,从字里行间让我们看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半截蜡烛教学半截蜡烛,以蜡烛为重点引导学生熟读文本,深入到人物的心灵深处,读中思,读中悟,使得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感受爱国的情怀。一、抓“点” “半截蜡烛”是本文的眼点,它贯穿全文,通联全篇。为了保护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想方设法地把蜡烛从敌人面前端走,可德军呢,却仿佛故意与他们作对。两次的失败让人心惊胆战,最后斗争的成功让人如释重负。这不起眼的蜡烛,上演了一场又惊又险的战斗。教学伊始,可以围绕这个“点”引导学生提问:看了课题,你想到什么?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将被激发,主动走进文本。二、探“点”“半截蜡烛”在常人看来微不足道,
9、但在伯诺德夫人一家看来,却比他们的生命还重要。为了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与敌人斗智斗勇,巧妙周旋,最终保住了情报。其实,这“半截蜡烛”里藏着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机智、勇敢和镇静,藏着他们宁死不屈的伟大灵魂。1.由点探险 “半截蜡烛”两次被德军点燃,本来就剩半截的蜡烛,此刻越烧越短,随着时间的流逝,烛油的流淌,形势相当严峻。可以设计以下两个环节来让学生融入文本,体察斗争的惊险:(1)范读设置情境。课文的第3-7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落,几处环境描写看似平常,细心阅读却触目惊心。这时候老师的得体范读,配上紧张的音乐渲染,就能很快地把学生融入跌宕起伏的故事中。当学生的紧张情绪一下子显露出来的时
10、候,立即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最能看出当时惊险的句子,为学习下文做好铺垫。(2)品读置身情境。出示:“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伯诺德夫人心中的焦急。这好似置身在紧张的情节和气氛中,真正达到了“入其境,通其心”的境界,读出的不仅是声,而且是惊险的场面,涌动出的更是生命的灵性。2.由点探魂 这篇文章情节性强,人物刻画生动形象,语言细腻,处处闪现出人性的光芒。因此,感悟三个人物的内在品质是文章的关键。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学时,要紧扣文本,引导学生
11、充分阅读文本,感悟文本,自主发现文本中人物的光华。(1)探词句,如见其人。伯诺德夫人一家与敌人的周旋是文章的主体,现在这个主体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内心活动把人物形象刻画得精彩纷呈:机智、勇敢、镇静、聪明,而内心深处却是万分担心、焦急、紧张。为了让学生把握好三个人物的形象,可以设计一句简单的设问:“在周旋的过程中谁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为什么?”把学生再次带进了文本,画出重点词、句,并写下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这时候,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思考问题有了深度,在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中渐渐地领悟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比如在德军第一次点燃蜡烛时,从“急忙”中可以感受到伯诺德夫人内心的担心、
12、着急,但她却急中生智,很快想出了取油灯的方法,从“轻轻地”一词又能感受到她的镇静、从容;杰克搬柴生火没能端走蜡烛,但那时他依然“从容地”搬柴生火,感受到了他应付自如的一面;小小的杰奎琳的娇声以及她计划成功时的“镇定地”,感受到了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女孩形象借助引导,抓词语,读句子,谈理解,说体会,学表演,让三个人物形象逐一立体地呈现出来。(2)探内心,如入其心。本文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注重人物心里描写。文中伯诺德夫人一家每一个人得内心都是丰富的,各有各的想法,但有一样是相同的:担心、着急、对敌人充满了无限的仇恨。而这又与人物外在的机智、镇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因此,教学时,可以设计下列场景:一个中尉顺
13、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伯诺德夫人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着越来越短的蜡烛上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上楼去了正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要求学生任意选择一个场景,配合紧张的背景音乐渲染,任意想象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写下来。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深入了文本人物的灵魂深处,而且文中人物的爱国之情在学生心中也显得更加真实可感。三、拓“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教学的尾声,当一股股爱国情怀已在学生心中不断涌动时,再次回到眼点,相机发问:这仅仅是装着情报的半截蜡烛吗?透过这半截蜡烛你们看到的又是什么呢?这一问题将使学生对文本有更为深入的诠释,也对人物形象有了更加丰富的认识。聂将军
14、和日本小姑娘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的灵魂是“至仁至义”“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因此本课的教学,教者应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引领学生来走进文本,走近人物,揭示矛盾,解释矛盾,达到水到渠成的自然境界。从文本解读的角度,本课的教学,可以从三个字入手展开“高”、“深”、“准”。“高”,即教师要站得高,审视文本和学生的眼光高。教者要站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上,引导学生看待战争,对日而言是一场侵略战争,对我方而言这是正义之战。教者更要站在人类和平共处的大义之上,这是聂将军的为人和做事风格,这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深”,即对文本文字挖掘深。从何处挖?怎么挖?教者须巧用心思,进行多重挖掘。1、根据单元
15、编排特点,挖掘课文间内容的联系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体会词语感情色彩)。2、从课题中挖掘。从课题中的两个人物的身份挖掘出“仇敌”与“亲密”这对矛盾,后又升华为“仇人”与“恩人”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自主学文。3、利用文本以外的资源。教学前可以准备一些战争图片,教学中可以借助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叙述,来把学生带入当年的战争场景中,血腥、残忍、反抗,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为学生感悟文本语言奠定情感基石。4、从学生身上挖掘资源。文本解读不只是关注文本,还关注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说说感受最深的,及时和掌控学生所达到的阅读层面,以便调控后面的教学行为,变预设为生成。“准”,即对文本信息提取、
16、提炼准确。提取课题中的两个人物信息,形成“仇敌”与“亲密”的矛盾关系;提取第二自然段中聂将军的话语,扣住“杀害”、“伤害”形成“作对”和“作对”的矛盾关系。这两组矛盾可以成为本课教学的两条主线,并引领学生不断深入文本,体会思想感情。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必能呈现出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习作2“习作”是“老师不在”,要求学生写别人不知道的,谁都没告诉过的事。一开始看到这个习作要求的时候,没觉得什么特殊的地方,可是后来仔细推敲推敲,才发现,这次习作并不好写。首先从题目要求来看,编者想要学生练写的是一个小秘密。既然是小秘密,那么一定是老师不知道的。现在我们需要学生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勇敢地说出自己
17、的秘密。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其次,教师要引导好,写清楚老师不在的原因。而不是老师无故离堂,避免老师的尴尬。再次指导关键在于让学生独立审题、选材、构思、写作和修改,说出心里话,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学生“自我表达”的思想内容,也许不一定健康,作为教师万不可上纲上线,堵塞学生表达的欲望,只有“疏”才便于“导”。写出好事、趣事自然好,当学生写出错事后,教师要善于发现他是否在“忏悔”,要善于寻求教育良方。虽然是错事,但写得具体生动,以此为切入点,可以表扬激励,教人求真求善;还要注意保密,让学生把本次习作写在安全的地方,请自己信任的教师、家长或同学评判,反复修改,永久珍藏。因此,在指导本次习作时,我们要
18、做好这样的准备工作:一、主题阅读1利用午间阅读的时间,组织学生一起阅读上面的材料。在阅读的过程中谈阅读的收获。2利用午间阅读的时间读推荐的课外书籍,做一些读书笔记。3利用阅读课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感悟。以上安排在两周前进行学习。二、实践体验1提前一周内创设几次老师不在教室的情境,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2完成体验记录表。知识结构:本册教材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压卷之作,承上启下,在教材序列中应该自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功用, 所以,在教学实施的定位中,有一项这样表述:“结合第三学段阅读教学重点目标: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而本单元的教学重
19、点恰恰体现了这一教学要求,那就是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领悟表达方法。三篇课文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故事,通过对人物行动、语言、心理的刻画,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尤其在遣词造句上,体现了语言的精妙。在了解故事,揣摩人物的过程中,领悟了表达方法。情境示例: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生要学习的基本语文能力是,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领悟表达方法,要实现这一能力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梳理。如在卢沟桥烽火中,我们可以设计这一样一个教学片段,1、浏览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表示时间关系的词句。 2、交流并相机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3、品味读第二段,画出描
20、写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词语,然后就其中一个时间段里的战事情况进行小组讨论,把讨论的结果填在发下来的表格里。同时,思考并交流你在学习过程中还能体会出什么? 4、交流(出示学生填写的表格,并完善) 要求:找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词语,完成填空。 时 间 敌军 我 军 1937年7月7日深夜 全副武装 气势汹汹蓄意挑衅 恼羞成怒 喝问 严词拒绝 第二天凌晨 人仰马翻 疯狂 吼叫 狼狈 哭爹喊娘 同仇敌忾 举 冒 当天晚上 猝不及防抱头鼠窜手握 腰佩 悄悄英勇顽强 相机板书 敌军 我军 1937年7月7日 蓄意挑衅 严词拒绝 第二天凌晨内 大举进攻 同仇敌忾 当天晚上 猝不及防 主动出击 6、展示读。
21、(相机作好朗读前的指导) 7、有感情地齐读25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敌军的气势汹汹、无理取闹的可耻下场以及我军的同仇敌忾、英勇顽强。 8、指导复述。(按时间顺序,可以参考刚才填写的一张表格。) 学生通过浏览读、品味读、展示读、探究读,不难体会到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和对我国守军英勇顽强的敬佩之情。在这里,我不惜花费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通过自读、讨论、交流、汇报等多种形式铺开教学活动,可谓是浓妆艳抹了,学生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教师已无须再多言语,学生已涨溢满腔激情。同时,也领悟了有顺序的记叙事情的方法。难点突破:根据本单元设计的教学目标,确定学习的难点是,
22、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在教学时,要创设适宜体会文本的情境,由点探魂,由表象探内心,紧紧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研读,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领悟表现人物特点和思想感情的表达方法。如半截蜡烛中,伯诺德夫人一家与敌人的周旋是文章的主体,现在这个主体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内心活动把人物形象刻画得精彩纷呈:机智、勇敢、镇静、聪明,而内心深处却是万分担心、焦急、紧张。为了让学生把握好三个人物的形象,可以设计一句简单的设问:“在周旋的过程中谁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为什么?”把学生再次带进了文本,画出重点词、句,并写下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这时候,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思考问题有了深度,在学习
23、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中渐渐地领悟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学习问题:由于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对于课文背后的历史了解也不是很深入,所以在理解人物,把握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理解人物的行为,有一定的困难,大多时候都是浮在表面上,比如在理解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时,聂将军为什么要送孤女回国,为什么要给日方写这封信,他要表明什么?理解起来总是不到位。说明孩子对那段历史,对处在那段历史中的人,很难用现在的标准去真正认识他们,理解他们。再如,半截蜡烛中,德军军官对小姑娘的偶尔温情,也会让学生质疑德军的善与恶,也可能引起一些认识上的争论。作业设置: 卢沟桥烽火1、卢沟桥烽火让我们了解了历史,
24、了解了“卢沟桥事变”。课后,你可以再收集一些关于“卢沟桥事变”的史实、小故事,然后把它们编辑成一份小报,给你周围人看看,让他们也更多地了解“卢沟桥事变”。2、读了卢沟桥烽火一课,你肯定有些想法?有些感受?可以把它写下来,那就是一篇读后感了!(提示:要多读课文多思考,有一点写一点,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去写。)、观看一部反映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影视片,写观后感。半截蜡烛1、二战结束后,法国政府决定为他们国家做过贡献的人颁发荣誉勋章,伯诺德夫人一家都在颁章内,在颁发荣誉勋章时,法国戴高乐总统要为他们宣读一份颁奖词,此时,请你以戴高乐的口气为他们写一段颁奖词,你联系课文内容,会写些什么呢? 2、课后搜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介绍孩子们智斗侵略者的故事。3、小组合作,续编故事: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1、写话训练题:40年后,已成为母亲的美穗子和她的家,专程从日本来到中国看望她的救命恩人聂将军,见面的情景十分感人。你能展开想象,描述一下当时的场景吗?2、继续搜集聂荣臻将军的故事,感受聂将军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