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519299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六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单元分析与提示(一)单元概述第三单元围绕“诗文精粹”这一主题安排了3篇精读课文三打白骨精词两首螳螂捕蝉,以及一篇自读课文读书要有选择。编写的意图是吸收祖国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打白骨精描述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体现了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词两首中的第一首词如梦令,词人李清照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渔歌子则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江南风味的“垂钓图”。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借助“螳螂捕蝉”的故事来说明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读书要有选择则向我们介绍了如何在茫茫书海中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课外读物的方法。(二)教

2、学目标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学会11个生字,认识5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三打白骨精和螳螂捕蝉。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课文的内涵。4、了解词这种体裁,背诵这两首词。5、口语交际:漫话三国英雄。(三)课时安排本单元的教学共安排13课时,其中阅读教学8课时,习作教学2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单元练习2课时。三打白骨精 3课时词两首 2课时螳螂捕蝉 2课时读书要有选择 1课时我读书,我快乐(阅读西游记) 1课时练习3 2课时8三打白骨精一、教材简析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属于叙事性课文。课文选自我国古典小说名著西游记,根据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

3、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改编。课文通过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故事,赞扬了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别敌人诡计的斗争精神。课文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又是学生所熟悉的故事题材,适合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进行简要的复述训练。课文的主要特点是:(一)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课文总共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部分人物。第二部分(第二至七自然段)主要讲述了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围绕“三变”、“三打”和“三拦”展开。作者采用反复叙事手法,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三变”、“三打”和“三责”虽然情节基本相同,但是叙述内容

4、不断变化,所以没有给人重复冗长之感,相反更能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也更能体现降魔除妖的艰苦不易。比如,白骨精的“三变”:一变成了村姑送斋饭,实际使的是美人计,二变成了找女儿的老婆婆,实际使的是苦肉计。三变成了信佛的老公公,刺激唐僧,让他赶走孙悟空,实际使的是离间计。(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孙悟空机智聪明,“三次”识破白骨精的诡计;又疾恶如仇、坚定不移,三打白骨精,次次不放过。白骨精的贪婪狡猾,诡计多端。“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为了吃唐僧肉,先变村姑,再变老婆子,最后变成老头儿。唐僧胆小怕事,人妖不分。(三)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语句不同,用词准确生动。“一打”是“劈脸一棒”

5、;“二打”是“当头一棒”;“三打”是“抡起一棒”。还有课后练习3中的带点字词同样生动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1)唐僧一再推辞,八戒嘴馋,夺过罐子就要动口。“夺”字表现了猪八戒迫不及待、嘴馋的样子;(2)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闪”字代表了一个很突然、很敏捷的动作。一个八旬的老妇人能作出这样的动作,说明她的行为与正常人不同。(3)唐僧一见,惊得从马上摔下来。“摔”字表现了唐僧的胆小。(4)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边,走上前迎着妖精,笑道:“你瞒得了别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这个妖精。”“笑”字表现了孙悟空的自信与乐观。二、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过程。比较三次棒打

6、白骨精的不同之处。2、抓住故事结果,揣摩人物内心,明白其中道理:不能只看外表,而要透过外表看内心。3、学会按照课文提示简要复述课文。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比较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写法的不同以及表达效果。四、教学设想(一)谈话引入,揭题激趣1、出示12个成语,猜猜写的人物是谁。2、(了解孙悟空)说说孙悟空的本领及在电视剧西游记中感兴趣的场面,唤起学生的记忆,激发他们的学文兴趣。3、揭题审题。板书:三打白骨精。提示:中国传统小说惯会用“三”字来设计小说情节,比如水浒传有“三打祝家庄”,三国演义有“三顾茅庐”,西游记中除了“三打白骨精”,还有“三借芭蕉扇”等,其中的“三”字包含了做事不易、需要克服困难

7、才能成功的意思。(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1、找出课文中与“三”有关的描写吗?(主要写三个人物 白骨精三变,孙悟空三打,唐僧三拦)2、找出孙悟空的一打,二打,三打分别在哪一段吗?自学划出描写“第二打”有关句子。交流,抓住人物不同的特点。“ 闪”(与年龄不相符,定会是妖怪)“哭”让人起恻隐之心,其实“哭里藏刀”使的是离间计。“也不说话,当头就是一棒”(敢于斗争) 。“惊得从马上摔下来、一口气念了20遍”(胆小、人妖不分,善恶不辨) 自学描写“第三打”的有关句子。思考:孙悟空的“第三打”与前面两次有什么不同,从中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抓住孙悟空的足智多谋来体会人物形象。尤其是一个“笑”字,感受孙悟空

8、的自信。课文虽然没有交代唐僧的反应,可以适当补充原文,由于唐僧的善恶不辨,最终把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 (四)反顾全文,整体感受1、这个故事里有三变,有三打,有三拦。你读着觉得重复吗?为什么?2、从白骨精的“三变”,孙悟空的“三打”和唐僧的“三责”中,你对三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看法?(五)再读课文,根据板书练习复述作业设计:(有三种选择)1、把三打白骨精绘声绘色复述出来。2、自由组合,把三打白骨精编成课本剧,演一演。3、读小学版的西游记,或者读原著。附板书:白骨精 孙悟空 唐僧(三变) (三打) (三责)变村姑 劈脸一棒 连忙扯住变老妇人 当头一棒 惊下马来变老公公 众神照应 战战兢兢抡起一棒 口不

9、能言9词两首一、教材简析万水千山总是情。多少诗人画家为水挥毫泼墨诉衷情。李清照的如梦令以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我们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用“常记”回忆,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才女“沉醉”到了“不知归路”的地步,内心的欢愉却跃然纸上,酒不醉人人自醉,词人留连忘返。兴尽方才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与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移动着的风景和词人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词中有画,

10、画中有词。(点击)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词写的山水画。”,“西塞山前”,“白鹭”自在地飞翔,渔父的悠闲自得。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又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让我们读到了词人高远、悠然脱俗的意趣。一山一水相映成趣,词中山水皆有情,怎一

11、个“乐”字了得。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三、教学重难点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在如梦令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一)导入。(二)读词。(三)品词。(四)吟词。(五)拓展。一、在导入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在练习2中,我们已经学过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此诗慷慨激昂、壮怀激烈,展示了豪迈的英雄气节,一首夏日绝句就足以咏颂千古,流芳百世。李清照是一位才女,她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

12、的成就为高,今天就来学习她的一首词如梦令。同时介绍“如梦令”是词牌名。二、读词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了解每句词的意思。1、先听一听配音朗读;再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读,正音:兴、藕;齐读。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4、交流:这首词描绘了词人与朋友一起郊游的经历。三、品词这一环节主要是授之以渔,让学生体会词情。1、过渡:刚才,我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板书:读)但学习诗词,光读懂还不够,我们还要把这诗词读活了、读美了。就像喝酒一样,一口喝掉不知味道。好酒要慢慢地品,才能品出味道来。(板书:品) 古诗词怎么品出味道来呢?(教给学生品词的方法:要细细地读读每个词每句话,然后静静地

13、想想其中的含义,边读边想,你就会走进诗词中,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感受,就会品出味道来。下面,我们就随词人一起郊游,请你读读这首词,展开想象,想想你看到了哪些画面?)2、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按游玩顺序,板书: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首先出示“溪亭日暮”图,引导学生想象。(1)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画面里有什么呀?(溪水、亭台、夕阳、云彩、飞鸟)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景物连起来,描绘出一幅“溪亭日暮图”吗?出示图片:傍晚,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亭子、树木,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和幽静,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2)同学们真了不起,读着词语

14、,能想象出这样的画面,这就是“品词”。朗读“溪亭日暮”:读的时候,你的眼前好像就有这幅画,把品味到的美读出来。(3)欣赏着这样的美景,此时此刻,想想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饮酒、作诗、赏景、聊天)古人喜欢饮酒,好朋友在一起,更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而且,酒能助兴,使人诗兴大发,像唐朝的李白,被称为“诗仙”。李清照尽管是个女子,但她也爱饮酒,在她的许多词里都写到了酒。这一次也不例外,从哪儿看出来?(沉醉)美美地醉一回!(干杯)(4)仅仅沉醉于酒吗?请你品品“沉醉”这个词,还有什么也醉人呢?(美丽的景色、快乐美好的心情)(5)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朗读:读出浓浓的醉意。(板书:醉) 接

15、着出示“藕花深处”图。(1)你又看到了什么?(荷叶、荷花课文荷花;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图片:多美的荷叶荷花。(2)李清照怎么会来到“藕花深处”的?读读词句。交流:因兴尽而晚回,因晚回而误入。尽管已是傍晚,但荷叶荷花太美了,词人不知不觉中来到了深处。(3)是啊,李清照误入藕花深处,却看到了这么迷人的景色,此时她的心情怎样?(又一次沉醉了)朗读。 出示一滩鸥鹭图(1)你还看到了什么?(鸟多、壮观)听到了什么?(鸟叫声)出示图片:你看,在溪水旁,一群鸥鹭鸣叫着,拍打着翅膀,冲破夜幕,飞上天空,多么壮观的场面啊!朗读“一滩鸥鹭”,读出壮观。(2)

16、你还听到了什么?从哪个词中听到的?(争渡)争着划船,大声的笑啊叫啊,那是多么欢快热闹的场面啊!这里用了两个“争渡”,为什么?比较:更表现出着急而又欢快的心情和热闹而又有趣的场面。这在词中叫“叠句”,朗读。(3)“惊”字除了讲惊起鸥鹭,谁也惊了?惊什么?这真是“鸟被人惊”、“人被鸟惊”啊!“一滩鸥鹭”带给了大家一个惊喜,使大家沉醉在这意外的大自然的壮观中,再一次沉醉在郊游快乐的心情中。(4)朗读,读出“惊”。3、小结。(1)同学们,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品出了那么多大自然美丽而壮观的画面,有“溪亭日暮”,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这叫“词中有画”。画中还有人,你们看,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因

17、为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使整首词组成了一幅活动的画,也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沉醉了的、无忧无虑,活泼甚至贪玩的李清照,和她一起分享了大自然带给我们的那份快乐的美好的心情。整首词,词人只用了33字就写出了这么丰富的画面和情感,这就是词的特点:含蓄、凝练。请你在找找看,这首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她的心情?(“醉”)这叫“词眼”。李清照已完全陶醉于美酒、美景、美情之中,“这次第,怎一个醉字了得”。(2)这次郊游的印象太深了,所以,她“常记”。让我们再次和她一起回味这次快乐的郊游吧,齐读全词。四、吟词1、词又叫曲,根据词牌名,有一定

18、的曲调,可以配乐、吟唱。(板书:吟)2、再听配音朗读,学会吟词:注意停顿、重音、叠句。3、欣赏歌曲,随歌曲一起吟唱。五、拓展1、欣赏另一首如梦令:李清照只留下两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2、比较两首词:字数、句式、“醉”相同;表达的内容、感情不同,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人生变化。同样的词牌,可以写出不同风格的词。3、介绍原因:李清照前半生生活条件优越,家庭幸福美满;43岁时,由于金兵入侵,宋朝南迁,全家逃亡,第二年丈夫又病故。国破、家亡、夫死三者之痛,使李清照的后半生非常痛苦,她常常“借酒浇愁”,但“愁更愁”。所以,这两首如

19、梦令正是她人生变化的真实写照。齐读两首词。六、作业1、抄写、背诵。2、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生动有趣的故事。3、网上学习:第二课时在渔歌子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首先,复习如梦令。其次,读新词渔歌子。三、明词意。四、重点品析“青、绿”。五、了解诗人,品味诗情。六、课外拓展,升华诗情。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自从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大家都积累了好多的古诗词,你能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背给大家听吗?二、初读,读顺词1、出示渔歌子。2、请同学们自己先借助拼音把这首词读准、读通、读顺。3、然后借助下面的注释,看看你能读懂什么。4、检查初读效果。(1)指名读。(是否读通读准字音)(2)看了下

20、面的的注释,你有什么收获。三、再读,明诗意1、你读出了这首词描写是哪个季节的景物?2、老师请你再好好读读这首词,仔细品味一下,哪一句给你的感受最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3、生自主吟读,品味词意。4、“西塞山前白鹭飞”, 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如果诗人是一个摄影师,那他所摄取的这个画面应该是远景)把那份幽远、宁静给读出来。“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明丽与绚烂的对比,

21、你能通过朗读出现出来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寸不须归”,(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显得多么逍遥自在!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读出那份无忧无虑,逍遥自在!5、此时此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整体感知)交流自己体会到的词所描绘的美丽春景。6、有感情朗读(背诵)诗句。四、精读,品词味1、师:短短27个字,为什么能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隽永清新、丰富秀丽的水乡风景图。古人的语言的究竟有着怎样的凝炼与绝妙呢?老师请同学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词时,你能发现其中看似简单普通,却是作

22、者别具匠心、反复斟酌推敲的词语吗?2、品析“青、绿”“青、绿”是同一种意思吗?都表示绿色,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绿色的词(一个字的),“翠”遥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种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绿);“碧”碧玉妆成一树高(富有光泽的绿);“苍”日暮苍山远(深沉的绿);“葱”(浓厚鲜活的绿)为什么这么多表示绿色的词,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绿”呢?能不能用其他的字来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绿”的位置换一下?你自己试着替换读读看,再与诗的原句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学生品读,说自己读后的感受。A、词义不符;(举例说明)B、音律不和谐。(举例说明)看似简单直白的两个字,却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

23、的结果,那简单就是惟一的。瞧,我们学着诗人,用心去读、去观、去品、去悟,总会有深妙的体悟和发现。五、了解诗人,品味诗情1、那么这个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人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读读全词,连题目、作者都读。学生自主探究。(1)有可能是渔人:A、趁着春水涨、鳜鱼肥,多打鱼,好养家,连斜风细雨都不顾。B从诗题渔歌子,这首好像应是渔歌,所以那人应是打鱼的渔人。是一个勤劳的渔人,读这两句诗。(2)有可能是诗人。诗人为这美丽的山水所陶醉,他觉得这斜风细雨也是一种美,所以留恋不归。(3)(只要说得有道理,都应肯定)2、了解作者。(出示灯片: 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唐肃宗时弃官归隐,没有

24、回故乡浙江金华,而到湖州居住,常常在船上漂泊,自称“烟波钓徒”。他归隐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纷乱之中。在这种情势下,他因为无力佐治,只得避居江南水乡,以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热爱自然的情怀。)看了这段介绍,你有了什么新的想法?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此诗,作者明写渔父,暗写他本人,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正反映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3、再诵古诗,读出韵味。师引:作者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作者多么希望劳动人民以自己的勤劳,获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作者多么希望人们能远离战乱,永远过着这样幸福美好的生活读(层层递

25、进)六、课外拓展,升华诗情1、师:张志和的渔歌子表现了潇潇春雨洒江天之时,渔人既在劳作,又观美景的无限情趣,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谐生活的美好意愿。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不仅历代传唱,而且诗家骚人多仿其体式、意境或词句翻出新作。其中就有宋朝诗词大家苏轼。他甚至把张志和的诗句直接嵌入其中:浣溪沙宋 苏轼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2、学生读通诗句。3、学生自读苏轼的浣溪沙简单理解诗意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苏轼推重张志和的词,仅仅是因为张词的语言“妙绝”吗?(张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怀,正是苏轼想要释放的心情,简介苏轼他一生仕途坎坷,

26、为官期间,他关心人民疾苦,当时,国家动荡不安,他自己也被一次又一次的贬职所以,他也怀有和张志和同样的心愿。张俨然成了苏轼的知音。张和苏隔朝隔代,几百年的时空(10371101)(730约810)竟然因一首渔歌子而联通,孤傲与清高的心灵相通了,智慧与才情相融了。我们何其有幸通过这些美妙和文字来体悟春雨中的另一番情趣意致。)(再出现渔歌子)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渔歌子。七、总结,升华在学完全词后,我是这样总结升华的:有一位诗人说:再美的诗,也美不过春天的一棵树。所以,再好的文字营造的风景,也比不上身边这触手可及和活生生的大好春光。同学们,让我们回到现实,回到我们身边的春天,在校园里寻找春天,去大自然感

27、受春天,也用我们的心我们的笔表达春天吧。10螳螂捕蝉一、教材分析螳螂捕蝉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的道理,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应全局整体思考的寓意,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来看,基本能体会到文章的主旨。那么我们语文老师怎么办呢?语文犹如人文宇宙中承载生命讯息的一艘小船,教师能在文本背后就这个意义世界走得远些,学生就能跟得远些。(当然,老师不能让学生过分深入,也要根据学生年龄决定)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教学,其设置目的不只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它是要培养具

28、有我们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因此,我仔细阅读了这篇故事,发现两个串联的故事之中蕴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交际法则(在当时是君臣之间的交往法则)。吴王乃一国之君,且独断固执,少年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具有谋略意义上的劝说呢?这是一个难点。当我把文章再延伸至现实生活时,不难发现,它有利于指导学生如何掌握语言这一工具与别人沟通交流,这是重点,也是难点。二、教学目标、学生通过预习、查工具书等,学会本课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内容复述;掌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含义,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 “自由自在”“恍然大悟”,并造句。、通过对

29、文本语言材料的阅读,感悟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掌握“思前想后”的读书法,学会一种宛转的语言表达方式,初步了解人类神会交往的交际法则。其中目标、是教学的重点,目标、是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本课我安排了两个课时教学。三、教学过程(一)第一课时教学课堂中的活动安排不应该是随意、任意的,在第一课时里的教学,应该为下一课时的课文感悟作好梳理及铺垫。因此,在第一课时里,我便提出了这样的学习要求:以四人小组为一个单位,在小组里通读全文(要求大声朗读),小组长负责质量把关,从字到词,到句,每个人都要准确,流畅的读一遍。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真正把自己放到学习第一位。为了让学生更有兴趣,更

30、认真去读,我还准备了一个“赛读”,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更强,读得也特别来劲。在这节课的最后,我还插入了一个“考考你”的环节,主要是为了检测学生有没有把握好,理解好课文内容。这一环节其实就是让学生完成好老师的板书,在黑板上的图片下写上你觉得恰当的词,写什么都可以,只要能说出依据。板书:蝉图片螳螂图片黄雀图片少年图片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把他们理解的内容再现到黑板上,这对他们复述课文有一个基础的铺垫,虽说是再现,但也需要他们动脑筋找词语,也算是一个逻辑思维的训练,一举两得。(二)第二课时教学(重点)、直奔重点,引向最精处。本文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是一个表象,与

31、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所以它应在逻辑线路的第一层。我问“故事中哪几段直接讲述了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我指名学生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在这个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几个具体对象。借板书画一个关系链:蝉螳螂黄雀少年,回顾上一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顺势引出故事中的故事。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可以各自汇报,师作小结:在这个关系链中,蝉是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它整天都叫着“知了,知了”(学生回应),却对自己将遇到的灭顶之灾浑然不觉。这样的人可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呢?(学生自由回答:得意忘形、自鸣得意)这时,再叫学生回顾文中描写蝉的语句,理解“自由自在”、“悠闲”,

32、并造句,再把词语放到文中体会,此刻学生体会词语中的强烈的讽刺意味就不难了。我还趁机渗透同样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会随之变化的语言知识。在这一组块最后,我请学生借助关系链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完成第一阶段的复述目标。“教学活动中的口语交际应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让学生承担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于是,我先扮演小弟弟的角色,请学生讲给作为小弟弟的我听,引导学生尽可能采用生动、乘法的口语来复述;再变换角色,我当吴王,引导学生注意语气的转换。自然而然,学生就能慢慢掌握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就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语言等的方法。在扮演的过程中,我让素质较高的同学负责评价指导能力中等的同学,当能力中

33、等的同学有进步以后,我就让他去指导基础较差的同学,当基础较差的同学也能在扮演中把握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时,能体会文本中的意旨时,我就让他当我的指导,教导我如何扮演好这一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抓住了一些关键词,如“乘虚而入”、“不堪设想”、“固执”、“禀报”、“夸奖”等等。对于词语的理解,水道渠成。同时,在扮演的过程中,学生也了解的君臣的交往法则以及礼仪。当学生基本掌握了小故事本意时,大概也就理解了少年用此故事劝说吴王的意图了,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小组交流,让学生在小组里谈谈究竟螳螂捕蝉这故事与吴王出兵攻打楚国两者有何相似之处,这里可让学生用自己语言说,自由交流,不一定有规定的模式,只要能

34、说上,哪怕是一点,已经是学生的得着了。2、鲜明对比,突显智慧。教学到这里,其实学生还没能完全体会少年这个劝说方法好在哪里,于是,我便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当吴王说要攻打楚国时,大臣们为什么要阻止?、大臣们是怎么做的呢?、为什么大臣们不敢再劝说,而少年却愿意去做?、少年为什么会成功?要求学生快速默读全文,找找答案。这些问题的设计,是层层深入,直奔中心的,学生汇报大可不必死框在一个角落里,应该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予以肯定。当学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时,课文的主旨,也就跃然书上了。鲜明的对比,让少年的聪明才智显露无遗,此时,我插入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把自己想对少年说的话写下来,字数内容

35、不作硬性规定。教师应及时点评,加以鼓励,这样,学生就更愿意把自己的真心话写下来。3、多元体验,引向最广阔处。文章最后“吴王听了少年的故事,恍然大悟。”什么叫恍然大悟?让学生回答:就是一下子明白过来了。这时候老师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再次凸显寓意:吴王明白了,你小子说这么一大段话,无非就是为了说一句话。哪一句?引读: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齐读,加深巩固。、适时点拨,引向最深远处。文及此,似乎意已断。但诚如前面所说,语文课堂是人的课堂,是文化的课堂,是民族的课堂。因此,结尾处,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吴王明白了少年的用心,从好的来讲是用心良苦,从坏的来说则叫居心叵

36、测。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全在吴王一念之间。那么吴王会怎么处置少年呢?从结果可以推想应该不会处罚。那么少年这次说服成功的奥妙何在呢?这个问题故事里没有揭示,但生活中却十分需要,让学生讨论一下。刚才在“脑筋急转弯”时,学生已经初步有一个影像,让学生再结合自己的实际,通过互相交流,可以小结出两点:1、少年的表达方式非常婉转,让人特别容易接受,增强了成功的可能性;2、少年是站在吴王的利益角度着想,忠心可嘉。以此类推,我们在生活中,若要说服别人,也当注意这样两个原则。最后,我给学生留一道口语交际题。11读书要有选择教材分析这是一篇一课时就能解决的阅读课文,内容浅显。通过对此文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37、并能自主地选择一些优秀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培养质疑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主阅读过程中,能运用批注式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感悟,并在自主读书过程中随时记下自己的收获,能与同桌交流、汇报。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同过对此文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并能自主地选择一些优秀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培养质疑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并能自主地选择一些优秀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培养质疑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教学难点学会选择合适读物的方法。教具准备收集有关读书的资料教学过

38、程一、唤起生活积累,激发“阅读期待”(请学生说说关于读书方法的一些名言警句)在生活中,同学们一定都学过或读过一些“关于读书方法”的一些名言警句和课文吧,想一想,都有哪些?听了同学们的介绍,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你觉得在我们已掌握的这些好的读书方法中,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小结,揭题板书:读书要有选择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说的?最想了解什么?归纳:为什么读书要有选择?可以选择哪些?怎样选择?二、自主阅读感悟,开展“阅读反思”1、初读: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课文,相信你们自己能解决的。在读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把课文读正确,你行吗?老师非常相信你们的能力,到时候,让我们大家欣赏你的读书情况。

39、2、指读:安排学汇报自己读书的情况,并随机正音和理解重点词语,如“无可厚非”“日新月异”等。3、了解: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4、品读:开展阅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自主读文,并在书上随时记下你的收获。可以是关键词,重点词等等。也可与同桌小声地进行交流,分享彼此的收获。5、评读:交流自己在读书时的感受,随机进行朗读指导。6、小结。三、再读课文质疑,培养“阅读批判”能力1、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疑惑?请你们再快速地浏览一下,记下你的疑惑,可先与同桌进行交流。2、交流: 我觉得书中对“小学生可以选择哪些读物说的不够全面,我认为我们小学生可选择的读物还可以再拓宽些。如一些儿童漫

40、画、反映生活的漫画我们也可以作为我们的读物; 除此之外,还可引导学生对“为什么要选择?”“怎样选择展开补充和交流”。3、教师小结。四、再读感知写作特色,进行迁移练习同学们在读25小节的时候,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交流(条理清楚,分类说明等)依据这样的写作特色,开展迁移性练习。如:抓住“读书为什么要有选择”这个话题展开叙述,可分类进行;如抓住“我们在读书过程中应该怎样选择?”等话题展开,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以前选书的时候,有什么好的方法,要注意什么等,通过这课的学习,你还知道了应该怎样选择等。我读书,我快乐阅读西游记教学建议应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及“能初步理解

41、、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要求,本册安排了“我读书、我快乐”的栏目,推荐古典名著西游记。(点击)对于这部分的教学,引起学生的兴趣很重要,所以,在教学时先简炼地概括西游记的主要内容,然后讲述西游记成书的过程,并介绍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作者吴承恩,使学生对西游记有较全面的了解。之后对学生提出阅读要求,建议学生根据自己阅读能力和兴趣,读适合自己版本的西游记。最后,还应检查阅读实效,如在学生读完整本小说后,提交一篇读书笔记或开展“西游记人物讨论交流会”。练习3教材简析本次练习的内容共有五项,分别是语文与生活、写好钢笔字、诵读与积累、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

42、,其中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是训练的重点。教学本次训练,需学生了解四大名著,学习用自己的眼光去读名著,读出自己的好恶和感受,鼓励学生用分析和批判的方法读书。我感受最深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想说、敢说。教学目标1、语文与生活:阅读红楼梦描写笑的片段,联系生活体验描写的不同形式。2、写好钢笔字:注意行楷运笔的活泼、简洁和字体工整、端正的关系,适当提高写字的速度。3、诵读与积累:积累12个描写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词语。4、口语交际:拓展阅读三国演义,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描述自己心中印象深刻的三国英雄。5、学写毛笔字。教学重点积累12个描写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词语。教学难点阅

43、读红楼梦描写笑的片段,认识笑的各种形式,联系生活体验描写的不同形式。教学准备描写笑的片断教学过程 下面,我想就“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口语交际”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教学设想。一、“语文与生活”语文源于生活,而生活又时时处处蕴涵语文。本课教学正是抓住了 “笑 ” 这一生活素材,通过赏析红楼梦里众人被刘姥姥逗得哈哈大笑的情节,使学生体会同是对笑的描写,但笑的神态各不相同,初步领会语言文字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写作方法。然后在四个不同的语境中让学生正确选择该用什么样的笑,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笑有千姿百态,再回归到生活。在生活中积累关于笑的词汇,为学生能运用语言文字具体形象地记录、表现生活奠定基础

44、。二、“诵读与积累”本题要求学生熟记12个词语,旨在帮助学生积累词语。这12个词语描写的都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教学时,可先要求学生凭借工具书,读准字音,了解大意。在学生自学之后,教师可启发学生利用西游记的有关情节,充分发挥想象,帮助理解词语的大体意思,然后再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达到积累的目的。针对这组成语,我在教学的最后设计了一道巩固练习:孙悟空本领高强,会使筋斗云、( )、( );拥有七十二变,( )、( );一双( )可以( )。他曾经( ),赢得了“( )”的美誉,后来保唐僧去( )。三、“口语交际”教学口语交际时,首先课前一定要布置学生阅读三国故事,感知人物形象,因为并不是每个学生都熟悉三国的故事,有些学生上课时可能会无话可说。教会学生抓住原著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来点评人物的特点,分析人物也要注意有点有面,有理有据。一节课时间有限,所以老师选择几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三国人物,再让全班学生分组,每组负责收集、分析一个人物,最后再在课堂上交流自己对这一人物的认识!这样做比较有针对性,而且也杜绝了课堂上有学生无话可说的现象! 口语交际除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外,其实还应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在交流时,要启发学生注意听,并评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