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四级下册一、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519466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级下册一、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级下册一、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级下册一、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级下册一、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级下册一、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级下册一、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四级下册一、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一、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一、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8)教材简析:教材是编者教学理念的物化,解读苏教版国标本小语四下“培养良好学习习惯(8)”部分的内容,无论从教育理念层面深悟,还是从呈现方式的角度审视,所传达的信息都是丰厚的。5个彩页包含两个内容:“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首先两个习惯的培养蕴含着“大语文观”的建构,不仅需要课内教给方法,更要把学生的视点引向生活,整合课内课外,生活的外延和语文学科的外延一样大,让学生在这样的空间里获得思维发展历练的契机。其次学生要养成真正意义上的“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就要求学生要有正确的书写习惯,大量的阅读积累,信

2、息的处理能力,写作能力的建构和锻炼,应该说这是三维目标下的综合能力的训练,符合学科课标对教材要“加强整合,突出重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要求。不光是坚持写日记,一个人所有良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长期的督促,多方力量的介入,齐抓共管,教材的设置本身就昭示了一种开放式的语文教学格局。“坚持写日记”习惯培养的依据有:一二年级的写话训练,三年级和四年级上学期的习作练习基础,还有二年级对阅读背诵习惯的要求,四年级上学期的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有选择的读书习惯的培养,这些都为现阶段写日记提供了前提,而这个习惯的养成又可强化前阶段的能力及习惯要求。这也是苏教版教材“长短结合,大小结合”编写策略的又一显

3、现。同时坚持写日记和本学期的习作训练又可形成写作能力的训练双线。“爱护图书”习惯的培养是作为读书人必备的一种素质,它和“爱惜学习用品,认真完成作业”等习惯一样,包含着更多的态度和情感在其中,对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大有裨益的,正应了那句: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蔡元培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点滴的态度及情感的积累就是形成人格的途径。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8)”共有5页彩色插图和一位同学的3篇日记。13页插图主题是“坚持写日记”,45页插图主题为“爱护图书”。第1页主题用了3页共计5幅图画来展示。第1页3幅图,左上角展示了各种日记:鲁

4、迅全集(日记集)、雷锋日记和家庭日记,鲁迅全集(日记集)还展开一页给同学概览。右边是老师在向几位同学讲解介绍日记,桌上放着刚才介绍过的几种日记样本。下方一幅图是全班同学认真写日记,同学坐姿端正,黑板上写着“坚持写好日记”,下面是记日记的三点要求: 要持之以恒。 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成为日记的内容。 用自己的语言写想说的话,而教师在教室里巡视。如果说这是了解和尝试写作的过程,那么后面第2、3页的图片内容就是实际写作的过程和结果展示了。这两页均是通版图,而图的左上方和右下方都展示了一个女同学在家里认真写日记的状态,第2页左上方的特写照片可以看出这位同学态度认真,表情专注,握笔姿势正确,而第

5、3页右下方这幅图可以看到全景的布局:女同学坐姿端正,符合写字习惯的各项要求,文具摆放整齐,而展示出来的3篇日记都是书写美观,格式规范。有趣的是: 2月7日的日记被一割为二,分布在两页,这不完整给急于阅读的同学一种迫切的需求。这3篇日记内容的选择紧贴学生生活,既平常又各具特点,表述朴实自然,易于学习、感悟,产生同感。选文显现编者用心,借助例文,让学生自己领悟写法,又少了许多的限制。第3页的图昭示了写日记的要求、方法,更展示了坚持写好日记的意义,希冀之情饱蕴其间。第4页和第5页围绕着“爱护图书”这一主题,安排了5幅图片,内容有选择图书时要爱护图书,图书破损时要修补图书,而场景涉及家内、学校。第4页

6、左上角是一位女同学在家中书柜前翻阅图书,图上可以看出,她手里的书保管得很好,书架上众多书籍整齐而且美观,种类较多,但分类收藏,真实自然。而左下角是8位同学围坐在几张课桌前,桌上放着胶水、剪刀、白纸、透明胶带等物品,原来他们在认真的修补图书,还有两位同学在合作修补破损严重的图书,而这两位同学的正面特写照片又在第5页右下角充分展示,认真的态度和合作的精神是编者想要借图传达的重点!而另外两幅图展示了同学们在图书馆里取书、看书和放回书籍时的情况,她们认真、精心的对待图书,显示了同学们爱护图书的习惯已渐成,而墙上贴着“爱护图书”的字样。这些图片点面结合,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学生在学习生

7、活中写日记与爱护图书的做法,教材的安排能清晰地感受到两种习惯培养所涉及的认知和技能性知识,同时又辐射渗透了情感态度的元素。图片的设置打破了传统教材的格局,凸显示范性、启发性、人文性,这种创新也为教师在实施教学时留有了更多的空间,此时过程与方法的选择显得尤为突出,怎样将静止的图片变成可感有趣的生动的素材打动学习主体,使之接受,并形成习惯,这就对教师的设计提出了挑战。如何把教材编者的意图和教者的目的,学者的目标贯通,最大限度的用教材达到效果的最佳,这便是下面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 教学设想:既然是以图为文,教学就应该以图为基准,就图学,就图悟,就图训练,就图联想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 在活动

8、中渗透体验任何习惯的养成不是“告诉”可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注重创设情境,打通学科内容和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在实作中让学生充分的参与、深度的参与,才能获得真实的体验,情感的认同,也才可能成就“习惯”。活动也许是一个情景,或许是各种活动(关于一本日记的真实故事;一次读书竞赛活动;发现身边的与图书有关的现象;图书集中修补活动;交换课外读物;参观图书馆;或许就是看图说图,看图谈感悟的交流会;),这种进入了感情意识的生命领域的体验需要学生用心灵去感悟,在悟中练,在练中丰富体验,获得发展。2 在实作中体现整合活动的设置力求体现活动主题的综合性特点,如: 在进行各种与图书有

9、关的活动时,不忘用日记的形式物化感受,借此来强化“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养成;借助多媒体的手段使习惯课教学更有趣,教学信息量更充分;在观察图片范例时可请学生评一评日记的书写,借此温习认真写钢笔字的要求,日记的书写格式也可交代;写日记的习惯养成不可能孤立于阅读积累之外,且要有突破,读写结合的集中与分散设计就是一场持久战。3 在持久中贯通历练习惯的培养具有长期性,叶圣陶先生说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这就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反复抓,抓反复,严格要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贯穿习惯培养的思想,指导学生反复训练不断强化,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使之定型并得到巩固,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而训练的视点应与生活

10、贯通,那么视野才开阔,“爱护图书”不是一节或两节课就能解决问题的,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可相机设计穿插读书活动,让其谈读书的收获,或者交流关于书籍的名言,请读书辅导员(作家、家长、学校教师等)介绍书籍和与书籍相关的故事,营造一种仰慕读书的氛围,这样可以使学生“爱护图书”习惯的建立更加内化、深层。在习惯篇教学应在活动中、整合中、训练中进行,应体现教材设置的主体性、形象性的特点,教学内容可集中安排,也可和相应课文整合处理,还可结合班级情况即时强化再现,教学的实施目的是为教学主体的发展而实行,最充分的发挥教材的作用,渗透有效教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师的责任。在活动中训练,在

11、整合中培养,在督促中长久,在实践中养成才是教育的根本。二、第一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分别是走,我们一起植树去;第一朵杏花;燕子;古诗两首。另外还有习作一和练习一。本单元是“颂春篇”,是以赞美春天、亲近自然的教育为主题。本单元在语文学习方面,继续强调学生对范文语言的感悟和规范语言的积累,除了第二课是分角色朗读外,其他三篇都安排学生全篇背诵,占了全册背诵篇目的重要一部分。在单元练习中,本单元仍然安排“读读背背”和“熟记成语”两项。这样安排,将有助于学生提高语言能力,增加文化底蕴。在德育方面,仍然是注重潜移默化,注意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习做人,从文章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春天的欣欣向

12、荣,从而进行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教育,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形成。教材分析:走,我们植树去诗歌走,我们去植树以明快清新的节奏、具有行动号召力的语言向少先队员发出倡议:“迎着和煦的春风,迈开轻快的脚步,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走,我们一起去植树!”关于这首诗的教学,应该关注这样几个方面: 一、 诗歌意义的理解与领悟读懂一首诗,首先须领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意义内涵。在提到植树的作用时,诗歌运用了一些形象的语言,如“绿色工厂”、“叫风沙乖乖低头”、“让鸟儿翩翩起舞”等等,这些言语表达的背后隐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只有大概理解了内在的科学道理,才有可能对诗歌的主旨作深一步的感悟。“感悟是建立

13、在对文本材料阅读感知的基础之上的,扫清知性上的障碍,理解知识的意义,阅读行为才有可能持续地走向深入。”语文学科本身包含的内容是丰富的,涉及到的学科也是多样的,如何在实施过程中有效地体现,而不致讲解了科学知识导致语文学科味的冲淡与弱化。应该以“语文的方式”解释和表达,以保持语文的学科属性。教学时,可以结合上下文,在具体语言环境里悟出答案,“片片树叶都是快乐的音符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让每个人都健康、幸福。”纳故吐新,空气循环,这些道理已经含蓄形象地予以表达了。当然,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不少学生对树木的环保作用已有所知晓,固沙蓄水,防止水土流失等等,也能说出一二。来自学生鲜活

14、经验的知识可以在课堂教学里加以放大,成为大家共知的事实,为学生读懂诗歌作好铺垫。二、 诗歌语言的朗读与欣赏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有其固有的表达特点,音韵和谐,节奏分明,读上去琅琅上口。这首诗长短句相间,词句相映,节奏分明,头脑中的画面也在不断的切换跳跃: 沐浴着大好春光,每一处地方都有少先队员欢乐的身影,洋溢着他们欢乐的笑颜,映着一棵棵翠绿的幼苗,大好春色仿佛也被感动得摇曳多姿。语言的存在形式直接影响着阅读者的情感参与,在朗读时,语气的抑扬与快慢自然地流露出来。整首诗的韵脚是间句押韵,“植树”、“音符”、“幸福”、“版图”、“宝库”气势连贯,行云流水,只要读上几遍,无须刻意记忆,如春风拂过学生的心

15、田,语言与精神的种子也会悄然萌生。另外,整首诗的语言是一种行动性表达,“走,我们一起去植树”,是全诗鲜明而有力的行动号召,是一面高高扬起的旗帜,满怀着希望,充满着力量。三、 诗歌精神的内化与生长植树的环保意义与价值,诗歌里涉及到很多。这是现实的意义,是应该让学生理解与领会的。但对于“红领巾们”而言,将他们与春天,与植树联系起来,我们能感受到一种美好的情愫与意境在胸中涌动与形成。春光烂漫处,童心也烂漫,在一年中最美的季节里植下一棵树,在一生中最美的时光里播下希望。当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孩子们也成了祖国的栋梁。向着明天,才是金色的希望。所以,把握住整首诗的感情基调,体验潜伏在诗里的激情之流,生机与力

16、量将会充盈于我们的心中。走,我们去植树是一首通过实践来说理的一首诗。植树是为自己、为他人、为人类、为社会、为今天、为未来创造,我们应该让学生拥有这种创造。作者用自己的智慧头脑展示了孩子们的希望,展示了人类需要的环境。这一句句创造之语,很容易感动四年级的学生,但感动归感动,让他们真的行动起来,那是难的,特别现在城市的小孩真的很难有这种体验,能以诗的方式主动表白自己的感动的学生更是很少,所以在课上,应该引导他们学着用诗的方式记下自己的感动。课后有第五题是:选择学校的一种树木,查阅资料、按名称、外形特征和作用三个方面向同学们作介绍,其实也可以模仿着课文的形式,让学生以诗的方式介绍,也许更能够激起学生

17、的创造欲望。第一朵杏花竺可桢是位知识渊博的科学家,又是一位很有建树的教育家。他从小热爱学习,锻炼身体,培养了坚毅、勤奋的好品质。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观测物候,在气象、物候、地理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科学遗产。课文第一朵杏花就是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第一次看杏花,第二次看杏花,以及竺爷爷意味深长的话。通过学

18、生朗读、讨论、评议,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补充资料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第一次”,知道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悟。并以此为契机,发动全班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这篇文章主要告诉师生“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一定要“精确”。这一课是给孩子的,也是给我们老师的。关于竺可桢精确观察的故事是很多的,这篇文章只是其中的一篇,这个故事很有启发性。在引导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时,重心往往都落在了竺爷爷的身上,因为这

19、篇文章是写竺爷爷的,的确是让学生与名人对话,从而在母语学习中习得素养。但这样教不全面,因为这里还有一个人物,那就是杏树主人家的那个没名没姓的孩子。这个孩子对学生的启发意义也很大,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的年龄与四年级的孩子差不多(从课文中的图可以看出),因为这个孩子能够记住竺爷爷的话,并且在一年后准确为竺爷爷提供了信息。现在的好多孩子忘的太快,缺少着这种长时间。而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老师为学生提供的问题,往往也缺少着这种长时间。因此利用与这个孩子的对话,引导学生把现在不能解决的问题留下来,记下来,以后时机成熟在去解答,也是一项重要的素养。 进行教学设计,可以从两个对话层面进行,这样学生就有了两个收

20、获,既收获竺爷爷的研究品质,也有一个同龄的学习榜样。另外,读第一朵杏花大家都清楚,这篇课文的题目起的非常好,没有直接用“竺可桢爷爷”等其他题目,因为这个题目本身就内涵着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是两个人两年的劳动果实。所以,抓住两个来教,那是我们应该走的一条路,是一条更全面的路。习作一 习作一要求学生写建议,春天来了,建议班级举行一次春游活动,去哪里好,把自己的意见写出来。看谁的理由充分。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自己介绍的地方,还可以配上插图或附上以前去浏览时的照片。首先,要求学生读懂“例文”我的建议,了解文中“建议”的材料选择和安排。 其次要读懂“习作要点讨论”,领悟关于为某件事情而提出“建议”的一般

21、写法。 最后,要按“习作要求”,写出自己的建议,使大家更好的了解所推荐的地方。在这篇习作中,安排有两篇例文,例文的作者就是学生,用的是儿童的口气,写的是儿童自己的生活,说的是儿童的语言,抒发的是儿童的感情,书写的也是儿童的真迹。所以我们在习作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例文的作用。因为给学生提供例文,意在给学生引路、让学生对照。对好学生而言,他们可以从例文中受到启发,并产生“超越例文”的情绪冲动;而对于那些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来说,例文可以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仿中练功,仿中求异,从仿到作,由俗入雅,大大地降低了作文的难度。怎么用好“例文”呢?我们千万不要将“例文”作为阅读材料进行过细的解读和分析,切忌将“

22、例文”当作习作的样板让学生进行生硬的模仿。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发挥“例文”的作用:一是通过读例文议例文,让学生具体感知、领会这类作文的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二是通过读例文,领会编者有针对性的要点引示。三是通过习作教材本身的动态结构,进行方法步骤的程序性引导。如习作1,就可设计这样的导学流程:初读例文,交流“建议”-拓展思路(想想那个地方最令你流连忘返)-查找资料,配插图或照片-再读议例,学习写法-自拟题目作文。凡此种种,都能让学生在写作实践活动中一步步掌握写作的一般性规律。另外,例文出示的时机也因文而异,有的可以在学生确立自己的选材后,作为学习写法时使用。还可以在学生初稿形

23、成时,比较修改时使用。第二单元教材分析第二单元教材简析:第二单元是创新篇,关于倡导创新、教给学生创造方法的教育,包括了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人类的“老师”习作二和练习二。重点学习项目: 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二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四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根据课标精神,中年级阶段尤其是四年级下学期应注重向小学高年级阅读的过渡,着眼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其中要特别注意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一是注重理解能力的提高。如第6课最佳路径:“ 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

24、萄有什么联系?”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教给了学生瞻前顾后、抓住联系、整体把握等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 二是注重概括能力的提高。如果说阅读理解是引导学生把书“读厚”的话,那么,阅读概括就是引导学生把书“读薄”。阅读概括往往要比阅读理解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因此,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绝不能因淡化了上个世纪的“分段”和“概括段意”训练,而忽视或丢弃这方面的训练。基于这些认识,本册关于阅读概括能力的训练作了应有的加强。如第7课人类的“老师”:“说说第3、4、5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三是注重读写结合。阅读与习作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而读写结合又是提高

25、语文学习效率的最佳途径之一。第二单元的三篇课文其实为习作三做出了很好的伏笔。在让学生练习写自己的新发现的时候,可以结合课文最佳路径,从写作方法,写作条理上加以指导,写出发现的过程以及人物真实的想法和内心活动。苹果里的五角星这是一篇启智、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且又充满童趣的文章。课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传”给“我”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把苹果拦腰切下去,苹果核部分就会出现一个“五角星”的 图案,这使“我”从中受到启迪创造力来源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全文内容浅显,叙述清楚,重在引人思考,给人启迪,是适合学生朗读的好教材。目标:1.学会本课5个生字,其中可重点引导学生注意“瞧”的结构,“矩”的笔顺问题。

26、注意“鲜”字的读音,属于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如“魅力”“拦腰”等。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从课文内容中得到启示: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其中能从课文内容中得到启示: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本课可以用两课时完成。教学时可以通过揭题悬疑、初读感知、细读体验和研读玩味四步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诱发创造力、认识创造力、启发创造力,指导学生紧紧围绕“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这么大的魅力。”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读书圈画、讨论交流、朗读感悟。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在学习中广泛讨论了由“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你想到

27、了什么?本课有两个对应的词,即“魅力”与“循规蹈矩”。学习这一课,我个人认为,应该在反复阅读中,让学生充分地认识这两个词的内涵。因为这两个词非常关键,引导学生反复想,他们就能够感觉这两个词代表的东西太多了。课文中的“魅力”,其实就是“创造力”的一种解释,课文是怎么讲魅力的,结合课文我们可有如下理解:(1)辞典中说“魅力”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结合上下文与辞典中的解释,本文的魅力指的是拦腰切苹果发现到五角星,是许多人没有发现的,所以特别吸引人。在第5自然段中“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从中可以看出吸引人的力量。 (2)从“是的,如果你想

28、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这句话中,可以读出魅力的意思就是创造力。 (3)综观全文,那种从顶部切到底部的切法是常用的方法,是没有魅力的,是不要传的,而因为拦腰切的人太少了,且拦腰切又能发现到五角星的人更少,所以才有魅力。 (4)课文第1、2、3自然段写到邻居家的小男孩想“显示显示他学会的新本领”,并且还要通过亲自切苹果来显示,可以看出苹果中的五角星自身的魅力已经感染了这个小男孩。 (5)从第4、5自然段中作者发自内心的话,可以读出作者是被感染了,尤其是“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最后,可进行拓展训练和补充阅读,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至于“循规

29、蹈矩”,我个人认为,那是一种理性,那是一种反思。也就是说,这一课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那是因为循规蹈矩,那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沿着一条路走,肯定发现不到新大陆。最佳路径最佳路径是一篇内容生动、意蕴深远的课文。讲述了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设计法国迪斯尼乐园的路径大伤脑筋,后来受到买葡萄的老奶奶“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的启发,产生了“撒下草种,提前开放”的设计策略,最终所形成的路径被评为世界最佳路径。课文语言朴实简明,情节清晰明了。本课内容与前一课苹果里的五角星有联系,包含着一定的创新思想,估计学生对此比较容易体会。但是,格罗培斯设计路径的过程中所体现

30、了他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路径的设计策略中闪耀着他尊重他人,给人自由的人文思想,我认为这才是本文的核心思想。这将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目标:1.学会10个生字,可重点指导如何把“窄”字写美观(上宽下窄,横多距离要相等),理解“漫山遍野、微不足道、绵延、任其选择”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格罗培斯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感悟他尊重他人,给人自由的人文思想。感受尊重他人,给人自由的人文思想这是本课的核心内容,也是最大的难点。研读课文,可从格罗培斯是否称得上大师着手统领全文。交流中,若学生谈到格罗培思的创新思维,给予肯定和鼓励。但是,对于这种设计策略中所

31、体现出的人文思想学生不大能注意到,或者体会不深。为此,可设计几个层层深入的问题:1.老奶奶和格罗培斯都采用了“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但他们的出发点也相同吗?所以对这句话的理解非常重要。引导学生再次品读第4自然段,抓住老太太“年迈无力”、“还担心”,格罗培斯“深受启发”,“立即返回”等词,通过比较发现,老太太是无奈之举,而格罗培斯是自觉地为人着想!2.“最佳”就是最好的意思,现在你认为这些最佳路径好在哪里?让学生读第六自然段。若学生理解不到位,可以扣住“有宽有窄”组织教学,有宽有窄正显示了游客的意愿,路也好在尊重了游客的意愿。3. 灵感需要马上记录。这篇文章也展示了建筑大师的灵感闪现。我们

32、可以读到格罗培斯是如何抓住灵感的。文中写到“她这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大师深受启发,他下车摘了一蓝葡萄,就让司机调转车头,立即返回了巴黎。回到住地,他马上给施工部拍了封电报:撒下草种,提前开放。”从这些文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师是怎么处理灵感的?我觉得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抓住灵感,处理思考灵感。4.接下来,再一次回到中心问题:你觉得格罗培斯是大师吗?并进一步引申:格罗培斯的大师之大,大在何处?学生就能够认识到,大师之大,不仅在精湛的艺术,创新的思维,还在精益求精的精神,更在他尊重人,为人着想的人本思想。从而深化认识。从更高的层次上理解了课文。人类的“老师”人类的“

33、老师” 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动物学习的几个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学习的收获。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通过本课的学习,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发起学生探索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目标:1. 学会写本课8个生字,其中可重点知道“祸”的写法,强调偏旁。理解“轻而易举”等词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自读课文,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人类从种种生物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从而解决了什么难题。人

34、类的“老师”这一课,可以说是第二单元总结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所列举的创造都是学生随处可见的,而这一课,不像前两篇就一个问题来谈,这一课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特别强的文章,所以我认为这一课可与综合实践结合,教学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更理性地去阅读大量的发明故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这一课的课题非常有意思,即出现了每个同学都熟知的词老师,这个“老师”是有双引号的,这个引号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读完课文,他们就能够明白。但我认为,这只是对这篇文章“老师”的理解,我们最好别忘记“老师”的本意。“老师”的职能就是教育启发学生努力学习,人类的“老师”给予我们的同样是启发,但这种启发不是告诉,而是人

35、类在遇到问题之后的进一步研究,这位“老师”把好东西早就放在那里,但因为人们没有重视它,所以发现不到,当遇到困难后,才想起来,这是教训给予人的再创造。我们这样认识,就可以在教学之中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切。习作2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习作提出了“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要求。因此,本学期的习作教学,不能死死盯住技术层面的操作,而是要在关注如何扩大搜集写作素材的范围,如何提高写作和修改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写作兴趣、观察能力的提高以及观察习惯的养成。习作2的提示语提出了“你们班级里在阅读、表演、保健、礼仪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一定不少”,哪些同学能

36、获得雏鹰争章活动的四枚奖章呢?请你写一篇推荐文章。这其中的“阅读、表演、保健、礼仪等”,列举了可供学生选择的项目。习作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同学,发现他人身上的长处,用具体的事例表现同学的特点。可以采访有关的人,这既是习作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的体现。学会写简单的“推荐”文章是本次习作的一个基本要求,要求突出主要事例,做到有详有略。在习作之前,我们必须为学生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搜集习作素材创造条件,必须通过多种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培养小学生有意识搜集习作素材的能力和习惯。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二学段习作向第三学段习作过渡的一项要求,也是不断提高小学生搜集和存储写作素材能力必须迈出

37、的重要一步。寻找习作与口语交际的相似性,处理好习作与口语交际的关系。本册教材练习1中“口语交际”的内容是“推荐或自我推荐”。而习作2恰恰就是要学生写一篇推荐文章:推荐班级里在阅读、表演、保健、礼仪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应该说,这两项练习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因此,口语交际中的许多经验是可以迁移到习作中来的。对动笔成文更加强调明确具体。特别是教材提供的可供学生参考和模仿的例文,在篇幅上已较过去明显增长,描写与叙述更加细致、具体。这从一个角度暗示我们:本学期的习作,一定要在坚持减少限制,让学生放开手脚的前提下,不断地提醒他们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注意把文章写得具体一点,详细一点。之所以这样做,是为向第三学段能把文章写得“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做好准备,打好基础。习作2提出了“注意有详有略”。我们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注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