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学课堂的精彩“生成” .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520437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数学课堂的精彩“生成”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数学课堂的精彩“生成”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数学课堂的精彩“生成”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数学课堂的精彩“生成”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数学课堂的精彩“生成”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数学课堂的精彩“生成”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数学课堂的精彩“生成” .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数学课堂的精彩“生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已经体验到:理想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当“无法预约的精彩”成为一句熟语后,课堂中那些极富“生成”价值的因素,被当作无比可贵的教学资源。我们知道“生成性资源”不会凭空而至,却往往会稍纵即逝。那么,面对“生成性的数学课堂资源”,我们该如何把握呢?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从宏观课程的观点看,课堂中的各种因素:教师本人、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中的各种信息,都可看作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当师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真情互动时,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相互促进,使学生求知的欲望被激发、情感的闸门被打开、思维的火花被点燃

2、。这时,师生间的互动对话就可以催发、生成许多教学契机。教师要善于抓住并加以利用,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已备的学具),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从而发现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据此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这时,有一组学生提出质疑:“刚才的实验与书上的实验都只能说明圆锥的容积是等底等高圆柱的容积的三分之一,而不是体积。”这时教师抓住契机,充分利用这个生成的教学资源,反问道:如果这等底等高圆锥与圆柱的容器,我们想象它是实心铁质的物体,那么,大家想一想怎样算出圆锥的体积?圆柱与圆锥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这时课堂又活跃

3、了,学生又投入到新的探索中。因此,对于课堂生成的资源,需要教师敏锐地加以捕捉、放大。否则,契机稍纵即逝。教师在积极诱导学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同时,必须加强引导,及时调控,充分发挥教师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为“生成性资源”定向导航。教师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获取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师不能随波逐流,要有拨乱反正的胆识、要有取舍扬弃的智慧,要在课堂上不断锤炼,炼就出一身扬沙拣金的真功夫,使学生能在活而不乱、趣而不俗、新而不谬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如一位教师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他首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说出底与

4、底所对应的高。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生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师:若将平行四边形沿着对角线剪开,得到什么图形?生2:得到两个三角形,是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师: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该怎么求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教师出示课题“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这时有一位学生就喊出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高2。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3:从刚才老师演示中就可以看出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生4:从书上知道的,用 师: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是不是都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学生拿出学具,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教师指名让学生展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说一说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三角形

5、的联系,并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师:只有一块三角形能否转变成平行四边形?面积又该怎么求?学生又开始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地学习新知,教师适时进行调整,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使课堂教学向着纵横方向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虽层出不穷,然而并不都是有效的资源,这需要教师慧眼识金、果断取舍,让有价值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新教材中提供了一些思考题,可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加以利用,给学生一片新的天地,培养他们求异思维与创新能力。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归一应用题”之后,设计一道练习题:新华书店最近隆重推出小学生必读的故事大王新编,可是数量有限,不少小朋友前

6、去购买时,该书已经售完。没有买到故事大王新编的小明,到同学那里借来看,这本书共有500页,要求在10天时间内归还。结果,小明前3天看了120页,照这样计算,他能如期归还吗?如果不能,你认为该怎么办?生1:如果我是小明,就和同学商量,推迟归还。马上有学生反驳:这位同学自己急着要看,不同意延迟,怎么办?生2:可以挑选最精彩的章节看,时间一到就归还。有学生反驳:这本书每一篇章节都非常精彩,该怎么办?生3:10天时间到了先归还,因为做人要守信用,以后再向同学借来看。师:如果不跟借书的人商量,从你自身的因素考虑,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生4:后面几天可以看得快一点。一名学生赞成:这倒是个好办法,那么后面几天又

7、该看得多快?请动动脑筋。学生七嘴八舌地小声议论,但是没有正确结论。生5:我认为前面3天看得太慢。师:那么,你认为前面3天应该看多少页,才能保证按期归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讨论得越来越热闹了。生6:如果前3天看150页,照这样计算,这本500页的故事书,就刚好在10天内看完。教师适时点拨引导、进行引伸,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即:“那么,你认为前面3天应该看多少页,才能保证按期归还?”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议论起来,从而推进课堂动态不断生成。这样的课堂也必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无穷的魅力。拓展生成数学课堂教学资源,不仅要求教师要用心把握、善于提炼,而且要具有良好的数学知识技能素养和先进的教育教

8、学理念。课堂教学资源的拓展生成,教师任重而道远。分数的意义教案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分数的意义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和其它数学知识一样是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产生的。 2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的含义及分子、分母的含义。 3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讲清单位“”的含义。教学难点:学生理解把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等关键词语的真实含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同学们,今天猴子遇到了一个难题,不知道

9、同学们是否能帮忙解决?请看大屏幕,两只猴子一起去花果山摘到了五个桃子。后来,它们打算把这些桃子平均分了。猴子毕竟是猴子,没读过书,所以为了公平,先轮流一个猴子拿一个,最后剩下一个桃子不够分,怎么办呢?板书:分数 2、复习分数的各部分名称。(二)、通过折纸创作分数。1、同学们的桌面上都有学具,你们能利用这些学具创作一个简单的分数吗?小结:三年级时我们学过,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可以用分数表示,其实也是对分数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老师还想和大家一起来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意义。板书:分数的意义2、同学们再来看看用以前的知识,你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3、认识单位“1

10、”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简单得让你们无法想象。瞧,老师往这儿一站,有几个人?(1个人)板书:1,没错,老师这一个人啊,当然就可以用这个1来表示。那么你觉得在我们生活当中,还有什么也可以用这个1来表示的吗?知道的请举手。(1个苹果等)师:恕我直言,1个苹果,1台电脑、1支粉笔能用1表示,一年级的小朋友都知道,不过让老师好奇的是,我听到了有个同学说1个班级等,有点不一样吗?既然一个班的整体可以用1表示,还有什么也能用1表示?师:这样看来,这个1可是无所不包了,对不对?那刚才我们讲的这个1跟一年级学的有什么不一样呢?好,这样的话,我们给1加上双引号板书:“1”师:好,同学看屏幕,

11、刚才我们讲了,一个物体可以看作“1”,一些物体也可以看作“1”对不对?通常我们把这个“1”看作单位“1”板书:单位“1”)二、分数意义的抽象。1、出示4根小棒,这四根小棒可以看作单位“1”吗?请同学们拿出4根小棒,你能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吗?那么每份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2、课件出示那么8根小棒,同样让学生平均分成4份,圈出其中的一份,问可以用什么表示?假如有生成问题,学生说出是,要引导学生理解和的含义3、让学生探讨,这里的单位“1”一样吗?为什么都可以用表示?板书:单位“1”4、20根呢?100根呢?5、下面我们再来看,这6只熊猫可以看作单位“1”吗?(1)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些熊猫的( )(

12、 2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些熊猫的( )(3)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这些熊猫的( )同学一起来,要想表示出一个分数,最关键的是看什么?(板书:平均分的份数),还要关注表示的份数(板书:表示的份数),把握了这些要素,分数的意义就出来了。师:刚才我们学的分数都是表示1份的,所以分子都是1,如果表示的是2份呢,分子应该是几?(2)课件出示:根据分数,说出应该涂多少个颜色?板书:单位“1” (分数的意义) 6、我们学过自然数计数单位是1,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1、0.01等,那么分数有没有它的计数单位呢?其实分数的计数单位也叫分数单位,那什么样的分数叫分数单位呢?(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

13、的一份的数就是它的分数单位,例如:的分数单位是()一句话,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容易理解吧?分母不一样,分数单位就不一样。三、生活中的分数,巩固分数的含义师:生活中还有分数吗?在哪见过?出示题:我国小学生中,睡眠不足的人数大约占总数的。师:你知道把这什么看作单位“1”吗?乐观吗?你自己是中的一个吗?老师再提供一个信息: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占一天总时间的3/8,快速算算,睡眠时间是需要几小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四、思维训练。课件出示。教学反思:“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

14、意义作出解释。而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整套教材在处理上是采用分阶段逐步渗透的办法来解决,把分数划分为两个阶段教学。第一段安排在三年级上册,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在此基础上,本册将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如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两个重点问题。因此,课中我能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引导学生领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一)重视从学生

15、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课一开始,就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入手,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归纳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接着以尝试解决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思考、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做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从而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也为揭示分数的意义做了较充分的准备。(二)注重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本节课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较丰富的学习材料,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而且还注意让学生经历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过程,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值得改进,比如: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把握不够准确,教师不敢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不多,例如可以自己先谈谈对分数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适时点拨,归纳总结。还有在学生进行汇报时,我也有些操之过急,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没能顺利的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是教师取而代之。在时间的安排上过于平均、松散,以致后面的拓展练习未能进行。其次,课堂上我的激励性的语言比较缺乏,课堂气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等等这些都需要今后在教学中不断地磨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