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教材九级下册《家》说课搞.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520780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教材九级下册《家》说课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版教材九级下册《家》说课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版教材九级下册《家》说课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版教材九级下册《家》说课搞.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版教材九级下册《家》说课搞.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版教材九级下册《家》说课搞.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教材九级下册《家》说课搞.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家说课稿、 今天我将从教材、目标、教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谈谈我对这一课的教学构想。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这是当代作家周国平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用三个比喻句作为小标题构成递进关系,从三个层面上对“家”进行了哲学认识和思考,表达了自己对家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看法,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议论性散文,本课在单元中起到了开宗明义的作用。这篇文章掌握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这一单元内容的学习,甚至可以说关系到对这一类文体的把握,由此可见,它在单元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教材处理:文章语言生动,但是内

2、容深奥难懂,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进入到作者描述的情景和氛围中,激活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领会作者的所感所悟,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本课的教学共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熟悉课文的内容,从整体上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理解三个比喻句的含义来体会作者关于家的哲学思考。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二、说目标:(一)这是一篇哲理散文,目的在于让学生领会作者所表达的对人生、对家的思考,为此我确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和把握课文中三个比喻句的具体含义;引导学生探究“家”的真谛。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会爱家、

3、爱亲人,学会珍惜家庭生活。(二)教学重、难点:从新课标提出的三个“维度”的教育理念出发,我把这一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和把握课文中三个比喻句的具体含义;引导学生探究“家”的真谛。此外,因为我们教学中面对的是一群涉世未深的孩子,他们对人生、对家庭还缺乏应有的认识,他们还难以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把“家”比作“船”“港湾”和“岸”以及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因此,我把体会联想的运用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三、说教法:1、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阅读训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鉴赏能力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我会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指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

4、,并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在朗读中感受作者对家的理解,在合作探究中掌握重点,突破难点。2、正是基于以上我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认识,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上我采用的是讨论法和朗读法。讨论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信息单向流动的局限,师生可以共同参与、相互提问,信息的来源是多元的,信息的流动也是多向的。因为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所体验。” 此外,由于这篇文章语言生动优美,我们断章取义的讲解可能会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朗读法,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

5、想感情,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一)情景导入,引起共鸣“家”是什么?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冰心说:“家是什么,/我不知道/但烦闷-忧愁,/都在此中融化消灭。” 我们每个人心中对家的期待,就像静待生命花开的声音今天让我们满怀这份期待,再一次走近周国平,感悟他对家的精彩诠释。(板书:家)(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引子有什么作用?(设计这一题目,是想让学生认识到,作者对家的认识是建立在对人生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这一段文字在文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引子的作用:起统领作用。两个比喻将人的一生所经历的时间比喻成“岁月之河”;将“人生奋斗的过程”比喻成“一种漂流”,从而

6、引出下文的议论。(板书:人生:漂流)2、周国平认为家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说?作者认为“家是一只船”。看到炊烟袅袅的渔船,作者联想到“家”。(板书:船)3、这只“船”有什么作用?“这是一只小小的船,却要载我们穿过多么漫长的岁月啊。”(概括)“岁月不会倒流,前面永远是陌生的水域,但因为乘在这只熟悉的船上,我们竟不感到陌生。四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只要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人世命运莫测,但有了一个好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可怕。”(具体)(板书:牢固)(设计2、3两道题是想让学生通过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来领会作者对家的认识,并且领会 “家”与“船”之间的

7、联系。就像渔民以船为家一样,在人生的漂流中家也为我们提供了稳定的家园.)4、“家是港湾”,那么“港湾”对于漂泊的人有何魅力?“寂寞已久的心会跳得多么欢快” “如果没有一片港湾在等待着拥抱我们,无边无际的大海岂不令我们绝望?”休憩的温暖的港湾(板书:港湾:温暖)5、“家是永远的岸”有怎样的含义?灵魂的寄托之所(死后);归宿/彼岸/目的地(活着)(板书:永远)6、作者怎样来证明家是“永远的岸”?以荷马史诗中英雄思家为例;引用诗文为例。(试图通过4、5、6三道题让学生在前面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作者对家的本质特征的鲜明定位。)7、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细读课文,说说这几

8、种比喻间的内在联系。把人生比作漂流,是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的前提,是后边几个比喻的基础。“家是一只船”的前提是“人生是一种漂流”,这个比喻是后两个比喻的基点。家是港湾,家是岸,是由家是船生发出去的。 “这是永远的岸”是前两个比喻的升华,表达了家不仅是船,还是船停泊的港湾,从人生的起始到终结来看,“家”是永远的岸它既是每个人登临人生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每个人离开现实人生的离别之岸。(板书:逐层深入)(在前面六个问题的探讨下,这个问题的提出就水到渠成了,不仅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也突破了教学难点。)(三)品读语句,领会感悟品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对“家”的感悟。(让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9、并说说感受。)1、 在我们的灵魂被大海神秘的涛声陶冶得过分严肃以后,家中琐屑的噪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家”是我们休憩放松的乐园、充电加水的港湾,噪音也更有人情味。2、 倦鸟思巢,落叶归根,我们回到故乡故土,犹如回到从前靠岸的地方,从这里启程驶向永恒。家中永远充满了爱。家是起点,又是终点。(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说说自己的阅读体验,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家的哲学层面的思考,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品析语言,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四)活动延伸,拓展迁移:1、(放音乐让爱住我家)每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的心中总会有一咱莫名的感动,我知道我的感动是对家

10、的感受的共鸣。我不知道同学会对于家是怎样的感受,能谈谈吗?(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家庭的爱就是这样平凡甚至是琐碎,从而学会从身边小事入手来学会关心家庭、关心家人。为此,我也想趁热打铁,让学生拿起笔来写写对家庭的认识。)2、仿写:我的家(小诗一首)我有一个温馨的家-慈爸、严母、无忧无虑的我。背我上五楼,累得气喘吁吁的是爸爸;带我逛超市,任我疯狂购物的是爸爸;和我玩“剪刀石头布”,让我的童年充满七彩阳光的也是爸爸带我远行旅游,不做井底之蛙的是妈妈;要我刻苦练声在舞台上尽情表演的是妈妈;让我专心弹琴,在琴键上捕捉一个个跳跃音符的也是妈妈瞧,爸爸妈妈真好!看,我多幸福!(提供这样一个范例,是想让学生知道

11、,其实家的温暖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有动人的风景。) (五)课堂小结:(播放背景音乐回家)在这篇课文里,作者不仅对家进行了哲学层面的思考,更是让我们在充满诗意的语言中得到了心灵的慰藉。其实,家就是放飞我们灵魂的永远的线。因为我们深深地知道,心中想念的那个家,不是华丽的宫殿,而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它不仅从心灵深处抹去了我们无家可归的感觉,更让我们的灵魂找到了永远的归宿。(以回家的音乐为背景,力图通过情境的渲染把学生对家的认识沉淀下来。)(六)课后作业: 美文链接毕淑敏家问:让学生运用比喻句来描述一下心目中的家。(通过 “美文链接”让学生学会有创意的表达。)五、板书设计: 船: 牢固人生:漂流 家 港湾:温暖 逐层深入 岸: 永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