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520977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小学教育专业 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年 级 分校/学院 保定电大 提交日期 摘要: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关键,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创新动机、启动创造思维,从而获得创新成果。在语文教学中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重视“延迟评价”,树立大课堂的语文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会迸发、闪烁。关键词:创新 创新教育 创新意识 培养。目 录一、唤起学生创新意识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前提3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

2、三、质疑、释疑与发展独特个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4四、重视“延迟评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5五、树立大课堂语文教学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6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文化是一个民族自然知识与经验的累积,而语言正是一个民族文化记录与发展基础,各种各样新的发现,新的思维都要靠语言来记录。而正是有了语言人类才能顺利的勾通,思想意识才能交流,所以学习语文是一切思想与文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在小学阶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已成事实。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特个性、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成了当前教育变革的一项新课题。一、唤起学生创新意识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前提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方

3、面就是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意识形式,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之前提。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许多科学家也正是在这一意识的鼓舞推动下,才投入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精力和激情,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为此,我在实验的前几周,常在课堂上宣讲当前和今后国际、国内形势,尤其是在知识竞争、人才竞争等方面的信息,以此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另外,我还组织学生搜集以智慧创新而出类拔萃的人物故事,并在全班交流;同时,我还从图书室借了好多有关创新方面的书,如创新可

4、乐丛书智慧聊斋分钟趣味创造学、奇思妙想一一发明创新88法、太阳山创新致富实例点评等推荐给学生互相传阅,使大多学生都能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由此唤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学生有了创新意识,创新热情、创新欲望自然强烈,也就会在各个方面尝试着创新。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将自己的心理调适到符合儿童特点,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状态,将激情和微笑、趣味和爱心带进课堂,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往往迸发出智慧

5、的火花,透露出创造的萌芽。一位教师在教学荷花第二段时,引导学生背诵:“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背着背着,一个学生问:“老师,我向编书的老师提个意见!你看这一段后三句,写得多没顺序呀!像课本上这样写,我们很容易背错。我不按课本写的顺序背行不行?算不算错?”“对课本能提出不同意见,这很好!你也说得很有道理,至于说怎样背,那看老师怎么要求了,要求按课文背你就按课文背,要求创造性复述,那就可以按你的想法发挥了”我们不仅为学生的大胆“质疑”和创新意识鼓掌喝彩,而且为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友善的语气和学生讨论问题的民主精神所感动。教

6、师与学生平等、和谐的地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里上会更沟通,气氛会更宽松,也就会更愉快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师生共同思考研究的合作中,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获得知识,运用知识,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将进一步得到培养。三、质疑、释疑与发展独特个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沃特海默曾说:“思维的功能不只是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而是发现、设想及探究更深的问题,在一些伟大的发现中,最重要的事情常常是发现某一问题。”爱因斯坦也说:“提出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更重要”。的确,只有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创新世界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学活动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7、,大多数学生的心灵深处,都存在着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的愿望。为此,我在实验班上课时时时注意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并运用已学知识和独到见解释疑和反驳的机会,从中体验到驾驭知识的自豪感,这种内在自豪感,又反过来促进学生的再探索、再创造。如教扁鹊见蔡恒公一文时,共同解决了字词、疏通文意后,我让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展开了一场富有生气的课堂辩论:有学生说,扁鹊有较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是良医;有的学生认为,扁鹊的医德并不高尚,从“已逃秦也”可以看出;有同学认为,蔡恒公由于讳疾忌医而致病情加重,最终一命呜呼;有同学却提出,蔡恒公一直带有讳疾忌医

8、的罪名有些冤枉,号召同学们要给予平反昭雪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们由于意见不一而争执不休。争论中,其创新思维始终处于悱愤状态,各自的个性也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得以张扬。四、重视“延迟评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能力的形成一般经过准备期、酝酿期、明朗期及验证期,既需要灵感,更需要思考的时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有些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判断。(一) 放胆。常发“怪问”的学生不仅一般教师不喜欢,同学也易产生反感,认为是“出风头”。如果不鼓励这种学生大胆发问,创新活动便难以进行下去。一次上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一学生突然问:“邱少云被一团烈火包住,他的子弹、手榴弹为什么不会引

9、爆而暴露目标?”这个问题体现出了难得的“创新意识”,教师及时表扬了这位学生,同时报以极大的热情,不急于判断,不失时机地引导大家进行讨论得出了答案:邱少云他们事先早有防备。从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怪问”就是一颗创造的种子,它埋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但这颗珍贵而娇弱的种子只有在教师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下才会生根发芽,长大成材,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会使它腐烂在泥土之中。(二) 存异。常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性格不同,爱好也不同,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这种差异是受多种主观因素影响的,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强求“同一”,势必会堵塞创新思路。如学习狐狸和乌鸦,多年的教学都是让学生懂得这样

10、一个道理:像乌鸦那样爱听奉承话的人是要吃亏上当的。而有的学生从狐狸是如何吃到乌鸦嘴里的肉这一角度来理解这一寓言:狐狸虽然狡猾,但正体现了它的聪明,当它遇到困难时能想出办法来解决,说明只要开动脑筋,就能战胜困难。这是很有独创性的见解,教师对这种看法给予充分肯定。再如: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中,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分层方法,教师没有立即作出谁是谁非的评判,而是让学生说说自己分层的理由,学生通过思考知道这几种分层方法都是可以成立的,也懂得了“分无定法”的道理。一堂课中对学生的信息反馈,并非一律都得“及时”评价,有时候“及时”评价反而会扼杀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中,应该

11、灵活运用智力激励法中的“延迟评价”原则,留足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和谐气氛中驰骋联想,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获得更多的创造灵感。五、树立大课堂语文教学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一) 走出琐碎练习的泥坑,拓宽教学的领域,实施开放型语文课堂教学。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做到课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小课堂与大课堂相结合。在课外阅读中,在课外作文中,在课外听说中,在课外的大众传媒中,以及在课外的一切语言交际活动中,学生可以学到大量鲜活的语言,学生自身的创造力也得到充分施展。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准备,情感体验,学起课文来自然思维活跃,情趣盎然。这样,学生既得益于课外活动,又得益于课堂教学。课

12、内、课外两条腿并行发展,互相配合,才能走向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二) 构建课堂信息交流网络,提倡“合作”教学。以“小组合作”“多边合作”“全班合作”等形式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意愿和选择,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课堂上允许学生插话插嘴,质疑问难,并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敢于猜测、敢于求异、敢于创新。教师用激励性的评价帮助学生相信自我,充满自信。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逐步得到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会迸发、闪烁。 参考文献:1 陈敬全.创新意识/青少年科学素养丛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公司. 第1版 (2003年1月1日)2. 贾冠杰, 2001 外语教育心理学 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3. 张丽宾, 2002.7 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 P484. 曹莉莉, 2002.1 谈小学英语活动课教学 J.教育实践与研究. P54 5. 周建英, 2002.7 竞赛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手段 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P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