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三级上册《水往高处走》课例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522983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级上册《水往高处走》课例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级上册《水往高处走》课例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级上册《水往高处走》课例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级上册《水往高处走》课例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级上册《水往高处走》课例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级上册《水往高处走》课例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小学科学三级上册《水往高处走》课例研究报告.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效课堂从“有效探究”开始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往高处走课例研究报告一、背景和主题: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1-6年级)中明确提出了“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课程理念。这一科学课堂的核心理念已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低效探究活动”,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追求“高效课堂”的今天,科学探究活动低效性问题,也成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问题。12月2123日,在济宁举行的“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中,来自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彭香老师专门做了关于“科学课堂有效探究”的报告,报告

2、中彭老师明确提出“探究活动要能实现预期的目标,有实效性”,并列举出了检验探究活动是否具有实效性的一系列标准。结合彭老师的报告,我们以水往高处走一课为载体,开展了以“探索如何让探究活动更具实效性”为主题的课例研究活动。二、情景与描述:第一次执教片段节选:实验材料准备:200ml的烧杯(装有100ml的红墨水)、放大镜、棉布条、棉线、海绵、竹筷、面巾纸、报纸片、粉笔、玻璃棒、塑料尺、玻璃片、三根不同的玻璃管(用于探究活动三)(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有一句俗语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出示:生活中的“毛细现象”相关图片)请看,在这些图片中,你有没有发现一种奇特的现象? 生:水往高处走了(板书

3、课题:水往高处走) (用时:1分30秒)(二)探究活动:1、活动一:找出哪些材料能使水往高处走(用时:16分12秒)师:刚才的这些材料能让水往高处走,我们桌上也有很多材料,你们能不能根据经验判断一下,哪些材料能让水往高处走,在你们认为能的材料下面打上“”。学生交流得出:棉布条、棉线、面巾纸、报纸片能使水往高处走,玻璃棒、塑料尺、玻璃片不能使水往高处走,但对竹筷和粉笔能否吸水存在争议。师:很多小组有不同意见,下面我们就将有争议的材料和大家都认为不能让水往高处走的材料放到装有红墨水的烧杯中进行验证。放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学生交流汇总:将材料逐一放到盛有红墨水的大烧杯中,注意要手持材料的一端竖直

4、地放入水中,轻拿轻放,不要将水弄洒。另外还要注意安全。师:待会我们看看实验现象,将结果记录好。在实验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新发现请记录到“我的发现”一栏中。通过实验,你们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生1:玻璃棒不能使水往高处走,但玻璃片能。(实验过程中由于烧杯内液体的晃动,导致玻璃片上红色液体留下的痕迹高于液面,产生了误导)师: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将玻璃片擦干再来一次。学生通过再次验证发现玻璃片的确不能使水往高处走。(此处耗时:3分钟)学生交流发现:玻璃棒、塑料尺、玻璃片的确不能使水往高处走,竹筷和粉笔能使水往高处走,只是水在竹筷中上升的速度有点慢。2、活动二:为什么这些材料能使水往高处走(用时:5分20秒)

5、师:是什么决定了这些材料有的能吸水,而有的却不能吸水呢?下面,每个小组的组长同学从桌箱里拿出放大镜,用放大镜对这两组材料进行对比观察,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学生发现:能使水往高处走的材料都有细小的空隙。由此交流得出毛细现象的定义:水能沿着有微细孔隙的材料上升,这种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播放“毛细现象的动画视频”。3、活动三:利用玻璃管、玻璃片进行研究(用时:11分23秒)师:刚才我们通过实验知道玻璃棒无法产生毛细现象,那玻璃管呢?请同学们从桌箱里拿出三根玻璃管,由粗到细依次编号1、2、3。大家猜想一下,你手中的玻璃管能不能使水往高处走? 下面我们再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注意我们将玻璃管先放到烧杯正上方,

6、组内同学互相协调大家同时放进去,看看它们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交流:玻璃管内的液面高度由高到低依次是3、2、1;液面上升的速度由快到慢排序也是3、2、1。得出孔隙的大小影响液面上升的高度和速度。师:我们知道一个玻璃片无法产生毛细现象,那两个玻璃片呢?请同学们用两个玻璃片试试能否产生毛细现象?学生动手将两个玻璃片叠到一起浸入红墨水中,很快便发生毛细现象。三、问题与讨论这节课我上完后,感觉很疲惫,探究活动低效拖拉,致使后面的拓展延伸环节不得不缩水,离我预想中的高效课堂相去甚远。探究过程有点凌乱,尽管事先小组内每位同学都做了分工,但动手实验时由于实验材料过多,操作人数少造成组内秩序有些混乱。另外,由

7、于实验材料准备的不够精细,致使实验现象有所偏差,对部分同学产生了误导。课后,我们教研组对整个探究活动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决定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1、要让学生明确实验标准和要求:在“探究活动一”时,让学生动手实验前要让学生自己说出“水往高处走”的标准是什么?要引导学生说出:只有水沿着材料上升超过原有液面才算得上“往高处走”。2、改进原有实验材料:烧杯内的红色墨水过多,影响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对一些同学产生了误导。另外,由于烧杯空间有限,多个实验材料同时放入有点困难,因此将烧杯换成底部平稳的塑料水槽,加少许红墨水,红墨水平铺水槽但不超过5毫米为宜。3、将探究活动一和探究活动三有机结合:在探究活动一

8、中,考虑到学生原有生活经验,我只让学生将有争议的材料和大家都认为不能让水往高处走的材料放到装有红墨水的烧杯中进行验证。通过教研组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其他的一些能让水“自动上升”的材料也应该放进去进行验证,这样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不同材质的材料,水爬升的速度、高度也会不同,为探究活动三做好铺垫。在设计探究活动三时,我想让学生通过探究明白原本不能吸水的材料,通过改变,只要具备细小孔隙也能使水往高处走。另外通过三根玻璃管的对比实验让学生发现孔隙的大小将影响液面上升的高度和速度。但由于三根玻璃管的高度并不相同,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并不具备可比性,因而也算不上是对比实验。结合大家的意见,我决定在玻璃片

9、上做足文章。改进后执教片段节选:实验材料准备:水槽(装有少量红墨水)、放大镜、棉布条、棉线、海绵、竹筷、面巾纸、报纸片、粉笔、玻璃棒、塑料尺、玻璃片、装订针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有一句俗语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出示:生活中的“毛细现象”相关图片)请看,在这些图片中,你有没有发现一种奇特的现象? 生:水往高处走了(板书课题:水往高处走) (用时:1分30秒)二、探究活动:1、活动一:找出哪些材料能使水往高处走(用时:14分16秒节省2分钟)师:刚才的这些材料能让水往高处走,我们桌上也有很多材料,你们能不能根据经验判断一下,哪些材料能让水往高处走,在你们认为能的材料下面打上“”。学生交

10、流得出:棉布条、棉线、面巾纸、报纸片能使水往高处走,玻璃棒、塑料尺、玻璃片不能使水往高处走,但对竹筷和粉笔能否吸水存在争议。师:很多小组有不同意见,下面我们就桌上的这些材料放到装有红墨水的水槽中进行验证。在实验之前我们需要明白能使水往高处走的标准是什么?实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什么?学生交流汇总:(1)只有水沿着材料上升超过原有液面才算得上“往高处走”。(2)尽量将材料同时放入盛有红墨水的水槽中,注意要手持材料的一端竖直地放入水中,轻拿轻放,水槽要保持稳定,不能晃动。另外还要注意安全。师:待会我们看看实验现象,将结果记录好。在实验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新发现请记录到“我的发现”一栏中。通过实验,你们有

11、没有什么新发现?学生交流发现:(1)玻璃棒、塑料尺、玻璃片的确不能使水往高处走,竹筷和粉笔能使水往高处走。(2)水沿着各种材料爬升时的速度不一样。2、活动二:为什么这些材料能使水往高处走(用时:5分20秒)师:是什么决定了这些材料有的能吸水,而有的却不能吸水呢?下面,每个小组的组长同学从桌箱里拿出放大镜,用放大镜对这两组材料进行对比观察,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学生发现:能使水往高处走的材料都有细小的空隙。由此交流得出毛细现象的定义:水能沿着有微细孔隙的材料上升,这种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播放“毛细现象的动画视频”。3、活动三:利用玻璃片进行探究活动(用时:6分15秒 节省5分钟)师:我们知道一个玻璃片

12、无法产生毛细现象,那两个玻璃片呢?请同学们用两个玻璃片试试能否产生毛细现象?学生动手将两个玻璃片叠到一起浸入红墨水中,很快便发生毛细现象。师:刚才在探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水沿着不同的材料爬升的速度不一样,这与什么原因有关呢?生:可能与孔隙的大小有关师:想办法如何利用一个装订针让玻璃片同时产生大小不同的孔隙?生交流得出实验方案,玻璃片的一端里面夹有装订针,孔隙变大,相比之下另一端孔隙就小。学生动手实验,交流得出实验结果:孔隙的大小对液面上升的高度和速度有影响。四、诠释与研究在循环的磨课中,我们通过理论学习与研讨,进一步加强了对科学课堂有效探究的认识。对于如何实施“有效探究”大家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见解。

13、1、首先,学生作为探究活动的主体,要明白探究的目的是什么?并努力为这个目标建立一个探究的过程.这就是科学教学提倡的建立一个实验并探索其结果,以实验来验证他们的思想的重要意义。2、精心准备实验材料。精心为学生准备实验材料是有效探究活动的关键。但实际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中对“材料”的准备还缺乏重视,对“材料”的科学优化和呈现上缺乏技术,材料的结构性不强,随意现象比较普遍。 3、避免自主探究的无序性。让学生围绕某一课题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和自我理解,培养独立、能动地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但是对自主探究活动的组织却存在较多误区。有的探究活动多

14、而乱,例如,有时我们在一堂课上安排好几项活动,结果每一项活动都不到位,学生对关键问题不能形成完整认识,对科学的本质更不能准确把握;还有的教师把握不好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度”,或者仍然采取自己设计问题,将活动步骤详细指给学生的办法,这样的探究自然称不上自主探究;或者采取“完全放手,一切交给学生自己”的方式,结果学生在缺乏仔细思考、探究目的尚不清楚的情况下,拿到材料就“动手”,这样都难于达到有效探究的目的。总之,“探究”作为科学课的核心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每位科学教师去反复品味。在倡导“高效课堂”的今天,探究活动组织不严密,课堂如何谈得上“高效”,最终会成为学生学习的“绊脚石”,我们要将探究活动有效开展,使之成为学生研究科学的“垫脚石”。【参考资料】科学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