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项目二认识自己任务一回眸成长路doc.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项目二认识自己任务一回眸成长路doc.doc(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项目二 认识自己任务一:回眸成长路 心灵悟语 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自己。 保罗 当我接受了现实的自己时,我就发生了变化。 卡尔罗杰学习目标识别经历给人生打上的烙印观察心理成长的规律把握突破局限的途径在我们跨进高职之时,重温自己从出生到长大这一段近十几年的生命历程,会发现正是由父母的遗传、家庭的影响、求学的经历、日常的习惯、自我的选择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今天的我”。“今天的我”回眸自己的成长路,对自己会有诸多反思,逐渐会懂得,要健康成长就必须学会接纳既往;要迈向未来就必须突破人生的种种局限。通过不断学习,了解新的价值观,接受新的感受和态度,方能对生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2、并勇敢地担负起成长的责任。认知一识别经历给人生打上的烙印 (一)“今天的我”怎么样世界上的人是千差万别的,人格上的差异更是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个人,他的情绪也可能变化多端,有时热情如火,有时冷若冰霜,有时活泼开朗,有时稳重内敛。所以,有时候自己也觉得自己是个矛盾的人。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将人分为“内向”和“外向”的人。外向的人一般是“开朗的,冲动的和非抑制的,有广泛的社交接触并经常参加群体活动”。典型的外向的人是喜欢社交的,喜欢集会,有许多朋友,需要有人与之交谈,不喜欢一个人读书学习。内向型的人是“一个安静、退缩、内省的人,不喜欢交往而喜欢一个人做事,他们比较保守,除了亲密的朋友外,与人的距离比较
3、远”。当然,大多数人更可能处于内向一外向之间的某一个位置上。知识窗内、外向性格的特点比较外向型特点内向型特点总是注意外界所发生的事情,追求刺激,敢于冒险。倾向于事先计划,三思而后行,严格控制感情,较少攻击行为。无忧无虑,随和乐观,容易冲动,易怒也易平息,不加思索地行动。性情孤独、内省,生活有规律。有与他人交流的需要,好为人师,有许多朋友。对书的爱好胜于对人的交往,除亲密朋友外,对人冷漠,保持一定的距离。善于交际,对人热情,不喜欢独自学习。安静,不善交际。喜欢变化,能面对挑战重视道德标准,但有些悲观。除了内向和外向,你是喜欢竞争,喜欢受人瞩目的人吗?心理学家还区分了A型性格和B型性格。典型的A型
4、性格的人有强烈的动机去克服困难,努力达到目标。他们喜欢竞争、权利和受人瞩目,但也易激惹。他们不喜欢浪费时间,而喜欢以有激情的高效方式做事。特别悠闲自在的人会让A型性格的人受不了。典型的B型性格者则比较松弛、不急迫。他们也会努力工作,但不是以A型者那种冲动、富于激情的方式,也不会像A型性格者那样追求竞争或是易激惹。当然,事实上很少有人完全按照这两种表现行动。有时候A型性格的人也会以B型的方式处事,有时候B型的人也会以A型的方式处事。你是乐观的人还是悲观的人?你是情绪平稳的人还是容易波动的人?你是害羞的人还是开朗的人?当认真思考了这些问题以后,想一想,你是怎样成为了一个内向或外向的人?你是怎样成为
5、一个A型或B型的人?你为什么是悲观的(乐观的)?除了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以外,是不是还有后天的环境在起作用,比如家庭的影响,朋友的影响。下面我们就谈谈人生经历在我们身上留下的烙印。通过大量实验及调查表明,A型性格是发生冠心病、高血压的重要因素。A型性格中对外界的敌意态度和高度生气、发怒的特征联合作用,成为冠心病与高血压的诱因。因为人体在激动、紧张、气愤的状态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一方面引起呼吸加深加快,心搏加快加强,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舒张压升高;另一方面引起血粘度和血小板聚集性增加,促发冠脉痉挛或血栓形成,成为高血压与冠心病的病理基础。国内外的研究还发现,c型性格的人易患癌症。北京大学医学部王效
6、道认为“抑郁是癌症的激化剂。癌症病人有78%爱生闷气”。由此可见,不良的人格因素危及人体健康。知识窗性格的A-B-C型分类类型 特征表现A型争强好胜、雄心勃勃、勇于进取、急躁易怒、缺乏耐心典型A型性格的行为表现是常有时间紧迫感,行动匆忙,总想一心二用;事无巨细,必要恭亲;说话坦率,言不择辞,往往出口无心,极易得罪人;习惯于指手划脚,给人以咄咄逼人之感。B型情绪心理倾向较稳定,社会适应性强,为人处事比较温和,生活有节奏,干事讲究方式,表现为想得开、放得开B型性格的人悠闲自得,不求名利,不在乎能否做出成就;缺乏时间观念,喜欢慢步调的生活节奏;待人随和,不爱与人竞争;从容不迫,对工作和生活比较满意。
7、C型指有产生癌症倾向的性格(C是Cancer的头一个字母)C型性格不善于表达,过分压抑自己的焦虑或抑郁等负性情绪,特别是竭力压抑本该发泄的愤怒情绪。这种性格会严重妨碍人体内的免疫机能,使这种机能不能充分发挥抗癌的作用。A型性格问卷按各题所问事项在是否处填答。如果半数以上题目答是,希望你改变习惯,放慢生活的节奏。问 题1你说话时会刻意加重关键字的语气吗?2你吃饭和走路时都很急促吗?3你认为孩子自幼就该养成与人竞争的习惯吗?4当别人慢条斯理做事时你会感到不耐烦吗?5当别人向你解说事情时你会催他赶快说完吗?6在路上挤车餐馆排队时你会感到激怒吗?7聆听别人谈话时你会一直想你自己的问题吗?8你会一边吃饭
8、一边写笔记或一边开车一边刮胡子吗?9你会在休假之前先赶完预定的一切工作吗?10与别人闲谈时你总是提到自己关心的事吗?11让你停下工作休息一会你会觉得浪费了时间吗?12你是否觉得全心投入工作而无暇欣赏周围的美景?13你是否觉得宁可务实而不愿从事创新或改革的事?14你是否尝试在时间限制内做出更多的事?15与别人有约时你是否绝对遵守时间?16表达意见时你是否握紧拳头以加强语气?17你是否有信心再提升你的工作绩效?18你是否觉得有些事等着你立刻去完成?19你是否觉得对自己的工作效率一直不满意?20你是否觉得与人竞争时非赢不可?21你是否经常打断别人的话?22看见别人迟到时你是否会生气?23用餐时你是否
9、一吃完就立刻离席?24你是否经常有匆匆忙忙的感觉?25你是否对自己近来的表现不满意?(二)什么使我成为“今天的我”1遗传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可以说,从一出生人与人就是不同的,如有的孩子安静温和,有的孩子爱哭爱闹。心理学上将这种先天神经类型的不同造成的差异,称为气质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遗传作用的结果。相貌和生理特点是遗传带给我们的最显而易见的特征。包括肤色、脸型、身高、体重、视力、听力的敏感度,等等。这些身体外貌的特点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符合社会期望的外貌可能使人有高自尊,行为自信,而有生理缺陷的人(如身体残疾、个子矮小等)往往被人讥笑或怜悯,则容易产生自卑感。但是生理缺陷也会激发人
10、去追求卓越,以补偿身体的缺陷。近年来,行为遗传学的大量研究证明,遗传对人的智力和个性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影响力达50%左右。关于智力的研究发现,在同一家庭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同卵双胞胎智力的相关达O.86,分开抚养的同卵双胞胎智力的相关仍然达0.72,而普通的兄弟姐妹智力之间的相关仅为O.240.41。这些结果说明,成人期智力差异中大约50%是遗传所致。最有趣的是关于性格的研究。有研究考察了一对同时活到80多岁的同卵双胞胎,在他们一生中,只有20岁前后相处一年,除此之外,都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人生经历各不相同。然而从个性上考察,两兄弟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首先,两人在气质上都属于黏液质,动作缓慢,沉默
11、无语,不善交谈,没有耐心,有时候会突然大发脾气。另一方面,两人做事都认真彻底,虽然学历很低,但后来都升迁到很高的地位。另外,由于两兄弟做事强硬,性格火暴,很少有朋友。虽然一出生就分离,这对双胞胎的个性却如此相似,可见遗传的力量。虽然遗传对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但环境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下面将谈一下环境的作用。2童年经验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认为,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在出生后的几年里发生的事情,几乎是具有决定性的。远离了童年以后,我们一直保留了最初几年的生活印记,并带着最初的烙印继续生活。儿童在幼年期对环境中人、事或物的体验,将决定他将来是积极的还是消极
12、的,是勇敢的还是退缩的,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是自信的还是自卑的,是对人充满信任的还是充满怀疑的,是合群的还是孤独的。这些经验也会决定他以后的价值观、职业选择以及爱好习惯等。爱情和婚姻的对象也受过去经验,尤其是生活中重要的他人如父母的影响。有时候他或许很难向自己的朋友解释究竟在对方的身上发现什么是值得爱恋的地方,但还是不由自主地选择了对方,也许有一天,他会突然发现,哦,原来对方很像自己的父亲(母亲),或像自己的哥哥。当有了子女以后,幼时的经验又会极大地影响他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比如,一个在小的时候处处受父母限制的孩子,当他有了孩子以后,可能会对孩子同样限制,也可能会非常放纵,但无论如何都受他过去的
13、教养经验的影响。童年时发生的事有些似乎被遗忘了,有些却强有力地留在潜意识里。童年时所遭受的有些挫折会在心灵的深处蒙上一层阴影,一旦遇到某种触发,就会从隐到显表露出来。然而,这并不是说,童年的早期经验就决定了以后的一生。事实上,以后所受的教育、以后的人生经历、以后的选择,同样会影响我们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尽管不幸的童年经验会对以后的发展有影响,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有无数的机会去重新认识童年经验,去理解它,使它对我们产生正面的影响。3家庭环境家庭是爱的港湾,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不同形式的父爱和母爱。尽管父爱和母爱同样具有保护、抚养、无止境等特点,但方式不同。假如说母爱赋予我们的是温暖与包容,那么
14、父爱给予我们的则是安全和勇气。有了父亲和母亲无私的爱,孩子就会感觉到自己是安全的,是有价值的,是特别的,是不可替代的。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幸福的家庭都一样。的确,很多成功人士在回顾自己的成长时,都会忆起儿时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诲,不能忘怀那个虽然清贫却洋溢着温暖气息的家给自己的理解、尊重、支持与包容。尽管家庭是爱的港湾,但是家庭也会伤害人。大多数人都不能接受“家庭会伤人”的说法,但事实上在没有恶意的情况下,家庭也确实会伤人。家庭伤人的原因主要是孩子对家庭有许多需要,但父母亲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承担教养责任或教养方式不当。孩子对于父母的需求和依恋很强,尤其是年纪尚小的孩子,他们是全心向父母开放的。由于
15、小孩子没有鉴别力,不能够区分父母亲所说的话是气话还是真心话,因此当父母对他们说“你怎么那么笨”、“我讨厌你”、“我真后悔生你”之类的话时,他们就会全盘接受,并认为自己真的就像父母所说的那样。其实,“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少获得鼓励、支持,却经常受到批评、训斥,那么在“自我实现预言”的作用下,他会一再证实自己确实是差的,是不受欢迎的。长大后就可能自卑,没有信心。4学校氛围可以说,18岁以前有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学校是青少年生活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场所。学校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地方,同时也为青少年提供了良好的社会交往条件。许多研究者指出,对于青少年来说,学校和班级风气直
16、接影响其成就和心理发展。如果有幸进人一个团结友爱的班集体,有一个民主而又不乏权威的班主任,那么学生在班级中就会体验到归属感、安全感,并从中学习到与教师相处、与同学相处的方法与技巧,体验到师情友爱的愉悦;在学习中就能精力集中、思维活跃,并取得学习成就。这种和谐的学校氛围会成为他们自信心、自我价值感的源泉。但是不幸的是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上取得成就,也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这会让一些学生感到受挫,在班级里没有归属感,甚至觉得自己是可有可无的人,是没有价值的人。虽然老师一般都能够为学生考虑,也很尽职,但是目前我国的学校班级规模都比较大,老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个人,总有受老师忽略的
17、学生。除此之外,不排除有些老师素质不高,有时会伤害到学生,比如无视学生的需求,对学生不公平,采用一些不合适的鼓励手段如按学习成绩排座位,体罚学生,辱骂学生等。有些受到老师不公平惩罚的学生,直到毕业以后都不能从阴影中走出来,他会产生较强的防御心理,会害怕和不信任老师,不信任权威。学校是青少年结交朋友、寻求归属感的重要场所。在学校里,青少年学会了交朋友,与朋友交流学习、生活、价值观和成长的秘密。他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有竞争也有合作,从中会体验到了被人接纳、被人需要的快乐,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感,体验到友情的珍贵。但是有些学生与同伴的关系不够融洽,没有真正的朋友,往往会体验到孤独感。有时候由于学习上的
18、竞争与友谊产生了冲突,也会给青少年带来困扰。总之,学校是一个小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小社会中度过了青少年期的大部分时间,所以求学经历无疑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影响。(三)我是怎样成为“今天的我”的上面谈的都是外在的、客观的因素对人生的影响,好像自己将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由出生的家庭、所在的学校等决定的,对于“今天的我”究竟如何,自己没有任何责任。其实不然,内在的、主观的因素对于我们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我”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1习惯与人生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几年前,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时,记者问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
19、。“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看似简单浅显,实际上蕴涵着深奥的哲理: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请反省一下,你有哪些习惯呢?你又是如何形成这些习惯的呢?习惯是一种惯常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人际交往模式、情绪表达模式,甚至包括感觉、知觉模式等。习惯可以反映出我们的行事风格。从小到大,我们每个人都养成了很多习惯,这些习惯也许是受父母、老师、小伙伴或者电视
20、上的某位明星影响形成的,也许是自己逐渐摸索、渐渐形成的。行为习惯集中表现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是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还是“消极的应对策略”?积极的应对策略指的是积极地采取行动去改善情况,而消极的应对策略则可能是逃避,把引起焦虑的事情排除出脑海外,不去想它,也不努力想办法改变。例如,如果你和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的关系面临破裂,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在寻找事情发生的原因,并考虑如何来挽救,这就是积极的应对策略。如果你借酒消愁,这就是消极的应对策略。思维习惯主要是指一些在成长背景中无形地灌输给我们的很多信念,这些信念不但牢不可破,而且不断影响着我们。思维习惯有很多种,例如:有的人认为“只有努力的汗水才能换来成
21、功”,但另外一个人则可能认为“最重要的是运气”;有的人认为“工作就是人生”,但还有人认为“人生就是享受”。可以想象,不同的思维习惯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人际习惯包括是习惯于过隐士般清静的生活,还是无论何时都需要有人陪伴,或者有时愿意独处,有时愿意与朋友在一起。情绪习惯是指如何表达、宣泄你的情绪。有的人遇到一点委屈,就哭得惊天动地,或是暴跳如雷;有的人则宠辱不惊,喜怒不形于色。有的人能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有的人则将一切都憋在心里。习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成长过程中所养成的良好习惯往往会使人终生受益,而不良习惯则可能叫人备尝苦头。可以说习惯构成了我们的行为方式和处事风格。从一定程度上
22、说,我们的行为方式和处事风格决定了我们的成就和生活质量。2选择与成长那么我们的习惯是如何形成的呢?为什么一个家庭的孩子或同一个班的学生会有完全不同的习惯,进而又有完全不同的人生呢?可以说,在这其中不能忽视选择的力量。比方说班级要竞选班干部,假设你有这个能力,你是选择勇敢地站出来还是被动地等待别人推荐?朋友误会你了,你是选择第一时间去解释清楚还是坚信解释没有用,因此保持沉默?一般来讲,一个有魄力总是在第一时间站出来的人比其他人会有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一个在遇到人际交往问题,总是选择沟通而不是逃避的人,更有可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享受到友爱和归属的快乐。习惯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我们的成
23、就和生活,而习惯正是通过经常性的选择而形成的。人生注定处处都有选择。有的选择是无关紧要的,例如选择是买冰淇淋还是买果汁;有的选择则非常重要,一旦选择做出,就决定了我们一段时间甚至是一生的道路。例如,选择读文科还是理科,选择读书还是经商,选择谁成为自己的人生伴侣。有的人似乎很会作选择,人生的每一步都恰到好处;有的人却很不会作选择甚至不愿意作选择,结果常常错失成长机缘。原因之一,就是从小习惯了父母的呵护,很多事情都是由父母替自己安排好,自己很少甚至是从来就没有机会自作主张。然而,由父母替你做的决定,那只是你父母的选择,并不代表 “你”的选择,更不能替你去承担选择所带来的风险和责任。人只有自主选择的
24、生活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也只有在自主的选择中才能真正成长为自己。回首我们的人生经历,我们曾经做出了哪些选择,这些选择又是如何成为习惯,然后影响我们的人生,使我们成为“今天的我”?认知二观察心理成长的规律(一)心理成长的阶段性特征艾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把我们的人生比作一条并非笔直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有很多岔口,每当我们走到一个岔口的时候,就面临不同方向的选择,都会遇到危机。解决了这些危机,人就能够很好的适应,否则,会适应困难。艾里克森认为,人生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1婴儿期(
25、01.5岁):基本信任对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如果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对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如果他们受到了充满爱的照料他们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就会产生基本的信任感。对受到适当的爱和关注的儿童来说,世界是美好的,是充满爱意的,是可以接近的。然而一些儿童没有得到所需要的关爱和照顾,这使他们产生基本的不信任感。这些儿童在一生中都可能是疏远的和退缩的,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他人。2儿童期(1.53岁):自主对害羞和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
26、就是说儿童有了自主性,开始有意识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对此父母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否则易使孩子形成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影响日后的人际和谐。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随着儿童开始与其他儿童交往,他们面临进入社会的挑战。儿童必须学会怎样与其他人一起玩、一起做事,怎样解决不可避免的
27、冲突。儿童通过寻找游戏伙伴,学习怎样组织一个游戏以及参与其他的社会活动,他们的主动性得到了发展。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内疚和退缩,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4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大多数儿童在进入小学的时候,都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做不了的。但不久,他们发现自己与别的孩子展开了竞争。这种竞争可能是为了学习成绩,可能是为了受大家欢迎,或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或为了家长高兴等。他们不可避免地将自己的聪明和
28、能力与同龄儿童进行比较。如果儿童体验到了成功,他们的竞争意识就得到增强,这为他们成为积极的、有成就的社会成员铺平了道路,但失败的体验,会使儿童产生不适当的情感,对今后的创造与生活都期望不高。正是在这个时期,在青春期的躁动到来之前的少年时期,我们形成了勤奋感以及对自己力量和能力的信任感,也可能形成了自卑感以及对自己能力和天分的低评价。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青少年阶段是一个人迅速发展的时期,是进人成年期的短期准备阶段。青少年阶段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这个时期是发展个人认同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核心冲突是: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要往哪里去,我怎么到达我的目的
29、地。如果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成功的,我们的自我认同感就形成了,就能够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了解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接受并欣赏自己。但是很遗憾,有很多青少年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相反可能出现角色混乱。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当青少年进入大学,就开始了人生中另外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生任务就是发展亲密关系。所谓亲密关系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给予与获取的互惠关系、责任感、承诺感。不能建立亲密关系的人要么是孤立自己、寂寞度日;要么是和所有的人等距离交往,造成“相识满天下,知心无一人”的凄凉。当然,亲密关系并不是“连体人”似的关系,而是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的关系,两个人感情上互相支
30、持,人格上保持独立,有共同的生活目标,又有各自的活动空间,相互的尊重、理解和欣赏是亲密关系的营养素。这时的年轻人开始寻求一种特殊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来发展亲密感,并在情感方面得到成长。亲密感发展的结果可能是结婚,可能是对一个人爱的承诺,也可能只分享亲密感而不结婚。在这一阶段不能形成良好亲密感的人,就会面临孤独感。他们可能经历了很多肤浅的关系,但从来没有在真正的密切关系中获得情感满足。有些人甚至回避情感承诺。独身生活有其乐趣,但是如果不能超越这种生活方式,就会导致情感和个人满足感发展的严重滞后。此外,在人生的第七个阶段成年中期,人们的主要任务是生儿育女,养育后代。在第八个阶段成年晚期,则表现安享晚
31、年。了解了心理发展的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并自觉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二)影响个人成长的因素1家庭的影响父母教养孩子的方式对孩子个性的形成和社会化过程有重要影响。在父母的教养方式中,一个重要的维度是允许限制。也就是说父母是经常允许、认可、鼓励和容忍儿童各种各样的活动和行为,还是经常限制儿童的行为。阿德勒的学生德莱库斯主张,要把让儿童自由和教儿童负责结合起来。虽然应该允许儿童去体验和探索情绪和身体的感受,但是当儿童要伤害自己和他人时,应予以限制。如果对孩子只是允许而缺少限制,孩子就会觉得父母对他们无可奈何,就会助长他们产生具有无限权力的幻想。限制除了制止危险的或不合时宜的活动外,还表达了
32、一个隐含的信息:你不必担心你的行为,我不会让你走得太远,你是安全的。当然,如若为了保护孩子而过分限制,孩子的情感就不能很好的宣泄,孩子就会感到受到了约束。既要让儿童自由,又要教儿童负责的最好途径是采用鼓励的方式,并让儿童认识到其行为的可能后果。父母教养儿童方式中第二个维度是接受拒绝。这一维度是指对待儿童是否热情,是否给儿童以爱和温暖,是经常接受儿童的要求还是经常拒绝儿童的要求,甚至对儿童抱有对立情绪。感觉到父母无条件的接受和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如果孩子觉得父母不喜欢自己,就会自卑、孤僻、退缩,或者拼命地讨好父母,以得到父母的爱。而得到父母爱的孩子,就会积极向上,乐观自信,心里就像有一个安
33、全基地一样,因为他相信无论走多远,他随时都可以回来。心理学家根据两个维度的不同结合,划分出各种不同的教养类型。接受而限制的父母是保护和溺爱儿童的;拒绝而限制的父母对儿童有要求但与儿童对抗;允许而拒绝的父母是冷漠的父母;允许而接受的父母是民主型的;其间还有许多中间类型。贝克尔总结了一些研究,发现在接受限制教养方式下的儿童一般是依从的、有礼貌的,但也有人发现他们的进取性小、无创造力、依赖性强。拒绝限制教养方式下的儿童易神经过敏、爱争吵、较孤僻、害羞。允许拒绝教养方式的儿童不服从、侵犯行为多。允许接受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则表现为积极进取、独立性强、有创造性、对人友好。父母教养方式是否一致对孩子的成长也有
34、很大的影响。如果整个家庭对教育孩子有一致的态度,不但家长能够抱着完全的自信和爱去接触孩子,孩子本身也会尊重和相信父母的意见,并且有安全感。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不一致,孩子就会感到不安和迷惑。家庭气氛的好坏也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原因。有的家庭孝敬老人,父母恩爱,与亲朋、邻里关系融洽,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对世界、对周围的人充满信任,他相信这个世界是温暖的是充满阳光的,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而家庭气氛不好,则会让孩子产生怀疑。将来在面对两性关系及人际关系时,就会非常没有安全感。一般家庭的教养方式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权威型,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等特点。第二
35、类是放纵型,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自私、野蛮、无礼等。第三类是民主型,父母的这种教养方式能使孩子形成活泼、快乐、自立、合作、思想活跃等特征。 知识窗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父母的态度 孩子的性格特征 支配的 消极、缺乏自主性、依存、顺从 干涉的 癔病、神经质、被动、幼稚 娇宠的 任性、放肆、幼稚、神经质、温和 拒绝的 自我显示、冷淡、狂暴 不关心的 攻击性、情绪不安定、冷酷、自立 专横的 反抗性、情绪不安定、依存、服从 民主的 协力性、独立、坦率、善与人相处2学校对个人成长的影响(1)师生关系对成长的影响从幼儿园到进入大学,在这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我们总会记得几位老师,或者
36、是因为他们学识渊博、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让我们至今心存感激;或者是因为他们待人不公、体罚学生、知识贫乏、人品恶劣,让我们没有好印象。不管碰到哪种类型的老师,他们公开和私下的行为举止对我们当中很多人都会产生长期的影响。师生之间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其实还有很多情感的交流,尤其在小学、中学的时候,学生更为看重和老师的关系。老师一个关切的目光,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耐心的动作,一杯温暖的水都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安慰。老师对学生的接纳、认可、欣赏,鼓励,都会使学生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他们会因体会到被接受而万分高兴,会因此不放弃自己,加倍努力学习。公平的老师更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就像魏巍在我的老师中,在老
37、师为自己平反以后,发出的感叹“她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老师的人格魅力,老师的为人处事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可以说,除了知识,学生还从老师那里学到了怎样做事,怎样做人。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老师,所有的老师都有疏忽的时候,都有犯错误的时候。但很多老师并不是有意的。他们犯错误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言行所产生的影响和长期效应,可能是没有更恰当的策略和技巧,也可能是他们需要感到自己在控制整个班级,或者他们正好有自己的烦心事。当然不排除有些老师确实素质低下,会故意偏心或者惩罚、侮辱、疏远、嘲讽甚至虐待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学生会自暴自弃,有的学生会和老师赌气、对着干,以惩罚老师,很
38、多时候是害了自己。案例:王某,女,20岁,某高职学校3 年级学生。身高1.60米左右,体态正常,经详细询问,无重大躯体疾病。父母无人格障碍,无家族精神疾病史。近三个月来情绪不好,学习成绩下降,感到很痛苦,前来求助。来访时穿着整齐,但行为有些拘谨,表情痛苦,情绪低落,语言表达得体。王某家住县城,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因父母工作较忙,多由长她5岁的姐姐照顾,姐妹之间感情很深。考上大学后,还常常思念姐姐。不幸的是,姐姐在一年前的一场车祸中丧生,得知消息,伤心欲绝,由同学护送回家。休息一个月后回来上课,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正常学习和同学相处。四个月前新来了一位英语老师,认为很像她的姐姐,于是经常去找英语老
39、师,并要求认作姐姐,老师答应她叫姐姐,感到很开心,可过了不久,觉得老师没有她想像的那样对待自己,感到不悦,情绪越来越差,变得沉默寡言,学习成绩也下降了,甚至想到退学,又担心完不成学业,找不到工作感到很痛苦。(2)同伴接纳与友谊当我们走进学校,开始上学,就进入了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的社会中,我们受同伴和朋友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同伴关系对我们情绪情感的发展非常重要,是我们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安全感、亲密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源泉。我们通过与不同背景、经验及思想观念的人交朋友,可以建立丰富的人际关系。在青少年阶段,友谊是第一重要的,因为只有朋友才能够互相支持、分享兴趣和希冀、分担恐惧、肯定自我价值、
40、提供爱和亲密袒露的机会。因此,在班级和学校中寻找接纳、归属、认同与地位,是许多青少年不惜一切代价努力的方向。然而就如同我们在前面所说的,如果一个人对于团体认可的需要高于自我尊重的需要,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开始委屈自己以迎合同伴并且形成习惯的时候,他在内心深处就不能体验到与同伴交往的快乐,他会讨厌自己,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感。青少年在享受甜美的友谊时,又不时因为与朋友的冲突和背叛而烦恼。比如,我们常常听到的抱怨是:“我付出了这么多,却得不到回报”,“我觉得他是我最好的朋友,但他却不把我当他最好的朋友”,“为什么每次都是我主动打电话给他?”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青少年心目中的人际关系距离
41、存在差异。舒尔曼根据友谊质量中亲密依赖性一个人独立性维度,把友谊关系分为三种类型:相互依恋型,强调合作与自主的平衡;分离型,强调人际关系的距离;纠缠型,强调朋友之间的相互认同,相互融合。如果朋友双方中的一个属于纠缠型,而另外一个不属于这一类型,那么势必纠缠型的同伴会感到不满意,因为他期望的朋友关系是亲密的、不分你我的。当然,分离型的同伴也会苦恼,因为他不会表现出对朋友的依恋。显然,相互依恋的朋友双方会体验到较高的幸福感。(3)青少年的异性交往“情”字拆开来看,就是“年轻的心”,因此年轻人开始对“感情”或是异性产生兴趣,好像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有些人说,由懵懂无知的小孩,开始扭捏起来,对异性又好奇
42、,又要假装讨厌,都是荷尔蒙在作祟。由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也有几分真实。因为青春期最大的特征就是身体急速成长,性器官成熟,第二性征出现。内分泌改变的结果,过去那一群讨厌的“臭男生”、“臭女生”忽然变得可爱起来了。心理学家认为这就是进入所谓的“青春期”了,因此青少年会对异性感到好奇,有交往的兴趣。两性相吸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根据一项调查发现,89.9的男生、55.7的女生觉得“很喜欢跟异性在一起”。可见,异性关系的确是青春期少男少女心之向往的。但是,因为青少年期大部分的人都还在求学阶段,一切以念书为主,因此青少年对异性的兴趣,往往是不被赞许的。家长及老师都担心和异性朋友交往会影响功课,或者认为青少年年
43、幼无知,容易惹出麻烦。其实,在青少年初期,男女孩子的交往主要是因为好奇、好玩、有趣、有面子,很少谈及深入的感情,或者婚姻等。青少年的异性交往,往往是以团体的方式进行的。为此,学校可以给青少年提供机会,使他们了解两性之间的基本差异,学习适当的性别角色及异性交往的方法,这对将来的工作、婚姻与家庭的适应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另外,心理学家发现,青少年时期是学习爱人与被爱的重要关键期。如果人在青少年时期没有机会与异性朋友交往,则在人生的其他阶段,学习起来都会比较困难;因此,在青少年阶段,和异性交往的经验应该受到鼓励,得到适当的引导及支持。如果青少年的异性关系受到太强烈的禁止,或是他们和异性交往的经验不好
44、,他们可能会以为异性关系是罪恶的,是丑陋的,甚至就一直停留在早期的同性朋友关系,或产生同性恋等不适应的情形。所以父母老师应该了解此时的需要,做正确的引导,而不要一味地禁止。但是青少年本身也要特别慎重,不要因为交异性朋友而荒废了学业,让父母师长担心,也不要因为要交异性朋友,而和父母产生太强烈的冲突,要试着与父母沟通,以事实来让父母相信交了异性朋友反而让你的学业更进步,人格更成熟,生活更充实。这样,父母就不会反对你结交异性朋友了。3社会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青少年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因此社会文化、社会风气等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影响。比如青少年活泼好动、体力充沛,除学校教育外,需要足够的休闲娱
45、乐活动来调节。如果社会提供给青少年健康的业余活动场所过少,网吧、电子游戏厅、桌球室就会成为青少年聚集玩乐的地方。这些场所容易使他们沾染社会腐化风气,受到不良行为的引诱和影响。除此之外,电影、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除了娱乐的功能,其实还有教育、传递信息的功能,如果其中的内容充满物欲、暴力、色情等,就会对青少年的身心产生危害。在有些地方,很多不读高中的青少年无所事事,在街上打架斗殴,参与赌博,小偷小摸,或者到附近的中学“擂肥”。而一些电视、电影等媒体又美化黑社会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不良环境下,有的中学生羡慕这样的生活,宁愿退学去与社会上不良少年混在一起。除此之外,网络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根据2001年
46、4月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五城市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的调查,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12分钟。25.29的青少年用在聊天室或BBS上经常发言;37.6的青少年用户使用ICO与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联系。调查显示,青少年对互联网的需求主要是“获得新闻”、“满足个人爱好”、“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有兴趣的问题”以及“结交新朋友”。在网络带给我们方便和快捷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一些青少年无节制地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网上“冲浪”、聊天、玩游戏,甚至沉迷于黄色网站,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忠实吸食者”,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学习,甚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这引起了家长、老师和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其
47、中网络成瘾问题是大家关注的焦点。网络成瘾者的心理大多是不健康的,虽然很多人意识到自己上网的时间超长,也认识到过度上网的危害,但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会逃避现实生活,在虚拟空间中寻求满足;情绪极端化,上网时情绪高涨,下网后无精打采;严重者衣食住行懒散,不顾忌自身形象,也不顾忌他人感受,生活在虚拟的精神世界里。也就是说,他们是为了追求在网上的快乐而脱离现实世界的人。认知三把握突破局限的途径当我们回顾了我们儿童时期、青少年时期的经历以及影响我们成长的因素,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我们要强调这时期的事件。我们在做心理咨询时,经常发现童年的经验对于成年人适应有很大影响。有时候人们会问:“为何要回顾过去的经验,尤其是痛苦的经验,我看不出回想这些有什么好处,尤其是我已经努力在忘记这些东西使他们不再影响我了。”我们的看法是,童年的经验对现在或是未来都有深远的影响力。当我们回顾自己的童年,就会发现有很多美好的回忆,我们因此感到自豪和骄傲,因此感到自信,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另一方面,人生不仅仅是快乐,过去的经历中往往还有很多痛苦的经验,让我们不忍回首。但能够面对这些经验,正是朝向改变的关键步骤。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中发现,当人们对童年的经历获得某些了解的时候,通常会引起情绪上很大的痛苦。然后通过对这些痛苦经历的了解,他们能够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