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4.谈古诗中的“雨”气象.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525152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04.谈古诗中的“雨”气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904.谈古诗中的“雨”气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904.谈古诗中的“雨”气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04.谈古诗中的“雨”气象.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谈古诗中的“雨”气象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项瑰宝,近日仔细研究一番,竟发觉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气象学知识。我们在欣赏这些古诗时,不仅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又提高了文学修养,使自己受益匪浅。一、春雨入诗唐朝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脍炙人口: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讲的是我国黄河以北地区,冬季在冷空气的控制下,雨量稀少,很干燥。春季暖空气的势力还很弱,主要的雨区还停留在长江以南,黄河以北地区雨量仍然很稀少,下雨机会不多。在那里,下一场春雨是非常可喜的,因为田里的庄稼非常需要雨水来滋润,所以那里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至于南方,这种说法就不适用了。杜牧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讲

2、的就是每年4月5日(或6日)的清明节。这时春回大地,万紫千红,满园春色。可是,江南一带却经常出现阴雨绵绵的天气,真是有点美中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清明时节,正是寒冬过去春天来到的时候。冬天,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霸占着江南,雨水较少。等到春天来到后,东南方海洋上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了。当冷暖空气碰到一起时,就发生冲突,此处就会形成阴雨绵绵的天气。清明时节,冷暖空气正好在江南地区的上空来来往往,十分忙碌,所以经常出现细雨纷纷的天气。另外,江南的春天,低气压非常多。低气压里的云走得很快,风很大,雨很急。每当低气压经过一次,就会出现阴雨天气。还有,清明前后,江南一带大气层里的水汽比较多,这种水汽一到晚

3、上就容易凝成毛毛雨。由于这些原因,就形成了“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天气了。二、夏雨入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是赵师秀的诗句,它描述的是湿润多雨的江南夏季水乡。长江中下游和日本一带,一般在六月中旬出现阴雨连绵天气,正值梅子黄熟季节。夏季风前缘的锋面雨带推移到江淮地区,北方的冷空气势力虽已减弱,仍可影响到江淮地区。冷暖两种气流在这儿交锋,由于势均力敌,形成准静止锋而产生连续性降水,雨带长时间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南北摆动,使这一带天气潮湿多雨,称为黄梅天。由于湿度大,东西很容易发霉变质。梅雨,特别是早梅雨,常影响农业生产,比如影响麦收。因此必须根据梅雨预报,采取相应的措施。 “东边日出西边雨,

4、道是无晴却有晴。”唐朝的大诗人刘禹锡在四川作刺史时,对山中“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有深感。其实这是地形坡向对降水的影响。山地迎风坡抬升了迎坡爬升的气流,气流在上升中易变冷凝结形成地形雨,山的背风坡气流下沉,不断增温,不易凝结降水形成无雨区。所以才会形成“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奇异景象。山区也有雷阵雨现象,夏季由于山坡南北增温情况不同,或由于谷底与山坡比峡谷上部空气增温快,产生局部热力对流,形成雷阵雨现象。刘禹锡的“清晨登天台,半路逢隐晦。疾行穿雨过,却立视云背,白日照其上,风雷走于内豁然重昏敛,涣若春冰溃.”把在山顶俯视山侧雷阵雨发生与悄散的情景,以及山上晴朗山下雨的现象描述得活灵活现。三、秋雨

5、入诗唐朝李商隐有一名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也蕴含了科学知识:秋阴不散的多云天气,因夜间云层愈厚,大气逆辐射愈强,地面损失的热量就能获得较多的补偿,故夜间降温较晴天慢得多,不易产生0以下的气温。这是秋季多云夜不易形成霜冻的科学道理,也是容易形成降水天气的原因。“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李商隐的又一名句,这句诗描述的是夜雨浓浓的西南山地。云、贵、川三省夜雨频率较高,四川盆地尤多。原因是盆地内空气潮湿,天空多云。云层遮挡了部分太阳辐射,白天云下气温不易升高,对流不易发展。夜间云层能够吸收来自地面辐射的热量,再以回辐射的方式,把热量输送给地面,因此云层对地面有保温作用,使

6、夜间云下气温不致过低。可是云层本身善于辐射散热,其上层由于辐射散热,温度降低得很快,这就形成云层上冷下暖的显著温差。于是上下空气就发生对流、翻腾,使云层发展,出现降雨现象。四川盆地的夜雨,在冷暖空气交锋频繁的季节最多。四川盆地多夜雨,不影响农民白天在田野里工作,对农业生产是一个有利条件。四、冬雪入诗“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是岑参的塞外诗句,雪是雨的固态,后两句可说是描写雪景的名句。北方由于纬度与海拔较高,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受冬季风影响早,且降温幅度大,所以下雪天气比较多。这首诗反映了胡天冬长严寒的气候特征。 古诗中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气象学知识,说明古人对生活的观察入微,才能写出脍炙人口的诗句。只要你善于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