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片叶子》中拟人、拟物语句翻译对比赏析.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526331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后一片叶子》中拟人、拟物语句翻译对比赏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后一片叶子》中拟人、拟物语句翻译对比赏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后一片叶子》中拟人、拟物语句翻译对比赏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后一片叶子》中拟人、拟物语句翻译对比赏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后一片叶子》中拟人、拟物语句翻译对比赏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后一片叶子》中拟人、拟物语句翻译对比赏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后一片叶子》中拟人、拟物语句翻译对比赏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最后一片叶子中拟人、拟物语句翻译对比赏析摘要:欧亨利的小说感人至深的是落魄的小人物在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地爱与关怀,做出难得可贵的牺牲。此外,丰富而精巧的修辞成就了其作品独特的魅力和韵味。最后一片叶子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读后让人感触颇多,特别是运用了拟人和拟物修辞手法的描写更是细致入微,值得深思。对于这些句子的翻译就不仅仅要运用到各种翻译技巧,还要加上对其中情感和寓意的深入理解,这样才能体现出欧亨利小说语言的细腻华美。关键词:最后一片叶子;拟人;拟物;翻译对比赏析1 欧亨利生平及作品简介 欧亨利(O,Henry,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

2、ydney Porter),20世纪初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美国的莫泊桑”。他的作品贴近百姓生活,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欧亨利的成功主要在于他善于捕捉和把握生活中的典型场面,加上他具有把情节建材得恰到好处的本领,因而能在很短的篇幅内达到一种思想与艺术相结合的完美效果,两难的处境和意外的结局往往产生令人啼笑皆非的幽默效果。(朱碧恒,1996:8)欧亨利一生创作了大约三百篇短篇小说,写作速度和数量十分惊人。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描写小人物,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 警察和赞美诗、 最后一片叶子等;其次是强盗与骗子题材,多为揭露和批判

3、这个豺狼世界,以善良的骗子、 黄雀在后为典型;还有一部分作品是以西部美丽的大草原为背景的,如公主与美洲狮、 觅宝记等。2.最后一片叶子情节简述及作品赏析 以欧亨利市民小说中译本为例琼希和苏是一对患难与共的好姐妹,怀抱着对艺术的执着和爱好来到了华盛顿广场西面的一个小区,不幸的是,冷酷无形的肺炎残忍地侵袭了身体瘦弱的琼希,从此琼希不得不躺在冰冷的病床上,主治医生告诉苏只要琼希心存生存的渴望,病愈的几率会大些。可是,琼希想着自己会像这些叶子一样终究会被狂风吹走,不由心境更加凄凉,只等着死神的到来了。苏无意间将这个情况告诉了当自己矿井模特的老画家贝尔门,贝尔门已经六十多岁了,虽早已声称会完成一部杰作,

4、而迟迟没有动笔,靠年轻画家当模特勉强维持生计,还以脾气暴躁闻名。夜间,狂风骤雨,第二天打开窗户,一片叶子还毅然的攀附在墙壁上,第三天,第四天依旧如此,琼希被这种力量感动了,渐渐地病开始好转。直到一天苏激动得告知,贝尔门因患肺炎没坚持两天就去世了,而在走前一夜用生命画上了那最后一片叶子,用生命换来了他的杰作。虽然贝尔门在文中并没有出现几次,但可以看出他才是小说的主角,是全篇的精神所在,这正是欧亨利式的结尾的魅力所在,于平静中掀起波澜,兜笔转势,结局慑人心魄。“贝尔门并没有死,他的灵魂,他的希望,他整个的生命之光全集结在这片常青藤叶子上了。这最后一片叶子正式贝尔门颠沛流离坎坷一生的最后一个亮点。”

5、(张聪慧,1996:350)此片小说另一个匠心独运之处在于对“情节空白”的运用,老画家贝尔门那一夜画叶子的情节本应该是作品关键所在,作者却没有实写,而是在结尾处通过主人公的话语简单带过,这又是欧亨利式模式的一大体现,注重读者心灵的意象化,情感的形象化,从而丰富了小说使之更加理想化、生动化。3.拟人、拟物修辞法简述欧亨利是运用修辞的高手,他以高超的技术在修辞的世界里尽情挥舞着笔墨,幽默和讽刺随处可见,所创作的小说妙趣横生、耐人寻味。“修辞学时有效使用语言的艺术,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的修辞格不紧能增加行文的音韵美,形象美,意境美,谐趣美和形式美,而且能承载丰厚的文化底蕴”。拟人(Personaliz

6、ation)是把人的形貌、声音、性格、行为等属性赋予所描述之物。人格化的处理会让静物充满动态感,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在西方修辞学中,拟人被称为“personal metaphor”(有关人的隐喻),它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将人类自身的形体和感情投射于外部物质世界。”(李国南,2001:102)拟物法(Zoosemy)和拟人法一样,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但其与拟人法相反,是把人当成物(动物、植物、无生命物、抽象概念等)来描写,在新奇、生动的表达中,往往蕴藏着强烈的情感。当常规词语难以表现所描述对象特征和感情内涵时,拟物词语往往成为理想的载体。(曹津源,l999

7、:19)4.小说中拟人、拟物语句的三种译本对比赏析最后一片叶子承续了欧亨利一贯的写作风格和创作主体:巧妙地构思加上大量的修辞手段,特别是其中对拟人和拟物手法的运用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温情的画面:几个小人物事业不顺,穷困潦倒,但面对身缠疾病的朋友,不离不弃,真情付出,甚至舍命相助。下面就以拟人、拟物修辞格为切入点来品鉴其独特之美。对于最后一片叶子的翻译版本很多,笔者选择了其中三篇比较有代表性的译作以进行相关文字翻译的对比和赏析,它们分别来自钱满素编选的欧亨利市民小说,黄源深译作最后一片叶子:欧亨利短篇小说选及吴文智主编的最后一片叶子三本书籍,此三种译本在以下引例中分别标识为、。此篇小说中共有近二十处

8、运用了拟人或拟物法,笔者挑选出其中六例,相信能够将欧亨利巧夺天工的修辞笔法、独具匠心的语言设计体现得淋漓尽致。4.1拟人语句翻译举例与对比分析例1In November a cold, unseen stranger, whom the doctors called Pneumonia, stalked about the colony, touching one here and there with his icy fingers. Over on the east side this ravager strode boldly, smiting his victims by scores

9、, but his feet trod slowly through the maze of the narrow and moss-grown “places”. Mr. Pneumonia was not what you would call a chivalric old gentleman. A mite of little woman with little blood thinned by California zephyrs was hardly fair game for the red-fisted, short-breathed old duffer. But Johns

10、y she smote; 到了11月,一个冷酷的、肉眼看不见的、医生们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悄悄地游荡,用他冰冷的手指头这里碰一下那里碰一下。在广场东头,这个破坏者明目张胆地踏着大步,一下子就击倒几十个受害者,可是在迷宫一样、狭窄而铺满青苔的“胡同”里,他的步伐就慢了下来。肺炎先生不是一个你们心目中行侠仗义的老的绅士。一个身子单薄,被加利福尼亚州的西风刮得没有血色的弱女子,本来不应该是这个有着红拳头的、呼吸急促的老家伙打击的对象。然而,琼西却遭到了打击; 到了11月,一个冷酷无形、医生称之为肺炎的生客,大步在“聚居地”行走,冰冷的手指到处碰人。在东边,这个蹂躏者 肆意横行,受害者成

11、批被击倒。但在长满青苔、迷津一般的狭窄“小巷”,他踩踏的脚步却来得缓慢。肺炎先生并不是一个所谓有骑士风度的老绅士。一个小不点女人,被加利福尼亚西风吹得没有了血色,并非一个红拳头通红、气急败坏的老家伙的对手。可是琼希,还是遭到了他的袭击。 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形的“生人”突然闯进了这个区域,它冰冷的魔爪肆意横行医生称之为“肺炎”。这个无情的蹂躏者在广场东面趾高气扬地肆虐,残害了很多人的生命。然而,在这个狭窄拥塞、青苔蔓生、迷宫一般的“巷子”里,他却放慢了脚步。“肺炎先生”可不是你们所谓的那种具有骑士风范的老绅士。一个被加利福尼亚的西风吹得不见血色的柔弱女子哪是这个摩拳擦掌、气势汹汹的老混蛋的

12、对手。可它还是没有放过琼珊。本篇小说中所运用的修辞法以拟人最多,而对“肺炎”的描写更是出神入化,入木三分,把拟人用到了极致。在称谓上,大量专用于人的名词如 “stranger” “ravager”“Mr. Pneumonia” “duffer”出现在文中,构建出拟人的基本框架同时也表明了肺炎的基本特征和作者的态度,对于这类名词的翻译,三种译作基本保持一致,采用直译的方式即可将原作的已经传达出来。此外,大量动词的使用使得描述更加生动有力,如“stalk” “touch” “stride” “smite”等拟人动词。拟人动词表达指用无生命名词或无灵动词(inanimate nouns)做主语,谓语

13、用描写人的动作、行为或情感的动词,及“无灵名词”+“有灵动词”,从而使静物拥有认得行为、情感或情态并使之具有动感的真实。(李金姝,2007:122)因动词本身活性很大,三者对它们的翻译也千差万别,拿“stalk”来说,因表现出无灵主语“Pneumonia”的狡黠与出其不意,译文中译为“悄悄地游荡”,采用了增译(addition)的技巧,更有味道。例2An old, old ivy vine, gnarled and decayed at the roots, climbed half way up the brick wall. The cold breath of autumn had st

14、ricken its leaves from the vine until its skeleton branches clung, almost bare, to the crumbling bricks. 一棵老极了的常春藤,枯萎的根纠结在一块,枝干攀在砖墙的半腰上。秋天的寒风把藤上的叶子差不多全都吹掉了,几乎只有光秃的枝条还缠附在剥落的砖块上。 一根很老很老的常春藤,根部生节,已经老朽,往砖墙爬了一半。秋日的寒气催落了藤叶,剩下几乎光光的残枝,还紧贴着风化了的砖块。 一株沧桑衰老的常春藤,攀爬在砖墙的半中央,根部扭曲枯朽。寒瑟的秋风几乎扫落了藤上所有的叶子,只剩下光秃秃的枯枝虚弱地攀附在

15、那几乎化为齑粉的砖块上。文章中多次出现对常春藤叶细致入微的描写,既是对标题“最后一片叶子”的多次呼应,更是作为全文核心意向的重点表达。此处景物描写还提及到“砖墙”“秋风”“枯枝”三个景象,整体构成了一幅寒风瑟瑟、落叶飘飘的苍凉晚秋图,无形之中为主人公的病情又增添了几分担忧和不安。句中字字精彩到位,尤其是动词的合理运用将要呈现的意境描写得恰到好处。译文中将几个动词译为“攀爬”“扭曲枯朽”“扫落”“攀附”,相比其他两种译文中的“纠结”“吹掉”“生结”“紧贴”会更加活灵活现、准确到位。例3In a little district west of Washington Square the stree

16、ts have run crazy and broken themselves into small stripes called “places”. These “places” make strange angles and curves. One street crosses itself a time or two. 在华盛顿广场西边的一个小区里,街道都横七竖八地伸展开去,又分裂成一小条一小条的“胡同”。这些“胡同”稀奇古怪地拐着弯子。一条街有时自己本身就交叉了不止一次。 华盛顿广场西面,有一个小区,街道像发了疯似的,分割成小小的长条,称为“小巷”。这些“小巷”相互构成奇特的角度和曲线

17、。一条街自身也会交叉一两回。 华盛顿广场西面的一个小区里,街道错综复杂,形成了崎岖狭长的小胡同,被称为“巷子”。这些“巷子”构成了奇怪的角和曲线。一条街道甚至会同自己交叉一两次。格林尼治的街道被比拟成了脏乱不堪的疯子,仅仅通过这个简单的比拟读者脑海中便可清晰生动地闪现出整个街道的错综复杂的情况。此两句描写的是华盛顿广场街道情况,可能对中国读者来说并不是能够完全了解其特有的街道奇景,这种中西文化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同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两种翻译法的争论,而此处对“places”的翻译:“胡同”“小巷”“巷子”都能基本可以呈现给中文读者一个明确

18、的概念,而对这个中心概念的具体阐释的翻译也会直接影响到读者脑海中浮现的这个场景。译文对于“街道”和“巷子”间关系的理解和翻译相比较而言更加直截了当,理出了一个比较清晰地脉络结构。4.2拟物语句翻译举例与对比分析例4 “I am tired of waiting. I am tired of thinking. I want to turn loose my hold on everything, and go sailing down, down, just like one of those poor, tired leaves.” “我等得不耐烦了,也想得不耐烦了。我想摆脱一切,飘下去,飘

19、下去,像一片可怜的疲倦了的叶子那样。” “我懒得等,也懒得想了,什么事儿都松手,就像一片可怜厌倦的叶子,直往下飘呀,往下飘。” “我累了,不想再等了,也不愿再想了,我想摆脱一切,像那可怜的、疲惫的藤叶一样飘下去,飘下去。”琼希把自己比作叶子,想着会像她们一样飘然而逝,本句还揉入移就的手法, “poor”和“tiered”被移来修饰叶子,琼希的绝望和自怜清晰可见。另外,本句为直接引语,这样更能准确地传达说话者本身的特征、感情甚至语调。对于直接引语的翻译,多采用活译的方式,不必拘谨于单词的约束,主要表达出说话人的思想。在这一点上,译文相对活一些,把“wait”和“think”两个貌似并列的动词巧妙

20、地顺联到了一起,紧接着,并没有像中采用顺译的方式,而是将个句子成分灵活变序,译文自然流畅。例5He was past sixty and had a Michael Angelos Moses beard curling down from the head of a satyr along the body of an imp. 他年过60,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这胡子长在一个像半人半兽的森林之神的头颅上,又鬈曲地飘拂在小鬼似的身躯上。 他已经60开外,胡子像米开朗琪罗创作的雕像摩西的那样,从森林之神般的头上,沿着小鬼似的躯体,弯弯曲曲地垂落下来。 六十多岁。他长着像米开

21、朗琪罗的雕像摩西一样的胡子,它从森林之神萨迪的脑袋上沿着小鬼般的身体卷曲地垂下来。欧亨利将老画家贝尔曼刻画为摩西这样一个经典造型,丑陋的外表与他后来舍生救友的光辉形象形成了具有冲击力的反差。此句较长,还牵扯到V-ing作后置定语的语法现象,更是包含了“he”“beard”“satyr”“imp”四种意向,翻译之前一定要明确四种意向的关系,中间用什么连词和动词连接起来才能够顺畅自如,很显然,要用到拆译的翻译技巧,而拆译最重要的是确定分界点还有各分句的主语,译文把“胡子”这个意向放到句首,下面围绕这个主语展开,在解释清各个名词之间关系的同时还不失语言的简洁达意之美感,相比之下,译文就多次转换主语,

22、导致整句意思稍有混乱,因此也会对读者的阅读带来一些困扰,还徒添了几分累赘之感。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例6For the rest he was a fierce little old man, who scoffed terribly at softness in any one, and who regarded himself as special mastiff-in-waiting to protect the two young artists in the studio above. 除此以外,他是一个火气十足的小老头子,十分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专门保护楼上画室里那两个年

23、轻女画家的一只看家狗。 至于别的,他还是个凶狠的小老头,毫不留情地讥笑别人的软弱。他把自己看作随时待命的猎犬,专门保护楼上画室里两个年轻艺术家。 除此以外,他还是一个脾气暴躁的小老头儿,猛烈地嘲讽任何人的温情,却甘愿做保护楼上两位青年艺术家的看门狗。作者将老贝尔曼和狗两个意向结合起来形成拟物,既是欧亨利本身采用的先抑后扬、先贬后褒式的经典式写法,又能够真真切切地向读者展示本文主人公先前的不堪形象,但又有寓意暗含其中,他是两姐妹的守护神,是可以为了她们牺牲一切的最真挚的朋友。连续两个非限制性定于从句,看似是并列关系,细细读来不难看出实为转折句,但译文中却没有体现出来。英语中“and”并不是所有情

24、况下都能直接译为“和”或者并列的关系,要结合具体的语境(context)才可真正表达出原作者的意图。5.小说中拟人、拟物语句翻译技巧总结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话语主要分为叙述话语和人物话语两大类,本篇小说中都有涉及,不同于其他写作题材的,译者在动笔翻译小说之前应细察每一句甚至每一个词所要表达的内涵,揣摩出作者独运的匠心,然后尽量用译语将这些深层次的东西都挖掘出来,也就是说小说翻译,特别是此类蕴含修辞美学的篇章的译法,不仅仅要传达原文的内容,更要反映出文章所体现出的美学效果,把握语言媒介使用中的艺术性。(郑敏宇,2007:)欧亨利小说中拟人、拟物语句的特点多为创造远不只一个意象,形成错综复杂但又清晰的

25、内在联系,多用形象生动的动词,幽默风趣中不乏语言的华美。对于这些词汇,特别是动词的翻译就要求译者在理解的基础上拥有丰富的汉语词汇,反复推敲,甄选出最达意的对应词。中间还用到增译、逆序、归化异化、拆译合译等多种基本的英汉翻译技巧,再加上应对小说中修辞的一些方法以及对原作者内心的独到揣摩,定会翻译出不错的作品。参考文献:1 钱满素编选. 欧亨利市民小说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7.2 黄源深译. 最后一片叶子:欧亨利短篇小说选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3 吴文智主编. 最后一片叶子M. 北京: 海豚出版社, 2010.4 朱雯、朱碧恒主编. 欧亨利名作欣赏M. 北京: 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6.5 陈勇、李金姝、张国勇. 英语拟人动词中原型人物的潜意识性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年,28卷8期.6 刘鸣、吴玲英. 小老头中的拟物法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9卷1期7 曹金梅、任自杰. 最后一片叶子的修辞美学阐释A. 青年文学家,2009. 8 曹津源. 景物描写中的拟物笔法J. 语文天地,20089郑敏宇. 叙事类型视角下的小说翻译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